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环境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环境学
  • 陈英旭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ISBN:7801630904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397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417页
  • 主题词:环境科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环境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环境学基础篇3

第一章 绪论3

第一节 环境及其组成3

一、环境3

二、环境的形成和发展5

三、环境要素与环境质量6

第二节 环境问题6

一、环境问题6

二、环境问题分类7

三、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8

四、环境问题的实质9

五、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9

第三节 环境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10

一、环境学的产生10

二、环境学的特点11

三、环境学的研究内容及分科12

四、环境学的基本任务14

第四节 环境学的研究方法16

一、环境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16

二、环境学的研究方法16

第二章 生态环境基础19

第一节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19

一、生态系统19

二、生态环境的内涵24

第二节 生物层次结构及其特征24

一、种群26

二、群落30

第三节 生态因子及其生态作用33

一、主要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33

二、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35

三、生态因子的作用方式35

四、生态因子作用的规律36

第四节 生态系统的功能36

一、生物生产36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37

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38

四、信息传递41

第五节 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42

一、生态平衡42

二、生态平衡的基础43

三、生态平衡失调的特征45

四、引起生态平衡失调的因素46

五、生态平衡的调节机制47

第六节 种群生态理论在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护中的应用48

一、人口预测和人口增长率的计算48

二、种群理论在指导生物资源的保护与科学管理中的作用48

第三章 环境资源的利用与保护50

第一节 自然资源类型与可持续利用50

一、自然资源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50

二、自然资源的特征和分类51

三、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53

第二节 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54

一、土地和土地资源54

二、土地的基本属性55

三、土地的分类56

四、耕地与土地生产潜力57

五、世界土地资源利用57

六、我国土地资源利用情况60

七、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对策63

第三节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64

一、水资源及其重要作用64

二、世界水资源的利用情况68

三、我国水资源的特点71

四、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73

第四节 森林资源利用与保护76

一、森林对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76

二、世界森林资源利用情况77

三、我国森林资源现状与特点77

四、森林资源破坏对环境的影响78

五、森林资源的保护79

第五节 物种资源利用与保护80

一、物种保护与其意义80

二、我国的物种资源81

三、物种资源保护82

第六节 能源利用与保护84

一、能源的分类84

二、世界能源消耗情况85

三、我国能源利用特征86

四、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86

五、未来的能源利用87

第七节 矿产资源利用与保护88

一、矿物的利用和供应概况88

二、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90

三、矿产资源的保护91

第八节 海洋资源利用与保护92

一、我国近海的环境和资源概况92

二、海洋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93

三、海洋资源与环境的保护94

第二篇 环境污染原理篇99

第四章 水污染原理99

第一节 天然水的组成与性质99

一、天然水的组成99

二、天然水的性质100

第二节 水体污染和重要污染物101

一、水体污染101

二、水体中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和危害103

三、水体的自净作用109

第三节 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转化110

一、水体中需氧有机物的降解110

二、重金属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114

三、水体富营养化117

第五章 大气污染原理121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结构121

一、大气的组成121

二、大气圈的结构122

第二节 大气污染及重要污染物123

一、大气污染123

二、大气污染源124

三、大气污染物126

四、室内污染129

第三节 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转化130

一、光化反应基础130

二、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的化学转化132

三、硫氧化物的转化及硫酸烟雾型污染134

四、光化学烟雾136

五、酸性降水138

第四节 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迁移和扩散139

一、影响大气污染的气象因子139

二、影响大气污染的地理因素141

第六章 土壤污染原理143

第一节 土壤组成与性质143

一、土壤组成143

二、土壤剖面形态145

三、土壤的粒级分组与质地分组146

四、土壤胶体性质147

五、土壤酸碱性149

六、土壤氧化还原性149

第二节 土壤污染的发生149

一、土壤背景值和土壤环境容量149

二、土壤污染151

第三节 土壤中化学农药污染154

一、化学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155

二、化学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159

三、化学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积累毒害160

第四节 土壤重金属污染162

一、重金属的土壤化学行为162

二、重金属的生物效应167

第五节 土壤污染的防治168

第七章 噪声污染原理170

第一节 声音和噪声170

第二节 声音的物理特性和度量171

一、声音的产生171

二、描述声波的基本物理量172

三、描述噪声的基本物理量172

四、噪声的叠加174

五、噪声的频谱分析176

第三节 噪声标准178

一、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178

二、工业企业噪声标准180

第四节 噪声的评价181

一、噪声的物理量和主观听觉的关系181

