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从工业社会走向生态社会的理论与实践 榆林高新区以技术创新引领经济社会生态化转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从工业社会走向生态社会的理论与实践 榆林高新区以技术创新引领经济社会生态化转型
  • 薛玲仙,白武华主编 著
  • 出版社: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24103533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415页
  • 文件大小:9MB
  • 文件页数:435页
  • 主题词:工业社会学-研究;生态学-社会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从工业社会走向生态社会的理论与实践 榆林高新区以技术创新引领经济社会生态化转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愿景篇:从工业社会走向生态社会——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的愿景目标1

第一专题 从工业社会走向生态社会的理论依据2

第一章 生态社会的概念界定与内涵绎析2

第一节 生态社会概念源流探析2

一、“社会”概念中的生态元素2

二、当代人憧憬中的新型社会形态5

三、生态社会概念研究概述8

第二节 生态社会的概念与内涵特征界定10

一、生态社会的概念与构成要件10

二、生态社会的衡量条件与内涵要求12

三、生态社会的根本性特征16

第二章 生态社会建构的文化渊源21

第一节 闪耀着生态智慧的中国文化元典21

一、人类文明史的本质是自然生态演变史21

二、《老子》集中体现中国古代先贤的生态智慧23

第二节 老子生态智慧精华举凡24

一、“道法自然”与生态系统平衡发展24

二、“万物自化”与社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27

三、“知常曰明”与生态系统各组分适度增长29

四、“知足不辱”与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32

五、“去奢崇俭”与生态位调整优化34

第三章 社会生态化演进的理论依据37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开创社会生态化发展的理论先河37

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理论的产生37

二、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理论的核心体系39

三、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理论的突出特征43

四、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理论的当代意义45

第二节 生态社会主义对生态社会构建的理论贡献49

一、生态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与性质辨析49

二、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价值52

三、生态社会主义理论的时代意义58

四、生态社会主义理论的局限性63

第四章 走向生态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65

第一节 人类社会必然走向生态文明社会的依据65

一、文明形态演进昭示的历史必然性65

二、熵定律提供的历史逻辑依据69

三、可持续发展潮流昭示的现实必然性71

四、生态文明社会的根本性特征73

第二节 推进经济社会生态化进程的艰巨性75

一、对人类文明进程历史惯性的超越75

二、对近现代文明观的全面反思76

三、人类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83

四、我国现阶段生态文化的主要特征90

路径篇:发展循环经济——经济社会生态化发展的必由之路93

第二专题 经济系统生态化的实现路径与技术模式94

第五章 产业系统生态化演进的理论与实践94

第一节 循环经济核心原则与主要理论94

一、循环经济的核心原则94

二、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的代表性成果95

三、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建构研究98

第二节 发达国家推进循环经济的经典模式100

一、德国从政府推进到民众觉醒101

二、日本从制度建设到体系构成104

三、法国让天空再次湛蓝107

第三节 建设循环型社会的经验借鉴110

一、可资借鉴推广的成功经验110

二、可资引进效仿的成熟模式111

三、我国与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差异性比较114

第六章 循环经济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116

第一节 我国循环经济的兴起与成就116

一、我国从环境保护到推进循环经济的演变116

二、我国循环经济建设的典型示范117

第二节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任务依然艰巨126

一、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的非持续局面依然存在126

二、导致生态环境污染持续加重的因素依然存在127

第七章 制度建设是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石130

第一节 循环经济制度建设的理论依据130

一、外部性理论与生产成本界定130

二、外部性矫正与政府管制目标131

三、外部性矫正与排污权交易136

四、新制度经济学与循环经济三层次制度安排139

第二节 当前循环经济制度建设的要点141

一、分层级完善贯彻国家大法的实施细则141

二、加快排污权交易法规制度建设142

三、完善循环经济政策体系142

四、循环经济税收政策的创新思路143

第八章 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路径与模式146

第一节 工业经济循环型发展的方向选择146

一、生态工业的发端与特征146

二、生态工业园是实现工业生态化的有效途径148

第二节 工业领域循环经济建设模式选择148

一、高新技术产业循环经济模式148

二、煤炭产业循环经济模式150

三、石油化工产业循环经济模式153

四、电力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要点155

五、盐化工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关注点158

六、装备制造业循环经济模式159

七、传统特色产业循环经济模式161

第三节 工业循环经济建设的关键技术与标志性工程164

一、工业循环经济建设的关键技术164

二、工业循环经济建设标志性工程166

第九章 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的路径与技术模型168

第一节 生态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模式168

一、生态农业的概念与内涵168

二、生态农业的兴起169

三、生态农业在我国从点到面的典型示范171

四、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原理与主要特征173

第二节 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的路径与技术模型174

一、适宜于陕西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174

二、五层级农业循环经济实践模式183

三、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187

第十章 服务业领域推进循环经济的模式与技术190

第一节 服务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建设模式190

一、绿色餐饮业发展模式190

二、绿色信息服务业发展模式192

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193

第二节 服务业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与标志性工程195

一、服务业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195

二、服务业循环经济标志性工程196

第十一章 旅游产业生态化的技术模式与实现路径198

第一节 以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为旨归的绿色旅游业198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界定与兴起198

