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云南强震活动与预测方法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云南强震活动与预测方法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58/33038170.jpg)
- 秦嘉政,皇甫岗,钱晓东著 著
- 出版社: 昆明: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4162263X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321页
- 文件大小:25MB
- 文件页数:342页
- 主题词:大地震-研究-云南省;大地震-地震观测-方法-云南省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云南强震活动与预测方法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第一章 云南百年强震活动规律认识1
§1.1 云南地震活动概述2
1.1.1 地震活动水平的基本估计2
1.1.2 地震灾害的特点4
§1.2 强震活动的时空分布6
1.2.1 地震带的划分6
1.2.2 强震活动的周期性7
1.2.3 强震活动带间的呼应关系9
1.2.4 印尼—缅甸弧强震对云南地震活动的影响11
§1.3 强震孕育及前兆表现的复杂性14
1.3.1 判别孕震时段的困难15
1.3.2 多点孕震状态下的前兆复杂性15
1.3.3 不同地震类型产生的前兆分布16
1.3.4 中强地震连发的含义16
第二章 地震应力场与动力源分析20
§2.1 区域断裂构造格局的演化20
§2.2 震源机制及现代应力场22
2.2.1 强震震源机制解22
2.2.2 西南现代应力场分区特征23
2.3.2 动力传递方式37
§2.3 板缘动力学特征37
2.3.1 板缘动力边界37
2.3.3 动力耗散38
§2.4 地震孕育的动力源分析38
2.4.1 云南西部地震孕育动力源39
2.4.2 云南东部地震孕育动力源39
2.4.3 一个重要的认识39
第三章 强震辐射波能量释放的定量研究41
§3.1 地震波能量计算的基本关系41
3.1.1 地震波辐射能的理论基础41
3.1.2 地震矩与地震波辐射能量43
§3.2 强震能量释放特征的预测意义45
3.2.1 强震能量释放的时间变化45
3.2.2 强震能量释放的空间分布48
§3.3 用峰值速度估算中小地震的能量51
3.3.1 峰值速度与地震波能量的关系51
3.3.2 姚安地震序列的能量释放52
3.3.3 地震矩、能量与τ0值的相关性56
§3.4 能量释放衰减及其在预测中的应用57
3.4.1 余震序列的能量衰减特征57
3.4.2 衰减系数k值的物理意义58
3.4.3 能量衰减异常与强震预测分析59
第四章 数字地震测定现代震源新参数63
§4.1 测定震源参数的基本理论63
§4.2 用近场位移波形测定震源参数64
4.2.1 资料分析64
4.2.2 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66
4.2.3 主震参数及能量释放68
4.2.4 用波谱方法测定震源参数69
§4.3 用远场位移波形测定震源参数73
4.3.1 余震观测资料及震源参数结果73
4.3.2 应力降时空分布特点79
4.3.3 余震震源机制解81
§4.4 用速度谱测震源参数的方法85
4.4.1 速度谱测定地震矩85
4.4.2 微震序列及测定结果87
4.4.3 不同构造背景的应力降特征90
§4.5 震源参数的前兆信息分析92
4.5.1 区域台网数字地震观测资料92
4.5.2 施甸地震序列震源参数测定结果92
4.5.3 拐角频率、应力降随时间变化的前兆分析96
§5.1 地震S波分裂现象的观测事实100
第五章 地震横波分裂及应力监测100
§5.2 S波分裂的理论及测量方法102
5.2.1 S波分裂的理论基础103
5.2.2 S波分裂机理及横波窗104
5.2.3 S波分裂计算方法简介106
§5.3 云南地震序列S波分裂研究107
5.3.1 2001年永胜地震序列的S波分裂107
5.3.2 2000年姚安地震序列的S波分裂120
5.3.3 2003年大姚地震序列的S波分裂125
5.3.4 1995年武定地震序列的S波分裂132
§5.4 应力引起的横波各向异性及地震预测137
第六章 近源地震波衰减与场地响应139
§6.1 姚安地区的尾波衰减139
6.1.1 使用资料及测定方法140
6.1.2 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141
