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当代中国与日本行政管理的比较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当代中国与日本行政管理的比较](https://www.shukui.net/cover/3/33136957.jpg)
- 赵玲主编 著
- 出版社: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 ISBN:7205038901
- 出版时间:1997
- 标注页数:1501页
- 文件大小:95MB
- 文件页数:151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当代中国与日本行政管理的比较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导论:重大课题的深刻启示1
一、中日两国行政管理比较的前提3
二、中日两国行政管理比较的内容8
三、中日两国行政管理比较的方法14
四、中日两国行政管理比较的意义19
一、中国古代行政管理的兴衰27
第一节 中国行政管理沿革的特征27
第一章 行政沿革的比较27
第一篇 中日行政管理条件的比较27
二、中国近代行政管理的教训35
三、中国现代行政管理的经验44
四、中国当代行政管理的道路58
第二节 日本行政管理沿革的特征73
一、日本古代行政管理的形成与改革73
二、明治维新与近代行政管理的建立79
三、军部行政管理体制与政府内阁87
四、战后的民主改革与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93
一、行政管理的本质特征100
第三节 比较:相互更替的启示100
二、行政管理的最新内容102
三、行政管理的基本方法103
四、行政管理的中国特色106
第二章 行政环境的比较108
第一节 中国行政环境现状的特征108
一、中国的国情与行政环境108
二、中国行政管理的自然环境113
三、中国行政管理的社会环境116
四、中国行政管理的文化环境119
一、日本的国情与行政环境128
第二节 日本行政环境现状的特征128
二、日本行政管理的自然环境136
三、日本行政管理的社会环境139
四、日本行政管理的文化环境143
第三节 比较:相互作用的启示151
一、结构的比较与启示151
二、功能的比较与启示153
三、取向的比较与启示157
四、价值的比较与启示159
一、中国的国家领导体制与行政管理161
第一节 中国行政体制发展的特征161
第三章 行政体制的比较161
二、中国的国家政权体制与行政管理170
三、中国的中央政府体制与行政管理187
四、中国的地方政府体制与行政管理204
第二节 日本行政体制发展的特征225
一、日本的国家领导体制与行政管理225
二、日本的国家政权体制与行政管理231
三、日本的中央政府体制与行政管理242
四、日本的地方政府体制与行政管理256
一、行政体制中的核心问题267
第三节 比较:相互制约的启示267
二、行政体制中的权力特征274
第二篇 中日行政管理主体的比较283
第一章 行政领导的比较283
第一节 中国行政领导的特征283
一、中国行政领导的类型284
二、中国行政领导的方式288
三、中国行政领导的结构292
四、中国行政领导的素质297
一、日本行政领导的类型302
第二节 日本行政领导的特征302
二、日本行政领导的方式304
三、日本行政领导的结构308
四、日本行政领导的素质311
第三节 比较:领导特色的启示318
一、影响的比较与启示318
二、法制的比较与启示321
三、服务的比较与启示330
四、效率的比较与启示334
一、适合中国国情的行政组织原理340
第一节 中国行政组织的特征340
第二章 行政组织的比较340
二、适合中国国情的行政组织结构345
三、适合中国国情的行政组织法规355
四、适合中国国情的组织管理原则364
第二节 日本行政组织的特征370
一、适合日本国情的行政组织原理370
二、适合日本国情的行政组织结构375
三、适合日本国情的行政组织法规384
四、适合日本国情的组织管理原则388
一、行政组织的现代趋势392
第三节 比较:组织特色的启示392
二、行政组织的指导原则399
第三章 行政责任的比较407
第一节 中国行政责任的特征407
一、中国行政责任的涵义与种类407
二、中国的行政处分制度417
三、中国的行政处罚制度424
四、中国的行政赔偿制度428
一、日本行政责任的涵义与种类438
第二节 日本行政责任的特征438
二、日本内在的制度型控制手段445
三、日本内在的非制度型控制手段453
四、确保行政责任的外部控制手段455
第三节 比较:责任特色的启示462
一、行政责任的制度462
