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共和国六十年法学论争实录 宪法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共和国六十年法学论争实录 宪法卷
  • 韩大元著 著
  • 出版社: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1533932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358页
  • 文件大小:94MB
  • 文件页数:380页
  • 主题词:宪法-法学史-中国-1949~2009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共和国六十年法学论争实录 宪法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专题 宪法学研究对象之争1

一、50—60年代:短暂兴起的讨论2

二、60—80年代:法学的研究对象是国家还是法6

三、80—90年代:众说纷纭,走向深入8

四、21世纪:趋于理性,重视论证14

五、宪法学研究对象的未来20

参考文献21

第二专题 宪法概念之争25

一、“教导型”宪法理论中的宪法概念26

(一)“正统性”问题——新中国宪法理论的语境27

(二)阶级分析——50年代宪法本质与概念认知的方法28

(三)新生——50年代宪法概念与理论的意义30

二、“反思型”宪法理论中的宪法概念31

(一)“正统性”问题的继续——80年代宪法理论的语境32

(二)“根本法”与“阶级性”——方法上的修正33

(三)承启——80年代宪法概念与理论的意义37

三、“重构型”宪法理论中的宪法概念38

(一)“合理性”的追问——当下宪法理论的语境39

(二)回归法学——当下宪法概念界定的方法40

(三)变革——当下宪法概念之争的意义45

参考文献46

第三专题 宪政概念之争49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宪政概念的发展和争论概况50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宪政概念的使用概况50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宪政概念的发展概况52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宪政概念的争论概况54

