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应用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原著第5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美)L.夏盖尔 吴幼玲 余炳灼著;李安良 吴艳芬主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现代生物技术与医药科技出版中心
- ISBN:7502584234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609页
- 文件大小:45MB
- 文件页数:639页
- 主题词:生物学:药剂学;药物代谢动力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应用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原著第5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 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导论1
1.1 生物药剂学1
1.3 临床药动学2
1.2 药物动力学2
1.5 毒物动力学和临床毒理学3
1.4 药效学3
1.6.3 血浆水平-时间曲线4
1.6.2 血液、血浆或血清中的药浓度4
1.6 药物浓度的测定4
1.6.1 生物样本的取样4
1.6.7 法医学的药物测量5
1.6.6 唾液中的药物浓度5
1.6.4 组织中的药物浓度5
1.6.5 尿液和粪便中的药物浓度5
1.7 基础药动学和药动学模型6
1.6.8 测量血药浓度的重要性6
1.7.2 乳突模型8
1.7.1 隔室模型8
1.7.4 生理药动学模型(血流模型)9
1.7.3 链式模型9
习题11
常见问题11
文献目录12
参考文献12
2.1 数学自测题14
2 药动学中的数学基础14
2.2.3 指数和对数15
2.2.2 计算器15
2.2 计算与计算器、计算机的使用15
2.2.1 近似值15
2.2.4 电子数据表程序的应用18
2.3.2 积分19
2.3.1 微分19
2.3 微积分19
2.4.1 曲线拟合21
2.4 作图21
2.4.2 斜率的确定22
2.5 药动学中的单位25
2.8 统计27
2.7 表示血药浓度的单位27
2.6 测定及有效数字的使用27
2.9.1 速度29
2.9 反应的速度和级29
2.9.3 零级反应30
2.9.2 速度常数30
2.9.5 半衰期31
2.9.4 一级反应31
常见问题32
习题33
文献目录34
参考文献34
3 一室开放模型:快速静注给药35
3.2 表观分布容积36
3.1 消除速度常数36
3.2.1 表观分布容积的计算37
3.2.2 表观分布容积的重要性38
3.3.1 一室模型的药物清除率39
3.3 清除率39
3.3.2 用CL和VD表述的一室模型方程41
3.3.3 药物-消除组织的清除率42
3.4 用尿排泄数据计算k43
3.5 临床应用45
3.4.1 速度法与Sigma-minus法的比较45
3.5.1 在获取有效尿排泄数据中的问题46
习题47
常见问题47
文献目录48
参考文献48
4 多室模型:快速静注给药49
4.1 二室开放模型50
4.1.1 残数法53
4.1.2 二室模型药物地高辛在正常患者和肾损伤患者体内血浆和组织药物水平的模拟54
4.1.3 表观分布容积56
4.1.5 组织隔室中的药物60
4.1.4 分布容积的意义60
4.1.6 药物清除率61
4.2 三室开放模型62
4.1.7 消除速度常数62
4.3 隔室模型的确定64
习题67
常见问题67
文献目录69
参考文献69
5.1 一室模型药物71
5 静脉输液71
5.1.1 稳态血药浓度(Css)和达稳时间72
5.2 参照患者消除半衰期的输液方式74
5.3 负荷剂量加静脉输液:一室模型76
5.5 二室模型药物的静脉输液80
5.4 由输液数据估算药物的清除率和VD80
5.6.1 二室模型的稳态表观分布容积81
5.6 负荷剂量加静脉输液:二室模型81
习题83
常见问题83
文献目录85
参考文献85
6.2 肾脏86
6.1 药物的消除86
6 药物的消除与清除86
6.2.2 血液供应87
6.2.1 解剖学因素87
6.2.4 肾小球滤过与尿的形成88
6.2.3 肾血流的调节88
6.3 药物的肾排泄89
6.4 药物清除92
6.5 清除模型93
6.5.2 非模型方法94
6.5.1 生理/器官清除率94
6.6 肾清除率95
6.6.1 药物排泄方法的比较96
6.7.1 图解法98
6.7 肾清除率的计算98
