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缺血性心脏病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现代缺血性心脏病学
  • 彭章平,朱建华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ISBN:7801571126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685页
  • 文件大小:52MB
  • 文件页数:70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现代缺血性心脏病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心脏生理学研究方法1

第一节 心脏解剖1

一、心脏结构简介1

二、冠状循环及其影响因素6

第二节 心脏生理10

一、心肌纤维的组织学特征10

二、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离子机制13

三、心肌组织的生理特性17

四、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学机制21

第三节 心肌缺血预处理24

一、基本概念24

二、发生机制25

三、临床意义27

第四节 心肌细胞凋亡28

一、基本概念28

二、基本意义28

三、发生机制与调控因素29

第五节 常用生理学研究方法30

一、离体心脏实验法30

二、离体乳头肌实验法32

三、人心耳梳状肌离体实验法35

四、犬离体窦房结和乳头肌血液灌流法36

五、离体工作心脏实验法37

六、在体心脏实验法41

七、冠状血管与冠状动脉血流量实验法46

八、动物心电图50

九、动物心导管检查法55

十、膜片钳实验技术58

第二章 生物化学研究方法64

第一节 糖、脂、蛋白质代谢64

一、糖代谢64

二、脂类代谢65

三、蛋白质代谢66

一、糖代谢67

第二节 正常心肌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特点67

二、脂肪代谢68

三、蛋白质代谢69

第三节 缺血心肌与梗死心肌的代谢改变69

一、缺血心肌的代谢改变69

二、梗死心肌的代谢改变70

第四节 常用生物化学实验技术71

一、层析技术71

二、电泳技术74

三、蛋白质分离纯化与定量测定技术75

四、蛋白质序列分析方法76

第五节 血清脂质测定77

一、血脂测定法77

二、血清脂蛋白测定法81

三、血清载脂蛋白测定法84

第六节 血小板功能测定87

一、血小板粘附试验87

二、血小板聚集试验88

第七节 前列腺素代谢产物测定89

一、基本原理89

二、实验方法89

第八节 心肌标志酶测定93

二、谷草转氨酶测定法93

二、乳酸脱氢酶测定法94

三、磷酸肌酸激酶测定法95

一、血清肌红蛋白测定法98

第九节 血清肌红蛋白、肌凝蛋白轻链测定98

二、血清肌凝蛋白轻链测定法101

第十节 血浆儿茶酚胺及代谢产物测定102

一、荧光-高效液相色谱法102

二、放射酶学测定法103

三、尿3-甲基-4-羟基苦杏仁酸化学测定法104

第十一节 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105

一、血液粘度测定法105

二、血液粘弹性测定法106

三、血液触变性测定法107

四、红细胞流变性检测方法108

五、白细胞流变性测定法109

六、红细胞表面电荷测定法110

第十二节 血糖测定111

一、Folin-吴宪法111

二、Nelson-Somogyi法112

三、邻甲苯胺法113

第十三节 血浆糖基化血红蛋白测定114

一、离心层析法114

二、微柱法115

第十四节 胰岛素抗性测定116

一、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法116

二、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法116

三、胰岛素耐量试验117

四、胰岛素测定方法117

五、其他117

一、常用免疫定量检测方法118

第十五节 细胞粘附分子测定118

二、人细胞间粘附分子1免疫酶学定量测定法119

第十六节 自由基代谢产物测定120

一、物理学测定方法120

二、化学测定方法122

第三章 药理学研究方法126

第一节 药理学基本概念126

一、药物的相互作用126

三、临床药理学127

二、药物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127

四、新药的临床试验和评价128

五、药物监测131

六、心理因素与药物治疗132

七、老年人用药特点132

第二节 抗心肌缺血与再灌注损伤药物实验法134

一、心肌缺血与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制作方法134

二、常用心肌缺血与梗死范围的测量方法138

一、实验动物143

第三节 抗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药物实验法143

二、冠状动脉结扎诱发心律失常法144

三、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心肌电生理特性影响实验法146

