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数据通信技术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赵宗印主编;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军事训练教材编辑工作委员会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 ISBN:7118024449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400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42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数据通信技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概论1
1.1 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1
1.2 数据通信系统的组成3
1.3 数据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5
1.3.1 传输速率6
1.3.2 差错率7
1.3.3 时间延迟8
1.3.4 可靠性9
1.3.5 功率利用率和频带利用率9
1.4 数据通信的主要技术问题10
1.5 数据通信在试验通信中的应用13
第2章 数据通信体系结构15
2.1 概述15
2.2 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16
2.2.1 基本概念16
2.2.2 开放系统的分层原理19
2.2.3 对等实体间的通信23
2.2.4 标识符25
2.2.5 数据单元28
2.2.6 层操作元素29
2.2.8 开放系统的管理34
2.2.7 路由选择34
2.2.9 开放系统的数据传送方式35
2.3 开放系统低层36
2.3.1 物理层36
2.3.2 数据链路层37
2.3.3 网络层39
2.3.4 传送层40
2.4 开放系统高层41
2.4.1 会话层41
2.4.2 表示层45
2.4.3 应用层47
第3章 数据传输信道50
3.1 概述50
3.2 实线电缆信道52
3.2.1 实线电缆的基本特性52
3.2.2 对称电缆53
3.2.3 同轴电缆54
3.2.4 电缆的型号和规格56
3.3 话音信道57
3.3.1 载波话音信道57
3.3.3 载波话音信道与PCM话音信道的比较58
3.3.2 PCM话音信道58
3.3.4 话音信道传输特性及其对数据传输的影响59
3.4 数字信道62
3.4.1 数字光纤信道63
3.4.2 数字微波中继信道67
3.4.3 数字卫星传输信道70
第4章 基带传输技术74
4.1 概述74
4.2 基带信号的波形与码型74
4.2.1 基带信号的波形75
4.2.2 码型78
4.3 基带传输系统83
4.3.1 基带传输系统模型83
4.3.2 理想信道下的最佳基带传输系统85
4.3.3 非理想信道下的最佳基带传输系统86
4.4 均衡87
4.4.1 均衡的概念与作用87
4.4.2 均衡的基本原理87
4.4.3 均衡器的分类89
4.5.1 扰乱的基本概念和作用90
4.5.2 反馈式移位寄存器与伪随机序列90
4.5 扰乱90
4.5.3 扰乱器和解扰器的组成92
4.6 基带调制解调器92
4.6.1 基带调制解调器的组成92
4.6.2 基带调制解调器的主要技术要求95
4.7 数字用户线技术96
4.7.1 HDSL技术96
4.7.2 ADSL技术98
4.7.3 VDSL技术99
5.1 概述100
第5章 话带数据传输技术100
5.2 数据信号的频带调制101
5.2.1 振幅调制(AM)102
5.2.2 频率调制(FM)104
5.2.3 相位调制(PM)105
5.2.4 幅度相位混合调制(AM/PM)107
5.2.5 格状编码调制(TCM)109
5.3 V.27调制解调器110
5.3.1 调制方式110
5.3.6 主要工作参数和性能指标111
5.3.5 扰乱与均衡111
5.3.4 定时111
5.3.2 数据接口111
5.3.3 调制解调器的同步111
5.3.7 V.27bis与V.27ter调制解调器112
5.4 ITU-TV.29调制解调器112
5.4.1 调制方式113
5.4.2 数据接口114
5.4.3 调制解调器的同步114
5.4.5 扰乱与均衡115
5.4.6 主要工作参数115
5.4.4 定时115
5.5 测控通信系统中应用的9600型调制解调器116
5.5.1 主要技术性能116
5.5.2 基本组成与工作原理118
5.6 话带数据电路的测试120
第6章 数据复用技术122
