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
  • 浦兴祖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7208055661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642页
  • 文件大小:44MB
  • 文件页数:673页
  • 主题词:政治制度-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1.“政治制度”与“政治体制”1

2.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7

3.中国政治制度的55年历程11

4.影响中国政治制度建立与变迁的八大因素18

5.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25

6.研究方法:制度研究与经验研究相结合32

第1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8

第1节 有中国特色的根本政治制度38

1.历史的选择39

2.涵义与原则42

3.关于“特色”与“优势”的探讨45

第2节 曲折发展的历程49

1.萌芽与过渡49

2.确立与挫折51

3.恢复与发展54

第3节 关于坚持和完善人大制度的若干建议56

1.理顺共产党组织与人大的关系56

2.强化人大对其他国家机关的监督58

3.密切人大与人民群众的关系61

4.加强人大的自身建设62

第2章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64

第1节 全国人大64

1.最高国家权力机关64

2.区域代表为主,职业代表为辅65

3.职权的至高性与广泛性68

4.会议与议事规则69

第2节 全国人大常委会77

1.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77

2.趋向专职化的组成人员77

3.正、副委员长限任制79

4.逐步扩大的职权79

5.会议与议事规则83

6.委员长会议及其他机构86

第3节 全国人大专委会与特调委87

1.专门委员会87

2.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92

第4节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92

1.立法权限92

2.立法原则95

3.立法程序98

第5节 全国人大代表104

1.角色特征探究104

2.权利与义务106

3.执行职务保障112

4.辞职、停职、罢免与资格终止114

第3章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116

第1节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116

1.地方国家权力机关116

2.组成116

3.主要职权及关于完善地方立法的思考118

4.会议及议事规则122

5.专委会和特调委129

第2节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131

1.建立及其意义131

2.组成人员不得兼任“一府两院”职务132

3.主要职权133

4.会议及议事规则134

5.所属机构138

6.上下级的监督、指导和联系139

第3节 乡级人大141

1.基层国家权力机关141

2.主要职权142

3.主席、副主席142

4.会议及议事规则143

5.乡镇人大的走向143

第4节 地方各级人大代表144

1.权利与义务144

2.职务保障147

3.资格问题147

第4章 选举制度149

第1节 概述149

1.“选举”、“选举制度”涵义初探149

2.新中国选举制度的形成150

3.选举制度的“二”、“五”、“一”变迁153

第2节 选举制度的主要原则155

1.普遍原则155

2.平等原则156

3.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原则157

4.秘密投票(无记名投票)原则159

5.差额选举原则160

第3节 主持选举的机构与选举程序160

1.人大常委会与选举委员会160

2.选民选代表:直接选举程序161

3.代表选代表:间接选举程序168

第4节 港澳台地区及解放军选举人大代表的办法170

1.香港特别行政区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170

2.澳门特别行政区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171

3.台湾省出席全国人大的代表的协商选举172

4.人民解放军选举人大代表的办法173

第5节 关于继续完善选举制度的思考175

1.候选人提名方式问题175

2.竞选机制问题176

3.选区划分方式问题178

4.扩大直接选举范围问题178

5.减少人大代表名额问题179

6.深化对选举的认识问题180

第5章 国家元首制度182

第1节 当代中国元首制度的沿革182

1.元首、元首权与元首制度182

2.从“中政委”起始的变迁184

3.重设国家主席职位187

第2节 国家主席的职权189

1.对内与对外职权189

2.职权的三点变化191

3.副主席代行部分职权192

第3节 国家主席的任职资格、任免程序与任期192

1.任职资格192

2.任免程序193

3.任期与就职194

4.辞职与补缺195

第4节 中国元首制度有关问题的理论探索196

1.关于“地位”196

2.关于“虚位”196

3.关于“集体制”与“单一制”198

第6章 国家行政制度200

第1节 概述200

1.涵义与特征200

2.形成与发展201

第2节 国家行政组织制度203

1.行政组织的法律地位203

2.设置原则204

3.结构类型206

4.各类行政组织的职能配置207

第3节 国家行政领导制度208