二、宪政概念的基本谱系55

(一)一要素的典型宪政概念56

(二)二要素的典型宪政概念58

(三)三要素的典型宪政概念59

(四)四要素的典型宪政概念60

(五)从要素角度探讨宪政概念的其他典型观点60

(六)不从要素角度探讨宪政概念的其他典型观点61

三、宪政概念的存废之争62

(一)“宪政概念弃用论”的主要观点和理由62

(二)“宪政概念续用论”的回应65

(三)宪政概念存废之争的简单评价68

参考文献69

第四专题 宪法学的范畴之争73

一、宪法学范畴研究的历史概述74

二、宪法学的基石范畴是什么75

(一)“权利和义务”说75

(二)“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关系”说76

(三)“法权(社会权利)”说及其与“人民主权”说的论争76

(四)“人权—主权”说78

(五)其他观点79

三、宪法学范畴体系(范畴群)的结构是怎样的79

(一)“单层结构”说80

(二)“双层结构”说80

(三)“三层结构”说82

(四)“四层结构”说83

四、具体的宪法学基本范畴有哪些84

五、如何认识和确定宪法学范畴85

(一)认识和确定宪法学范畴的方法是什么85

(二)认识和确定宪法学范畴的切入点是什么86

(三)对宪法学范畴,究竟是从整体上进行把握,还是从单个(具体)范畴开始认识和研究87

六、小结——争论还将继续87

(一)称谓不统一88

(二)对宪法学范畴体系的逻辑层次认识不一88

(三)对宪法学范畴的认定、范畴体系的构建88

与逻辑学、哲学之间的知识关联缺乏研究88

参考文献89

第五专题 宪法学方法论之争91

一、阶级分析方法主导下的法律之阶级性与继承性之争93

(一)阶级分析方法运用状况93

(二)法律的阶级性与继承性之争97

二、转型时期宪法变动的优先途径之争99

(一)修宪优先说与释宪优先说99

(二)两类观点的共识与分歧100

三、多元方法初显端倪后的方法论争鸣102

(一)宪法解释学103

(二)规范宪法学105

(三)法政宪法学106

参考文献109

第六专题 宪法序言的性质和效力之争111

一、宪法是否必须要有序言112

二、宪法序言是否具有法律效力116

(一)无效力说116

(二)有效力说117

(三)部分效力说120

(四)模糊效力说122

参考文献125

第七专题 宪法基本原则之争127

一、建国初期对宪法原则的研究128

二、80年代至90年代间的宪法基本原则之争130

(一)宪法基本原则内涵之争131

(二)宪法基本原则外延之争132

(三)关于特定宪法原则之争134

三、21世纪的宪法基本原则之争141

(一)宪法基本原则内涵之争141

(二)宪法基本原则的外延之争144

参考文献146

第八专题 宪法规范的稳定性与适应性之争149

一、引言150

二、官方话语对宪法稳定性的强调151

三、“无形修改”与宪法变迁的论争154

四、“良性违宪”之争159

五、宪法解释与宪法修改方式优先选择之争164

六、宪法的权威——宪法学者争论中的隐痛169

参考文献171

第九专题 “良性违宪”之争173

一、“良性违宪”争论之始末174

(一)郝铁川与童之伟之间的论战174

(二)其他赞成“良性违宪”论的观点176

(三)其他反对“良性违宪”论的观点177

(四)对于“良性违宪”论战的总结性评价178

二、宪法应该如何变动180

三、余论186

参考文献187

第十专题 物权法与宪法的关系之争189

一、物权立法中的违宪之争及其审查视角190

二、物权法违宪说的基本观点192

(一)“公私财产平等保护违宪论”192

(二)“无宪法根据违宪论”193

(三)“征收征用条款不当论”194

三、物权法合宪说的基本观点195

(一)郝铁川教授的实质合宪说196

(二)焦洪昌教授的民事领域合宪说196

(三)张千帆教授的“正当用途合宪说”197

(四)韩大元教授的精神合宪说198

四、宪法与民法的地位之争199

(一)民法优位说200

(二)宪法、民法同位说201

(三)宪法优位说206

(四)宪法与民法地位之争的立场评析210

参考文献212

第十一专题 违宪审查的机构之争213

一、宪法修改与违宪审查的提出214

(一)问题的提出214

(二)立法机关对于建立违宪审查机构的努力216

二、宪法委员会与宪法法院模式之争218

(一)立法监督体制下的有限修补——宪法委员会模式219

(二)走得更远的宪法法院模式225

三、违宪审查机构的新探索228

(一)普通法院制度的先天不足228

(二)缝隙中的艰难生存229

(三)宪法“司法化”的提出与含义之辩229

四、核心违宪审查权一元化体制下的复合模式231

五、代结语232

参考文献233

第十二专题 基本权利的效力之争237

一、基本权利是否有直接的效力238

二、基本权利效力性质的争议240

三、基本权利可实现的效力242

参考文献249

第十三专题 人权条款入宪之争251

一、人权条款入宪的背景与意义252

二、人权条款与基本权利条款关系的争论255

三、人权条款的设置模式引发的学术争论260

四、人权条款是否具有权利推定功能265

参考文献270

第十四专题 齐玉苓案的论争273

一、中国法院能否适用宪法275

(一)最高人民法院是否有权释宪275

(二)最高人民法院是否进行了宪法解释276

(三)法院是否能够适用宪法278

二、本案是否应该适用宪法281

(一)本案是否属于私法关系281

(二)宪法在私法领域中的效力论争281

(三)本案是否需要适用宪法283

三、宪法实施的新探索284

(一)宪法如何私法化284

(二)宪法如何“司法化”285

四、中国“宪法司法化”第一案之争285

五、代结语287

参考文献287

第十五专题 基本法律的性质与效力之争289

一、基本法律之争的背景290

(一)“基本法律”的概念史290

(二)基本法律之争的由来291

二、基本法律之争的展开294

(一)基本法律的定义之争294

(二)基本法律的效力之争297

(三)立法权与基本法律修改权之争299

三、注定要持续下去的基本法律之争302

参考文献303

第十六专题 国务院的立法权之争305

一、国务院立法权之争的背景306

(一)国务院立法权的实践演变306

(二)国务院立法权之争的由来309

二、国务院立法权之争的展开310

(一)国务院立法权的有无之争310

(二)行政法规的性质之争313

(三)国务院立法权的分类之争316

三、国务院立法权之争的根结320

(一)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的解释320

(二)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解释321

(三)《立法法》颁布以来的解释323

(四)小结324

参考文献324

第十七专题 宪法的司法适用之争327

一、宪法实施和违宪审查制度研究的学术图景328

二、宪法适用含义的争论331

三、宪法司法化的争论333

四、我国人民法院是否具有宪法适用权的争论335

五、结语:我国宪法适用的规范路径337

参考文献338

第十八专题 检察机关的宪法地位之争341

一、引言342

(一)受厉行节约的影响342

(二)法律虚无主义的冲击343

(三)检察机关宪法地位的理论主张343

二、检察机关法律性质的争议343

三、理论基础的争议346

四、检察机关如何改革的争议349

(一)改革的总体主张349

(二)批捕权优化配置的争议350

(三)侦检一体化改革的争议351

(四)取消检察机关的争议353

五、结语354

参考文献355

后记35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