6.7.2 非模型方法99
6.7.3 多室模型中清除率的计算100
6.7.4 药物排泄分数101
6.8 清除率与消除半衰期、分布容积的关系102
6.7.5 蛋白-结合药物102
习题103
常见问题103
6.8.1 静脉输液后药物的总清除率103
文献目录105
参考文献105
7.1 药物吸收的药动学106
7 口服吸收的药动学106
7.3 一级吸收模型107
7.2 零级吸收模型107
7.4.1 残数法110
7.4 由口服吸收数据计算吸收速度常数110
7.4.2 滞后时间111
7.4.4 用未吸收药物分数对时间作图计算ka(Wagner-Nelson法)112
7.4.3 ka和k的误换112
7.4.5 从尿数据估算ka115
7.4.7 从二室口服吸收数据计算ka(Loo-Riegelman方法)116
7.4.6 ka和k对Cmax、tmax和AUC的影响116
7.4.8 累积的相对吸收分数118
7.5 吸收速度常数的意义119
习题120
常见问题120
参考书目121
参考文献121
8.1 药物累积122
8 多次给药122
8.2 多次静脉注射126
8.2.1 错过给药的问题129
8.3 间歇静脉输液130
8.2.2 多次给药中的提前或者滞后给药130
8.3.1 一次或者多次恒速输液给药:多次静脉输液的叠加131
8.5 多次口服给药133
8.4 预测临床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k和VD值133
8.6 负荷剂量135
8.8 生物等效性研究137
8.7 多次给药中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的测定137
8.9 剂量给药方案139
常见问题141
参考文献142
习题142
文献目录143
9 非线性药动学144
9.1 可饱和酶的消除过程146
9.2 容量-限制药动学的药物消除:一室模型,快速静脉注射148
9.2.1 KM和Vmax的计算150
9.2.2 患者KM和Vmax的计算152
9.2.4 KM和Vmax的解释154
9.2.3 KM和Vmax的直接计算法154
9.2.6 清除率对剂量的依从性155
9.2.5 消除半衰期对剂量的依从性155
9.3.3 一级吸收与非线性消除157
9.3.2 零级输入与消除157
9.3 药物按一室模型分布并按非线性药动学消除的方程157
9.3.1 混合的药物消除157
9.4.1 昼夜生理节律对药效的影响158
9.4 时间药动学和时间-依从药动学158
9.5 非线性药动学药物的生物利用度159
9.4.2 非线性药动学的临床效应和毒性159
9.6.1 一室模型的蛋白结合药物160
9.6 药物-蛋白结合的非线性药动学160
常见问题161
习题162
文献目录163
参考文献163
10.1 分布的生理因素165
10 药物的生理分布和蛋白结合165
10.1.1 扩散和静压作用166
10.1.2 分布半衰期、血流和器官的药物摄取167
10.1.3 药物的累积169
10.1.4 细胞和毛细血管膜的通透性170
10.2.1 计算分布容积中考虑的问题:模拟例171
10.2 表观分布容积171
10.2.2 复杂的生物系统和VD174
10.2.3 分布的表观容积175
10.3 药物的蛋白结合176
10.3.1 蛋白结合对表观分布容积的影响178
10.3.2 血浆蛋白变化的影响举例179
10.4 血浆药物-蛋白结合对分布及消除的影响182
10.4.2 清除率183
10.4.1 VD和药物消除半衰期的关系183
10.5 蛋白结合的决定因素184
10.4.3 蛋白-结合药物的消除:限制性和非限制性消除184
10.6 蛋白结合的动力学185
10.7.1 体外法(蛋白浓度已知)186
10.7 用图解法求结合常数和结合部位数目186
10.7.2 体内法(蛋白浓度未知)187
10.7.3 药物-蛋白结合中蛋白浓度和药物浓度的关系189
10.8 药物-蛋白结合的临床意义190
10.8.1 置换的影响192
10.8.2 药物分布与药效学193
10.8.3 蛋白结合和药物显现195
10.8.4 临床举例196
10.9.1 动脉和静脉中药物浓度的差异197
10.9 药物分布的模型197
习题198
常见问题198
参考文献199
文献目录200
11.1.1 一级消除202
11.1 给药途径和肝外药物代谢202
11 药物的肝消除202
11.1.2 原形药物排泄分数(fe)和药物代谢分数(1—fe)203
11.2.1 肝外代谢204
11.2 肝清除率204
11.3 酶的动力学205
11.3.1 酶抑制的动力学207
11.3.2 一室模型药物的代谢物药动学208
11.3.3 二室模型药物的代谢物药动学209
11.4 肝脏的解剖学和生理学210