1.委员会制(合议制)208

2.行政首长负责制209

3.首长负责制与民主集中制210

第4节 国家行政决策制度212

1.行政决策制度的构成212

2.行政决策的程序213

3.行政决策实施规程214

第5节 国家行政监督制度215

1.行政监督的特征215

2.内外双重监督216

3.行政监督制度现状分析220

4.改革与完善行政监督制度的若干思考221

第6节 国家行政区划制度222

1.概念与原则222

2.行政区划及其变更的审批权限224

3.50年来行政区划沿革224

4.现状与问题初探226

第7节 国家行政制度改革228

1.进程与成就228

2.面向21世纪改革取向231

第7章 国务院233

第1节 概述233

1.最高国家行政机关233

2.组成与任期234

3.六大方面的职权236

第2节 国务院的行政机构238

1.九“增”六“减”的轨迹238

2.1998年机构改革述评244

3.国务院机构之类别249

第3节 国务院及其部、委的行政立法254

1.依法行政与行政立法254

2.权限255

3.分类256

4.程序258

5.效力260

第8章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262

第1节 省人民政府262

1.双重从属与最高一级地方政府262

2.组成与职权263

3.机构的发展与问题265

4.积极推进政府机构改革268

第2节 县人民政府270

1.组成与职权270

2.机构的现状与发展271

3.深化机构改革的前提与方向272

第3节 乡、民族乡人民政府274

1.乡建制的沿革与发展274

2.政府的组成和职权275

3.精简机构提高效率275

第4节 城市政府概述276

1.城市与城市政府的基本特征276

2.中国市建制的形成和完善278

3.城市政府之分类279

第5节 直辖市人民政府281

1.直辖市的特征281

2.政府的组成与结构282

3.政府的城市管理与机构283

4.直辖市政府机构改革的趋向284

第6节 地级市人民政府285

1.组成与分类285

2.不同的行政结构与功能286

3.关于市管县体制的若干思考287

第7节 市辖区人民政府288

1.从“半级政府”到“一级政府”288

2.街道办事处:是否走向一级政府289

第8节 县级市人民政府291

1.组成与类型291

2.“整县改市”之利弊292

3.“切块建市”还是“整县改市”292

第9节 镇人民政府293

1.组成与机构293

2.行政体制改革的方向295

第9章 国家公务员制度296

第1节 概述296

1.干部人事制度改革296

2.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建立与实施状况297

3.特点分析301

第2节 国家公务员的组织机制302

1.职位分类302

2.管理机构及其监控305

3.公务员的义务与权利308

第3节 国家公务员的管理机制309

1.录用、任免、培训309

2.考核、奖励、纪律312

3.升降、交流、回避315

4.工资、保险、福利319

5.辞职、辞退、退休324

第4节 关于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思考326

1.完善法规327

2.健全机制327

3.加强监管329

4.提高素质329

第10章 司法制度330

第1节 概述330

1.“司法制度”涵义初探330

2.人民司法制度的产生和发展333

3.公、检、法的相互关系336

第2节 审判制度338

1.法院组织体系与职权338

2.法院内部机构342

3.审判工作的原则与制度343

4.法官及法院其他人员345

第3节 检察制度347

1.检察院的性质、任务与职权347

2.检察院组织体系与内部机构349

3.领导体制与检察活动原则352

4.检察官及检察院其他人员353

第4节 律师、公证、仲裁与法律援助制度354

1.律师制度354

2.公证制度358

3.仲裁制度360

4.法律援助制度362

第5节 关于推进司法制度改革的思考363

1.改革目的:追求司法公正363

2.从体制上保障“独立司法”364

3.加强与完善领导、制约体制365

4.健全司法人员的任用、管理体制366

5.完善司法机关的组织体制与职权配置367

6.巩固与发展已有司法改革成果367

第11章 国家军事制度369

第1节 概述369

1.人民军事制度的形成与发展369

2.人民武装力量的组成370

3.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373

第2节 军事领导体制375

1.党和国家共同设立中央军委的领导体制375

2.军事领导体制的根本原则377

3.军内领导机关及其职权378

第3节 政治工作制度381

1.人民军队的生命线381

2.党委制382

3.政治委员制度383

4.政治机关制度384

第4节 兵役制度384

1.“两个结合”的兵役制度384

2.士兵服现役制度386

3.干部制度与军官军衔制度387

4.民兵与预备役制度389

5.国防教育与国防动员制度391

第12章 国家结构制度393

第1节 单一制:中国的选择393

1.国家权力的纵向配置393

2.历史传统394

3.长期的探索396

4.选定单一制的原因分析398

第2节 有中国特色的单一制401

1.中国实行的是单一制401

2.特色之一: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结合402

3.特色之二:与特别行政区制度结合403

第3节 单一制下的中央与地方关系404

1.改革前404

2.改革中407

3.分税制的影响410

第13章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413

第1节 历史轨迹413

1.建立413

2.推行415

3.恢复与发展417

第2节 制度的内容与中国特色419

1.建立民族自治地方419

2.没立民族自治机关422

3.享有民族自治权424

