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水田自然免耕的理论与技术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水田自然免耕的理论与技术
  • 谢德体,陈绍兰著 著
  • 出版社: 重庆:重庆出版社
  • ISBN:7536661339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212页
  • 文件大小:103MB
  • 文件页数:23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水田自然免耕的理论与技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 国内外免耕概述1

1.1 免耕的概念1

1.1.1 概念1

1.1.2 免耕的发展2

1.2 免耕与精耕细作的关系3

1.3 免耕的优越性4

1.3.1 保持水土,减少养分流失4

1.3.2 稳定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4

1.3.3 利用生物代耕,减能耗增效益5

1.3.4 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产量5

1.4 免耕的发展趋势6

2 水(稻)田在生产中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9

2.1 水稻田的分布9

2.1.1 世界水稻田分布概况9

2.1.2 中国水稻田分布概况10

2.2 水稻田的功能11

2.2.1 水稻田的生产功能11

2.2.2 水稻田的生态功能14

2.3 水稻田的利用现状16

2.3.1 地带性与水稻田耕作制16

2.3.2 不同地带的水稻田生产力19

2.3.3 不同地带的水稻田基础肥力与生产潜力21

2.4 水稻田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24

2.4.1 土地利用率低24

2.4.2 水旱轮作矛盾突出25

2.4.3 种植与养殖难于协调25

2.4.4 冬水田资源利用的分歧25

3 水田自然免耕的产生及发展28

3.1 水田自然免耕的概念28

3.2 水田自然免耕的研究与推广29

3.3 水田自然免耕的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29

4 水田自然免耕的理论基础32

4.1 土壤肥力的生物热力学理论32

4.1.1 土壤肥力的含义32

4.1.2 土壤的生理功能35

4.1.3 土壤肥力的综合性表征——“内三稳”和“外三稳”44

4.2 生态农业系统理论46

4.2.1 生态农业的兴起与发展46

4.2.2 生态农业的基本原理49

4.2.3 生态学原理及其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56

4.2.4 生态农业系统中的能量流动57

4.3 水田自然免耕技术实现了“四大平衡”59

4.3.1 光肥平衡59

4.3.2 水热平衡59

4.3.3 肥力平衡59

4.3.4 生态平衡59

4.4 水田自然免耕技术坚持“四个连续”60

4.4.1 连续垄作60

4.4.2 连续浸润60

4.4.3 连续免耕61

4.4.4 连续植被(复种)61

5 水田自然免耕的增产机理65

5.1 自然免耕的地表形态和土体构型特征65

5.1.1 水稻土的剖面特征65

5.1.2 增厚根系活动层67

5.1.3 扩大土体界面,增加物相结构67

5.1.4 形成高产田的土体构型68

5.2 自然免耕的土壤水分特征70

5.2.1 协调大气降水与作物需水的矛盾70

5.2.2 土壤水分的运动形式、分布及能态变化72

5.2.3 土壤毛管水与易溶性养分78

5.3 自然免耕的土壤热特性与温度变化81

5.3.1 自然免耕对太阳辐射的影响81

5.3.2 土壤热特性及热流变化83

5.3.3 土壤温度的变化特征91

5.3.4 土壤温度与作物生长96

5.4 自然免耕土壤结构与通气状况97

5.4.1 土壤团聚体的变化97

5.4.2 土壤结构的稳定程度100

5.4.3 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特征及组成103

5.4.4 土壤孔隙的特征105

5.4.5 提高氧化还原电位,降低土壤有害物质含量109

5.5 自然免耕土壤的代谢特点112

5.5.1 土壤微生物112

5.5.2 土壤生化强度112

5.5.3 土壤酶活性114

5.5.4 土壤动物116

