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无机及分析化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刘耘,周磊主编 著
- 出版社: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 ISBN:756072230X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449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467页
- 主题词:无机化学 分析化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无机及分析化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第一章绪论1
1.1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地位和作用1
1.2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基本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2
1.2.1 近代物质结构理论2
1.2.2化学平衡理论2
1.2.3 元素化学2
1.2.4物质组成的化学分析法及有关理论3
1.2.5 比色分析和分光光度分析3
1.3定量分析方法简介3
1.3.1化学分析方法3
1.3.2仪器分析方法4
第二章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基础6
2.1 基本概念和术语6
2.1.1 系统和环境6
2.1.2过程和途径6
2.1.3 状态函数7
2.2热力学第一定律7
2.2.1 功和热7
2.2.2 内 能7
2.2.3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8
2.3 热化学8
2.3.1 反应热与反应焓变8
14.4.1 多组分的同时测定 (419
2.3.3 反应热的求算10
2.3.2 热化学方程式10
2.4化学平衡13
2.4.1 化学平衡状态13
2.4.2化学平衡常数14
2.4.3标准平衡常数16
2.4.4 多重平衡规则17
2.4.5 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17
2.5化学反应方向和限度的判断19
2.5.1 化学反应的自发性19
2.5.2 化学反应的熵变20
2.5.3 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据22
2.5.4 化学反应限度的判据23
2.6化学平衡的移动25
2.6.1 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25
2.6.2 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26
2.6.3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27
2.7化学反应速率29
2.7.1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表示方法29
2.7.2化学反应速率理论31
2.7.3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33
习 题38
第三章误差与数据处理43
3.1 基本概念和术语43
3.1.1 准确度和误差43
3.1.2精密度和偏差45
3.1.3 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46
3.2有限实验数据的数理统计47
3.2.1 置信区间和置信度47
3.2.2 平均值的置信区间47
3.2.3 可疑数据的取舍49
3.3.2 消除系统误差50
3.3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50
3.3.1 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50
3.3.3减小测量误差51
3.3.4减小偶然误差52
3.4有效数字及运算规则52
3.4.1 有效数字52
3.4.2有效数字的修约规则52
3.4.3 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53
习 题54
第四章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56
4.1 酸碱平衡的理论基础56
4.1.1酸碱解离理论56
4.1.2 酸碱质子理论61
4.2酸碱溶液有关组分浓度和溶液pH值的计算65
4.2.1 分布系数和分布曲线65
4.2.2 酸碱溶液pH值的计算67
4.3缓冲溶液及酸碱指示剂74
4.3.1 缓冲溶液74
4.3.2 酸碱指示剂77
4.4滴定分析法概述80
4.4.1 滴定分析的基本过程80
4.4.2 滴定分析法分类及滴定方式81
4.4.3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82
4.4.4 滴定分析中的计算84
4.5酸碱滴定法87
4.5.1 酸碱滴定曲线和指示剂的选择87
4.5.2 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96