6.1 概述122
6.2 时分复用的基本原理123
6.2.1 同步复用原理123
6.2.2 准同步复用原理125
6.2.4 帧同步129
6.2.3 帧结构129
6.3 复用方式132
6.3.1 ITU-T X.50复用方式132
6.3.2 ITU-T X.51复用方式133
6.3.3 ITU-T X.58复用方式134
6.3.4 ITU-T G.704 2048kbit/s复用方式135
6.3.5 非标准帧结构的复用方式138
6.4 数据复用器138
6.4.1 数据复用器的主要性能指标与工作参数138
6.4.2 ITU-T G.736数据复用器的特性139
6.4.3 实际数据复用器举例141
第7章 物理接口144
7.1 概述144
7.2 V.24/V.28接口(RS-232-D接口)145
7.2.1 机械特性145
7.2.2 电气特性146
7.2.3 功能特性148
7.2.4 规程特性150
7.2.5 V.24/V.28接口的其它特性153
7.3 V.11(V.10)/V.24接口153
7.3.1 机械特性153
7.3.2 电气特性154
7.4 RS-530接口156
7.5 V.35接口157
7.5.1 机械特性157
7.5.2 电气特性158
7.6 X.21接口159
7.6.1 机械特性与接口电路定义159
7.6.2 电气特性160
7.7.2 接口类型161
7.7.1 功能要求161
7.7 G.703 64kbit/s接口161
7.6.3 功能特性和规程特性161
7.7.3 同向接口162
7.8 G.703 2048kbit/s接口163
7.8.1 功能要求163
7.8.2 接口类型163
7.8.3 接口特性163
7.9 话音信道接口164
7.9.1 二线话音信道接口164
7.9.2 四线话音信道接口165
7.10.2 CAP HDSL设备的信道接口166
7.10.1 2BIQHDSL设备的信道接口166
7.10 高比特率数字用户线设备的信道接口166
7.11 不同接口的互通167
7.11.1 机械特性的适配167
7.11.2 电气特性之间的适配168
7.11.3 功能特性与规程特性的适配168
第8章 差错控制技术170
8.1 概述170
8.2 差错控制方式171
8.2.1 前向纠错方式171
8.2.2 检错重传方式171
8.2.4 信息反馈方式172
8.2.3 混合差错控制方式172
8.3 差错控制编码173
8.3.1 差错控制编码的基本原理173
8.3.2 差错控制编码的分类174
8.3.3 常用检错码175
8.3.4 线性分组码177
8.3.5 常用的线性分组码180
8.3.6 卷积码185
8.3.7 级连码194
9.1.1 数据链路的概念195
第9章 数据链路控制规程195
9.1 概述195
9.1.2 数据链路控制规程及其功能196
9.1.3 数据链路控制规程的分类196
9.2 数据通信基本型控制规程197
9.2.1 字符编码与结构197
9.2.2 传输控制字符与传输控制字符序列197
9.2.3 信息文电与监控序列格式199
9.2.4 数据通信阶段200
9.2.5 差错控制204
9.2.6 恢复规程205
9.2.7 扩充的基本型控制规程206
9.3 高级数据链路同控制(HDLC)规程207
9.3.1 HDLC帧结构207
9.3.2 HDLC规程要素208
9.3.3 规程类别213
9.3.4 HDLC操作举例214
9.4 测控通信数据传输规程216
第10章 数字数据网技术218
10.1 概述218
10.2.1 网络业务219
10.2 网络业务与专有功能219
10.2.2 专有功能221
10.3 网络组成222
10.3.1 节点222
10.3.2 中继电路223
10.3.3 用户接入电路223
10.3.4 网络管理系统224
10.4 复用与交叉连接224
10.4.1 复用224
10.4.2 交叉连接225
10.5.1 节点时钟226
10.5 定时与同步方式226
10.5.2 用户入网定时方式227
10.5.3 网同步方式228
10.6 用户接入方式228
10.7 网络管理功能229
10.7.1 网络配置功能229
10.7.2 网络运行实时监视功能229
10.8.2 用户线接口230
10.8 接口230
10.8.1 中继电路接口230
10.7.4 网络信息的收集和统计报告功能230
10.7.3 网络维护测试功能230
10.8.3 外时钟接口231
10.3.4 网管接口231
10.9 数字数据网设备231
10.9.1 LINK/2+系列产品231
10.9.2 LINK/2+节点设备232
10.9.3 网络管理设备238
10.9.4 LINK/2+新的应用方法238
10.10 国防科研试验专用数字数据网240
第11章 分组交换技术244
11.1 概述244
11.2 分组交换原理245
11.2.1 分组的构成245
11.2.2 分组的传输与统计时分复用245
