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心血管系统临床药理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心血管系统临床药理学
  • 常萍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22081889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462页
  • 文件大小:59MB
  • 文件页数:485页
  • 主题词:心脏血管疾病-药理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心血管系统临床药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心血管疾病药物治疗基础1

第一章 概述2

第一节 心血管临床药理学的发展历程2

第二节 心血管药物临床评价与循证医学3

一、心血管药物临床评价的意义3

二、循证医学概述4

三、循证医学与心血管药物评价4

第三节 心血管临床药理学研究进展5

第四节 临床药物治疗学与临床药理学的关系6

一、药物治疗学概述6

二、药物治疗学与个体化治疗6

三、临床药理学与临床药物治疗学的相互关系7

参考文献8

第二章 心血管解剖学9

第一节 概述9

一、基本组成9

二、神经和体液调节9

三、自身传导系统10

第二节心脏结构10

一、心脏位置、外形和毗邻10

二、心脏内腔11

三、心脏构造14

四、心脏血管14

五、心脏神经分布16

六、心包17

第三节 心脏动脉18

一、肺循环的动脉18

二、体循环的动脉18

第四节 心脏静脉21

一、肺循环静脉21

二、体循环静脉21

第五节 血液循环24

一、冠脉循环25

二、肺循环25

三、脑循环26

四、肾循环27

第六节 心脏传导及心脏传导系28

一、心脏传导28

二、心脏传导系28

参考文献30

第三章 心血管生理与病理31

第一节 血液循环生理31

一、心动周期31

二、心脏的泵血功能及其机制31

三、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32

四、心脏泵血功能的调节33

五、心脏泵血功能的贮备34

六、心音35

第二节 心肌细胞(电)生理35

一、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35

二、心肌的生理特性38

第三节 心脏节律40

一、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40

二、心脏节律的产生与传递41

第四节 异常心脏电生理42

一、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42

二、预激综合征44

三、阵发性折返性室上性心动过速45

四、早搏46

五、心脏传导阻滞47

六、室性心律失常47

第五节 心血管疾病的分子生物学基础48

一、基本概念48

二、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48

三、常见心血管疾病分子生物学基础49

第六节心血管疾病与基因组学51

一、药物基因组学研究52

二、高血压药物基因组学与个体化用药53

第七节 基因治疗54

一、基因治疗的策略54

二、基因治疗原则54

三、基因治疗技术55

四、常见心血管疾病的基因治疗55

参考文献56

第四章 心血管调节59

第一节 心血管功能的神经调节59

一、心血管的神经支配59

二、心血管反射61

第二节 血管功能的体液调节62

一、全身性体液调节62

二、局部性体液调节63

第三节 心血管功能的药物调节65

一、作用于离子通道的药物65

二、传出神经系统受体拮抗剂66

三、传出神经系统受体激动剂67

四、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抑制剂67

五、利尿药68

六、强心苷类药物68

七、扩血管药物69

八、调脂药和抗动脉粥样硬化药69

九、抗血小板药70

十、抗凝血药71

十一、纤维蛋白溶解药物71

参考文献72

第五章 细胞凋亡与心血管疾病73

第一节 细胞凋亡的分子生物学机制73

一、细胞凋亡概述73

二、细胞凋亡过程73

第二节 细胞凋亡与心血管疾病76

一、原发性高血压76

二、动脉粥样硬化77

三、心力衰竭78

四、心肌缺血和再灌注损伤78

五、心律失常78

六、心肌病和心肌炎78

七、动脉瘤79

八、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79

第三节 调控心血管细胞凋亡的药物79

一、钙离子通道阻滞剂79

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80

三、β受体阻滞剂80

四、他汀类药物80

五、内皮素受体拮抗剂80

六、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抑制剂80

七、其他81

参考文献81

第六章 离子通道83

第一节 细胞电生理及膜离子通道83

一、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83

二、离子通道的特性84

第二节 离子通道的分型、结构及生理调节86

一、钙离子通道86

二、钾离子通道87

三、钠离子通道89

四、氯离子通道89

第三节 离子通道的药物调节90

一、钙通道阻滞剂90

二、钾通道调控药91

三、钠通道阻滞剂91

参考文献92

第七章 心血管受体93

第一节 受体结构与功能93

第二节 心血管受体分类94

一、中枢神经系统有关的心血管受体94

二、突触前膜的心血管受体95

三、突触后膜的心血管受体97

第三节 受体的调节98

一、受体的脱敏98

二、受体的增敏100

第四节β-肾上腺素受体多态性100

第五节肾上腺素受体101

一、α-肾上腺素受体101

二、β-肾上腺素受体102

第六节 内皮素受体104

参考文献105

第八章 血管内皮细胞与药物调控107

第一节 血管内皮细胞的基本特性107

一、对血管内皮细胞的认识过程107

二、血管内皮细胞的主要功能107

三、血管内皮与心血管疾病109

四、内皮细胞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意义110

第二节 舒张血管因子的药物调控110

一、内皮细胞舒张因子110

二、内皮细胞超极化因子117

三、前列环素117

四、内皮细胞钠利尿肽117

第三节 收缩血管因子的药物调控118

一、内皮素118

二、血管紧张素Ⅱ119