四、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心肌细胞跨膜电位影响实验法150

五、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心肌细胞离子通道影响实验法151

第四节 调血脂药物与抗动脉粥样硬化药药的筛选方法154

一、正常动物筛选法154

二、病理模型筛选法154

第五节 影响血小板功能药物实验法157

一、外周血血小板分离技术157

二、血小板粘附试验157

三、血小板聚集试验157

四、血小板释放反应测定法157

五、血小板收缩功能测定法159

二、器官系统水平研究160

三、整体水平研究160

一、细胞水平研究160

第六节 影响前列腺素代谢药物实验法160

第四章 病理学研究方法162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变162

一、正常动脉壁的结构162

二、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变162

第二节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164

一、内皮细胞与动脉粥样硬化164

二、单核巨噬细胞与动脉粥样硬化166

三、平滑肌细胞与动脉粥样硬化169

四、细胞外基质与动脉粥样硬化174

五、氧化低密度脂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177

六、血小板、白细胞、免疫或感染等与动脉粥样硬化178

第三节 细胞培养实验法179

一、心肌细胞培养方法179

二、内皮细胞培养方法180

三、平滑肌细胞培养方法181

第四节 组织化学技术181

一、固定与制片181

二、常见蛋白质、糖类、脂质及核酸的组织化学反应185

三、酶的组织化学反应189

四、免疫组织化学技术192

第五节 光学显微镜技术194

一、光学显微镜的常见类型195

二、显微摄影技术196

第六节 电子显微镜技术198

一、电子显微镜的相关技术198

二、电子显微镜的分类与应用199

第七节 单克隆抗体技术200

一、单克隆抗体的制备200

二、单克隆抗体的应用201

第五章 分子心脏病学研究方法204

第一节 真核细胞DNA的制备204

一、细胞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204

二、组织细胞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205

一、注意事项206

第二节 真核细胞RNA的制备206

二、提取方法207

第三节 分子杂交207

一、核酸探针的制备和标记208

二、Southern杂交214

三、Northern杂交220

四、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222

五、点印迹杂交223

六、原位杂交225

七、经典原位杂交方法延伸的一些方法229

第四节 聚合酶链反应技术231

一、基本原理231

二、主要特点231

三、实验材料232

四、操作步骤233

五、优化循环参数233

第五节 核酸序列分析与突变检测234

一、核酸序列分析234

六、常见问题与对策234

二、基因组核苷酸的突变检测237

第六节 基因表达产物的检测239

一、Western Blot240

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243

第七节 DNA转染细胞与转基因动物的制备技术244

一、基因转染244

二、转基因技术246

第八节 细胞凋亡的检测方法251

一、形态学检查方法251

二、流式细胞计数法252

三、DNA凝胶电泳252

四、组织原位末端标记法253

第六章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255

第一节 缺血性心脏病的流行情况255

一、时间分布255

三、人间分布256

二、空间分布256

第二节 缺血性心脏病的病因学研究257

一、病因的基本概念257

二、病因的基本内容258

三、病因的基本要素261

四、病因研究的基本方法263

第三节 缺血性心脏病诊断方法的评价265

一、诊断试验的评价方法265

二、诊断试验的评价指标267

三、联合试验的评价271

四、两种诊断试验的比较271

五、诊断试验评价的原则271

第四节 缺血性心脏病临床疗效的评价272

一、基本方法272

二、方案设计276

三、结果处理278

四、评价原则279

一、基本概念280

二、预后因素280

第五节 缺血性心脏病的预后研究280

三、研究方法281

四、预后指标282

五、评价原则283

六、研究意义283

第六节 临床科研基本原则284

一、随机284

三、盲法285

二、对照285

四、重复286

五、偏倚286

第七章 临床分型、诊断依据和治疗原则289

第一节 临床分期分型289

一、基本概念289

二、临床分期290

三、临床分型290

二、心绞痛292

一、无症状型心肌缺血292

第二节 诊断依据292

三、心肌梗死294

四、缺血性心肌病297

五、原发性心脏骤停297

第三节 治疗措施297

一、整体护理297

二、一般治疗298

