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地震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地震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
  • 陈运泰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地震出版社
  • ISBN:7502818316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325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341页
  • 主题词:地震学 地震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地震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地震学1

地震可能是一种自组织亚临界现象 洪时中1

动力系统演化过程中的复杂性 安镇文 叶正仁 张乃玲2

地震强度分布不均匀性的摩擦时间依从模型研究 刘桂萍 傅征祥3

横向非均匀介质中面波的变形振型和频散曲面 盖增喜 陈晓非4

利用简正振型反演地球横向非均匀性的理论基础(一)——环型振荡本征值问题的求解 曹军 陈晓非5

剪切波分裂的理论和分析方法研究 刘希强 周蕙兰 郑治真 沈萍 高原 杨选辉 李红 马延路6

数字化地震波形数据预处理的Wigner分布和小波包分析方法 刘希强 郑建常7

三分量地震矢量波场的分离与重建 雷军 李学政 姚陈 胡毓良8

9.21台湾地震的近场加速度峰值分布特征 俞言祥 高孟潭9

台湾集集地震近场位移特征的初步研究 张海明 陈晓非 周仕勇10

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信号中潮汐特征信息的初步研究 蒋骏 张雁滨 高琳 杨代洪11

地震断裂带尾波衰减因子随时间变化特征 杨港生 马淑琴12

云南武定地震余震近场尾波衰减的区域特征 秦嘉政 李白基 钱晓东13

一个大陆强震前震成核的实例 陈学忠 郭铁栓14

声发射过程中地震成核现象 沈萍 郑治真15

新疆伽师强震群的震源破裂特征 单建新 何玉梅 朱燕 马宝柱 杨成荣16

1997年伽师强震群生成机理研究 周仕勇 许忠淮17

1997年重庆荣昌5.2级地震的震源物理过程 李桂芳 程万正 陈天长 乔惠珍18

Y形雁列式块体交界处多点大破裂的模拟实验研究 许昭永 熊秉衡 杨润海 赵晋明 王正荣 张永安19

基于高温高压岩石破裂实验结果的地震活动性模型 蒋海昆 张流 周永胜20

地震活动性研究的历史和发展 王健21

地震震源深度分布模型的统计研究 胥广银 高孟潭 俞言祥 王健22

山西洪洞、临汾历史大震区现今地震的精确定位 胡新亮 刁桂苓 高景春 啜永青 段跃荣 赵英萍 刘胜国 朱振兴 张彦清23

地震定位方法综述及对中国邻区地震的初定位尝试 李保昆 陈培善24

板内、板缘地震序列特征差异的探讨 王勤彩 刁桂苓25

1982年日本茨城地震序列表现出的板块俯冲动态过程 刁桂苓 王勤彩 傅容珊 李钦祖 陈绍绪 张四昌26

地震活动反映的青藏高原东北地区现代构造运动特征 许忠淮 汪素云 高阿甲27

西南地区多层次动力过程与强震活动研究 王绍晋 龙晓帆28

2000年云南姚安地震的发震断裂 李白基 秦嘉政 叶建庆 蔡绍平 刘学军 陈敏恭29