11.5.1 混合功能的氧化酶213
11.5 药物生物转化中的肝酶213
11.6 药物的生物转化反应214
11.7.1 Ⅰ相反应215
11.7 药物生物转化的途径215
11.7.2 轭合(Ⅱ相)反应216
11.7.4 区域选择性218
11.7.3 对映异构体的代谢218
11.7.6 生物转化酶的变化219
11.7.5 肝生物转化酶的种属差异219
11.7.7 细胞色素P450(CYP)同功酶的遗传变异220
11.7.8 药物代谢中的药物相互作用221
11.8.2 肝提取率223
11.8.1 首过效应的证据223
11.8 首过效应223
11.8.4 肝代谢及血流变化对生物利用度减小的估算224
11.8.3 绝对生物利用度和肝提取的关系224
11.8.5 血流、内在清除率和肝清除率之间的关系227
11.9 蛋白结合药物的肝清除:结合的限制和非限制清除228
11.9.1 静注或口服给药后变化的内在清除率和血流对肝提取率及消除半衰期的影响229
11.10 药物的胆汁排泄232
11.10.1 胆汁清除率的估算233
常见问题234
11.10.3 胆汁排泄的重要性234
11.10.2 肝肠循环234
习题235
参考文献236
文献目录238
12 遗传药理学240
12.1 多态性例子241
12.2 药物基因组学243
12.3 由于遗传差异产生的药物不良反应244
12.4.1 CYP2D6245
12.4 药物代谢的遗传多态性:细胞色素P450同功酶245
12.4.4 CYP2C19246
12.4.3 CYP2C9246
12.4.2 CYP1A2246
12.6 药物靶的遗传多态性247
12.5 药物转运中的遗传多态性:P-糖蛋白和多药耐药性247
12.7 药动学/药效学(PK/PD)因素和遗传药理学/药物基因组学(PGt/PGx)248
常见问题249
参考文献250
文献目录251
13.1 给药途径252
13 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252
13.2 细胞膜的构造253
13.3.1 被动扩散255
13.3 药物跨越细胞膜的方式255
13.3.2 载体-介导转运258
13.3.4 膜孔(对流)转运259
13.3.3 囊泡转运259
13.4.1 解剖和生理因素260
13.4 口服药物吸收260
13.3.5 离子对的生成260
13.4.2 胃肠道内的药物吸收262
13.5.3 远程药物传输装置270
13.5.2 研究胃及胃肠道通过时间对药物吸收的影响的标记物270
13.5 药物吸收影响因素的研究方法270
13.5.1 γ射线闪烁显像技术研究药物释放部位270
13.5.6 小肠对药物的渗透性271
13.5.5 体内胃肠道灌注法研究271
13.5.4 渗透泵系统271
13.6 疾病状态对药物吸收的影响273
13.7 其他给药途径274
13.6.2 干扰药物吸收的营养物274
13.6.1 影响其他药物吸收的药物274
13.7.3 外用和经皮药物传输275
13.7.2 吸入药物的传输275
13.7.1 鼻腔药物的传输275
参考文献276
习题276
常见问题276
文献目录278
14 药品设计中的生物药剂学因素279
14.2 影响药物生物利用度的药剂学因素280
14.1 药物吸收中的限速步骤280
14.2.2 溶解和溶解度281
14.2.1 崩解281
14.3.2 稳定性、pH值和药物的吸收282
14.3.1 溶解度、pH值和药物的吸收282
14.3 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282
14.3.4 多态性、溶剂化物和药物的吸收283
14.3.3 粒径大小与药物吸收283
14.4 制剂因素影响药物的溶解284
14.5.1 溶解条件286
14.5 溶解与药物的溶出测试286
14.6 溶解方法概要288
14.6.2 桨法(仪器2)289
14.6.1 转篮法(仪器1)289
14.6.8 肠溶药品的测试方法290
14.6.7 摆动圆盘法(仪器7)290
14.6.3 摆动圆柱法(仪器3)290
14.6.4 流室法(仪器4)290
14.6.5 盘上桨法(仪器5)290
14.6.6 圆柱体法(仪器6)290
14.8.2 内在溶解法291
14.8.1 转瓶法291
14.7 溶解要求汇集291
14.8 溶解测试的其他方法291
14.9 溶解测试中的变量控制问题292
14.8.4 扩散室292
14.8.3 蠕动法292
14.10.1 药物的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293
14.10 体外体内关联293
14.10.4 最高血浆浓度对体外药物溶解百分数294
14.10.3 药物溶解百分数对药物吸收百分数294