二、行政责任的原则464
三、行政责任的方法466
一、中国行政信息系统的建立471
第一节 中国行政信息的特征471
第三篇 中日行政管理过程的比较471
第一章 行政信息的比较471
二、中国行政信息系统的管理479
三、中国行政信息系统的现代化498
第二节 日本行政信息的特征503
一、日本行政信息系统的建立及作用503
二、日本行政信息系统的管理507
三、日本行政信息系统与计算机510
四、日本行政信息系统的输出与利用515
一、行政信息的特征523
第三节 比较:信息特色的启示523
二、行政信息的处理524
三、行政信息的功能525
四、行政信息的现代化526
第二章 中日行政决策的比较529
第一节 中国行政决策的特征529
一、中国行政决策的基本理论529
二、中国行政决策的基本程序535
三、中国行政决策的基本体系539
四、中国行政决策的基本方法547
一、日本行政决策的基本理论551
第二节 日本行政决策的特征551
二、日本行政决策的基本程序556
三、日本行政决策的基本体系560
四、日本行政决策的常规方法569
第三节 比较:决策特色的启示571
一、行政决策体制的演变571
二、行政决策特点的异同574
三、行政决策的现代化586
一、行政指导的涵义和特征588
第一节 中国行政指导的特征588
第三章 行政指导的比较588
二、行政指导的地位和作用589
三、行政指导的种类592
四、行政指导的问题与展望594
第二节 日本行政指导的特征600
一、历史渊源与现实意义600
二、内容形态与不同特点604
三、实效手段与重要作用615
四、副作用与局限性622
一、行政指导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623
第三节 比较:指导特色的启示623
二、行政指导是一种重要的管理职能626
第四章 行政协调(调整)的比较628
第一节 中国行政协调的特征628
一、中国行政协调的意义和原则628
二、中国行政组织的协调639
三、中国行政组织与非行政组织的协调644
四、中国行政公共关系的协调647
第二节 日本行政调整的特征654
一、日本行政调整的原则654
二、日本行政调整的机构660
三、日本行政调整的方式663
四、日本行政调整的职能665
第三节 比较:协调特色的启示671
一、协调性原理的内容671
二、协调性原理的障碍分析674
第五章 行政监督的比较677
第一节 中国行政监督的特征677
一、国家机关的监督677
二、行政系统的自我控制683
三、行政监察的专门监督687
四、人民群众的民主制约693
第二节 日本行政监督的特征698
一、国家机关的制衡698
二、行政系统的自我控制702
三、行政监察的专门监督707
四、国家公民的社会制约712
第三节 比较:监督特色的启示716
一、国家机关监督的比较716
二、政党监督的比较720
三、社会团体监督的比较726
四、基层公民监督的比较728
第四篇 中日行政管理对象的比较733
第一章 人事行政的比较(一)733
第一节 中国人事行政“进口”的特征733
一、中国人事制度的演变733
二、中国当代人事机构的沿革741
三、中国公务员的职位分类制度746
四、中国公务员的任用制度756
第二节 日本人事行政“进口”的特征764
一、日本人事制度的演变764
二、日本人事管理机构的沿革773
三、日本公务员的职阶制779
四、日本公务员的任用制度786
第三节 比较:“进口”特色的启示796
一、职位分类的异同796
二、把紧入口——考任与调入798
第二章 人事行政的比较(二)801
第一节 中国人事行政“管理”的特征801
一、中国公务员的考核和晋升801
二、中国公务员的工资和福利813
三、中国公务员的进修和培训823
四、中国公务员的奖惩和监督828
第二节 日本人事行政“管理”的特征839
一、日本公务员的评定和晋升839
二、日本公务员的薪俸和福利847
三、日本公务员的进修和培训859
四、日本公务员的惩戒和审查865
第三节 比较:“管理”特色的启示870
一、考核制度的比较870
二、工资制度的比较872
三、培训制度的比较878
四、奖惩制度的比较881
五、监督制度的比较889
第三章 人事行政的比较(三)892
第一节 中国人事行政“编制”的特征892
一、中国编制管理与机构改革892
二、中国编制管理的方针和原则907
三、中国编制的分类及管理910
四、中国编制管理与岗位责任制921
一、日本定员制的建立和实行方法925
第二节 日本人事行政“定员”管理的特征925
二、日本定员制法规的建立和实施931
三、日本编制的分类及管理939
四、日本定员制实施的审查和领导953
第三节 比较:编制(定员)特色的启示957
一、机构设置适应政府职能的转变957
二、机构设置依据形势的发展和国情的需要959
