图书介绍
中国秦腔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秦腔](https://www.shukui.net/cover/47/33253681.jpg)
- 苏育生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百家出版社
- ISBN:9787807039013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307页
- 文件大小:80MB
- 文件页数:318页
- 主题词:秦腔-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秦腔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贾平凹1
一、秦腔概论1
(一)秦腔开创了我国戏曲音乐中板腔体的结构方法3
1.板腔体音乐结构原则3
2.板腔体音乐结构方法5
3.秦腔的板式及伴奏形式8
(二)秦腔开创了我国戏曲剧本分场结构的形式14
1.以一对上下句为基础,使秦腔剧本简约并具通俗性16
2.根据剧情需要,对有不同容量和作用的场子进行有机的组合20
3.秦腔分场结构形式丰富和提高了戏曲文学的表现力22
(三)秦腔促进了我国戏曲表演艺术进一步综合发展25
1.秦腔的演出形式更加自由灵活25
2.秦腔使表现手段的综合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27
3.秦腔给各个行当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30
4.秦腔的表演艺术风格34
(四)秦腔开创了梆子腔系统的先河38
1.以秦腔为代表的梆子腔的共性38
2.秦腔的流传及其途径39
二、秦腔的孕育和形成时期(唐至明末)44
(一)秦腔声腔溯源44
1.秦腔声腔源于唐代变文的诗赞体音乐45
2.西调丰富和发展了秦腔声腔音乐50
3.劝善调是秦腔基本曲调—“二六板”的胚胎52
(二)秦腔戏曲文学溯源54
1.秦腔戏曲文学源于唐代变文诗赞体韵文54
2.秦腔戏曲文学得益于民间说唱文学56
3.从《刺中山》看秦腔剧本与民间说唱文学的渊源关系61
(三)秦腔表演艺术溯源63
1.汉代百戏63
2.唐代梨园65
3.歌舞戏65
4.参军戏67
(四)秦腔的形成69
1.《钵中莲》中“西秦腔”表明秦腔最晚形成于明末70
2.秦腔当产生于同州、蒲州地区73
3.关于秦腔活动的记载74
三、秦腔的发展时期(清初至乾隆年间)77
(一)秦腔在陕西的发展77
1.乾隆年间陕西秦腔77
2.西安梨园会馆80
(二)“花雅之争”与秦腔誉满京师82
1.“花雅之争”82
2.魏长生誉满京师83
3.魏长生的表演艺术86
4.魏长生的弟子们88
5.秦腔禁而不止89
(三)秦腔早期剧目92
1.明末清初秦腔剧目片断92
2.乾隆年间的秦腔剧目95
3.嘉庆、道光年间的秦腔剧目100
四、秦腔的成熟时期(清嘉庆至清末)103
(一)各具特色的秦腔流派103
1.同州梆子104
2.西府秦腔107
3.汉调桄桄111
4.西安乱弹114
(二)丰富多彩的秦腔剧目119
1.秦腔剧目的内容121
2.江湖二十四大本127
(三)流派纷呈的秦腔表演艺术131
1.润润子131
2.陈雨农134
3.李云亭136
4.党甘亭138
5.刘立杰140
五、秦腔的改良时期(二十世纪初至四十年代末)144
(一)新型的秦腔团体—陕西易俗社144
1.国内的戏曲改良运动144
2.易俗社的成立147
3.改良旧剧的指导思想—《甄别旧戏草》151
4.著名剧作家及其代表作154
5.著名演员及其表演艺术68
6.易俗社的影响182
(二)争奇斗艳的秦腔班社193
1.西安榛苓社193
2.西安三意社195
3.西安正俗社200
4.西安秦钟社202
5.西安尚友社203
6.兰州化俗社205
7.兰州新兴社205
8.陇东平乐社206
9.宁夏觉民社207
10.青海云雨社207
(三)陕甘宁边区的新秦腔208
1.民众剧团的成立208
2.马健翎及其代表作212
3.陕甘宁边区其他剧团216
六、秦腔的繁荣与振兴时期(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今)219
(一)秦腔的改革和发展219
(二)参加全国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222
(三)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225
(四)整理改编优秀传统剧目229
(五)以刘毓中、苏育民为旗帜的演出阵容238
(六)三大秦班进北京、下江南260
(七)最早的秦腔艺术片《火焰驹》、《三滴血》270
(八)周总理唱秦腔273
(九)在“振兴秦腔”中发展276
(十)西北五市秦腔名家新秀交流演出283
(十一)“秦之声”—一道独特的风景线286
(十二)秦腔艺术研究及其成果291
(十三)秦腔走出国门295
1.秦腔第一次到日本295
2.《千古一帝》在日本298
3.秦腔在欧洲300
4.秦腔在韩国302
5.日本学者的秦腔情缘304
后记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