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基础20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医基础20讲](https://www.shukui.net/cover/13/30258292.jpg)
- 孙理军著 著
- 出版社: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0534244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279页
- 文件大小:119MB
- 文件页数:298页
- 主题词:中医医学基础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医基础20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讲 中医理论的形成及其特点3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3
(一)以古代解剖知识为基础3
(二)长期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经验的积累4
(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的渗透5
(四)古代哲学理论的影响5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概况6
(一)基础医学6
(二)临床医学7
(三)药物学8
(四)方剂学9
(五)针灸学10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10
(一)整体观念10
(二)辨证论治14
第2讲 阴阳理论及其应用17
一、阴阳的概念17
二、阴阳的特性18
三、阴阳的相互关系20
(一)阴阳的对立制约20
(二)阴阳的互根互用21
(三)阴阳的消长平衡22
(四)阴阳的相互转化24
四、阴阳理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24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机构24
(二)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25
(三)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25
(四)指导疾病的诊断28
(五)指导疾病的防治28
(六)归纳药物的性能29
第3讲 五行理论及其应用32
一、五行的概念32
二、五行的特性33
三、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34
四、五行的生克关系35
(一)一般状态的调节平衡35
(二)特殊状态的相互影响36
五、五行理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38
(一)说明脏腑的生理及相互关系39
(二)解释五脏系统疾病的传变规律40
(三)指导五脏系统疾病的诊断41
(四)指导五脏系统疾病的治疗42
第4讲 心系统功能46
一、心的主要生理46
(一)主血脉46
(二)主藏神47
二、心的系统联系48
(一)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48
(二)心开窍于舌48
(三)心在液为汗49
(四)心在志为喜49
(五)心包络50
(六)脑50
(七)小肠52
第5讲 肺系统功能55
一、肺的主要生理55
(一)主宣发肃降55
(二)主气56
(三)助心行血57
(四)通调水道58
二、肺的系统联系59
(一)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59
(二)肺开窍于鼻,喉为肺之门户60
(三)肺在液为涕60
(四)肺在志为悲(忧)61
(五)大肠61
第6讲 脾系统功能64
一、脾的主要生理64
(一)主运化64
(二)主升65
(三)主统血66
二、脾的系统联系66
(一)脾在体合肉,主四肢66
(二)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67
(三)脾在液为涎67
(四)脾在志为思68
(五)胰68
(六)胃68
第7讲 肝系统功能71
一、肝的主要生理71
(一)主疏泄71
(二)主藏血73
二、肝的系统联系74
(一)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74
(二)肝开窍于目75
(三)肝在液为泪75
(四)肝在志为怒76
(五)胆76
第8讲 肾系统功能79
一、肾的主要生理79
(一)主藏精79
(二)主水液82
(三)主纳气82
二、肾的系统联系83
(一)肾在体合骨,其华在发83
(二)肾开窍于耳及二阴83
(三)肾在液为唾84
(四)肾在志为恐84
(五)命门84
(六)膀胱85
(七)三焦86
(八)女子胞87
(九)精室88
第9讲 脏腑关系91
一、脏与脏的关系91
(一)心与肺91
(二)心与脾92
(三)心与肝92
(四)心与肾93
(五)肺与脾94
(六)肺与肝94
(七)肺与肾95
(八)肝与脾96
(九)肝与肾96
(十)脾与肾97
二、脏与腑的关系98
(一)心与小肠98
(二)肺与大肠98
(三)脾与胃99
(四)肝与胆100
(五)肾与膀胱101
三、腑与腑的关系101
第10讲 精气理论104
一、精理论及其意义104
(一)精的生成104
(二)精的主要功能105
(三)精失常的病机106
二、气理论及其意义107
(一)气的基本概念107
(二)气的生成107
(三)气的运动108
(四)气的主要功能109