三、机构设置随着政府管理方式改变而改变960
四、政府机构设置的现代化因素961
第一节 中国人事行政“出口”的特征963
一、中国公务员的辞职、辞退963
第四章 人事行政的比较(四)963
二、中国公务员的退休973
三、中国人事行政的离休、退职制度982
四、中国行政机构离退人员的服务与管理985
第二节 日本人事行政“出口”的特征990
一、日本公务员的离职990
二、日本公务员的休职995
三、日本公务员的退休1001
四、日本公务员退休后安置服务与重新就业1008
第三节 比较:“出口”特色的比较1012
一、“出口”的途径及其特征1013
二、建立国家公务员辞职辞退制度的意义1016
三、退休制度比较与趋势1019
第五章 财务行政的比较1025
第一节 中国财务行政的特征1025
一、中国的财务行政概述1025
二、中国的财务行政与预算制度1033
三、中国的财务行政与决算制度1044
四、中国财务行政与会计制度、审计制度1050
第二节 日本财务行政的特征1055
一、日本的财务行政和财政决策机构1055
二、日本的财务行政与预算制度1060
三、日本财务行政与决算制度1065
四、日本财务行政与会计制度、审计制度1066
第三节 比较:财务行政特色的启示1069
一、财政体制比较的启示1069
二、财政制度比较的启示1073
三、财政手段的启示1078
第六章 机关行政的比较1085
第一节 中国机关行政的特征1085
一、中国机关行政管理的发展1085
二、中国机关行政管理的内容1094
三、中国机关行政管理的原则1106
四、中国机关行政管理现代化与办公自动化1110
第二节 日本机关行政的特征1117
一、日本机关行政管理的发展1117
二、日本机关行政管理的内容1122
三、日本机关行政管理的原则1129
四、日本机关行政管理与办公自动化1132
第三节 比较:机关特色的启示1140
一、参与决策1140
二、处理事务1141
三、搞好服务1142
第七章 经济行政的比较1144
第一节 中国经济行政的特征1144
一、中国的经济行政与管理机构1144
二、中国的经济行政与产业政策1154
三、中国的经济行政与经济计划1162
四、中国的经济行政与调控手段1168
第二节 日本经济行政的特征1173
一、日本的经济行政与管理机构1173
二、日本的经济行政与发展战略1188
三、日本的经济行政与经济计划1194
四、日本的经济行政与调控手段1209
第三节 比较:调控特色的启示1216
一、强化行政调控职能的主要手段1217
二、强化行政调控职能的主要原则1219
第五篇 中日行政管理发展的比较1229
第一章 行政效率的比较1229
第一节 中国行政效率的特征1229
一、行政效率的涵义和作用1229
二、行政效率的测评1240
三、影响行政效率提高的问题1252
第二节 日本行政效率的特征1260
一、行政效率的价值1260
二、行政效率的测定1264
三、推行高质量的行政服务运动1268
第三节 比较:效率特色的启示1272
一、行政管理的效率是结构与功能函数1273
二、效率与行政机构运作机制的完备化程序成正比1275
三、效率与行政机构运作机制的官僚化程度成反比1276
四、提高行政机构效率的必由之路1279
一、中国的行政法制与法规1282
第一节 中国行政法制的特征1282
第二章 行政法制的比较1282
二、中国的行政立法与立法机关机构1308
三、中国的行政执法与监督1322
四、中国的行政司法与行政诉讼1331
第二节 日本行政法制的特征1342
一、日本行政立法的发展1342
二、日本依法建立行政机构1352
三、行政立法的内容与形式、监督1362
四、加强行政执法,健全行政法规1372
一、行政管理法制化的启示1375
第三节 比较:法制特色的启示1375
二、政府行政立法行为的启示1378
三、政府行政执法行为的启示1381
四、政府行政司法行为的启示1383
第三章 行政改革的比较1385
第一节 中国行政改革的特征1385
一、中国行政改革的历史发展1385
二、中国行政改革的系统工程1401
三、行政改革与中国的行政体制1417
四、行政改革与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1425
一、日本行政改革的历史发展1442
第二节 日本行政改革的特征1442
二、日本行政改革的系统运作1451
三、日本行政改革的领导机构和基本方式1468
四、行政改革与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日本1473
第三节 比较:改革特色的启示1487
一、行政改革与本国国情1487
二、行政改革的基本措施1489
三、坚持不懈推进行政改革1496
后记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