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虚拟旅游与目的地形象修正 一致性与非一致性的演化分析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虚拟旅游与目的地形象修正 一致性与非一致性的演化分析](https://www.shukui.net/cover/49/30002902.jpg)
- 卢政营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563728749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269页
- 文件大小:102MB
- 文件页数:280页
- 主题词:旅游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虚拟旅游与目的地形象修正 一致性与非一致性的演化分析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虚拟旅游之溯源与判断1
1.1.1 虚拟旅游的理论演进2
1.1.2 虚拟旅游:Aramberri-Xie判据4
1.1.3 虚拟旅游的演进变化7
1.2 虚拟旅游:旅游业第二次贝尔革命10
1.2.1 “山西悖论”与“文县现象”10
1.2.2 虚拟旅游行走在“冈恩路线”11
1.3 反转市场:虚拟旅游的现代性本质12
1.3.1 “颠倒的市场”:反转市场动力学13
1.3.2 虚拟旅游:现代性与全憩性空间14
1.4 虚拟旅游目的地的兴起18
1.4.1 虚拟旅游目的地生成条件19
1.4.2 虚拟旅游目的地营销20
小结22
第2章 文献回顾:一个空间建构的视角23
2.1 虚拟旅游空间:存在、形构与性质23
2.1.1 虚拟旅游:一种不虚的空间存在24
2.1.2 虚拟旅游空间:形构、层次与“社区解放”28
2.1.3 虚拟旅游空间的特质30
2.2 虚拟旅游空间:多元化观点评述32
2.2.1 虚拟旅游“三体说”32
2.2.2 虚拟旅游“全息学”33
2.2.3 虚拟旅游“拐杖论”33
2.2.4 虚拟旅游“反分割论”34
2.2.5 虚拟旅游“距离衰减说”35
2.2.6 虚拟旅游“身体缺场观”36
2.2.7 虚拟旅游“社区解放论”36
2.3 虚拟真实性:在赛博空间中如何玩?37
2.3.1 “虚拟真实性”37
2.3.2 “林登实验”与虚拟漫游40
2.3.3 虚拟旅游者与角色丛44
2.4 虚拟旅游空间集散效应分析45
2.4.1 虚拟旅游的空间效应45
2.4.2 虚拟旅游的链式反应46
2.4.3 虚拟旅游的形象投射47
小结48
第3章 虚拟旅游体验:质量评价与模型验证49
3.1 诺依曼理想型法与镜像体验49
3.1.1 诺依曼理想型法49
3.1.2 旅游理想型与镜像体验的建构54
3.2 概念模型与关系假设59
3.2.1 虚拟旅游体验质量概念模型60
3.2.2 关键变量及假设关系的提出62
3.3 描述性统计分析与实证检验65
3.3.1 数据采集与样本分析65
3.3.2 描述性统计分析67
3.3.3 量表信度与效度检验69
3.3.4 路径分析71
3.4 虚拟旅游体验:意义消解及延伸探讨76
3.4.1 虚拟旅游:一个旅行意义消解过程76
3.4.2 虚拟旅游体验的延伸探讨77
小结80
第4章 目的地形象修正:一致性与非一致性检验81
4.1 旅游目的地虚拟化评述81
4.1.1 目的地形象的形成机制、构造变量及评价81
4.1.2 目的地形象修正主要观点及路径82
4.1.3 虚拟旅游对目的地形象修正的调节作用及路径83
4.2 目的地形象修正:虚拟旅游化的解释框架83
4.2.1 目的地形象修正:一个虚拟旅游化的解释框架84
4.2.2 虚拟旅游与目的地形象修正的路径86
4.3 目的地形象修正:一致性检验及讨论87
4.3.1 目的地形象修正的关键变量87
4.3.2 旅游地期望差异测评模型设计与检验89
小结95
第5章 网络镜像下游客行为的激发过程:多情境的比较分析96
5.1 虚拟旅游的推拉效应评述96
5.1.1 旅游地选择的条件序列96
5.1.2 推拉理论对旅游动机的解释98
5.2 激发过程模型与关系假设99
5.2.1 激发过程概念模型的提出99
5.2.2 数据采集与分析102
5.3 激发过程模型实证检验与结论104
5.3.1 模型基本假设关系104
5.3.2 信度与效度分析105