二、噪声基本评价量182

三、环境噪声质量评价186

第八章 环境污染生态效应190

第一节 概述190

一、环境污染与植物危害190

二、环境污染与动物危害192

第二节 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迁移及转化194

一、环境污染物质的迁移194

二、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化194

第三节 环境污染物的生态毒效应195

一、基本概念介绍195

二、污染物剂量、效应与反应196

三、污染物毒性参数与毒性分级198

四、致毒效应机理200

第四节 影响污染物毒作用的因素203

一、剂量203

二、作用时间204

三、多种因素的联合作用204

四、各属、种系和个体差异206

第五节 研究方法208

一、现场调查方法208

二、实验研究方法209

第三篇 环境技术篇217

第九章 水污染控制技术217

第一节 概述217

第二节 废水的物理处理法217

一、调节218

二、过滤218

三、沉淀219

四、离心分离222

第三节 废水的化学处理法224

一、中和224

二、化学混凝225

三、化学沉淀228

四、氧化还原228

第四节 废水的物理化学处理法230

一、吸附230

二、离子交换230

三、电渗析231

四、反渗透231

五、超过滤232

第五节 废水的生物处理法232

一、好氧生物处理232

二、厌氧生物处理235

三、组合工艺处理法237

第十章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239

第一节 气态污染物治理技术239

一、二氧化硫净化技术239

二、烟气(尾气)脱氮技术243

三、氟化物的治理技术246

第二节 除尘技术247

一、粉尘的控制和防治247

二、除尘效率及压力损失249

三、除尘装置252

第十一章 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利用技术257

第一节 固体废物的来源与分类257

一、固体废物的来源257

二、固体废物的分类258

第二节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技术259

一、控制固体废物污染的技术政策259

二、固体废物处置与利用技术260

第三节 典型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利用267

一、城市垃圾的处理与利用267

二、煤系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利用267

三、冶金废渣的处理与利用269

四、化工固体废物的处理和利用270

五、石油工业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271

第十二章 噪声污染控制技术273

第一节 噪声污染现状273

一、环境噪声污染现状和发展趋势273

二、城市环境噪声控制273

第二节 噪声控制274

一、声在大气中的传播274

二、噪声的测量277

三、噪声控制原则和措施278

第三节 吸声降噪278

一、吸声系数279

二、吸声材料280

三、吸声结构280

四、吸声降噪的适用性282

第四节 隔声282

一、隔声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82

二、隔声措施284

第五节 消声器284

一、阻性消声器285

二、抗性消声器285

三、阻抗复合式消声器286

四、微穿孔板消声器286

五、耗散型消声器286

第六节 减振与阻尼287

一、减振287

二、阻尼287

第四篇 环境管理篇291

第十三章 环境规划291

第一节 环境规划概述291

一、环境规划的概念291

二、环境规划的类型292

三、环境规划的作用293

四、环境规划与其它相关规划的关系294

第二节 环境规划程序和主要内容295

一、环境规划程序295

二、环境规划的主要内容295

第三节 环境规划方法简介300

一、评价方法300

二、环境预测303

三、数学规划优化技术307

第四节 环境规划的实施管理309

一、环境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309

二、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制度相结合310

三、环境规划实施的组织管理312

第十四章 环境影响评价313

第一节 环境影响评价概念和发展概况313

一、环境影响评价的一些基本概念313

二、环境影响评价的由来和发展314

第二节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316

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316

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工作内容318

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管理320

第三节 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322

一、区域开发322

二、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323

三、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实例——水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324

第四节 环境风险评价327

一、风险、环境风险和环境风险评价327

二、环境风险识别328

三、环境风险的度量328

四、环境风险决策330

第十五章 环境法333

第一节 环境法体系333

一、环境法律体系概念333

二、环境法体系的构成334

第二节 环境法的基本原则336

一、协调发展原则337

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337

三、开发者养护、污染者治理的原则338

四、协同合作原则338

五、奖励与惩罚相结合的原则339

六、公众参与原则339

第三节 中国环境保护基本法律制度339

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340

二、“三同时”制度341

三、排污申报登记和排污许可制度341

四、排污收费制度342

五、环境监测制度343

六、无过失责任制343

七、举证责任转移制度344

第四节 环境执法345

一、环境执法的概述345

二、我国环境行政执法347

三、我国环境司法执法348

第十六章 环境经济351

第一节 环境经济的理论基础351

一、环境资源观351

二、环境资源价值观352

三、环境资源的商品性353

四、外部不经济性理论353

第二节 环境保护的费用效益分析355

一、环境费用效益分析的基本原理355

二、环境费用效益分析步骤355

三、环境费用效益分析的计算方法357

第三节 环境保护投资359

一、环境保护投资的含义和范围359

二、我国环保投资来源和合理比例360

三、我国环保投资的主要问题及对策363

第四节 环境保护经济手段364

一、收费制度365

二、补贴368

三、建立市场369

四、押金制369

五、执行鼓励金370

第五节 环保产业370

一、环保产业的定义及特点370

二、环保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371

三、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372

四、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的主要方向372

第五篇 可持续发展篇377

第十七章 环境与发展377

第一节 传统发展与环境问题377

一、传统发展观的三大误区377

二、传统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378

第二节 人类发展的新模式——可持续发展382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383

二、可持续发展定义和基本思想384

三、可持续发展战略386

四、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387

第三节 可持续生产与可持续消费389

一、可持续生产389

二、可持续消费与环境标志制度39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