14.10.2 溶解速度对吸收速度294
14.10.6 体外溶解与体内吸收不相关295
14.10.5 血浆药物浓度对药物溶解百分数295
14.11 生物药剂学因素296
14.14.2 药物的生物利用度297
14.14.1 药动学297
14.12 药效学因素297
14.13 药物因素297
14.14 药品因素297
14.16 给药途径298
14.15 患者因素298
14.14.3 剂量因素298
14.14.4 给药频率298
14.16.2 脂溶性药物的吸收299
14.16.1 口服药品299
14.16.4 口腔及舌下片300
14.16.3 胃肠道的副作用300
14.16.7 直肠及阴道的药物传输301
14.16.6 结肠药物传输301
14.16.5 经鼻给药的药品301
14.16.8 非胃肠道给药的药品302
14.16.10 经皮药品303
14.16.9 吸入药品303
14.16.11 放大和核准后变更(SUPAC)304
参考文献305
习题305
常见问题305
文献目录306
15.1 定义308
15 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308
15.2 研究生物利用度的目的310
15.3.2 绝对利用度311
15.3.1 相对利用度311
15.3 相对和绝对生物利用度311
15.4 确定生物利用度的方法312
15.4.1 血浆药物浓度313
15.4.2 尿数据314
15.4.4 临床观察315
15.4.3 急性药效作用315
15.5.1 确定生物利用度的基础316
15.5 生物等效研究316
15.4.5 体外研究316
15.6.1 设计317
15.6 生物等效研究的设计和评价317
15.5.2 药品的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一般问题317
15.6.2 分析方法318
15.7 试验设计319
15.6.5 复方药品319
15.6.3 参照标准319
15.6.4 缓释制剂319
15.7.4 交叉设计320
15.7.3 多剂量(稳态)研究320
15.7.1 禁食试验320
15.7.2 食物介入试验320
15.8.3 数据的统计学评价322
15.8.2 数据的药代动力学评价322
15.7.5 重复交叉设计322
15.8 数据的处理322
15.8.1 分析方法322
15.9 生物等效案例323
15.10 研究提交书和药品的审查程序325
15.10.1 体内生物等效研究的弃权声明书327
15.11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328
15.10.2 溶出性质的比较328
15.11.3 溶出329
15.11.2 渗透性329
15.11.1 溶解度329
15.12 一般生物药物330
15.11.4 生物利用度或生物等效性显著的药物330
15.13 生物等效研究的临床意义331
15.14 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研究中的特定关系332
15.15.1 治疗等效评价认证的药品(橙皮书)333
15.15 普通替代品333
常见问题334
习题335
参考文献338
文献目录339
16.1 药品的风险340
16 药品质量与生物药剂学对临床疗效的影响340
16.1.3 生产指导341
16.1.2 药品生产质量规范341
16.1.1 药品质量341
16.2.2 药物生产要求342
16.2.1 可调的和科学的考虑342
16.1.4 质量标准342
16.2 风险管理342
16.2.4 药物召回和撤销343
16.2.3 加工过程认证343
16.3.1 对变化所致影响的评估344
16.3 扩大及核准后变更(SUPAC)344
16.3.5 活性物获批后的变更(BACPAC)345
16.3.4 不良反应345
16.3.2 等同性345
16.3.3 关键生产变量345
16.4 产品质量问题346
参考文献348
习题348
16.5 售后监督348
常见问题348
17 调节释放药品349
17.1 调节释放口服剂型的示例350
17.2.2 小肠和传输时间352
17.2.1 胃352
17.2 生物药剂学因素352
17.3 剂型选择353
17.2.3 大肠353
17.5 缓释剂型的药动学354
17.4 缓释产品的优缺点354
17.6 缓释产品的药动学模型356
17.7 缓释产品的类型358
17.7.1 骨架中药物的释放359
17.7.3 聚合骨架片360
17.7.2 树脂类型的骨架片360
17.7.4 颗粒型缓释产品361
17.7.6 离子交换产品362
17.7.5 长效片剂362