三、前列腺素H2与血栓素A2120

四、缺氧诱发的内皮收缩因子120

第四节 内皮细胞药物调控展望120

参考文献120

第九章 心血管药物的生物转化122

第一节 药物的生物转化122

一、常见药物生物转化反应122

二、常用心血管药物的生物转化122

三、生物转化酶126

四、Ⅰ相反应酶127

五、Ⅱ相代谢酶133

第二节 药物生物转化命运135

一、代谢物无生物活性135

二、代谢物有生物活性136

三、前药136

四、代谢转化为有毒产物138

第三节 药物生物转化的临床意义138

一、药物代谢酶个体差异138

二、药物代谢的种属差异139

三、代谢性药物相互作用的临床意义140

四、药物代谢立体选择性的临床意义142

五、疾病对药物代谢的影响及临床意义142

六、年龄和性别对药物代谢的影响143

参考文献144

第二篇 心血管临床药理学145

第十章 心衰对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影响146

第一节 心衰对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影响146

一、心衰对药物吸收的影响146

二、心衰对药物分布的影响146

三、心衰对药物代谢的影响147

四、心衰对排泄的影响148

第二节 心力衰竭病人的用药问题149

参考文献149

第十一章 心血管系统药源性疾病150

第一节 常见心血管系统药源性疾病150

一、药源性心律失常150

二、药源性心力衰竭151

三、药源性心肌毒性151

四、药源性心绞痛与心肌梗死151

五、药源性心脏停搏151

六、药源性高血压151

七、药源性低血压152

八、药源性瓣膜疾病152

第二节 药源性疾病的发生及其危害152

第三节 药源性疾病的预防153

一、重视药源性疾病的危害性153

二、做到合理用药153

三、加强药源性疾病的监督153

第四节 药源性疾病的诊断及处理原则154

一、药源性疾病的诊断原则154

二、药源性疾病的治疗原则154

第五节 不良反应监测155

一、不良反应的定义与分型155

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方法156

三、国际不良反应监测简况157

四、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简况158

参考文献159

第十二章 心血管药物的相互作用160

第一节 肝脏的影响160

一、肝药酶与药物相互作用160

二、肝血流量与药物相互作用161

第二节肾脏的影响162

一、肾小管分泌的影响162

二、肾小管重吸收的影响162

三、肾血流量的影响162

第三节 年龄的影响162

第四节 心血管系统药物间的相互作用163

一、β受体阻滞剂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163

二、钙离子通道阻滞剂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164

三、利尿药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164

四、ACEI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164

五、地高辛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166

六、抗心律失常药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166

七、硝酸酯类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167

八、抗血小板药/抗凝药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168

九、调脂药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168

第五节心血管药物与非心血管药物间的相互作用170

一、非甾体抗炎药170

二、麻醉用药170

三、降血糖药170

四、抗微生物药171

五、抗肿瘤药172

六、抗精神失常药172

七、其他药物172

第六节 心脏药物用药原则173

一、合理选择药物173

二、用药剂量个体化173

三、用药时间适宜173

四、联合用药适当174

参考文献174

第十三章心血管药物监测175

第一节 治疗药物监测的指征175

第二节 心血管治疗药物监测的特殊性176

一、药效学差异176

二、需要监测的药物176

第三节 药物浓度测定的临床应用177

一、地高辛的测定177

二、普鲁卡因酰胺的测定180

三、胺碘酮的测定181

参考文献183

第十四章 老年与心血管用药184

第一节 年龄与心血管疾病184

一、心脏结构的改变184

二、传导系统的改变184

三、心脏功能的改变184

四、血管结构与功能的改变185

第二节 老年人心血管功能的改变与药效动力学185

一、老年人内环境稳定性降低185

二、老年人自主神经系统受体数量或活性降低185

三、老年人对心血管药物的敏感性发生改变186

第三节 老年人药代动力学特点186

一、药物吸收186

二、药物分布188

第四节 老年人用药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189

一、老年人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189

二、主要药物189

第五节 老年人应用心血管药物的相互作用191

参考文献195

第十五章 常见心血管急症的处理196

第一节 肺水肿196

一、病因196

二、临床表现196

三、处理196

第二节 主动脉夹层197

一、病因197

二、临床表现198

三、处理198

四、药物选择198

五、进一步决定性治疗199

第三节 心包压塞199

一、病因199

二、诊断199

三、治疗200

第四节 室性心动过速200

一、诊断200

二、处理201

第五节 心室颤动201

一、病因201

二、诊断202

三、治疗202

第六节 心脏骤停202

第七节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204

第八节 心肌梗死204

一、心肌梗死的症状205

二、心肌梗死的体征205

三、实验室和其他检查205

四、心肌梗死的处理206

第九节 高血压急症207

一、治疗原则208

二、降压药选择和应用208

三、常见高血压急症处理原则209

第十节 肺动脉血栓栓塞210

一、临床表现210

二、肺动脉血栓栓塞的处理210

第十一节 高钾血症211