5.6 自然免耕土壤有机质的变化特征119

5.6.1 土壤有机质含量119

5.6.2 土壤腐殖质121

5.6.3 土壤有机质的氧化稳定性124

5.6.4 土壤胡敏酸的光学特征127

5.6.5 土壤胡敏酸的热解特性129

5.7 自然免耕土壤养分的动态变化130

5.7.1 大量元素养分的变化130

5.7.2 微量元素养分的变化139

5.8 自然免耕下的作物生理生态特征142

5.8.1 作物体内养分变化的特点142

5.8.2 根系分布特点及活力146

5.8.3 作物叶绿素和酶活性状况149

5.8.4 作物抗逆性151

5.9 自然免耕下的作物产量与品质变化152

5.9.1 耕作与品种和施肥配合的增产效果152

5.9.2 不同水位规格和连续免耕的增产效果154

5.9.3 品质影响分析158

5.10 自然免耕对稻田甲烷排放量的影响161

5.10.1 淹水平作稻田甲烷排放通量162

5.10.2 自然免耕对稻田甲烷排放通量的影响163

5.10.3 影响稻田甲烷排放通量的因素164

5.11 自然免耕下的稻田生态系统166

5.11.1 自然免耕下的稻(麦)鱼萍共生体系166

5.11.2 自然免耕的生态环境效益167

5.11.3 自然免耕的环境网络效应167

5.11.4 自然免耕增强土壤自调能力168

6 水田自然免耕技术要点172

6.1 作垄技术172

6.1.1 作垄的好处172

6.1.2 作垄前的准备173

6.1.3 深脚烂泥田作垄173

6.1.4 大肥田作垄174

6.1.5 冷浸田作垄174

6.1.6 望天田作垄175

6.1.7 水旱轮作田作垄175

6.1.8 综合利用田作垄176

6.1.9 操作177

6.2 栽种技术177

6.2.1 水稻栽秧177

6.2.2 小春播种178

6.2.3 油菜移栽179

6.3 浸润水分管理技术179

6.3.1 小春作物水分管理179

6.3.2 大春(水稻)水分管理181

6.3.3 综合利用水分管理181

6.4 免耕技术182

6.4.1 大春水稻免耕182

6.4.2 小春免耕184

6.4.3 连续免耕184

6.5 施肥技术185

6.5.1 水稻施肥185

6.5.2 小麦施肥186

6.5.3 油菜施肥187

6.6 病虫害防治技术188

6.6.1 水稻病虫害防治188

6.6.2 小麦病虫害防治189

6.6.3 油菜病虫害防治189

6.6.4 蚕豆病虫害防治190

6.7 杂草控制技术190

6.7.1 水稻杂草控制191

6.7.2 小春作物杂草控制191

7 以水田自然免耕为载体的综合配套技术193

7.1 中稻—再生稻—小麦(大麦、油菜、绿肥)193

7.1.1 选用优良的水稻品种193

7.1.2 适时早播,增温育秧,培育适龄壮秧194

7.1.3 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管水和防治病虫害194

7.1.4 适时施足促芽肥195

7.1.5 适时收割头季稻,高留稻桩195

7.1.6 加强田间管理,适时收割196

7.1.7 及时播种小春作物196

7.2 双季稻—小麦(大麦、油菜、绿肥)196

7.2.1 适时播种栽插早稻197

7.2.2 合理配置晚稻品种,育好壮秧197

7.2.3 抢时栽秧,加强田间管理198

7.2.4 及时收获,抢种小春作物198

7.3 稻—鱼—萍—高笋—麦198

7.3.1 田块选择及准备199

7.3.2 种稻199

7.3.3 养萍199

7.3.4 栽高笋(茭白)199

7.3.5 养鱼200

7.3.6 种麦200

7.4 稻—萍—鱼—鸭201

7.4.1 田块准备201

7.4.2 放鸭201

7.4.3 田间管理201

7.5 其他综合利用202

8 水田自然免耕技术应用实例203

8.1 铜梁县稻田半旱式免耕多熟夺高产203

8.2 蓬安县利用自然免耕开发低产田203

8.3 江津市稻鱼萍鸭高笋综合利用效益显著204

8.4 温江县推广半旱式免耕初见成效204

8.5 崇安县半旱式免耕垄作水稻增产显著205

8.6 利川市冬水田半旱式稻油两熟效益佳205

8.7 黔东南州推广半旱式水稻栽培有效果206

8.8 松桃县半旱式栽培水稻增产效果显著206

8.9 连续免耕创高产206

8.10 稻鱼萍猪齐发展207

8.11 半旱式免耕三熟夺高产208

8.12 稻麦两熟养鱼创高产高效益208

8.13 石门、临澧两县双季稻田覆盖垄作免耕增产明显209

8.14 邵阳县不同起垄规格免耕栽培均增产209

8.15 江西省推广半旱式耕作成效显著209

8.16 四川省邻水县连续20年推广自然免耕技术21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