17.7.9 渗透性缓释产品363
17.7.8 微囊化药物363
17.7.7 核心片363
17.7.10 经皮药物传输系统365
17.7.11 结合产品367
17.8.1 药效学和安全性考虑因素368
17.8 调节释放药品评价的考虑因素368
17.7.12 植入剂和嵌入剂368
17.9.1 溶解研究369
17.9 调节释放药品的评价369
17.9.3 药动学研究370
17.9.2 体外-体内相互关系370
17.10 体内生物利用度数据的评价371
17.10.4 占据时间372
17.10.3 药物吸收速度372
17.10.1 药物动力学曲线372
17.10.2 稳态血药浓度372
习题373
常见问题373
17.10.5 生物等效性研究373
17.10.6 统计评价373
文献目录374
参考文献374
18.1.1 蛋白质类药物376
18.1 生物技术376
18 靶向给药系统和生物技术产品376
18.1.2 单克隆抗体379
18.1.3 基因治疗382
18.2.1 蛋白质类药物的剂型和输送383
18.2 药物载体和靶向383
18.1.4 反义药物383
18.2.2 聚合物载体和共聚物384
18.2.4 脂蛋白385
18.2.3 白蛋白385
18.2.5 脂质体386
18.3.2 靶387
18.3.1 靶向药物传输要考虑的事项387
18.3 靶向药物传输387
18.3.6 口服免疫388
18.3.5 靶向制剂388
18.3.3 位点特异性载体388
18.3.4 药物388
18.4 生物药物的药动学389
习题390
常见问题390
18.5 生物技术获得的药品的生物等效性390
文献目录391
参考文献391
19.1 药效学和药动学393
19 药动学与药效学之间的关系393
19.2 剂量与药理效应的关系394
19.3 单次快速静注剂量和作用持续时间的关系(teff)396
19.5 消除半衰期对于作用持续时间的影响397
19.4 剂量和消除半衰期对于作用持续时间的影响397
19.6 药物吸收速度和药效400
19.7 药物耐受性和身体依赖性401
19.6.2 药物的滥用潜力401
19.6.1 平衡药物半衰期401
19.9 药物分布和药理反应402
19.8 过敏性和不良反应402
19.9.1 药物受体理论与药理效应和剂量的关联403
19.10 药效学模型405
19.10.1 最大效应(Emax)模型406
19.10.2 S形Emax模型407
19.10.3 带效应室的药动药效模型408
19.10.5 药理反应的滞后现象409
19.10.4 具效应室的药效学模型409
19.10.6 体外滞后药效学效应的模拟412
习题414
常见问题414
参考文献415
文献目录416
20.1 给药方案的个体化417
20 药动学的临床应用417
20.2 治疗药物的监测418
20.2.2 剂量给药方案的设计419
20.2.1 药物选择419
20.2.7 血药浓度的测定420
20.2.6 患者反应的评价420
20.2.3 药物动力学性质420
20.2.4 药物剂型(药品)420
20.2.5 患者的顺应性420
20.2.8 药物分析421
20.2.10 血药浓度监测423
20.2.9 剂量调整423
20.3.2 以人群均值为依据的剂量给药方案424
20.3.1 个体化给药方案424
20.2.11 附加指导424
20.3 剂量给药方案设计424
20.4.1 方法1425
20.4 将静脉输注改为口服给药425
20.3.3 以部分药动学参数为根据的剂量给药方案425
20.3.4 经验性剂量给药方案425
20.5 剂量的确定426
20.4.2 方法2426
20.6 改变剂量和给药间隔对C?、C?和C?的影响427
20.7 给药次数的确定428
20.8 剂量和给药间隔的确定429
20.10 给药途径的确定430
20.9 设计给药方案的计算图和表格430
20.11 婴儿和儿童的给药431
20.12 老年人给药433
20.12.1 随年龄增长肾功能的改变435
20.13 肥胖患者的给药436
20.14 药物相互作用的药物动力学437
20.15 药物相互作用的抑制440
20.18 尿的pH值改变引起的肾重吸收变化441
20.17 药物代谢的诱导441
20.16 尿排泄的抑制441
20.20.2 葡萄柚-药物相互作用442
20.20.1 饮食-氨茶碱的相互作用442
20.19 药物吸收的抑制442
20.20 食物对药物处置的影响442
20.22.1 贝叶斯理论(Bayesian theory)概述443
20.22 群体药动学443
20.21 不良的病毒-药物相互作用443
20.22.2 适应法和反馈给药法445
20.22.3 贝叶斯估计量446
20.22.4 贝叶斯法、最小平方和法、稳态法、邱氏法的比较447