4.5.3 酸碱滴定法应用示例96
*4.5.4 终点误差98
习 题100
第五章沉淀溶解平衡与沉淀分析法104
5.1沉淀溶解平衡104
5.1.1 沉淀溶解平衡的特征常数104
5.1.2 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105
5.2.1 溶度积规则109
5.2溶度积规则及应用109
5.2.2 溶度积规则的应用109
5.3沉淀的形成与沉淀条件114
5.3.1 沉淀的类型114
5.3.2 沉淀的形成过程114
5.3.3 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115
5.3.4 沉淀条件的选择117
5.4沉淀分析法118
5.4.1 重量分析法118
5.4.2 沉淀滴定法120
习 题124
6.1 氧化还原的基本概念及其反应方程式的配平127
6.1.1 氧化还原的基本概念127
第六章氧化还原平衡与氧化还原滴定法127
6.1.2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方法128
6.2 原电池及电极电势130
6.2.1 原电池130
6.2.2 电极电势的产生131
6.2.3 标准电极电势132
6.2.4 电极电势的理论计算134
6.2.5 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能斯特方程式135
6.2.6 条件电极电势137
6.3 电极电势的应用139
6.3.1 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及电动势的计算139
6.3.2 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和次序140
6.3.3 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限度141
6.3.4 计算解离常数(K?)和溶度积常数(K?)142
6.3.5 元素标准电极电势图及其应用144
6.4氧化还原滴定基本原理145
6.4.1 氧化还原滴定法定量滴定的依据146
6.4.2 氧化还原滴定曲线146
6.4.3氧化还原指示剂150
6.4.4 氧化还原滴定预处理151
6.5 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法153
6.5.1 高锰酸钾法153
6.5.2 重铬酸钾法155
6.5.3碘量法156
6.5.4其他氧化还原滴定法159
6.5.5 氧化还原滴定法结果计算示例160
习 题161
第七章配位平衡和配位滴定法165
7.1配合物的基本概念165
7.1.1 配合物的定义165
7.1.2配合物的组成166
7.1.3配合物的化学式和命名167
7.1.4 螯合物168
7.2.1 配位解离平衡和平衡常数170
7.2配合物的稳定性170
7.2.2 配离子稳定常数的应用172
7.3.1 EDTA的解离平衡174
7.3 EDTA及其配合物的稳定性174
7.3.2 EDTA与金属离子配合物的稳定性175
7.3.3 影响EDTA金属离子配合物稳定性的外部因素176
7.4配位滴定法180
7.4.1 配位滴定曲线180
7.4.2金属指示剂183
7.4.3 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途径185
7.4.4 配位滴定方式及应用190
7.4.5 配位滴定法结果计算示例191
习 题191
第八章原子结构195
8.1 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理论195
8.1.1 氢原子光谱195
8.1.2 玻尔理论196
8.2.1 微观粒子的渡粒二象性198
8.2 量子力学原子模型198
8.2.2 波函数和原子轨道198
8.2.3 四个量子数201
8.3.1 多电子原子轨道的能级203
8.3 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布203
8.3.2 基态原子中电子的分布原理206
8.3.3 基态原子中电子的分布207
8.3.4 简单基态阳离子的电子分布212
8.4 元素周期系和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213
8.4.1 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元素周期系213
8.4.2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214
习 题218
第九章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221
9.1键参数221
9.1.1 键 能221
9.1.2 键 长222
9.1.3 键 角222
9.2晶体及其内部结构223
9.2.1 晶体的特征223
9.2.2 晶体的内部结构224
9.3.1 离子的特征226
9.3 离子键和离子晶体226
9.3.2离子键的形成及特征227
9.3.3 离子晶体的特征和性质228
9.3.4 三种典型的AB型离子晶体228
9.3.5 离子半径比与晶体构型229
9.3.6 离子晶体的稳定性………………………………………………………(230 )9.4共价键和原子晶体231
9.4.1 现代价键理论231
9.4.2 共价分子的空间构型235
9.4.3分子轨道理论239
