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道德发展心理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道德发展心理学
  • 陈会昌编著 著
  • 出版社: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 ISBN:7533636767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463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481页
  • 主题词:道德发展-儿童心理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道德发展心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道德的社会与个体起源1

第一节 道德与人类发展1

第二节 道德的社会起源4

第三节 道德的范畴11

第四节 道德的个体起源15

第二章 卢梭的道德发展与教育思想19

第一节 儿童道德发展的年龄特征20

第二节 童年早期和中期(两岁半至12岁)的道德发展与教育23

一、尊重天性,关爱儿童23

二、防止儿童自我中心膨胀24

三、强调实践,反对抽象的“理性教育”26

四、儿童德育中的循环论证28

五、儿童不良行为的由来29

六、儿童的诚实与欺骗31

七、德育的开端——爱护财产33

八、儿童不良行为的成因与矫正37

第三节 童年晚期的道德发展和教育41

第四节 青年期的道德发展和教育44

一、从自爱到爱人45

二、友谊和爱47

三、培养青年同情心的三个原理49

四、性道德教育51

第五节 对卢梭道德发展与教育思想的评价52

第三章 精神分析学派的道德发展观55

第一节 弗洛伊德的基本道德观和道德发展观56

第二节 儿童的性欲59

一、口欲期59

二、肛欲期60

三、性器期60

四、潜伏期61

五、生殖期61

第三节 儿童期性欲的本质63

第四节 儿童早期性对象的选择和放弃68

第五节 儿童良心和内疚感的产生74

第六节 对精神分析道德发展观的评价77

第四章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82

第一节 皮亚杰关于道德发展的理论84

一、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三个阶段85

二、从他律道德到自律道德的发展机制87

三、对皮亚杰理论的验证性研究88

第二节 科尔伯格关于道德发展的理论92

一、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的基础92

二、个体道德推理能力发展的阶段97

第三节 对科尔伯格理论的评价104

一、支持科尔伯格理论的研究104

二、对科尔伯格理论的批评109

第五章 道德发展的社会学习理论118

第一节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概述119

一、人可以通过观察来学习121

二、观察学习的机制123

三、模仿和观察学习的发展趋势127

四、观察学习的作用:通过自我生成的结果进行自我调节129

五、自我效能感对人的发展的贡献134

六、社会学习是双向决定过程135

第二节 社会认知理论怎样看待道德发展136

一、班杜拉对科尔伯格理论的批评136

二、道德判断的社会化139

三、道德标准的社会修正142

四、道德判断中多维度规则的运用145

五、道德推理与道德行为的关系146

第三节 对道德发展的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148

第六章 道德发展的信息加工观151

第一节 信息加工的一般模型152

一、阿特金森和谢弗林的贮存模型152

二、加工水平模型155

第二节 道德是社会学习和社会信息加工的产品156

一、道德行为和道德品格是一致的吗156

二、学会抵制诱惑158

一、霍夫曼的观点164

第三节 信息加工研究者倡导的培养儿童道德行为的方式164

二、对霍夫曼教养观点的讨论167

三、儿童眼中的教养观169

四、气质、教养和道德内化170

第四节 对道德发展的信息加工观点的评价172

第七章 吉利根的道德发展理论174

第一节 吉利根简介174

第二节 两种道德价值177

第三节 公正为什么成为惟一取向183

第四节 吉利根的实证研究185

一、是否存在两种道德取向190

第五节 吉利根理论引起的讨论190

二、社会环境对道德判断和道德取向的影响194

三、政治、经济、社会结构对女性道德判断的影响199

第八章 尤尼斯的青少年道德发展理论204

第一节 青年参加政治—道德实践活动的作用206

第二节 对二战时期犹太人营救者的研究212

第三节 认识共同的人性215

第四节 道德起源于人际关系219

第五节 道德与自我认同感221

第六节 对尤尼斯道德发展理论的评价225

一、尤尼斯的理论倾向225

二、尤尼斯理论对我们的启发226

第一节 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的关系228

第九章 对道德情感发展的研究228

第二节 由道德情感和道德习惯构成的道德敏感性231

第三节 道德情感研究的一次转折238

第四节 凯根的五种基本道德情感240

第五节 霍夫曼的移情理论241

第六节 进化和内化245

第七节 良心与内化247

第八节 影响道德发展的其他因素250

第十章 关于利他性的研究255

第一节 什么是利他和亲社会行为255

二、利他的行为定义256

一、利他的动机定义256

第二节 利他与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理论258

一、生物学流派的解释258

二、精神分析理论的解释:以良心为向导259

三、社会学习理论的解释260

四、利他的认知理论:成熟是中介263

五、小结264

第三节 利他的发展趋势265

一、亲社会行为的起源265

二、利他性随年龄发生的变化267

第四节 认知和情感因素对利他性的影响270

一、亲社会道德推理271

二、移情:影响利他性发展的重要情感因素273

三、利他的自我概念训练277

第五节 影响利他性的文化和社会因素278

一、文化因素278

二、对利他行为的强化282

三、榜样的影响283

四、利他性的家庭教育285

第六节 对儿童分享行为的研究288

一、儿童分享行为的发展288

二、儿童分享行为的心理机制298

第十一章 对我国儿童道德发展的研究301

第一节 早期研究303

第二节 “十七年时期”的研究307

第三节 1977年以后的研究310

一、对儿童道德发展的研究310

二、对儿童社会关系发展的研究314

三、关于道德发展的跨文化研究317

四、关于独生子女道德发展的研究319

五、对国外道德发展理论的介绍与评价320

第四节 我国儿童道德观的发展320

一、中小学生爱祖国观念的发展321

二、中小学生爱劳动观念的发展326

三、中小学生爱科学观念的发展330

四、儿童公有观念的发展333

五、儿童与青少年集体责任感的发展337

第十二章 影响道德发展的文化因素342

第一节 从强调个体认知发展到强调文化影响342

第二节 文化与道德发展347

一、文化整体和谐互动观347

二、文化差异与文化偏见350

三、社会交往和文化的一致性352

四、社会行为与文化的和谐355

五、情感形式、文化内容和快速加工360

六、公正和人际责任362

一、家庭与社会对儿童道德发展的影响366

第三节 社会互动与道德发展366

二、通过社会互动建构道德判断372

三、童年早期及其以后的道德判断375

四、分配公正性观念和社会行为公平性观念的发展376

五、亲社会道德判断379

第十三章 道德与社会常规382

第一节 社会判断的两个领域382

一、道德领域与社会常规领域的概念382

二、儿童领域判断的社会经验388

三、情感归属与社会判断392

四、对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思考394

五、信息、对现实的看法和道德决策397

六、个人问题和社会问题399

一、文化多元论与道德观多元论404

第二节 文化与环境改善404

二、文化与环境对行为的影响407

三、传统、社会等级和异质性411

第三节 道德是生物性、情感与理性的共同产物421

第十四章 道德发展研究方法424

第一节 道德发展研究的一般方法424

一、系统观察424

二、自我报告:访谈和问卷430

三、临床法433

四、人种志法434

一、相关设计437

第二节 道德发展研究设计437

二、实验设计438

三、改进型实验设计440

四、追踪设计442

五、横断研究设计447

六、改进型发展研究设计449

七、小结453

第三节 教师行动研究方法453

一、行动研究的产生背景454

二、行动研究的基本特征456

三、行动研究的程序46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