(五)气的分类111
(六)气失常的病机114
第11讲 血理论118
一、血的基本概念118
二、血的生成118
三、血的运行119
四、血的主要功能120
(一)濡养作用120
(二)运载作用120
(三)血是精神活动的基本物质基础121
五、血失常的病机121
(一)血虚121
(二)血液运行失常122
第12讲 津液理论125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125
二、津液的代谢125
(一)津液的生成125
(二)津液的输布126
(三)津液的排泄127
三、津液的主要功能127
(一)滋润营养作用127
(二)化生血液作用128
(三)运载作用128
四、津液失常的病机128
(一)津液不足128
(二)津液输布、排泄障碍129
五、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130
(一)精与气的关系130
(二)精与血的关系130
(三)精与津液的关系131
(四)气与血的关系131
(五)气与津液的关系132
(六)血与津液的关系134
六、精气血津液关系失常134
(一)精气亏损134
(二)精血两虚135
(三)气滞血瘀135
(四)气血两虚135
(五)气不摄血135
(六)气随血脱136
(七)血随气逆136
(八)津停气阻136
(九)气随津脱137
(十)津血两伤137
(十一)津亏血瘀137
(十二)血瘀水停137
第13讲 经络理论140
一、经络系统的组成142
(一)十二经脉142
(二)奇经八脉142
(三)十五别络142
二、经络的循行分布143
(一)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143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157
(三)别络、经别、经筋、皮部的循行分布162
三、经络的生理功能163
(一)经络的基本功能163
(二)奇经八脉的功能特点165
(三)十五别络的功能特点166
(四)经别、经筋、皮部的功能特点166
第14讲 体质理论169
一、体质理论的基本内容169
(一)体质及相关概念170
(二)体质的特点172
(三)体质的表现形式174
(四)体质的构成要素174
(五)体质的生理学基础176
(六)影响体质的因素178
(七)体质的分类183
二、体质理论的应用185
(一)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185
(二)阐释发病原理186
(三)解释病理变化187
(四)指导辨证188
(五)指导治疗188
(六)指导养生190
第15讲 外感病因193
一、六淫193
(一)风邪195
(二)寒邪196
(三)暑邪197
(四)湿邪198
(五)燥邪199
(六)热邪200
二、疫气203
(一)疫气的性质及致病特点203
(二)疫气发生和疫病流行的原因203
第16讲 内伤及其他病因206
一、七情内伤206
(一)七情内伤的概念及其形成因素206
(二)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207
二、饮食失宜209
(一)饮食不节209
(二)饮食不洁210
(三)饮食偏嗜211
三、劳逸过度211
(一)过劳212
(二)过逸212
四、病理产物性致病因素213
(一)痰饮213
(二)瘀血215
(三)结石218
五、其他病因220
(一)外伤220
(二)寄生虫222
(三)药邪223
(四)医源性因素225
(五)先天因素225
第17讲 发病原理228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228
(一)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228
(二)邪气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229
(三)正邪斗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否229
二、影响发病的因素229
(一)气候变化230
(二)地域特点230
(三)生活、工作条件230
(四)体质特点231
(五)精神状态231
三、发病途径231
(一)外感病邪侵入的发病途径231
(二)内伤病因伤人的发病途径232
(三)其他病因致病的发病途径232
四、发病形式233
(一)感而即发233
(二)伏而后发233
(三)徐发234
(四)继发234
(五)复发234
第18讲 基本病机238
一、邪正盛衰238
(一)邪正盛衰与病邪出入238
(二)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239
(三)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241
二、阴阳失调242
(一)阴阳偏胜243
(二)阴阳偏衰244
(三)阴阳互损246
(四)阴阳格拒246
(五)阴阳亡失247
三、“内生五邪”病机248
(一)风气内动249
(二)寒从中生249
(三)湿浊内生250
(四)津伤化燥251
(五)火热内生251
第19讲 治则治法254
一、治则254
(一)扶正祛邪255
(二)标本先后257
(三)调整阴阳258
(四)正治反治259
(五)因人、因时、因地制宜261
二、治法262
(一)汗法263
(二)吐法263
(三)下法264
(四)和法265
(五)温法265
(六)清法266
(七)补法267
(八)消法267
第20讲 预防康复270
一、预防270
(一)未病先防270
(二)既病防变272
二、康复273
(一)康复的基本原则273
(二)常用的康复方法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