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社会发展及其地理背景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社会发展及其地理背景
  • 胡兆量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 ISBN:7107141295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156页
  • 文件大小:7MB
  • 文件页数:17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社会发展及其地理背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1

第一章 经济高速增长与社会可持续发展1

第一节 改革开放后的高速增长1

目录1

(一)追赶中的后发效应2

(二)大国优势和区位优势2

(三)中华文化的影响4

(四)漫长的赶超道路6

表格目录8

表1 世界主要国家经济规模位次比较(1997年)8

(一)可持续发展概念9

第二节 关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9

(二)政治稳定和修明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10

(三)振兴文化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11

(四)环境和生态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13

(五)关注区域平衡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任务14

表2 广东、江苏和陕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差幅(1997年)15

表3 1978~1999年各地区经济增长16

表4 福建省与甘肃省国内生产总值比较17

(一)迁移机制律——改善生活是迁移的主要动力18

第一节 人口迁移规律18

第二章 人口迁移和城市发展18

(二)人口结构律——性别上男多,年龄上青年多19

表5 黑龙江外省知识青年返迁率19

(三)城乡迁移律——城市化过程中乡村人口大量迁入城市20

(四)距离律——迁移量与距离成反比20

(五)递补律——人口迁移圈层递补现象21

表6 天津市外地籍贯居民的迁入地(%)21

(六)双向律——正向迁移和反向迁移并存22

(七)集聚律——移民居住集聚性与文化差异成正比22

第二节 城市化和城市体系23

(一)城市化是社会进步的标志23

(二)大、中、小城市各司其职协调发展26

(一)地理位置的概念28

第三节 地理位置与城市28

(二)城市的蠕移和转移31

地图与图目录32

图1 阜阳市对外交通口岸转移图32

(三)中心位置和门户位置33

(一)国际化和服务业化——城市功能发展趋势34

第四节 城市现代化的主要趋势34

表7 世界部分城市第三产业职工比重35

(二)宜人化和生态化——城市环境发展趋势35

(三)郊区化和逆中心化——城市空间结构发展趋势36

图2 深圳华侨城总体规划示意图37

(一)文化遗产价值的滞后性、间接性和社会性39

第五节 关于塑造和继承文化遗产39

(二)继承和创新的统一41

表8 我国社会和文化的南北比较44

第三章 南北差异44

表9 我国分地区汉族身高45

(一)南矮北高——体质的南北差异45

第一节 体质和性格的南北差异45

表10 我国分地区少数民族身高46

(二)汉民族性格的南北差异48

图3 主要城市人均啤酒消费量图50

(一)南繁北齐——汉语方言区的分布特征52

第二节 语言和文艺的南北差异52

表11 汉方言区人口简表(1999年)53

图4 汉方言分区图54

(二)南柔北刚——戏曲和音乐的南北差异55

第三节 饮食文化的南北差异58

(一)南米北面——饮食的自然环境烙印59

(二)南细北粗——饮食的社会环境烙印61

表12 陕西十大怪与地理环境63

第四节 建筑园林的南北差异64

(一)强烈的方位观和民居的南北差异64

(二)城市街坊格局的南北差异65

(三)园林的南北差异67

第五节 国都主要位于北方69

表13 南北园林建筑比较69

(一)北方多战事70

表14 我国历史上战场南北分布72

( )一统的力量主要来自北方73

(三)建都规律性与明朝迁都74

第六节 南风北渐和南北凝聚76

(一)人才分布与人才迁移76

图5 普通高等学校教授籍贯分布图77

图6 南宋至清状元分布图78

表15 京、津、沪教授籍贯地(1987年)79

(二)南风北渐80

表16 西方发明在上海的传播81

(三)南北凝聚82

第一节 西部的范围和西部大开发的意义87

(一)西部的地域范围87

第四章 东西差异和西部大开发87

(二)西部大开发的意义和根据88

图7 西电东送示意图90

第二节 西部经济滞后的背景和相对优势91

(一)经济滞后的背景91

图8 经济特区、开放区和开放城市分布图95

(二)土地和矿产资源优势95

(三)旅游资源优势96

(一)山区社会经济发展阶段论98

第三节 有关西部开发的几个理论98

(二)梯度理论、倒“U”字理论和趋同化理论100

(三)内部差异和跳跃式发展102

图9 一线、二线、三线示意图104

第四节 三线企业再创业绩——以贵州省为例104

(一)三线建设的贡献105

(二)三线布局的经验教训106

(三)发挥潜力,再创业绩108

第五节 边境优势论与陆地边境口岸建设109

(一)边境优势论109

( )陆地边境口岸的类型及其建设110

第一节 香港——国际经济中心的回顾与前瞻113

(一)国际经济中心的支撑条件113

第五章 区域和城市案例113

(二)“前店后厂”——港粤经济一体化115

(三)与上海的分工和协作117

(一)澳门的自然环境基础119

第二节 澳门的人地关系119

图10 澳门略图120

(二)澳门的历史贡献121

(三)澳门城市功能转移的背景123

(四)文化对澳门功能演替的影响124

(五)澳门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125

(一)适时调整产业政策——拓展外向型经济127

第三节 台湾经济发展的启示127

图11 台湾经济发展战略图示128

(二)企业化和民营化——公营企业的归宿129

(四)建设小而精的加工出口区130

(三)重视教育——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130

(一)高原环境和藏传佛教——文化景观的两个背景133

第四节 西藏文化景观与文化兴藏133

(二)文艺景观135

(三)饮食文化景观137

(四)服饰文化景观137

(五)建筑景观138

(六)文化扶贫与文化兴藏140

第五节 新疆维吾尔文化地理141

(一)四大文化体系的汇流地142

(二)草原背景的绿洲文化143

(三)五彩缤纷的居落景观和服饰景观144

(四)饮食文化的四大特色146

(一)苏南、珠江三角洲和温州三模式的比较148

第六节 温州模式的特点和条件148

(二)温州模式的意识观念基础149

(三)温州模式的地理环境背景151

图12 20世纪80年代温州十大专业市场分布图152

参考文献15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