用逐次收敛法探讨华北现代构造应力场的时空变化特征 崔效锋 谢富仁30

由多个震源机制解联合确定的震区应力场 陈天长 程万正 李桂芳31

用P波初动和P,S波振幅测定四川地区震源机制解和应力场 陈天长 郑斯华32

帕米尔东北侧现代构造应力场与地震活动特征研究 高国英 温和平33

鲜水河、龙门山、安宁河三大断裂交汇地区震源应力场特征 龙思胜 赵珠34

从大地震形成的网络性质看地震预测的争论 徐道一35

以地震活动刻画的损伤度及时空变化的计算分析 康晋山 程万正36

以震源参数刻画的损伤度及震区动态过程 程万正37

1993~1995年四川沐川5.7级震群的震源特性与子序列过程 程万正 乔惠珍 李桂芳 陈天长38

后续地震类型判据研究 肖和平 张义梅39

1999年四川绵竹5级双震的体破裂特征 乔惠珍 程万正 李桂芳 陈天长40

1999年四川绵竹5.0级地震序列揭示的孕震结构 赵珠 汪碧澜 龙思胜41

1998年四川泸定3.4级地震序列的活动特征 赵珠 龙思胜 汪碧澜42

云南姚安6.5级地震的震中分布图像和孕震环境 蔡静观 秦嘉政 苏有锦 付虹43

兴都库什—贝加尔湖地震密集分布区地震活动特征 何淑韵 吴宣44

南黄海海域地震活动的某些特征 黄伟生 周彩霞 李志义45

川滇地区强地震活动及其力学分析 苏有锦 秦嘉政46

云南地区强震前中小地震活跃—平静的定量计算 李永莉 蔡静观47

山东及其邻区中强地震前地震学异常指标研究 华爱军 刘西林48

新编中国活动构造图 邓起东49

地震地质49

我国大陆活动断裂带地震破裂的相互作用与传染现象 闻学泽 易桂喜50

中国大陆现代构造活动特征 郭良迁 薄万举51

华北东部盆地区新生代构造活动和动力学 邓起东 徐杰 闵伟52

大青山山前断裂全新世古地震研究 马保起 李克 吴卫民 盛小青53

晚第四纪以来大渡河断裂活动性的地质地貌判据 周荣军 雷建成 黎小刚 杨涛54

青藏高原东缘断裂活动的应变分配 宋方敏 李如成55

晚第四纪以来青藏高原东缘构造变形的新证据 周荣军 李勇 Alexander L.Densomre Michael A.Ellis56

川滇和华北地区2万年以来地表断错事件的群集特征 周本刚57

酒西盆地最新活动断层的研究 闵伟 李传友 张培震 何文贵58

苏北滨海大断裂活动性评价及其构造意义 高中和 吴少武59

襄樊-广济断裂带武汉段和黄州段第四纪活动的初步研究 甘家思 申重阳 姚运生60

潮汕平原北西向断裂左旋走滑运动的地貌证据和速率 汪一鹏 宋方敏 黄卿团 陈伟光61

广东沿海的北西向断裂与强震分布 黄日恒 吴业彪 廖小琼62

乌鲁木齐市断层的定位和活动性研究及其工程意义 宋立军 胡军 葛鸣 赵纯青63

上海隐伏断裂及其活动性 刘昌森 章振铨64

盲断层活动性的探测研究及其意义 顾梦林 周雪松65

利用热红外遥感研究断层现今活动 单新建 马瑾66

应用有限元数值模拟研究大青山山前断裂活动的分段性 马保起 李克 盛小青67

黄河河谷构造地貌研究进展 刘百篪 刘小凤 赵振民68

祁连山中东段河流阶地年代学研究及其构造意义 刘小凤 刘百篪 赵振民69

延怀盆地及毗邻地区主要河流低阶地地貌面的年代学研究 计凤桔 郑荣章 李建平 尹金辉70

祁连山东段河流低级阶地的光释光年代学和构造信息 尹功明 卢演俦71

马边地区地震地质背景浅探 彭云金72

四川地震构造基本格局 钱洪73

鲜水河-小江断裂带强震震源区断裂构造和构造地貌特征 张世民 谢富仁74

沧东断裂的构造特征 徐杰 高战武 宋长青 孙建宝75

青藏高原北东缘第四纪构造应力场特征 谢富仁 张世民 崔效锋 舒赛兵 窦素芹76