11.2.3 分组交换方式246
11.2.4 路由选择248
11.2.5 流量控制248
11.3 网络组成249
11.3.2 PAD设备250
11.3.3 中继电路与用户接入电路250
11.3.1 分组交换机250
11.3.4 网络管理中心251
11.4 网络的基本业务与可选补充业务251
11.4.1 与网络性能有关的可选补充业务251
11.4.2 与呼叫限制有关的可选补充业务252
11.4.3 与呼叫连接有关的可选补充业务253
11.4.4 与计费有关的可选补充业务253
11.4.5 综合可选补充业务254
11.5 分组交换网的网络编号254
11.5.1 网络编号格式254
11.5.2 国内互通呼叫255
11.5.3 国际呼叫256
11.6 分组型终端的用户网络接口及其协议256
11.6.1 X.25的物理层及其协议256
11.6.2 X.25的数据链路层及其协议256
11.6.3 X.25的分组层257
11.7 分组型终端通过非专线形式接入协议268
11.8 异步终端接入协议268
11.8.1 X.3建议269
11.8.2 X.28建议270
11.8.3 X.29建议270
11.10 DPN-100分组交换网设备271
11.9 网间接口及其协议271
11.10.1 设备结构272
11.10.2 DPN-100的呼叫过程273
11.10.3 DPN-100网络管理与控制系统274
第12章 帧中继技术276
12.1 概述276
12.2 帧中继的工作原理277
12.2.1 帧中继的参考模型及协议结构277
12.2.2 数据链路层帧方式接入协议(LAPF)278
12.2.3 数据链路层核心子层协议286
12.3.1 带宽管理289
12.3 帧中继的带宽管理和拥塞控制289
12.3.2 拥塞控制290
12.4 网络业务、服务质量要求及应用291
12.4.1 网络业务291
12.4.2 服务质量要求291
12.4.3 帧中继业务的应用293
12.5 帧中继网的组成293
12.5.1 帧中继交换网293
12.5.2 帧中继端系统295
12.5.3 网络管理系统295
12.6.1 用户接入电路297
12.6 帧中继用户接入方式297
12.6.2 用户接入网络的形式298
12.6.3 用户入网接口规程299
12.7 帧中继设备299
12.7.1 配置和业务性能299
12.7.2 网络功能300
12.7.3 网络互连300
12.7.4 网络管理系统301
第13章 局域网与因特网技术302
13.1 概述302
13.2.1 局域网参考模型303
13.2 局域网技术303
13.2.2 局域网的构成和拓扑结构304
13.2.3 局域网标准306
13.2.4 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局域网306
13.2.5 令牌总线局域网308
13.2.6 令牌环局域网313
13.2.7 三种局域网的比较316
13.2.8 局域网的互连316
13.3.2 IP协议319
13.3.1 因特网的参考模型319
13.3 因特网技术319
13.3.3 ICP协议326
13.3.4 UDP协议328
13.3.5 因特网的服务及其相应的应用层协议329
13.3.6 因特网的域名系统和主机名332
13.3.7 因特网的网络管理334
第14章 定时与同步技术336
14.1 概述336
14.2.1 时钟的主要性能指标337
14.2 定时系统337
14.2.2 常用时钟340
14.2.3 定时系统345
14.3 同步347
14.3.1 载波同步347
14.3.2 位同步348
14.3.3 帧同步352
14.3.4 网同步353
第15章 数据编码357
15.1 国际2号码(ITA2)357
15.2.1 国际5号码(IA5)358
15.2 国际5号码(IA5)与GB1988-80码358
15.2.2 GB1988-80码361
15.3 EBCDIC码361
15.4 GB2312-80汉字码361
15.5 抽象句法记法--(ASN.1)及其编码规则362
15.5.1 ASN.1的记法规范363
15.5.2 ASN.1的编码规则374
15.6 导弹、航天测控通信中的数据传输编码381
16.1 数据传输系统的设计382
16.1.1 国防科研试验任务对数据传输的需求382
第16章 数据传输系统的设计与组织382
16.1.2 现有通信能力的分析及其利用383
16.1.3 技术体制的选择384
16.1.4 系统组成与信息流程设计385
16.1.5 接口设计386
16.1.6 同步设计387
16.1.7 设备技术要求和设备装置391
16.2 数据传输系统的设计与组织392
16.2.1 数据传输需求392
16.2.2 技术设计393
参考文献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