一、病因211

二、高钾血症的临床表现211

三、高钾血症的处理212

参考文献213

第十六章 心血管药物临床效应评价214

第一节 临床评价的意义及方法214

一、临床评价的意义214

二、临床评价方法214

第二节 循证医学与大规模临床试验215

一、沿革与发展215

二、实践循证医学的研究步骤216

三、常用统计指标217

四、循证实践的后效评价219

五、循证医学结果的临床应用220

六、循证医学的局限性220

七、循证医学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221

第三节 药物基因组学与药物临床评价222

一、药物基因组学概述222

二、心血管药物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222

三、药物基因组学的研究前景223

参考文献223

第三篇 心血管系统药物各论225

第十七章 利尿药226

第一节 利尿药的生理生化基础226

一、肾小球的滤过226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及转运227

第二节 利尿药的作用机制229

一、袢利尿药229

二、噻嗪类利尿药230

三、保钾利尿药231

四、碳酸酐酶抑制剂231

五、渗透性利尿药231

第三节 利尿药的临床应用232

一、水肿232

二、高血压233

三、尿崩症233

四、高钙血症和高钙尿症234

五、心绞痛234

六、某些中毒性疾病234

七、支气管哮喘234

八、其他234

第四节利尿药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234

一、利尿药主要不良反应234

二、注意事项236

第五节 常用药物237

一、高效利尿药237

二、噻嗪类利尿药241

三、保钾利尿药245

四、碳酸酐酶抑制剂248

五、渗透性利尿药249

参考文献251

第十八章β受体阻滞剂252

第一节 β受体阻滞剂的分类及药理学特点252

一、β受体的分型252

二、β受体阻滞剂的分类252

三、药理学特点253

第二节 β受体阻滞剂的药代动力学特点253

一、口服吸收和生物利用度254

二、体内分布254

三、代谢转化和排泄254

四、种族差异255

第三节 β受体阻滞剂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255

一、β受体阻滞剂的药理作用255

二、β受体阻滞剂的临床应用256

第四节 β受体阻滞剂的不良反应及禁忌证259

一、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259

二、非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260

三、禁忌证261

第五节β受体阻滞剂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261

第六节 常用药物262

一、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262

二、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264

三、α和β受体阻滞剂268

参考文献270

第十九章 钙离子通道阻滞剂271

第一节 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的药代动力学特点271

一、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的分类271

二、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的药理作用271

第二节 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的临床应用272

一、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272

二、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273

三、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在传染性疾病中的应用273

四、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273

五、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在内分泌疾病中的应用274

六、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在泌尿系统的应用274

七、抗衰老作用274

第三节 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的不良反应274

一、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常见不良反应274

二、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其他不良反应275

第四节 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的药物相互作用276

第五节 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的临床应用及评价278

一、一般用途278

二、钙离子通道阻滞剂与动脉粥样硬化干预280

三、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在高血压脑卒中一级预防中的作用281

第六节 常用药物281

参考文献291

第二十章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292

第一节RAS的病理生理学292

一、RAS的构成及基本功能292

二、RAS的病理生理293

第二节ACEI的临床应用293

一、ACEI的分类与药代动力学特点294

二、ACEI的作用机制294

三、ACEI的临床应用295

第三节ACEI的不良反应296

第四节ACEI与其他药物的联合应用297

一、与利尿药的相互作用297

二、与保钾利尿药的相互作用297

三、与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的相互作用298

四、与β受体阻滞剂的相互作用298

五、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的相互作用298