华北北部第四系覆盖区地震构造特点的地貌学和地球物理学分析 韩竹军 冉勇康 于贵华77

青藏高原东北隅卫星图像解释 李建华78

台湾海峡及其两岸发震断裂的对比研究 陈园田 王志鹏79

地震构造单元划分及其基本特点 楚全芝80

断层破裂传播的方向性效应 赵根模 陈宇坤 任峰81

地貌学在地震研究中的应用——评估地震危险性的新思路 黄秀铭82

沿断层地震震源差异与地震危险性研究 董瑞树 刘志萍 冉洪流 董洪军 张嘉延83

福建漳州盆地的地震危险性 陈园田 王志鹏84

活动地块与成组地震关系的初步探讨 范俊喜 马瑾 单新建 刁桂苓85

华北地区岩石圈流变学强度及其与地震构造活动的关系 汪洋86

岩浆岩地区的地震活动研究 张晓东 时振梁87

发震断层最大潜在地震确定方法的研究 环文林88

关于潜在震源区边界划分及其震级上限确定原则的讨论 唐荣昌 黄祖智89

四川地区弧形构造与强震关系的剖析 黄祖智 唐荣昌90

首都圈山区活动构造定量资料与强震预测对应差异的思考 冉勇康91

建立地震危险性的动态评估系统 黄秀铭92

水库诱发地震的深部构造背景和浅部构造特征 杨清源 陈献程93

水库地震诱发环境 李安然 张飞飞 王清云 张秋文94

水库诱发地震的成因类型与预测 王清云 李安然 张秋文 张飞飞95

国道318线二郎山隧道至康定路段地震地质灾害评价 刘盛利 黄祖智96

中国地震300年周期考 高建国97

鄂尔多斯块体周边断陷系6~6.9级地震构造背景探讨 江娃利 龚复华98

138年金城-陇西6?级地震的初步研究 袁道阳 刘百篪 才树华 雷中生 刘小凤 王永成99

1969年阳江6.4级地震发震构造的讨论 任镇寰 钟贻军100

1975年海城7.3级地震的共轭破裂、极限应力与强震构造 谢新生 王维襄101

台湾集集大地震车笼埔地震断层灾害特点 彭承光 李运贵 卢帮华 邱奕超 黄文洁102

重力、形变与珠江三角洲地震形势 罗振暖103

一次洪水诱发的地震活动分析 吕政104

深沪湾晚更新世古牡蛎滩与地壳运动 徐起浩 冯炎基105

地震预报106

地震短临前兆“同步耦合现象”与地震预报探索 丁鉴海 余素荣106

中国大陆成组强震活动水平的三分法及其应用 傅征祥 刘杰 刘桂萍 粟生平107

基于伪三维有限元方法建立的地震活动模型 刘杰 石耀霖 张国民108

强震与活动断裂关系的某些研究——土耳其Izmit地震实地考察 陈化然 刘爱平 张国民109

地台与区域地震活动和区域应力场 李丽 张国民110

热物质运移与震前地表垂直形变异常关系研究 张永仙 尹祥础111

长江三峡水库诱发地震形变预测方法研究 朱思林 刘鼎文 甘家思 申重阳112

活动断裂带的整体地震复发行为及其与分段地震复发行为的关系 易桂喜 闻学泽113

含有裂隙岩石中的电场分布及视电阻率计算 彭自正 牛志仁114

岩石破裂的声发射前兆与遥感前兆的对比研究 刘晓红 于萍 邓明德 耿乃光115

青藏高原东北缘块体边界带现今地壳运动与地震特征 王双绪 江在森 张希 张四新116

引潮力与地震 胡辉 李晓明117

我国东北部强震形成的力学机制与预测 高山泰 于岫嵋 杨清福118

中国地震活动的动力学问题初探 陈立军119

马里亚纳海沟的地震活动性 陈立军120

松辽盆地周边及邻区地震活动特征与动力机制 孟宪森 关玉辉 姜锦华121

兰天武地区暨北祁连河西地区垂直形变场与地震 张四新 王双绪 薛富平122

火山活动与火山地震系列 陈晓发 刘锦 单和秋 蒋明先123

地震破裂机制与临震预报的探讨 周友华 燕为民124

中强地震前数字电磁辐射仪观测结果 关华平 张金祥 余素荣125

