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网络技术 宽带网·信息安全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网络技术 宽带网·信息安全
  • 侯自强,冯登国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7502535527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239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254页
  • 主题词:暂缺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网络技术 宽带网·信息安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导言1

第2章 数字汇聚到三网融合5

2.1网络及其演化5

2.2通信网络的演化6

2.3广播电视数字化和广电网络的演化8

2.4计算机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9

2.5在IP网的基础上实现三网融合10

3.2 ODN概念的产生13

3.1 NII概念的发展和因特网的兴起13

第3章 从因特网到宽带IP网13

3.3 NII服务模型15

3.4因特网符合ODN模型17

3.5宽带IP网成为基础网18

第4章 宽带IP网的技术基础21

4.1传统路由器及其局限性21

4.2吉位线速路由交换机22

4.3太位路由器27

4.4.1光纤传输基础29

4.4光波分复用WDM技术29

4.4.2光通信系统31

4.4.3从WDM到DWDM33

4.4.4DWDM技术进展37

4.5稀疏波分复用CWDM技术38

4.5.1DWDM用于城域网的缺点38

4.5.2稀疏波分复用CMDM系统40

4.5.3CWDM用于宽带IP城域网41

4.5.4CWDM的技术标准42

5.1以太网技术的演化44

第5章 端到端的以太网44

5.2以太网用于广域网和智能光网47

5.3以太网城域网50

5.3.1传统城域网的局限性50

5.3.2纯以太网城域网51

5.4端到端的以太网56

第6章 宽带IP接入网技术58

6.1概述58

6.2固定电话网ADSL接入60

6.3有线电视HFC网宽带接入62

6.4五类线入户以太网接入网65

6.5卫星宽带IP接入网69

6.6地面无线宽带IP接入网71

6.6.1移动无线宽带接入71

6.6.2固定无线接入71

6.6.3空中光通信连接72

6.7宽带IP接入网的发展74

7.2移动无线互联网的市场需求76

7.1概述76

第7章 移动无线互联网76

7.3从蜂窝移动电话向移动无线互联网演化77

7.3.1 2G蜂窝移动电话用做移动互联网接入77

7.3.2 2.5G和3G蜂窝移动电话用做移动无线互联网80

7.3.3 3G蜂窝移动系统的局限性及其演化83

7.3.4 IMT-2000以后系统和新3G系统85

7.4新3G系统——在3G框架内发展移动宽带无线互联网86

7.4.1目前正在发展的宽带无线移动网86

7.4.2新3G宽带无线移动互联网系统90

7.5通用移动终端98

8.1概述100

第8章 如何保证服务质量QoS100

8.2 QoS协议101

8.3资源预约协议RSVP102

8.4区分服务DiffServ划分优先级105

8.5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106

8.6子网带宽管理SBM108

8.7 QoS结构110

8.8 QoS支持多点广播(组播)114

8.10策略框架和结构115

8.9策略实现QoS115

8.10.1策略功能116

8.10.2策略结构117

8.10.3策略工作组118

8.10.4策略核心概图118

8.10.5策略定义119

8.10.6策略信息库(PIB)119

8.10.7策略框架定义语言(PFDL)120

8.10.88策略存储120

8.10.9策略取回121

第9章 IP电话和宽带应用122

9.1IP电话Voice overIP122

9.1.1 IP电话与传统电话相比较的优点122

9.1.2 IP电话的体系结构和协议126

9.1.3 VoIP系统的演化133

9.1.4 IP电话网上综合业务和新一代呼叫中心141

9.1.5虚拟话音业务VVS和呼叫策略标记语言CPML142

9.2.1IP网和SNA网的融合146

9.2传统数据通信业务正在转移到IP网上146

9.2.2IP网上的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150

9.2.3第三代办公自动化软件OA152

9.2.4IP网上的虚拟专网IP-VPN153

9.3因特网接入服务商ISP、应用服务商ASP和企业服务商ESP的战略和实现155

9.4XML语言是提供基于Web业务的有力工具160

第10章 宽带交互新媒体和宽带社区服务164

10.1宽带交互新媒体164

10.1.1广播电视正在从频道转向互联网164

10.1.3数字音、视频的相关标准165

10.1.2宽带交互式新媒体165

10.1.4编码视频在互联网的传输协议和方式167

10.1.5互联网广播的基础设施168

10.1.6内容发送网络CDN169

10.2信息家电169

10.3家庭网络171

10.4有线电视业如何向宽带交互新媒体过渡172

10.5宽带服务的生态系统和内容制作174

10.6宽带社区服务175

11.1网络安全的需求分析176

第11章 网络安全与密码技术176

11.2密码技术在网络安全中的作用178

第12章 对称密码技术181

12.1基本术语181

12.2密钥的生成182

12.3攻击密文的切入点182

12.4对称密码算法184

12.5数据加密标准(DES)186

12.6高级加密标准(AES)187

12.7.1基于口令字的加密188

12.7对称密钥管理188

12.7.2基于硬件的密钥存储189

第13章 非对称密码技术192

13.1预先共享密钥192

13.2基于可信第三方192

13.3非对称密码学193

13.4非对称密码算法194

13.5私钥的保护196

14.1消息摘要198

第14章 数据完整性与数字签名198

14.2数据完整性200

14.3数字签名201

14.4实现认证、数据完整性和非否认202

14.5数字签名算法202

14.6私钥的保护204

14.7证书204

14.8密钥恢复205

第15章 公开密钥基础设施PKI技术206

15.1公钥证书207

15.2PKI的构成208

15.3注册和颁发证书211

15.4吊销证书211

15.5信任模型212

15.6密钥对的管理213

第16章 网络层安全协议——IPSec协议217

16.1 IPSec协议217

16.2认证头协议218

16.3封装安全载荷协议220

16.4安全关联222

16.5安全数据库223

16.6密钥管理224

第17章 传输层安全协议——SSL协议227

17.1安全套接层(SSL)227

17.2记录层协议228

17.3握手协议228

第18章 应用层安全协议——S/MIME和SET协议233

18.1S/MIME233

18.2安全电子交易(SET)23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