二、生态旅游的属性与基本特征199

第二节 旅游生态化的发展模式与典型项目202

一、旅游业生态化的发展模式202

二、以陕西为例的生态旅游项目举介203

三、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环节与技术路线206

第十二章 消费循环经济建设的模式与重点工程208

第一节 消费循环经济的建设模式208

一、消费循环模式209

二、绿色消费模式209

三、可持续消费模式209

四、生态消费模式210

第二节 促进消费循环发展的重点工程211

一、社会环境优化工程211

二、法规政策体系建设工程211

三、废物回收、加工再利用工程212

范式篇:榆林高新区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生态化转型215

第三专题 构建科学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经济生态化发展的战略定位216

第十三章 支撑区域产业创新循环发展的基础与环境216

第一节 支撑经济社会创新循环发展的空间优势216

一、高新区具备支撑创新循环发展的能力216

二、支撑高新区循环型创新发展的榆林经济区位条件219

第二节 高新区推进产业循环创新发展的优势条件220

一、支撑产业创新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形成220

二、支撑科技创新的基础设施条件基本具备223

三、支撑产业创新循环发展的政策管理机制基本健全224

第三节 优势与瓶颈并存的产业发展条件225

一、高新区产业发展的巨大成就225

二、高新区产业创新发展的战略机遇与严峻挑战228

三、高新区产业创新循环发展的制约因素232

第十四章 引领发展方式转变 建构可持续发展产业体系236

第一节 高新区产业创新循环发展的战略定位236

一、基于榆林市经济发展阶段分析的发展理念定位236

二、基于产业趋势分析的产业发展战略定位238

第二节 支撑经济社会创新循环发展的功能定位244

一、以“两个引领”带动全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244

二、以“三个转化”推进能源化工产业高端化发展245

三、以“四个平台”支撑区域经济创新发展246

第三节 高新区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发展原则247

一、高新区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发展思路247

二、高新区产业创新发展的基本原则248

第四节 高新区产业创新发展的战略目标249

一、高新区产业发展目标249

二、高新区2011—2020年产业发展主要指标250

第十五章 高新区建设的功能定位与空间布局256

第一节 高新区建设功能定位256

一、“一心”——总部经济中心256

二、“两区”——高端综合服务区和高端产业示范区256

三、“十园”——按产业集聚建设产业园区257

第二节 高新区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257

一、五大组团划分257

二、九大产业板块划分258

三、九个产业园区布局260

第三节 煤化工集聚区发展定位与产业布局262

一、煤化工集聚区产业发展战略定位262

二、煤化工集聚区产业布局的原则263

三、土地利用控制标准计算264

四、煤化工南区产业用地划分265

第四专题 以技术创新支撑产业创新发展——产业生态化发展的目标与措施267

第十六章 以建设总部经济为创新方向发展现代服务业267

第一节 以科技服务引领现代服务业267

一、现代服务业及其发展意义267

二、高新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基础和条件269

三、高新区现代服务业的产业定位270

第二节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目标与发展思路271

一、现代服务业发展目标271

二、现代服务业发展思路271

第三节 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与主要项目272

一、科技服务领域建设五个创新体系272

二、金融商务服务领域主要项目274

三、信息服务产业领域主要项目274

四、现代物流服务领域主要项目275

五、专业化商务服务领域主要项目276

六、特色文化生活服务领域主要项目276

第四节 规划建设能源化工产业中试基地277

一、加快建设能源化工中试基地277

二、“十二五”时期拟建的中试项目277

第十七章 以资源节约为创新方向建设现代资源开采工业体系280

第一节 资源开采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280

一、榆林煤炭开采产业发展现状280

二、榆林煤炭开采产业科技创新的紧迫性281

第二节 加快煤炭开采产业的创新发展282

一、煤炭开采产业的发展目标282

二、煤炭开采产业的创新发展方向282

三、煤炭开采产业创新发展的主要任务283

第十八章 以提升附加值为创新方向推进能源化工产业高端延伸285

第一节 能源化工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285

一、能源化工产业取得的成就285

二、能源化工产业存在的问题286

第二节 能源化工产业的发展思路与发展目标286

一、能源化工产业的发展思路286

二、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与生态效益目标287

第三节 能源化工产业的创新发展方向288

一、能源化工产业创新发展方向288

二、能源化工产业链创新延伸方向289

三、能源化工产业链生态链接294

第四节 煤化工产业拟发展的重点项目与主要任务296

一、煤化工产业链集成296

二、围绕四大优势产业链布局能源化工项目297

三、加速煤化工产业创新发展的保障措施303

第十九章 以优化结构为创新方向建设新型电力工业体系304

第一节 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304

一、新能源产业发展思路与发展目标304

二、新能源产业创新发展方向305

三、新能源产业重点项目布局与主要任务306

第二节 推进煤转电清洁能源建设308

一、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目标与发展思路308

二、清洁能源产业的创新发展方向308

三、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309

第二十章 以技术创新为基点布局新材料和节能环保产业310

第一节 新材料产业发展状态分析与发展思路310

一、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趋势310

二、传统材料产业在榆林工业体系中的地位310

三、高新区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311

第二节 积极发展新材料产业312

一、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目标、发展思路312

