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环境生物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环境生物学
  • 熊治廷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22079534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481页
  • 文件大小:95MB
  • 文件页数:490页
  • 主题词:环境生物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环境生物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一、环境生物学的定义1

二、环境生物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2

三、环境生物学的发展简史5

四、环境生物学的分类地位及其分支研究领域7

第二章 人为逆境11

第一节 环境的化学性污染11

一、大气的化学性污染11

二、水体的化学性污染13

三、土壤的化学性污染14

第二节 环境的物理性污染14

一、电离辐射污染15

二、非电离辐射污染17

三、噪声污染18

四、热污染19

第三节 病原体传播、外来物种引入和转基因生物释放20

一、病原体传播20

二、外来物种引入22

三、转基因生物释放22

第四节 自然资源过度开发23

一、水资源的过度开发23

二、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24

三、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24

第三章 外源化学物在生物体内的归宿26

第一节 吸收26

一、生物膜的基本结构26

二、物质的跨膜转运27

三、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与吸收30

四、吸收途径32

第二节 分布38

一、外源化学物与内源性物质结合38

二、体内运输40

三、影响外来物质分布的因素41

第三节 生物转化43

一、概述43

二、生物转化的基本阶段和反应类型44

三、生物活化52

四、生物转化中酶的诱导和抑制54

五、生物转化的影响因素56

第四节 排出59

一、动物的排出59

二、植物的排出61

第五节 生物蓄积62

一、概述62

二、外来物质在不同器官/组织中的分布差异和储存库63

三、超量蓄积现象64

第六节 外源化学物动力学简介65

一、概述65

二、模型66

第四章 外源化学物的毒性效应70

第一节 毒性效应类型70

一、致死效应70

二、生长效应71

三、生殖效应72

四、行为效应73

五、形态结构效应74

第二节 毒性效应的表征75

一、毒性参数75

二、毒性的计量单位76

三、毒性分级77

第三节 剂量与毒性77

一、剂量-效应关系77

二、剂量-反应关系78

三、毒物刺激作用79

第四节 毒性试验80

一、急性毒性试验80

二、亚急性(亚慢性)毒性试验和慢性毒性试验83

第五节 影响毒性的因素85

一、毒物因素85

二、生物因素89

三、环境因素92

第六节 毒性效应的机理93

一、对酶的抑制93

二、生物膜通透性改变98

三、与受体结合100

四、自由基反应102

第五章 物理性污染物对生物体的损伤107

第一节 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107

一、电离辐射对细胞的损伤107

二、电离辐射的躯体效应110

三、电离辐射的生物化学效应112

第二节 紫外辐射的生物效应116

一、生物组织对紫外线的吸收与传输116

二、紫外辐射对躯体的损伤117

三、紫外辐射对DNA合成和复制的抑制119

四、紫外辐射对蛋白质的影响119

第三节 微波和射频辐射的生物效应121

一、机体对微波和射频能量的吸收121

二、微波和射频辐射的热效应123

三、微波和射频辐射的非热效应125

四、微波和射频辐射对机体结构与功能的影响126

第四节 噪声的生物效应131

一、生理影响131

二、听觉影响131

三、心理效应132

第六章 遗传毒理学134

第一节 诱发突变及其形成的机理134

一、诱变因素及其对DNA分子的损伤134

二、以DNA为靶的突变机制138

三、非靶标效应148

四、遗传毒性的间接机制150

第二节 遗传毒性与疾病156

一、生殖细胞突变引起显性致死和遗传疾病156

二、肿瘤158

三、遗传毒性与畸形159

第三节 遗传毒理学试验160

一、常规试验系统160

二、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基因突变检测中的应用165

第七章 污染的种群生物学效应170

第一节 污染对种群统计特征的影响170

一、污染与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170

二、污染与种群增长率172

三、污染对年龄结构的影响173

四、污染对性别结构的影响174

五、污染胁迫种群的调节175

六、研究种群统计特征的常用方法178

第二节 污染对种群生活史(表型)特征的影响181

一、生活史不同发育阶段对污染的敏感性181

二、污染对种群生活史进程的影响182

三、污染胁迫下生活史特征的资源分配183

第三节 污染对种间关系的影响184

一、污染对捕食的影响184

二、污染对竞争的影响188

三、污染对寄生的影响190

四、污染对食草作用的影响194

五、污染对共生关系的影响198

第四节 污染与种群抗性进化202

一、抗污染变异及其生理机制203

二、抗性种群的形成212

三、抗性进化的代价219

第八章 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归宿与效应223

第一节 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归宿223

一、归宿的一般特征223

二、污染物在食物链中的转移——生物放大232

三、污染物环境归宿的试验研究方法234

第二节 污染物的群落与生态系统效应236

一、效应参数236

二、结构效应237

三、功能效应240

四、群落与生态系统效应的试验研究246

第三节 污染与生态系统演替250

一、污染对水生生态系统演替的影响250

二、污染对陆生生态系统演替的影响252

第九章 外源化学物的分子结构与其归宿和毒性关系的预测254

第一节 分子结构-生物活性关系的基础255

一、结构描述符255

二、活性参数263

三、构建预测模型266

第二节 化学物分子结构与环境暴露预测269

一、污染物的吸附269

二、污染物的降解272

三、污染物的生物蓄积274

四、生物放大276

第三节 化学物分子结构与生物体内归宿预测277

一、吸收277

二、分布281

三、代谢285

四、清除286

第四节 化学物分子结构与毒性预测287

一、急性毒性287

二、致突变性和致癌性288

三、雌激素内分泌干扰作用290

四、金属毒性293

第十章 生物性人为胁迫对生物系统的影响295

第一节 生物入侵295

一、生物入侵的概念295

二、生物入侵过程297

三、影响生物入侵的因素308

四、生物入侵的后果312

第二节 新发感染性疾病314

一、新发感染病概况315

二、新发感染病及其威胁317

三、新发感染病发生的原因333

第三节 转基因生物的生物安全344

一、转基因产品344

二、转基因对受体生物的影响348

三、转基因食品和饲料的安全性350

四、药用基因工程产品的安全性354

五、转基因生物的环境安全355

六、转基因生物安全性评价361

第十一章 生物多样性及其人为丧失365

第一节 什么是生物多样性365

一、生物多样性的层次365

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370

第二节 生物多样性的分布373

一、影响生物多样性分布的自然地理因素373

二、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区域375

三、生物多样性特丰的国家377

第三节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379

一、物种的灭绝速度379

二、物种的脆弱性(vulnerability)381

三、人为胁迫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383

第四节 灭绝的群落和种群生物学理论392

一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392

二、异质种群理论393

三、最小生存种群理论395

第十二章 应用环境生物学399

第一节 生物监测399

一、生物监测的基本概念399

二、生物监测的特点400

三、生物监测的基本途径、方法与技术402

四、监测生物及指标的选择407

第二节 危害性与风险评价411

一、危害性与风险评价的总体程序411

二、危害性鉴别412

三、危害性评价412

四、风险评价414

五、风险管理414

第三节 废弃物的生物治理和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415

一、废弃物的生物处理415

二、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420

第四节 生物物质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426

一、生物表面活性剂426

二、生物絮凝剂431

三、生物吸附剂439

第五节 生物农药450

一、定义和分类450

二、特点及市场趋势450

三、天然产物生物农药451

四、微型生物(活体)农药455

五、天敌生物农药461

六、转基因生物农药461

第六节 生物多样性保护462

一、就地保护——保护区463

二、迁地保护466

三、新种群重建469

四、受损生态系统恢复470

参考文献47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