20.22.5 群体药物动力学数据的分析448
20.22.6 模型选择标准451
20.22.7 涉及诊断测试的决策分析452
20.23 局部药动学453
习题454
常见问题454
参考文献456
文献目录458
21.2 药动学方面的因素460
21.1 肾脏损伤460
21 肝肾疾病时的剂量调节460
21.3 肾脏疾病时药物剂量调节的主要途径461
21.3.2 基于固定清除率改变的剂量调节462
21.3.1 基于药物清除率的剂量调节462
21.4 肾小球滤过率的测定463
21.5 血清肌酸酐浓度和肌酸酐清除率464
21.5.1 由血清肌酐浓度计算肌酐清除率465
21.6.2 列线图468
21.6.1 尿毒症患者剂量调节的基础468
21.6 尿毒症患者的剂量调节468
21.6.3 原形药物排泄分数法471
21.6.4 尿毒症患者剂量调节的多种方法的比较475
21.6.5 总清除率法476
21.6.6 瓦格纳法477
21.7.1 透析478
21.7 药物的体外去除478
21.7.2 血液灌注482
21.7.3 血液过滤483
21.8.1 肝脏疾病时的剂量调节484
21.8 肝脏疾病对药物动力学的影响484
21.8.2 药物代谢分数485
21.8.5 病生理评估486
21.8.4 肝血流与固有清除率486
21.8.3 活性药物与代谢产物486
21.8.6 激素的影响487
21.8.7 肝功能检测及肝脏代谢标记物488
习题489
常见问题489
参考文献490
文献目录491
22 生理药物动力学模型、平均滞留时间和统计矩理论493
22.1 生理药动学模型494
22.1.1 涉及蛋白质结合的生理药动学模型496
22.1.3 生理药物动力学模型的应用与限制497
22.1.2 血流限制型模型与扩散限制型模型497
22.1.4 种间类推498
22.1.5 生理方法与隔室方法501
22.2 平均滞留时间502
22.2.1 静脉注射剂量的平均滞留时间503
22.3 统计矩理论506
22.3.1 伴有中央隔室消除的多室模型MRT510
22.3.2 MRT的模型独立性和模型依赖性513
22.3.3 平均吸收时间(MAT)和平均溶出时间(MDT)515
22.4 药动学模型的选择516
常见问题518
习题518
参考文献519
文献目录520
附录A 相关统计学知识521
A.1 概率521
A.2 机率522
A.3 试验设计和数据收集523
A.4 数据的分析及解释524
A.5 描述术语525
A.6 正态分布525
A.7 置信区间527
A.8 统计分布和应用528
A.9 假设检验530
A.10 方差分析(单边)531
A.11 能力检验532
A.13 药动学模型533
参考文献533
A.12 生物等效性研究533
B.1 药物动力学软件534
B.1.1 将药物浓度-时间曲线的数据与相关的药动学模型拟合,并选择一个最佳描述统计数据的模型534
附录B 计算机在药物动力学中的应用534
B.1.5 临床药动学的应用535
B.1.4 试验设计535
B.1.6 计算机教学程序535
B.2 软件包的应用535
B.1.3 模拟535
B.1.2 将数据与使用者定义的药动学或药效学模型拟合535
B.4.1 PCNonlin536
B.4 常用程序536
B.4.2 WinNonlin536
B.3 药动学软件536
B.4.5 Scientist for Windows537
B.4.4 RSTRIP537
B.4.6 PKAnalyst for Windows537
B.4.3 SAS537
B.4.9 STELLA538
B.4.8 P-STAT538
B.4.10 NONMEM538
B.4.7 DIFFEQ and DIFFEQ Pharmacokinetics Library538
B.4.12 ADAPT Ⅱ539
B.4.13 USC PACK PC PROGRAMS539
B.4.11 MKMODEL539
B.4.17 GastroPLUS540
B.4.16 Cyber Patient540
B.4.18 Instructional Programs(教育程序)540
B.5 其他药动学程序540
B.4.15 MathCAD540
B.4.14 S-Plus540
B.6 电子制表软件541
参考文献547
文献目录547
附录C 常见问题和习题解答548
附录D 人与动物研究的指导准则584
D.1 涉及以人为对象的医学研究的道德准则584
D.2 照料和使用动物的指导原则585
D.3 赫尔辛基宣言 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586
附录E 常用药物与药动学参数589
中文索引594
英文索引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