五、药物治疗299

四、心理治疗299

三、饮食治疗299

六、溶栓治疗304

七、抗凝治疗304

八、监护治疗304

九、超声治疗304

十、基因治疗304

十五、康复治疗305

十四、中医治疗305

十三、外科治疗305

十二、反搏治疗305

十一、介入治疗305

第八章 X线诊断306

第一节 常规检查306

一、透视306

二、摄影306

第二节 导管检查307

一、基本条件307

二、检查方法308

第三节 心血管造影313

一、心血管造影313

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314

第四节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315

一、病例选择315

二、术前准备317

三、检查方法318

四、投照体位323

五、结果分析325

六、冠状动脉造影的并发症、预防及处理330

第五节 CT检查334

一、工作原理334

二、扫描方式334

三、临床应用335

第九章 超声诊断339

第一节 概述339

一、基本概念339

二、仪器设备340

三、诊断方法341

四、主要进展341

第二节 常用心脏超声诊断方法342

一、M型超声心动图法342

二、二维超声心动图法346

三、频谱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法350

四、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法353

五、三维超声心动图法353

一、心脏功能测定354

第三节 缺血性心脏病的超声诊断方法354

二、室壁运动分析357

三、负荷超声试验360

四、心肌声学造影365

第四节 缺血性心脏病的超声诊断依据367

一、心肌缺血367

二、心肌梗死368

三、心肌硬化370

一、基本概念371

第十章 核素诊断371

第一节 概述371

二、基本条件373

三、诊断方法374

四、放射防护376

第二节 放射性核素心血管造影377

一、基本原理377

四、图像分析378

二、常用药物378

三、基本方法378

五、临床应用379

第三节 放射性核素心功能测定380

一、平衡法380

二、首次通过法384

第四节 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384

一、心肌灌注显像384

二、梗死心肌显像390

三、心肌代谢显像390

第十一章 临床电生理诊断393

第一节 心电图检查393

一、体表心电图检查393

二、负荷心电图检查397

三、动态心电图检查397

四、高频心电图检查399

一、心电向量图检查401

第二节 心电图相关检查401

二、心率变异性检查404

三、心室晚电位检查408

第三节 临床心脏电生理检查409

一、概述409

二、窦房结功能试验411

三、传导功能检查413

四、希氏束电图检查415

五、旁道电生理检查417

六、心脏不应期测定421

第四节 常见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检查422

一、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422

二、室性心动过速424

第十二章 磁共振成像诊断428

第一节 磁共振成像系统简介428

一、磁共振现象与磁共振成像428

二、弛豫时间429

四、磁共振成像设备简介430

三、脉冲序列430

第二节 心脏、大血管MRI扫描技术431

一、扫描层面选择431

二、自旋回波心电门控技术431

三、快速成像技术432

四、超快速成像432

五、磁共振血管造影433

六、造影剂的应用433

二、评价心脏功能434

一、评价心肌性状434

第三节 临床应用434

三、评价心肌灌注435

四、冠脉血流成像437

五、检测冠脉血流438

第十三章 无创伤性心功能检查和动态血压监测442

第一节 无创伤性心功能检查442

一、心音图442

二、心尖搏动图445

三、颈动脉搏动图446

四、颈静脉搏动图447

五、心阻抗血流图448

第二节 动态血压监测450

一、监测方法451

二、参数分析451

三、临床应用451

四、存在问题452

第十四章 心理治疗453

第一节 基本概念453

一、心理453

二、气质453

三、性格454

四、心理健康455

五、心身疾病456

六、心理诊断457

七、心理治疗458

一、实验依据460

第二节 心理社会因素与缺血性心脏病460

二、作用机制463

第三节 缺血性心脏病的心理治疗464

一、心理咨询464

二、心理支持465

三、行为矫正465

四、生活指导465

五、生物反馈465

七、药物治疗466

六、松弛训练466

第十五章 药物治疗467

第一节 硝酸酯类药物467

一、药理基础467

二、临床应用471

三、展望474

第二节 β受体阻滞剂475

一、药理基础475

二、临床应用480

第三节 钙拮抗剂484

三、展望484

一、药理基础485

二、临床应用489

三、展望493

第四节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493

一、药理基础493

二、临床应用497

第五节 抗血小板药物499

一、药理基础499

三、展望499