MT剖面透视新方法在地震中短期预报中的一次成功应用 张云琳 刘晓玲 安海静 刘伟 陈运平126

二进小波多分辨分解方法对地震前兆数据的实例分析 陈俊华 严尊国 李胜乐 廖武林127

天文时纬残差在地震预测研究中的应用 胡辉 李晓明128

强地震的增震作用 孙以湘 陈绍绪129

张北地震前后重力变化及异常机制探讨 张晶130

地热水中离子胶体的地震中短期预报研究 胡玉台131

卫星遥感热红外辐射与川滇强震 刘放 程万正 张永久 但尚民132

云南地震活跃期的大震加速律检验 罗葆荣133

森下播散指数在吉林省西部地震预报分析中的应用 杜志华134

地震预测基础积累综述 王泽皋 王勤彩 王银芝 乔子云 张跃刚 郭研135

辽宁省白城及附近地区地震危险性预测 方永臻 杜志华136

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1900年以来地震活动特征 龙德雄137

1996年2月28日四川宜宾北5.4级地震震前异常特征 陈文康138

对云南姚安6.5级地震某些前兆异常特征的讨论 杜方 程式139

我国西部重力场演化与地震特征 祝意青 江在森140

孕震过程分析与发震时间的综合概率预报 李文英 张清荣 平建军 王勤彩 陈绍绪141

华东地区地震活动性参数中短期异常动态变化特征 黄耘 田建明 郑江蓉142

安徽及邻区四次中强震前后?波?波振幅比异常变化 刘东旺 凌学书 何小伟 童国林143

华东地区地震活动相关性研究 田建明 谢华章 孙春仙144

地震短临综合概率预报方法研究 刘素英 平建军 陈绍绪145

江苏常熟地倾斜固体潮调和分析及预报效能 范桂英 丁建国 苏泽云146

上海附近沿海海域中强震前短期指标研究 刘文龙 章纯 林命周 汪江田147

中国东部地区地震活动(中短)指标的跟踪扫描 吴晓芝 王俊国 冯萍芳148

辽宁岫岩地震成功预报初析 王怡学 孙素英149

我国西部近期应变强度比动态图像与强震关系的研究 张希 江在森 王双绪 陈兵 陈文胜150

成组活动强震跨断层形变前兆相似性特征 车兆宏 范燕151

中国地震预报中地震学异常的统计研究 吴富春 许俊奇 张宪 董星宏152

冀京津渤发震时间的区域特征及与月相关系 解用明 王宝坤153

2000年4~5月强地震的前兆次声波测量研究 苏昉 田维154

1999年9月21日集集Ms 7.6地震前的地震活动性 王俊国 张中伏 吴晓芝155

聊兰带中段地震形势分析 谢智 刘尧兴 马俊林 谢健健 胡卫建 王志敏156

地震视应变场的演化与强震发生地区的关系 黄福明 易志刚157

景泰等三次地震过程的断层形变异常与地震活动背景研究 陈兵 江在森 张希 陈文胜 王继英158

2000年6月景泰5.9级地震震前断层形变异常研究 陈文胜 王双绪159

张北-尚义6.2级与5.6级地震的前兆场对比研究 黄辅琼 刘豫祥160

对辽宁省岫岩地区两次5级多地震的短临预测及其思考 陈荣华161

华东地区中短期地震前兆的区域特征 谢华章 田建明 黄耘 郑江蓉 孙春仙162

川滇地区强震分区时间分布特征及对中长期预报的意义 黄玮琼 吴宣163

7级地震前小震活动图像时空演化特征 吴宣 黄玮琼164

1999年岫岩5.4级地震前震与主震关系的推测研究 吕培苓 郑大林 刘蒲雄 陈学忠 陈荣华 王慧敏 吕梅梅165

合欢树地震观测与试验研究 苏丛柏 景呈国166

地震工程167

关于弥散地震问题 张裕明167

核工程选址中弥散地震评价的原则与方法 常向东168

反应谱对构造环境应力场的依赖性 陈培善 李保昆 白彤霞 梁静169