§6.2 期纳地区上地壳的Qp和Qc144
6.2.1 Qc(f)和Qp(f)的测量结果144
6.2.2 期纳地区上地壳Q值特征146
§6.3 大姚地区下地壳尾波Qc值147
6.3.1 观测资料及计算结果147
6.3.2 下地壳尾波Qc值特征150
§6.4 近场尾波衰减与构造的依赖性151
6.4.1 近源尾波衰减测定方法152
6.4.2 武定地震尾波衰减与构造的依赖性154
6.4.3 断层两侧S波平均自由程159
§6.5 近源地震波的场地放大161
6.5.1 姚安地震的场地放大响应161
6.5.2 期纳盆地的场地放大响应及分析166
§6.6 场地放大对等震线走向的影响172
§7.1 峰值速度测定震源应力的理论175
7.1.1 峰值参数与剪应力τ0值175
第七章 峰值应力参数的动态预测图像175
7.1.2 峰值参数与应力降Δσ177
7.1.3 考虑介质影响的测定关系177
7.1.4 1985年武定Ms6.5余震序列τ0值178
§7.2 非均匀震源模型的标度分析181
7.2.1 地震标度特征的复杂性181
7.2.2 非均匀震源模型的震源谱181
7.2.3 用峰值速度测定地震应力降183
§7.3 非均匀模型研究永胜地震应力降183
7.3.1 峰值速度与应力降的关系184
7.3.3 余震序列应力降的时空特征186
7.3.2 峰值速度与震级的关系186
7.3.4 余震序列应力降特征分析188
§7.4 非均匀模型研究大姚地震序列τ0值189
7.4.1 峰值速度求环境应力τ0值189
7.4.2 观测资料及测定结果190
7.4.3 环境应力τ0值与震源深度的关系193
§7.5 τ0值在地震短临预测中的应用194
7.5.1 数字地震资料对地震的动态预测研究194
7.5.2 小区域应力强度背景值的差异197
7.5.3 应力场动态变化及其对地震活动的监视199
§8.1 地震尾波理论及Q值估算方法203
第八章 尾波Q值的前兆特征研究203
§8.2 用尾波优势频率测定区域Qc值207
8.2.1 昆明及周围地区的Qc值分布207
8.2.2 禄劝Ms6.3余震序列尾波Qc值209
8.2.3 云南地区尾波Q值区划215
§8.3 尾波振幅衰减率的空间变化217
8.3.1 澜沧—耿马地震序列基本参数217
8.3.2 尾波振幅衰减率的测定218
8.3.3 主震后尾波衰减率的空间变化221
§8.4 尾波测定震源参数的方法研究226
8.4.1 尾波Qc和B(fp)估算地震矩226
8.4.2 尾波振幅和持续时间估算地震矩227
8.4.3 尾波强度A0(f)与M0和MD的关系228
8.4.4 S波散射平均自由程229
§8.5 尾波Q值时空变化的地震预测分析230
8.5.1 1992年期纳Ms5.4地震序列尾波特征230
8.5.2 1993年中甸Ms5.8地震前后尾波衰减研究236
第九章 强震中短期预测的改进型破裂时间法242
§9.1 破裂时间法的基本理论关系242
9.1.1 地震破裂临界现象的观测解释242
9.1.2 破裂时间方程的基本理论245
9.2.1 使用地震的基本参数246
§9.2 破裂时间法对地震中短期预测研究246
9.2.2 改进型破裂时间法模拟结果249
§9.3 主震地震矩与系数k/m的关系252
§9.4 中短期预测效果的回溯性检验258
第十章 强震危险区预测的搜索技术263
§10.1 主震位置的地点搜索技术研究263
§10.2 搜索技术对云南地震的动态模拟266
§10.3 强震危险区预测的稳定性评价270
§10.4 地点搜索技术的预测检验及应用274
§11.1 地震视应力的计算方法277
第十一章 地震视应力空间分布及预测应用277
§11.2 云南地区视应力时空分布278
§11.3 余震序列的视应力研究282
11.3.1 2000年姚安6.5级余震序列的视应力285
11.3.2 2003年大姚6.2级余震序列的视应力285
11.3.3 主震和余震序列视应力比较288
§11.4 地震效率与断层摩擦291
11.4.1 地震效率和地震波辐射效率291
11.4.2 用震源参数讨论断层摩擦及其热增量293
§11.5 地震标度能CR295
12.1.1 地震位错模型理论298
第十二章 震源参数的标定关系研究298
§12.1 地震标定律的理论关系298
12.1.2 地震标定关系分析301
§12.2 适用云南地区的地震标定律关系303
§12.3 用标定关系研究地震破裂过程307
12.3.1 姚安M6.5主震震源参数307
12.3.2 主震破裂过程分析308
§12.4 统一震级标度——矩震级310
12.4.1 地震标度的复杂性310
12.4.2 建立统一震级标度的讨论311
参考文献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