4.上级国家机关的职责427

5.中国特色429

第3节 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自治权问题的思考431

1.落实经济自治权431

2.增强全局观念与自治意识432

3.加强上级国家机关的帮助433

4.推进法制建设435

第14章 特别行政区制度436

第1节 “一国两制”与特别行政区制度436

1.“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436

2.特别行政区制度的基本涵义440

第2节 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筹建441

1.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筹建441

2.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筹建448

第3节 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政治体制451

1.香港特别行政区政治体制451

2.澳门特别行政区政治体制459

第4节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治体制的初步运作464

1.第一届政府和临时立法会的运作464

2.首届立法会的选举466

第5节 两岸关系与特别行政区制度的台湾模式467

1.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467

2.海峡两岸人民的反殖斗争468

3.1949年以来两岸关系的发展469

4.特别行政区制度的台湾模式471

第15章 人民直接参与制度474

第1节 概述474

1.涵义初探及理论渊源474

2.内容及意义476

3.初步具备的条件478

4.基本形式480

第2节 职工代表大会制度481

1.历史沿革481

2.组成与职权483

3.会议与机构485

4.与三“会”一“总”的关系初探488

5.提高职代会实际功效的思考490

第3节 人民信访制度491

1.历史轨迹491

2.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493

3.信访者的权利、义务和信访投向495

4.信访的接待和处理497

第4节 村民自治制度499

1.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内涵499

2.村民自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500

3.村民会议与村民代表会议501

4.村民委员会504

5.健全村民自治制度的思考506

第5节 城市居民自治制度510

1.形成与发展510

2.居民委员会的组成与任务512

3.组织机构512

4.居民会议与居民代表会议513

5.发展趋向分析513

第16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517

第1节 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517

1.从孕育、确立到新的发展517

2.政党制度的中国特色分析521

第2节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523

1.历史和人民的选择523

2.党的领导及其基本途径524

3.党组织与国家机关的关系526

第3节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多党合作528

1.政治基础与基本方针528

2.内容与方式531

第4节 坚持与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535

1.关系大局的基本政治制度535

2.坚持、加强与改善党的领导537

3.坚持、健全和完善多党合作539

第17章 中国共产党组织体系与主要制度542

第1节 组织体系542

1.中央组织542

2.地方组织548

3.基层组织551

4.派出机关与党组555

第2节 主要制度558

1.民主集中制558

2.代表大会制度与选举制度561

3.领导制度565

4.组织生活制度567

5.监督制度569

6.干部制度570

第3节 关于加强制度建设的思考572

1.根本在于加强制度建设572

2.制度建设的目标取向573

3.确立制度建设的原则575

4.实现党的领导制度化576

第18章 中国各民主党派组织体系与主要制度578

第1节 各民主党派概述578

1.八个民主党派578

2.社会主义学院584

第2节 组织体系585

1.中央组织585

2.地方组织587

3.基层组织589

第3节 主要制度590

1.组织制度590

2.参政议政制度593

3.举荐制度597

4.成员的权利、义务和奖惩制度598

5.机关工作制度599

第4节 关于加强民主党派建设的思考600

1.把握参政党角色600

2.加强组织建设601

3.加强制度建设603

第19章 政治协商制度606

第1节 有中国特色的基本政治制度606

1.涵义与特点606

2.制度的创立607

3.制度的发展610

第2节 人民政协的任务、职能与提案615

1.性质与任务615

2.主要职能617

3.政协的提案622

第3节 人民政协的组成和组织体系623

1.组成623

2.全国委员会626

3.地方委员会629

4.政协上下级关系631

第4节 关于坚持与完善政治协商制度的思考631

1.加强与完善执政党对政协的领导632

2.提高政治协商的质量632

3.增强民主监督的实效632

4.拓展参政议政的领域633

5.重视社情民意的反映633

6.发挥政协委员的作用633

参考书目634

后记638

重印附言641

2004年修订附言64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