地震动功率谱与反应谱的转换关系 赵凤新 刘爱文170

震害预测中设定地震问题的讨论 吕红山171

场地条件对地震动影响的经验估计 李小军 彭青172

基于抗倒塌设防目标的抗震设防区划研究 张晓梅 高孟潭173

关于开展海洋地震区划工作的若干问题 吴少武 高中和 黄伟生174

地震灾害应急评估系统的构架 成小平 杨建思175

企业防震减灾信息管理系统研制 李志强176

全国地震应急快速响应信息系统的建立 帅向华 成小平177

地下隧道抗震设计的一种新途径 熊建国178

竖向地震力与水平地震力理论之争 王云剑179

管式加热炉的抗震可靠性研究 刘文彦 余建星 魏振声 郭振邦180

钢管混凝土短柱支座隔震性能研究 熊立红 丁世文 夏敬谦181

反复荷载作用下钢筋轻骨料混凝土框架柱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王明钰182

石化企业抗震分析的基本框架和方法 张素灵 许建东 曹华明183

仪征—南京输油管道结构设计的抗震措施 邓民宪184

城市规划建设与地震断层 米济185

地震观测技术186

利用台阵记录初至P波到时测定震中位置的误差估计 赵仲和186

现代地震观测技术在江苏的应用与推广 杨军 陈书清187

数字式水位仪的研制与应用 宁立然 孙天林188

地震前兆数据采集器的可靠性分析 周振安189

数字化地震前兆台站供电、避雷、接地技术 黄锡定 梁焕贞 王继哲 于世亮190

安广中学垂直向自然电流观测实验 张柏德 杜志华 李翠萍 毕秀春191

三峡数字遥测地震台网的无线数据传输系统 杨晓源192

三峡数字遥测地震台网中的多制式数字复分接设备简介 邱西征193

准同步复分接技术及其在地震遥测中的应用 黄进194

一个可靠的传输高速地震波形数据的典型案例 饶文松 杨晓源195

地震波形数据传输中的帧同步监护 杨晓源 杨晓明196

成都数字遥测地震台网的遥测系统 韩进 罗兴富197

区域地震台网ML震级系统的连续过渡问题 陈祥熊 陈文明 傅再扬 江劲军 陈懿德198

强震速报震级的比较研究 苏国君199

遥测地震台网地震速报网络发布软件 高景春200

DK-1仪器标定的讨论 李伟 郭建华 邓小华 苏金蓉201

地壳深部探测202

中国及邻区上地幔顶部Pn速度结构 汪素云 Thomas M.Hearn 许忠淮 James F.Ni 俞言祥 张晓东202

华北地区岩石圈热结构及其与大地构造和地震活动的关系 臧绍先 刘永刚203

长白山天池火山区岩浆系统的深地震测深研究 张先康 方盛明 张成科 赵金仁 李松林 成双喜 郑雅琴 杨卓欣 杨健 张建师204

玛沁—兰州—靖边人工地震剖面地壳结构及其动力学含义 李松林 张先康205

张北地震区三维速度结构和震源位置的联合反演 赖晓玲 张先康 李松林 刁桂苓 段永红206

张北地震区震源的三维空间分布形态 赖晓玲 张先康 李松林 刁桂苓 段永红207

南年丰-田各庄剖面二维地壳密度结构特征 刘占坡 徐锡伟 黎益仕208

三维有限差分结晶基底界面反演 段永红 赖晓玲 张先康 李松林209

四川地壳结构研究现状、问题和建议 韩渭宾 蒋国芳210

新疆沙雅—独山子—布尔津人工地震剖面上地壳Q值结构 邓宏钊 张先康 嘉世旭211

层析成象中运用Occam反演与抗差估计 李平 王椿镛 许厚泽212

双台法长周期面波Q值计算若干问题讨论 洪学海 朱介寿 曹家敏213

90年代我国地壳上地幔人工地震探测研究进展 梁慧云214

中国大地热流分布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汪洋215