二、新材料产业的创新发展方向313

三、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与重点项目314

四、新材料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316

第三节 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317

一、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目标与发展思路317

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方向317

三、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领域319

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319

第二十一章 以推进产业升级为创新方向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321

第一节 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的基础与环境321

一、装备制造业实现快速发展的环境机遇321

二、“十一五”装备制造业突破性发展的成就322

三、装备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323

第二节 高起点建设装备制造产业体系324

一、装备制造业的创新发展思路324

二、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目标326

第三节 创新发展的主要方向与产业链集成327

一、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点方向327

二、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链集成328

第四节 装备制造业的重点项目布局与主要任务329

一、装备制造业的重点项目与布局329

二、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主要任务330

第二十二章 紧扣惠民宗旨 积极发展特色都市工业333

第一节 榆林高新区发展特色都市工业的环境与基础333

一、现代都市工业及其价值意义333

二、高新区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工业的紧迫性334

三、高新区现代都市工业的发展基础334

四、现代都市工业发展的优势条件336

第二节 构建特色都市工业产业体系338

一、现代都市工业的发展定位338

二、现代都市工业的发展目标339

第三节 特色都市产业的重点领域与主要项目339

一、突出特色,选择重点领域339

二、特色都市产业的重点项目343

三、高新区特色都市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344

四、特色都市产业发展的监管要求346

第二十三章 推进农业现代化 发展旅游文化产业348

第一节 以国立农推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农村建设348

一、“都市农业”的概念与外部性效应348

二、高新区农业产业发展思路349

三、高新区农业产业发展目标349

四、高新区农业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350

第二节 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与文化产业352

一、榆林市旅游产业起飞的难点与机遇352

二、榆林发展生态型文化旅游的资源优势353

三、榆林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目标355

四、生态旅游文化产业重点建设项目与主要任务355

第五专题 榆林市兰炭产业循环型可持续发展专题研究357

第二十四章 榆林市兰炭产业状态分析与发展思路定位357

第一节 从“遍地冒烟”到清洁生产的历史演变358

一、绝处求生——煤炭滞销催生兰炭产业358

二、十年探索——打造兰炭产业清洁生产模式359

三、蜕变重生——兰炭工业进入循环经济新阶段362

第二节 榆林兰炭产业的发展成就与存在问题363

一、兰炭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363

二、兰炭产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364

第二十五章 榆林兰炭产业发展规模与环境承载力研究367

第一节 榆林兰炭产业发展规模定位研究367

一、兰炭市场需求分析367

二、煤炭资源及产能条件分析369

三、兰炭产业生产规模确定370

第二节 兰炭产业发展的生态占用与环境容量评价371

一、兰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评价方法371

二、兰炭产业污染源及排放分析373

三、主要污染物防治的思路与措施374

四、主要污染排放量测算377

第三节 优化调整对生态占用与生态容量的影响379

一、各类生态占用影响测算379

二、兰炭产业总生态占用影响的变化382

三、兰炭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对生态容量的影响评价383

第四节 兰炭产业优化调整后的综合效益评价384

一、兰炭产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设计384

二、综合效益指标测算386

机制篇:发挥政府引导服务职能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化循环型发展战略目标389

第六专题 推进资源循环型社会建设的政府职能研究390

第二十六章 强化科技创新服务对循环经济的支持390

第一节 加快建设产业创新支持平台390

一、建设开放的区域创新体系390

二、强化企业自主创新推进机制391

三、优化创新模式和成果转化通路392

四、推进科技服务信息系统建设393

第二节 建设多层级循环经济推进体系394

一、构建区域循环经济产业链系统394

二、强化产业闭合循环推进措施395

三、建设公众循环经济意识教育推进机制399

第二十七章 实现“十二五”战略目标的保障措施403

第一节 优化生产要素配置403

一、优化科技创新人才引进政策403

二、优化金融资源配置404

第二节 加快优化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407

一、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407

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407

第三节 提升政府管理服务职能408

一、完善考核体系408

二、强化服务职能409

主要参考文献41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