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生态学研究方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生态学研究方法
  • 孙振钧,周东兴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283412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272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283页
  • 主题词:生态学-研究方法-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生态学研究方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生态学研究概述1

第一节 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思想3

一、层次观3

二、整体论4

三、系统学说4

四、协同进化4

第二节 现代生态学研究的特点与热点4

一、现代生态学研究的特点与内容4

二、现代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5

第三节 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方法12

一、原地观测12

二、受控实验13

三、生态学研究的综合方法13

思考题15

第二章 生态取样技术16

第一节 样地制图16

一、陆地生境制图17

二、水塘与河流制图19

第二节 简单随机取样21

一、取样误差21

二、样本平均数的置信区间22

三、理论取样数的确定22

四、样本抽取方法24

第三节 分层取样26

一、分层取样的样本平均数与样本方差27

二、分层取样理论取样数的确定27

第四节 标记重捕技术30

一、标记技术30

二、Lincoln指数法33

三、Jolly-Seber随机法34

第五节 种群相对数量的估计37

一、估计方法37

二、影响相对数量估计的因素40

第六节 去除取样法41

一、回归分析法41

二、三点法42

三、极大似然法42

第七节 群落数量特征的调查方法44

一、样方法与种-面积曲线44

二、样条法46

三、点样法47

四、无样地法47

第八节 样本容量的确定48

一、连续变量48

二、离散变量51

三、生态学特有变量52

四、通用方法与经验方法53

思考题53

第三章 种群结构与过程研究55

第一节 种群的基本特征55

一、种群的空间分布55

二、种群的数量特征58

三、种群的遗传特征61

四、邻接效应62

第二节 生命表技术62

一、特定时间生命表62

二、特定年龄生命表67

三、生命表组建方法67

第三节 数学生态模型67

一、生态学模型的概念68

二、建立生态模型的一般步骤69

三、生态模型的一般成分70

四、生态模型的类型71

五、建立模型的一般方法72

第四节 种群与种间关系模型73

一、单种群模型73

二、双种群模型77

三、k-种群作用模型(k≥3)81

四、矩阵模型84

五、随机模型88

六、生态位的测度方法93

第五节 种群数量估计96

一、种群的数量动态96

二、种群的空间动态99

三、种群数量调节100

四、种群数量估计101

思考题102

第四章 群落结构与生物多样性研究103

第一节 群落结构分析103

一、生物群落的概念103

二、地球上群落的主要类型104

三、群落结构分析108

四、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113

五、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114

第二节 群落动态分析120

一、生物群落的季节动态120

二、生物群落的年变化120

三、经验模型122

四、群落的演替124

五、群落的演替模型130

第三节 群落分类与排序132

一、群落分类132

二、群落的排序136

第四节 生物多样性研究138

一、多样性的定义139

二、物种多样性的研究方法140

三、物种多样性在空间上的变化规律143

四、决定多样性梯度的因素143

思考题144

第五章 生态系统的系统分析方法145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基本知识145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145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146

三、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147

四、生态系统的完整性149

五、生态循环150

六、生态系统稳定性151

第二节 生态系统模型152

一、模型的组成152

二、建模过程154

三、模型验证159

四、灵敏度分析160

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61

一、能量流动遵循的规律161

二、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主要来源161

三、能量流动遵循的基本热力学定律162

四、生态系统中的辅助能164

五、生态系统的能量分析166

六、农业生态系统能流关系的方向调整173

第四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75

一、生态系统物流的一般特点176

二、物质循环的基本类型178

三、水循环180

四、碳循环184

五、氮循环188

六、磷循环192

七、钾循环194

八、硫循环196

九、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养分循环198

第五节 生态系统分析203

一、分室模型:方法和实例203

二、湖泊富营养化模型206

第六节 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测定212

一、初级生产中的能流分析212

二、次级生产中的能量流动221

思考题226

第六章 景观研究方法227

第一节 景观要素分析227

一、斑块227

二、廊道229

三、基质230

四、景观异质性230

五、景观空间格局230

六、网络231

第二节 景观生态分类与评价方法232

一、景观生态分类232

二、生态系统健康评价234

三、生态系统综合评价235

第三节 景观研究方法236

一、3S技术236

二、景观模型238

第四节 地统计学方法在景观研究的应用239

思考题245

第七章 微生物生态学研究方法246

第一节 微生物生态学研究的传统方法246

一、样本的采集、富集培养和微生物纯培养与分离246

二、最大或然值法246

三、活菌计数法247

第二节 微生物生态学研究的分子生物学方法247

一、核酸探针杂交技术247

二、PCR特异性扩增技术248

三、rRNA基因同源性分析方法249

四、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251

第三节 微生物生态模型252

一、实验模型252

二、数学模型255

三、竞争方程式257

四、共生方程式257

五、捕食方程式258

六、生物群落的数学模型259

七、组建数学模型的常用方法260

思考题260

第八章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261

第一节 生态环境影响调查与监测261

一、生态环境现状调查261

二、生态环境现状调查项目262

第二节 生态环境现状估计与评价262

一、物种评价263

二、群落评价263

三、栖息地评价263

四、生态系统完整性评价263

五、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及其界定264

第三节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264

思考题267

参考文献26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