从大陆磁性构造特征论板内地震成因 张先 刘敏 赵丽216

大地电磁维参数和构造走向确定及畸变消除 杨长福 林长佑217

地壳形变测量218

青藏块体东北缘近期地壳水平运动与变形初步研究 江在森 张希 崔笃信 胡亚轩 陈文胜 王双绪 陈兵218

大陆强震孕育的地壳密度变化机制 申重阳 吴云 甘家思 朱思林219

中国大陆东南边缘海现时地壳运动与区域地震动力学——多种GPS测量、多种地面形变测量和震源机制结果的综合研究 周硕愚220

地震前兆形变场研究 陈绍绪221

考虑区域构造特征的最小二乘配置方法的初步研究 张希 江在森222

GPS资料在确定板块运动参数中的应用和问题 臧绍先 宁杰远 陈起勇 刘永刚223

青藏高原东北缘现今活动构造地块及其主要边界带的运动学特征 张崇立 单新建 江在森 虢顺民 王双绪224

潮汐偏角法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研究 王梅 季爱东225

西安市地面重力场时空变化特征及机理研究 祝意青 王庆良226

地壳微变形连续观测技术与地震预报方法研究进展 蒋骏227

不同形变观测在地震研究中的作用 张雁滨228

川滇菱形块体边界的现今地壳形变 吕弋培 廖华 苏琴 王兰229

大同5.6级地震前后的重力场变化和深部动力学过程 李清林 范文 秦建增 张香荣230

构造物理231

断层相互作用与地震时空分布 马瑾 马胜利 刘力强 单新建 范俊喜 扈小燕 王凯英 宋福喜231

地壳地幔流变性质对比的悖论 石耀霖232

地壳形变观测结果中的某些地球动力学和构造物理学问题 周硕愚 施顺英 周昕233

中国东部及其邻域岩石圈底界面特征及地震活动性 方盛明 余钦范 张先康234

辽宁地区地壳三维速度结构成像 张元生 赵仲和 张海莹 张萍235

影响岩石变形中微破裂时空分布的因素及其地震学意义 马胜利 雷兴林 刘力强 马瑾236

对粘滑倍周期分岔现象的实验与理论考察 何昌荣 马胜利237

高温高压下攀枝花辉长岩流变学的实验研究 周永胜 桑祖南 何昌荣238

含障碍体直面双剪岩石破裂过程中物理场的变化特征 焦明若 张国民 马胜利 刘杰239

含障碍体平直断层的实验应变场分析 王凯英 刘力强 马胜利 刘天昌 吴秀泉240

转动力矩在粘滑中的作用 邱泽华 张宝红241

高精度边界元方法研究断层系相互作用 刘绮亮 李世愚 滕春凯 黎在良242

历史地震243

对1556年关中8?级大地震的震中位置和发震构造的新认识 环文林243

1605年琼州大地震余震分布质疑 谢明富 廖小琼244

抚仙湖地区近千年的历史地震——磁化率地震相关剖面的重建 李杰森 宋学良 马成大 张子雄 李雁北245

秦可大传 高继宗246

地震社会学247

开展防震减灾政策研究,促进防震减灾事业发展 顾建华 毛国敏247

《北京市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编制与审定 姜庆寰 修济刚 郭大庆 宋伟 洪少峰248

河南省地震应急研究 高建国249

地震应急训练与演习 米济250

地震灾民快速疏散研究 陶小三 邓民宪251

地震避难系统 李军252

中国小城镇和城市边缘区地震灾害脆弱性的宏观特征 苏桂武253

辽宁省海城市南台镇地震经济损失预测 马秀珍 甄宇同 王海英 谷军254

自贡“95-06项目”和“RADIUS计划”极大地促进了城市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 李广俊255