9.4.4 原子晶体244
9.5 分子间力、氢键和分子晶体245
9.5.1 分子的极性和极化246
9.5.2 分子间作用力248
9.5.3 氢键250
9.5.4 分子晶体251
9.6.1 金属晶体252
9.6金属键和金属晶体252
9.6.2 金属键——改性共价键理论253
9.7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254
9.6.3 晶体的四种基本类型对比254
9.7.1 价键理论255
*9.7.2 晶体场理论260
习 题266
第十章主族元素268
10.1 非金属元素通论268
10.1.1 非金属单质268
10.1.2 非金属元素的氢化物275
10.1.3 非金属含氧酸及其盐276
10.2 常见的重要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279
10.2.1 常见的卤素及其化合物279
10.2.2 常见的氧和硫的主要化合物285
10.2.3 氮和磷及其常见的重要化合物292
10.2.4 硼、碳、硅的重要化合物298
10.3主族金属元素304
10.3.1 主族金属元素的基本性质和单质的主要性质304
10.3.2 主族金属元素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酸碱性310
10.3.3 主族金属元素主要化合物的氧化还原性311
10.3.4 主族金属元素的重要盐类312
习 题316
第十一章过渡元素319
11.1 过渡元素的通性319
11.1.1 原子的电子层结构319
11.1.2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320
11.1.3 氧化值321
11.1.4 过渡元素单质的金属活泼性变迁322
11.1.6 过渡元素配合物的颜色322
11.1.5配位性质322
11.1.7 其他物理化学性质323
11.2钛、钒323
11.2.1 钛323
11.2.2 钒326
11.3 铬、锰328
11.3.1 铬328
11.3.2 锰333
11.4.1铁、钴、镍单质337
11.4 铁、钴、镍337
11.4.2铁、钴、镍的主要化合物338
11.5.1铜、银、金单质344
11.5铜族元素344
11.5.2铜族元素的主要化合物345
11.6锌族元素350
11.6.1锌、镉、汞单质350
11.6.2 锌族元素的主要化合物351
11.7镧系元素和锕系元素355
11.7.1 镧系元素的通性356
11.7.2 镧系收缩356
11.7.3 镧系元素的重要化合物357
11.7.4 锕系元素的通性358
11.7.5 镧系和锕系元素的用途359
习 题359
第十二章常见混合离子的定性分析364
12.1概述364
12.1.1 鉴定反应进行的条件364
12.1.2 鉴定反应的灵敏度365
12.1.3 鉴定反应的选择性366
12.1.5 空白试验和对照试验367
12.1.4 系统分析和分别分析367
12.2.1 常见阳离子与常用试剂的反应368
12.2.2 常用的系统分析法368
12.2常见阳离子的系统分析368
12.2.3 硫化氢系统分析法的详细讨论371
12.2.4 硫化氢气体的代用品——硫代乙酰胺简介374
12.2.5 常见阳离子的鉴定反应375
12.3 常见阴离子的分别分析380
12.3.2 阴离子的初步分析381
12.3.1 阴离子分析试液的制备381
12.3.3 常见阴离子的鉴定382
习 题385
第十三章无机及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方法386
13.1沉淀分离法386
13.1.1 无机沉淀剂沉淀分离法386
13.1.2 有机沉淀剂沉淀分离法388
13.1.3 共沉淀分离法389
13.2层析分离法390
13.2.1 柱层析法390
13.2.2 纸层析法391
13.2.3 薄层层析法392
13.3 离子交换分离法393
13.3.1 离子交换剂的种类和性质393
13.3.2 离子交换的亲和力394
13.3.3 离子交换法的操作395
13.3.4 离子交换法在无机分析化学中的应用396
13.3.5 离子交换层析法396
13.4.1 分配系数和分配比397
13.4革取分离法397
13.4.2 萃取效率和分离因素398
13.4.3 重要的萃取体系399
13.4.4 萃取条件的选择400
13.4.5 萃取分离法在无机分析化学中的应用401
13.5挥发和蒸馏分离法402
习 题403
14.1.1 光的基本性质404
第十四章吸光光度法404
14.1 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404
14.1.2 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405
14.1.3 光的吸收基本定律——朗伯—比耳定律406
14.1.4 偏离朗伯—比耳定律的因素409
14.2 光度分析方法及仪器构造410
14.2.1 光度分析方法410
14.2.2 分光光度计的基本构造411
14.3 显色反应及分析条件的选择412
14.3.1 显色剂和显色反应412
14.3.2 显色条件的选择414
14.3.3 光度测量条件的选择416
14.4 分光光度法的应用418
14.4.2 示差分光光度法419
14.4.3 配合物组成的测定420
14.4.4 酸碱解离常数的测定420
习 题422
附录425
主要参考文献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