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人才评价中心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人才评价中心](https://www.shukui.net/cover/64/33149433.jpg)
- 陆红军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7302106258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228页
- 文件大小:10MB
- 文件页数:253页
- 主题词:人才-评价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人才评价中心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评价体系的定位1
序11
目录1
第一章 评价中心的理论与历史1
表目录2
表1.1 主观评价系统和客观评价系统比较2
二、评价理论的探索2
序23
(一)经典方法3
图目录4
图1.1 概念层次和经验层次的关系4
(二)扎根理论5
(三)操作主义5
图1.2 操作主义概念层次和经验层次的关系6
(四)三种评价理论的比较8
(五)行为驱动论与图式驱动论9
(六)定性与定量结合论10
三、各国评价中心及其特点11
(一)德国评价中心的首创性12
(二)英国评价中心的持久性14
图表目录15
绪论17
一、评价中心评价什么?18
二、评价中心的基本原则是什么?18
三、评价中心具有哪些功能?19
(三)美国评价中心的系统性19
四、评价中心在中国20
(四)中国评价中心的有效性26
(五)日本评价中心的适应性29
第二章 管理绩效预测方法的比较33
一、上级评定33
二、心理测验36
三、临床评价38
四、广义面试40
五、评价中心42
六、各种方法的比较44
(一)管理层次法49
第三章 行为要素:评价的基准49
一、行为要素的研究方法49
表3.1 10种管理工作要素在不同管理层所占的比例52
(二)管理任务法52
(三)管理行为法54
二、行为要素的设计方法57
(一)描述说明型59
(二)成功因素型59
(三)工作样本型61
(一)工作分析的目标62
(二)工作分析的整体性62
三、工作分析:行为要素之母62
(三)工作分析的方法64
一、模拟技术67
第四章 多种技术:评价的方法67
(一)无领导小组讨论67
(二)管理游戏和任务练习70
(三)公文处理72
(四)数码符号与样本技术74
(五)评价练习种类76
二、投射技术78
三、面试技术79
四、其他技术82
表4.1 六个要素得分同绩效得分的相关83
图4.1 要素得分、因子得分同绩效得分相关的比较84
表4.2 三个因子得分同绩效得分的相关84
一、评价过程的十个结点87
第五章 过程管理:评价的运作87
二、评价过程管理的原则与要诀89
(一)初始阶段明确定义行为要素90
(二)实施阶段慎用多种练习和信息数据92
表5.1 经理的工作任务与练习项目的对照93
(三)设计练习选用多类样本和跨练习项目93
(四)评定阶段注重评价员团队协作94
(五)最终评定阶段注重效度分析95
表5.2 不同评价方法对各种要素的效度系数97
(一)评价员的素质差异99
一、评价员的素质与数量99
第六章 评价员的素质与训练99
(二)评价员的最佳数目102
二、如何对评价要素达成共识102
三、观察技能训练103
四、决策心理过程训练104
五、统一评价标准的培训107
六、预测技能训练109
(一)评价信度和效度的概念111
第七章 信度与效度:评价效用的检验111
一、影响评价信度与效度的因素111
(二)影响信度的主要因素114
图7.1 影响评价信度的因素图115
二、效度研究的方法116
(三)影响效度的主要因素116
(一)无反馈的研究117
(二)对控制小组的研究120
(三)带反馈的研究122
表7.1 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总体评分效度研究123
表7.2 总体评分和中层经理三类预测指标的效度124
(四)同时效度研究127
表7.3 美国管理协会评价中心的同时效度系数128
三、效度研究方法的评论128
(一)效度研究样本129
(二)评价标准问题129
(三)与其他方法的比较130
四、效用:投入与产出132
一、有效性:评价中心伦理的基础135
第八章 评价中心的准则与法规135
二、实证研究:评价中心准则的考验136
三、内容效度:评价中心合法性的基础137
四、评价中心的公正性与一致性138
五、评价中心的法庭案例139
六、评价中心的专业标准141
第九章 评价中心的跨文化管理145
一、中国评价中心跨文化管理的首例研究145
二、不同国家管理能力的模型和评价效度147
(一)管理能力定性模型的比较147
表9.1 中、美、日管理能力评价定性模型的比较148
表9.2 上海协昌缝纫机厂管理能力评价因子模型149
(二)管理能力因子模型的比较149
表9.3 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管理能力评价因子模型150
表9.5 中美管理潜能预测正确率的比较151
(三)预测效度的比较151
表9.4 中美管理绩效预测效度的比较151
表9.6 工厂企业和科研单位被试问卷态度的比较152
三、不同组织的被试心理和评价结果152
表9.7 工厂企业和科研单位同时效度的比较152
四、不同地区的评价模式153
表9.8 南北方企业评价模式的比较154
五、不同文化背景合资企业的评价中心案例155
六、结论164
第十章 评价中心的信息化管理165
一、评价中心的飞跃:从工业社会到知识社会165
二、网络多媒体:评价技术多元化166
三、电子辅助评价中心:从贵族化走向信息化167
(一)开发环境167
(二)目标与策略168
(三)技术支持169
(四)商务模式170
(五)实施步骤171
一、鉴定型:传统评价中心的功能175
第十一章 从鉴定型评价中心到发展型评价中心175
(一)鉴定:管理才能的早期发现功能176
(二)选拔:挑选最佳人选的功能178
(四)完善:提升组织与员工的功能179
(三)诊断:培训计划的评判功能179
(一)发展型评价中心的特点182
二、发展型:非传统评价中心的作用182
(二)人才管理标准184
表11.1 总体判断评分的分布185
表11.2 总监模拟培训的有效性评价186
(三)专才鉴定标准187
(四)职业发展规划189
(五)专业人才开发191
(六)金融评价中心196
第十二章 总结与展望:创新型评价中心趋势199
一、新突破:评价中心成功之道199
(一)用整体性克服局限性199
表12.1 整体性评价模式与局部性评价模式的对照200
(二)用行为定义管理201
(三)以模拟为核心的多元技术取代单一的纸笔测验201
(四)用标准化程序改进主观性评价202
二、新挑战:有待解决的问题203
(一)标准化203
(三)与发展型有关的问题204
(二)与鉴定型有关的问题204
(四)关于方法论205
三、新变革:工业社会与知识社会的管理比较206
(一)知识经济的管理变革207
表12.2 工业社会与知识社会人力资源管理的比较207
(二)人力资本与组织角色的变化213
表12.3 两种管理范式的比较215
四、新趋势:创新型评价中心216
表12.4 三种类型评价中心的比较216
(一)理论创新与发展217
(三)方法技术创新219
(二)角色定位与创新219
(四)效果与效益创新222
后记224
参考文献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