六、与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的相互作用298

七、其他299

第五节 常用药物299

参考文献306

第二十一章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308

第一节 作用机制308

第二节 临床应用308

第三节 注意事项311

一、AT1受体拮抗剂的安全性和耐受性311

二、药物相互作用311

三、不良反应311

四、绝对禁忌证312

五、相对禁忌证312

第四节 常用药物312

参考文献316

第二十二章 调血脂药与抗动脉粥样硬化药317

第一节 血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317

一、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理改变和发生机制317

二、血脂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318

第二节 调血脂药的作用机制及分类320

第三节 调血脂药物的不良反应321

一、HMG-CoA还原酶抑制剂321

二、胆酸螯合剂322

三、烟酸及其衍生物323

四、苯氧芳酸衍生物类323

第四节 调脂药物的临床评价324

一、HMG-CoA还原酶抑制剂324

二、胆酸螯合剂325

三、烟酸及其衍生物326

四、苯氧芳酸衍生物类326

五、其他调脂药326

第五节 冠心病防治的调脂治疗327

一、血脂异常的治疗原则及目标327

二、调脂治疗328

第六节 常用调血脂药物330

参考文献347

第二十三章 正性肌力药348

第一节 正性肌力药作用机制348

第二节 强心苷349

第三节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361

第四节 其他正性肌力药364

一、多巴胺类β受体激动药364

二、钙增敏药366

参考文献368

第二十四章 硝酸酯类369

第一节 硝酸酯类的作用机制369

一、扩张血管369

二、改善心肌血液分布370

三、抗血小板作用370

第二节 硝酸酯类临床应用371

一、心绞痛371

二、充血性心力衰竭371

三、急性左心衰竭371

四、急性心肌梗死371

五、控制血压372

六、肺动脉高压372

第三节 硝酸酯类耐药372

一、硝酸酯类耐药机制372

二、硝酸酯类耐药的防治对策373

第四节 常用药物375

参考文献378

第二十五章 抗血小板药379

第一节 血小板生理379

第二节 抗血小板药分类379

第三节 抗血小板药临床应用380

一、缺血性脑血管病380

二、冠心病的一级预防380

三、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380

四、ST段抬高心肌梗死380

五、稳定性心绞痛381

六、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381

第四节常用药物381

参考文献387

第二十六章抗凝血药388

第一节 凝血酶间接抑制剂388

第二节 凝血酶直接抑制剂391

一、水蛭素及其衍生物391

二、合成凝血酶抑制剂392

第三节 维生素K拮抗药394

参考文献396

第二十七章 溶栓药397

第一节 血栓形成机制397

一、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与血栓形成398

二、血小板功能亢进与血栓形成398

三、血液凝固性增高与血栓形成400

四、纤维蛋白溶解活性降低与血栓形成400

五、凝血酶与血栓形成401

第二节 纤溶酶原激活剂401

第三节 去纤维蛋白药409

第四节 溶栓药的临床应用411

一、溶栓药治疗原则411

二、溶栓药临床应用中的问题411

三、溶栓禁忌证412

第五节 溶栓药研究趋势412

一、新溶栓药研究412

二、溶栓药结构改造和嵌合412

三、导向溶栓剂412

参考文献413

第二十八章 抗心律失常药414

第一节 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414

一、冲动形成异常414

二、冲动传导异常415

三、自律性异常与传导异常并存415

第二节 抗心律失常药的药理作用及分类415

一、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药理作用415

二、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与特点417

第三节 治疗快速心律失常药418

常用药物419

第四节 治疗缓慢心律失常药437

常用抗缓慢心律失常药437

第五节 抗心律失常药的联合应用439

一、联合用药的局限性439

二、联合用药的原则439

三、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联合应用439

第六节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441

一、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441

二、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不良反应441

三、Ⅱ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不良反应442

四、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不良反应442

五、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不良反应442

六、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不良反应443

参考文献443

第二十九章α受体阻断药及其他外周血管扩张剂445

第一节α受体阻断药445

一、α1,α2受体阻断药445

二、α1受体阻断药447

三、α2受体阻断药451

第二节 其他外周血管扩张剂451

参考文献455

第三十章 内皮素受体拮抗剂456

第一节 内皮素456

第二节 内皮素受体456

第三节 内皮素受体拮抗剂457

第四节 内皮素受体拮抗剂的临床应用458

一、ETRA与脑血管痉挛458

二、ETRA与脊髓损伤459

三、ETRA与急、慢性心力衰竭459

第五节 内皮素转换酶和内皮素转换酶抑制剂460

参考文献46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