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学校本位课程评鉴-理念与实践反省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陈美如,郭昭佑著 著
- 出版社: 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
- ISBN:7807141581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284页
- 文件大小:5MB
- 文件页数:299页
- 主题词:中小学-教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学校本位课程评鉴-理念与实践反省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基础架构篇2
第一章 课程评鉴2
第一节 评鉴在教育上的发展与概念2
第二节 课程评鉴的意涵7
第三节 课程评鉴典范发展初探11
第四节“学校本位”的课程评鉴26
第二章 学校本位课程发展28
第一节 学校本位课程发展的意涵28
第二节 学校本位课程发展历程与思维31
第三节 学校本位课程发展实施经验与评估分析37
第四节 台湾省学校本位课程发展现况与问题探究39
第五节 学校本位课程发展的“评鉴”41
第三章 学校本位评鉴42
第一节 学校本位评鉴的意义42
第二节 学校本位评鉴的内涵45
第三节 学校本位评鉴的实施方案48
第四节 学校本位评鉴实施的评析52
第五节 “课程”的学校本位评鉴57
概念分析篇59
第四章 课程评鉴者的角色差异与互补机制59
第一节 课程评鉴者的专业化角色59
第二节 课程评鉴者内外部角色的相对性概念62
第三节 课程评鉴者内外部角色的优劣势分析67
第四节 课程内外部评鉴的分与合:问题与思考71
第五节 课程评鉴者角色的最大公约数:专业学习与内外对话75
第六节 课程评鉴的第三种角色:专业转化者评析80
第五章 学校本位课程评鉴的基本概念84
第一节 内外部课程评鉴间的最佳平衡点:学校本位84
第二节 学校本位课程评鉴的意义87
第三节 学校本位课程评鉴的功能91
第四节 学校本位课程评鉴的重要内涵94
第五节 学校本位课程评鉴的定位99
第六章 英美两地学校本位课程评鉴经验101
第一节 英格兰:透过合作改进学校的学校本位课程评鉴101
第二节 旧金山:评鉴者与教师合作改进学校案例106
第三节 英美两地学校本位课程评鉴方案比较108
理念探究篇115
第七章 教师即课程评鉴者115
第一节 教师作为课程评鉴者的缘由116
第二节 以行动研究作为教师从事课程评鉴的起点121
第三节 教师即课程评鉴者的实践程序123
第四节 重构更新的终极理想128
第五节 落实“教师即课程评鉴者”之可行途径131
第八章 赋权增能的核心机制135
第一节 赋权增能在学校本位课程评鉴上的意涵135
第二节 赋权增能所彰显的学校本位课程评鉴精神143
第三节 赋权增能对学校本位课程评鉴的启示152
第九章 螺旋式的课程精炼过程155
第一节 课程评鉴在学校本位中需不断精炼的缘由156
第二节 学校本位课程评鉴如影随形的精炼角色160
第三节 学校本位课程评鉴螺旋式精炼过程168
第十章 自我创生的学习型组织174
第一节 自我创生组织在学校本位课程评鉴上的重要意涵175
第二节 课程评鉴促发自我创生学习型组织的基本条件177
第三节 学校以课程评鉴迈向自我创生学习型组织的可能作为180
第四节 超越课程范畴—迈向自我创生的学习型组织183
实践与反省篇186
第十一章 台湾省课程评鉴发展的回顾与前瞻186
第一节 国家控制的课程改革与评鉴:1995年以前187
第二节 教科书开放后的课程改革与评鉴:1996-2000年194
第三节 以学校与教师为主体的课程评鉴概念启发:2001年以后196
第四节 台湾省课程评鉴的重要发展趋势199
第五节 台湾省课程评鉴的主要问题201
第六节 台湾省课程评鉴可能的努力方向204
第十二章 学校本位课程评鉴在杨明的实践历程209
第一节 接触课程评鉴前的杨明210
第二节 课程评鉴在杨明的实施历程216
第三节 扎根与校际合作225
第十三章 课程评鉴前:酝酿与准备227
第一节 对评鉴的原始想法227
第二节 基本训练后对评鉴的感知229
第三节 对课程评鉴的期待231
第四节 课程评鉴实施的可能困难233
第十四章 合作评鉴的后设思维:从指标与工具的研拟到实际评鉴236
第一节 课程评鉴指标拟订与诠释过程的反省与心得237
第二节 课程评鉴工具编拟的回馈与感想243
第三节 实际课程评鉴过程的感受与想法250
第十五章 课程评鉴之后:更新与再出发256
第一节 对课程评鉴概念的更新256
第二节 从实践中获得专业与自信258
第三节 学校课程评鉴实施可能面临的问题260
第四节 反省沉淀再出发:课程评鉴如何在杨明生根264
召唤篇270
第十六章 学校本位课程评鉴发展的可能性270
第一节 理念与实践对话后的重要论点270
第二节 学校如何建构课程评鉴机制273
第三节 教育行政机关如何导引课程评鉴氛围276
第四节 课程评鉴研究的未来277
第十七章 学校本位课程评鉴的出路:教师专业自觉与成长279
第一节 课程评鉴的另一个“内”与“外”279
第二节 当“人”的价值与潜力被认真对待时:另一种“相处”280
第三节 教师如何看待自我:形塑“艺术品”的过程281
第四节 课程评鉴的三个境界:“见课程评鉴仍是课程评鉴”282
第五节 分享与邀请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