5.3.3 路径分析108
5.4 虚拟旅游激发过程的多情境检验113
5.4.1 基本假设关系114
5.4.2 情景一:朝鲜信息搜索的虚拟旅游过程检验114
5.4.3 情景二:巴厘岛功能服务的虚拟旅游过程检验119
5.4.4 情景三:泰国影视体验的虚拟旅游过程检验123
5.4.5 虚拟旅游激发过程:效果与改善128
小结129
第6章 虚拟旅游的前向与后验效应:中介信息的调节作用130
6.1 “未来网络之旅”实验与虚拟旅游者漂移130
6.1.1 Byecity:“未来网络之旅”实验130
6.1.2 虚拟旅游者的漂移132
6.1.3 虚拟旅游:从“后效”变“前效”133
6.2 虚拟旅游前向形构效应分析134
6.2.1 虚拟旅游与目的地形构的关系134
6.2.2 虚拟旅游与目的地形构路径137
6.2.3 虚拟旅游前向效应指标及权重138
6.2.4 虚拟旅游前向效应的形构策略145
6.3 虚拟旅游后验调节效应分析147
6.3.1 虚拟旅游后验调节模型的提出147
6.3.2 数据采集与描述性统计分析148
6.3.3 虚拟旅游后验调节效应的相关性分析151
小结157
第7章 刻板印象与虚拟强化:基于《好客山东》的社会学分析158
7.1 旅游地印象的虚拟强化分析158
7.1.1 虚拟旅游与认知心象建构158
7.1.2 虚拟旅游与传播效果强化159
7.1.3 虚拟旅游与旅游品牌建构160
7.2 旅游地虚拟强化模型及假设关系160
7.2.1 旅游地品牌形象虚拟强化分析160
7.2.2 旅游地形象虚拟强化的概念模型161
7.3 旅游地虚拟强化的实证检验分析164
7.3.1 数据采集164
7.3.2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165
7.3.3 信度与效度检验167
7.3.4 旅游地虚拟强化的路径分析169
7.4 旅游地虚拟强化的社会学分析173
7.4.1 虚拟旅游强化的疏离感173
7.4.2 虚拟旅游强化的游客黏性174
7.4.3 虚拟旅游强化的转换倾向174
小结175
第8章 虚拟社区:旅游地“二度形象修正”分析176
8.1 虚拟社区与旅游地形象重构的关系176
8.1.1 虚拟旅游社区与形象传播空间176
8.1.2 虚拟旅游社区与形象信息共享177
8.1.3 虚拟旅游社区与形象品牌背书178
8.1.4 虚拟旅游社区与形象增强效应178
8.2 虚拟旅游的社区交互过程分析179
8.2.1 虚拟旅游社区的交互特征179
8.2.2 虚拟旅游社区人际互动模型设计180
8.2.3 虚拟旅游社区互动内容分析188
8.3 虚拟旅游社区的二度形象修正192
8.3.1 虚拟社区与旅游地形象的二次投射192
8.3.2 虚拟社区与游客经验的学习重构193
8.3.3 虚拟社区与旅游者互动和形象接受193
小结194
第9章 旅游目的地虚拟治理:《印象·刘三姐》的网络民族志分析195
9.1 虚拟旅游传播的诱导效应195
9.1.1 文化演艺与旅游地品牌形象195
9.1.2 旅游地形象的虚拟诱导196
9.2 旅游地品牌形象网络民族志分析197
9.2.1 开放性译码197
9.2.2 主轴译码199
9.2.3 选择性译码206
9.3 旅游地形象虚拟治理策略分析208
9.3.1 文化植入与政府支持结合式治理208
9.3.2 旅游网络传播式治理208
9.3.3 记忆商品化的治理209
9.3.4 服务增值式的治理209
小结209
第10章 总结与展望210
10.1 总结210
10.1.1 虚拟旅游场与镜像体验210
10.1.2 虚拟旅游与旅游地形塑211
10.1.3 虚拟旅游与目的地治理212
10.2 虚拟旅游美学与战略213
10.2.1 虚拟旅游美学的特征213
10.2.2 虚拟旅游的景观优化管理214
10.2.3 虚拟旅游的“旅游者凝视”214
10.2.4 虚拟旅游的美学战略215
10.3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216
参考文献217
附录A 关于游客旅行前心理活动过程的调研问卷232
附录B 虚拟旅游社区中ID编号对照表240
附录C 虚拟旅游社区中人际互动成员分类及编码242
附录D 《印象·刘三姐》开放性译码摘记(1)247
附录E 《印象·刘三姐》开放性译码摘记(2)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