分省的建筑物地震损失率估计 孙振凯 赵凤新 尹之潜 马桂明256

关于确定场地相关反应谱的现状及评述 鄢家全 许晏萍257

地震流体258

地下流体异常与地震活动关系的新认识及其意义 车用太 鱼金子 刘五洲 王广才 易立新258

岩石圈流体通道在地震预报研究中的意义 刘耀炜 施锦259

我国地震地下流体动态观测现状及其映震灵敏性的评述 谷元珠 孙天林260

流体异常与其他前兆异常可对比性探讨 张素欣 张子广261

地下流体异常的多解性及其研究思路 鱼金子 车用太 张培仁262

异常地层压力的流体动力学模型 易立新 周繁荣263

井-含水层系统的数值模拟研究 尹京苑 赵利飞264

地下潮汐现象物理机制和统一数学方程 张昭栋 郑金涵 刁守中 耿杰 王忠民265

硫化物的映震特征及其映震机理的研究 高小其266

利用地下流体预测强震危险区的标志与方法 李一兵 邵永新 李君英 田山267

浅议地下气体逸出总量的观测与研究 杨玉荣268

山东数字前兆台网水位观测资料的分析与解释 孙夭林 宁立然269

用小波变换探讨云南地区地热前兆异常的特征 续春荣 刘永铭 马满荣 李玉萍 王秀英 涂允松270

洱源井泉水中汞(Hg)含量的地震前兆特征研究 李彤起 雷兰生 钟心 陈兰庆271

台湾南投7.6级地震地下流体远场异常及其前兆意义 张仕印 李于民 陈学庭 谭文垦 杨刚宇272

地下流体与地震信息讨论 冯绚敏 叶秀薇 万永芳273

大同-阳高6.1级地震前后油(水)井动态图像 贾秀梅 张昭栋274

独山子、乌苏利用石油井进行地震前兆观测的探讨 宋德新275

用深井水位记震能力预报地震的回顾 胡先明276

地下水中逸出气数字化自动观测的采样技术 张朝明 陈华静 方素贞 朱方保 梁久亮 陶月潮 李罡风 李敏莉277

地震地下水单井综合观测方法研究 蔡作馨 蔡诗凰 邓宁 杨鼎鸿 程庆斌278

氦传感器的研制和应用 孔令昌 王桂清 王志敏 高松升279

地震电磁学280

遥感用于地震预测的基础研究 邓明德 房宗绯 钱家栋280

地壳运动的参考框架 黄立人281

三河-平谷8级大震区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特征 邓前辉 王继军 汤吉 詹艳282

瞬变电磁探测中地球横向非均匀性的畸变影响 林长佑 杨长福283

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幅度比值法及与地震的关系 冯志生 王建宇 蒋延林 吴晶 梅卫萍284

岩石破裂过程中电阻率变化的层析成像实验 郝锦绮 冯锐 周建国 钱书清 高金田285

两维弹性约束差应力作用下岩石电阻率变化形态实验研究 陈峰 安金珍 廖春庭286

成都地电台地震监测中的似非而是电阻率变化 卢军 钱复业 赵玉林 薛顺章 张保全287

9.21集集Ms 7.6地震前ULF电磁信号及其与模拟实验结果的比较 钱书清 郝锦绮 周建国 高金田288

地震前电磁辐射异常变化特征 张继红 张京华289

河南濮阳台电磁波异常与地震活动关系的研究 李桂青 刘兆友290

地震时电磁波仪器记录的奇怪图像——“磁震波” 董玉兰 邓京川 窦方亮 梁放 高艳 辛月提291

准静电场异常与地震——一种可靠的地震短临前兆信息探索 郝建国 唐天明 李德瑞292

震前准静电场异常现象研究 唐天明 郝建国293

1998年宁蒗中强地震在四川地区的磁效应 吴小平294

地震科技情报(信息)295

科技期刊产业化初探 李玉亭 康丽君295

图书馆在网络化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与对策 朱昱296

浅谈进一步改进地震科技信息服务 吴江 陈秀波297

地震科技论文发表状况的统计与分析 董军 陈尚平298

四川省防震减灾指挥中心技术系统研制 李谊瑞 范灵春 辛华 何玉林 吴碧春 吴秀英 黎大虎 康晋山299

CDSN数字地震台网连续波形地震数据库 张德存 赖德伦300

利用多媒体技术宣传地震知识 王成凤 田力301

其他302

四川地震工作30年的进展与进入新世纪的展望 韩渭宾302

回归分析方法在地震科学应用中的一点新探索 姜慧 朱令人 尹力峰 李锰 唐丽华303

识别地震与核爆的一种新方法 魏富胜304

优选法在磁变仪温度补偿中的应用 吴一柱 覃福勋 邓要武 刘贵华 陆裕强305

河南省局短波无线通信网选频方法研究 赵晖 陈蕊 韩艳杰 高酉晨 谢健健306

GIS在城市防震减灾研究中的应用 范灵春 李谊瑞307

西部开发与减灾 刘惠敏308

青藏高原布格重力异常与地震活动 殷秀华30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