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科学发展观党员干部学习读本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科学发展观党员干部学习读本
  • 金钊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新华出版社
  • ISBN:7501175535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275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289页
  • 主题词:社会发展-中国-干部教育-学习参考资料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科学发展观党员干部学习读本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实践基础——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条件1

一、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来的1

(一)对经济全球化加速推进的积极回应2

(二)对世界发展实践和发展理论的合理借鉴4

二、科学发展观是在科学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8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依据9

(二)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实践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基础13

三、科学发展观是在自觉适应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16

(一)新阶段是我国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17

(二)新阶段是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完善期18

(三)新阶段是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期20

(四)新阶段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22

第二章 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25

一、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新的重大发展26

(一)科学发展观是对“发展是硬道理”思想的新发展26

(二)科学发展观是对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理论的新发展27

(三)科学发展观是对“两个文明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思想的新发展29

(四)科学发展观是对讲平衡、按比例发展经验的新发展30

(五)科学发展观是对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思想的新发展31

二、科学发展观形成了关于我国发展和建设问题的完整理论体系32

(一)科学发展观科学回答了“为什么要33

发展”的问题,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意义33

(二)科学发展观科学回答了“为谁发展”的问题,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宗旨34

(三)科学发展观科学回答了“什么是发展”的问题,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35

(四)科学发展观科学回答了“如何发展”的问题,进一步明确了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37

(五)科学发展观科学回答了“依靠谁发展”的问题,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依靠力量40

三、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43

(一)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基础上的44

(二)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基础上的46

(三)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础上的50

四、科学发展观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行动指南53

(一)科学发展观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53

(二)科学发展观赋予党的先进性建设以新的时代内涵和新的历史任务55

(三)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中体现党的先进性56

第三章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59

一、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实质59

(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60

(二)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63

(三)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区别于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标志65

(四)贯彻以人为本发展观的指导原则和具体要求68

二、全面发展就是要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73

(一)确立“四位一体”的全面发展布局具有历史必然性73

(二)切实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75

(三)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80

(四)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86

(五)切实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91

三、协调发展就是要坚持“五个统筹”96

(一)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96

(二)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98

(三)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102

(四)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103

(五)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走和平发展道路105

四、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107

(一)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107

(二)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110

(三)保证一代接一代永续发展113

五、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特征114

(一)统筹兼顾的重要性日益突出114

(二)正确认识统筹兼顾的含义116

(三)善于掌握和运用统筹的方法118

第四章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121

一、“五个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基本含义121

(一)坚持发展是硬道理122

(二)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124

(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30

(四)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132

(五)坚持把经济社会发展拉入科学发展的轨道135

二、“四个必然”: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意义138

(一)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必然要求138

(二)遵循党的思想路线的必然结果138

(三)始终做到“三个代表”的必然选择139

(四)我们党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的必然结论140

三、“六个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原则和重点140

(一)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141

(二)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142

(三)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143

(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143

(五)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144

(六)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145

四、正确处理“八个关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关键147

(一)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147

(二)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关系148

(三)发展中的平衡与不平衡关系150

(四)公平与效率的关系151

(五)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153

(六)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153

(七)中央和地方的关系154

(八)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155

第五章 实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选择157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57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和指导原则158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政策措施160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机制163

二、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166

(一)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形成及特点167

(二)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整体布局170

(三)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174

(四)形成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合力176

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179

(一)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概念180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87

(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要任务和基本途径193

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198

(一)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199

(二)坚持教育优先发展210

(三)推进人才强国战略217

五、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221

(一)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222

(二)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223

(三)扩大对外经济贸易合作224

(四)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225

第六章 从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上形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力保障——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保障机制227

一、以科学的思想方法和优良的工作作风保障科学发展观的落实227

(一)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坚持正确的政绩观紧密结合起来228

(二)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紧密结合起来235

(三)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发扬优良的工作作风紧密结合起来237

二、在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中落实科学发展观240

(一)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性建设240

(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保障247

(三)以党的先进性建设保证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250

三、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254

(一)体制保障对落实科学发展观至为关键255

(二)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在行政管理体制和宏观体制改革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257

(三)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在微观基础和市场体系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259

(四)着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参与和应对经济全球化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261

(五)坚持以人为本,在形成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保障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262

四、建立健全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265

(一)当前干部政绩考核中存在的突出问题266

(二)科学设置政绩考核指标体系268

(三)完善政绩考核体系要把握的重要原则270

后记27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