二、临床应用502

三、展望503

第六节 前列腺素类药504

一、药理作用504

二、常用药物504

第七节 其他常用药物505

一、阿片类制剂505

三、血管扩张剂506

二、抗胆碱能药506

四、生化类制剂507

五、Na+/H+交换抑制剂508

六、特异性心率减慢药508

七、其他冠状动脉扩张剂508

第十六章 介入治疗510

第一节 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成形术510

一、基本原理510

二、病例选择511

三、器材选择512

四、操作方法522

五、疗效评价525

六、术后处理525

第二节 冠状动脉内支架术526

一、临床应用527

二、常用支架528

三、支架植入536

四、并发症与防治539

六、发展趋势540

五、术后处理540

第三节 经皮冠状动脉内旋切术和旋磨术542

一、经皮定向冠状动脉内斑块旋切术542

二、经皮冠状动脉斑块旋磨术543

三、经皮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刮吸术545

四、经皮冠状动脉超声成形术546

五、激光血管成形术547

第四节 其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550

一、经皮冠状动脉切割气囊成形术550

二、经皮冠状动脉热气囊成形术550

三、经皮冠状动脉局部药物和基因治疗552

四、经皮冠状动脉内放射治疗术553

五、经皮激光心肌血管重建术556

二、主要参数559

三、病例选择559

—、基本原理559

第五节 人工心脏起搏559

四、起搏器材561

五、安置方法563

六、并发症及防治564

七、术后处理与随访566

第十七章 抗凝治疗570

第一节 基础知识570

一、血液凝固的生化机制570

二、血液凝固的调控因素571

三、血栓溶解的生化机制573

第二节 常用药物574

一、抗凝血药物574

二、抗血小板药579

第三节 临床应用581

—、病例选择581

二、治疗方案582

三、注意事项585

一、链激酶587

第一节 常用药物587

第十八章 溶栓治疗587

二、尿激酶588

三、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589

四、重组人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590

五、茴香酰化纤溶酶原—链激酶激活剂复合物590

六、蝮蛇抗栓酶590

第二节 临床应用591

一、病例选择591

二、治疗方案592

三、再通指标593

四、不良反应593

五、注意事项594

六、治疗效果595

七、若干进展596

第十九章 超声治疗601

第一节 基本原理601

一、空化效应601

三、温热效应602

二、机械效应602

第二节 临床应用603

一、血管内超声显像603

二、超声血管成形术607

三、超声溶栓609

四、超声起搏610

五、超声除颤610

六、超声过滤610

七、超声增强心肌收缩力610

第二十章 反搏治疗612

第一节 体外反搏612

一、基本原理612

二、病例选择612

三、基本设备613

四、操作方法613

五、注意事项614

一、病例选择615

第二节 主动脉内气囊反搏615

二、基本设备616

三、操作方法617

四、疗效评价618

五、注意事项619

第二十一章 手术治疗621

第一节 冠状动脉搭桥术621

一、病例选择621

二、基本方法621

三、若干进展625

第二节 心脏移植术626

一、病例选择626

二、基本方法627

第二十二章 中医治疗632

第一节 中医学对缺血性心脏病的认识632

一、基本认识632

二、病因病机633

三、临床表现633

一、常用药物634

第二节 缺血性心脏病的中药治疗634

二、治疗法则635

第三节 缺血性心脏病的经络疗法639

一、基本理论639

二、经络的基本功能640

三、经络与心血管功能活动的关系641

四、经络辨证论治644

第二十三章 其他治疗措施647

第一节 饮食治疗647

一、基本目标647

二、供给标准647

三、主要措施648

第二节 监护治疗648

一、电生理监测648

二、血流动力学监测649

一、抑制细胞增生650

第三节 基因治疗650

四、各种并发症的监测650

三、出凝血功能测定650

二、预防血栓形成651

三、治疗心力衰竭652

四、减少细胞浸润652

五、改善脂质代谢652

六、其他相关疾病653

七、促进侧支循环形成654

八、预防血管狭窄655

九、存在问题658

第四节 康复治疗659

—、一般处理659

二、饮食治疗659

三、心理治疗659

四、娱乐疗法659

五、运动疗法660

六、物理疗法662

八、作业疗法663

七、反搏治疗663

九、药物治疗664

十、心肌梗死患者的康复治疗665

第二十四章 预防措施670

第一节 人群预防670

一、健全组织670

二、培训人员670

三、制定计划671

四、健康教育671

五、环境保护674

六、学术研究675

七、诊断治疗675

八、群防群治675

第二节 个人预防675

一、一级预防675

二、二级预防678

三、三级预防68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