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马克思《资本论》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日)冈本博之等主编;刘焱等译 著
- 出版社: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 ISBN:7209013709
- 出版时间:1993
- 标注页数:551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57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马克思《资本论》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序言1
第一篇《资本论》研究绪论1
第一章《资本论》和现代1
前言1
一 政治经济学的革命5
1 科学社会主义——人类知识的总和5
2科学社会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8
3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改造12
二 对作为历史的、特殊的社会结构的资本主义的分析16
1 “社会的经济结构”的概念17
2作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20
3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解剖学的结梅”以及对这一社会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的研究30
三 高度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结合36
1《资本论》的阶级性和党性36
2《资本论》的真理性是从哪里来的39
3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42
1《资本论》的继续发展46
《资本论》的直接的续篇46
四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是46
2资本主义总危机50
五 《资本论》是分析现代资本主义的出发点52
六 《资本论》和共产主义的社会结构57
1《资本论》和广义政治经济学57
2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一般特征59
七 现代研究《资本论》的重要意义66
1为了创造性地发展对日本资本主义的分析66
2现代意识形态的斗争73
结束语77
第二章《资本论》的形成79
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发展79
1马克思的思想发展79
2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批判82
3恩格斯的思想发展85
二 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历87
1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87
2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同理论活动91
3唯物史观的确立92
4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阐述93
三 走向《资本论》的道路95
1 为《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作准备96
2 六十年代的经济学手稿100
第三章《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方法109
一 历史唯物主义109
二 狭义政治经济学和广义政治经济学114
三 下降法和上升法117
四 作为开篇的商品119
五 资本和剩余价值122
六《资本论》的结构125
七 逻辑的和历史的之统一127
八 分析的方法和发生论的方法131
九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性134
第二篇资本的生产过程139
第四章关于《资本论》序言139
第五章《资本论》第一卷的结构147
一 关于《资本论》第一卷的课题147
二 商品和货币。货币转化为资本151
三 资本的生产过程。剩余价值的生产158
四 资本的积累过程。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167
结束语170
第六章商品理论173
一 商品理论的课题173
二 商品理论的结构175
1分析的顺序175
(b)使用价值176
(c)价值176
(a)分析的对象176
2 商品的两个因素176
(d)商品分析的完成177
3劳动二重性178
4价值形式179
(a)价值形式理论的课题179
(b)简单的价值形式180
(c)价值形式的发展181
5商品拜物教182
1 围绕着“开篇商品”的性质展开的争论183
三 关于商品理论的争论183
2 商品的两个因素185
(a)使用价值185
(b)价值实体185
(c)抽象人类劳动186
3价值形式188
第七章交换过程理论和货币理论190
一 交换过程理论的课题和地位190
及其媒介——货币产生的必然性195
二 商品的矛盾在交换过程中的展开195
三 交换过程中所包含的其他问题196
四 货币理论的课题和地位197
1货币理论的课题197
2货币理论的地位199
五 围绕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所提出的若干问题201
1 价格的计量标准201
2货币流通规律202
3铸币。价值符号204
4 纸币流通规律和通货膨胀的基础理论205
六 作为货币的货币208
第八章剩余价值理论211
一 剩余价值的课题和地位211
1《资本论》第一卷和剩余价值理论的结构211
2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石”212
二 货币转化为资本214
1 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地位、课题和基本内容214
(a)第四章第一节《资本的总公式》216
第三节《劳动力的买和卖》217
(b)第四章第二节《总公式的矛盾》和217
2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研究上的问题218
(a)“货币转化为资本”问题218
(b)劳动力范畴同劳动范畴的区别220
(c)围绕劳动力的价值规定所展开的争论221
三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224
1 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的地位、课题和基本内容224
剩余价值的生产226
(a)第五章《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和第六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226
(b)第七章《剩余价值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229
(a)第八章《工作日》(绝对剩余价值的概念,工作日的界限,围绕正常工作日所展开的斗争)230
(b)第九章《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231
2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研究上的问题232
(a)围绕劳动过程理论和技术理论提出的问题232
(b)关于资本延长劳动时间的内在倾向的问题234
(c)正常工作日的制定和对社会政策的争论235
四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237
1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的地位、课题和基本内容237
(a)第十章《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237
(b)第十一章《协作》238
(c)第十二章《分工和工场手工业》240
(d)第十三章《机器和大工业》241
2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研究上的问题242
(a)关于对第十一章《协作》、第十二章《分工和工场手工业》和第十三章《机器和大工业》的概括性的理解242
(b)关于机器的资本主义的使用和反对“合理化”的斗争245
五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248
1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的地位、课题和基本内容248
(a)第十四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249
(b)第十五章《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量的变化》和250
第十六章《剩余价值率的各种公式》250
(a)围绕生产劳动的概念展开的讨论252
2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研究上的问题252
(b)对第十五章《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量的变化》和“合理化”的分析255
六 工资257
1 第六篇《工资》的地位、课题和基本内容257
(a)第十七章《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258
(b)第十八章《计时工资》和第十九章《计件工资》259
(c)第二十章《工资的国民差异》260
2第六篇《工资》研究上的问题261
(a)战后日本对工资理论的探讨261
(b)围绕建立现代工资理论所提出的若干论点263
第九章资本积累理论265
一 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的课题、地位、逻辑性和内部结构265
二 第二十一章《简单再生产》的课题和论点268
三 第二十二章《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课题、论点和内部结构272
四 第二十三章《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的课题、论点和内部结构276
五 第二十四章《所谓原始积累》和第二十五章《现代殖民理论》的课题、论点和内部结构284
第三篇资本的流通过程295
第十章《资本论》第二卷的结构295
一《资本论》第二卷的地位和研究对象295
1第一篇的分析298
二 《资本论》第二卷各篇的结构298
2第二篇的分析302
3第三篇的分析303
三 《资本论》第二卷的形成经过和问题306
第十一章资本的循环和周转311
一 资本的形态变化及其循环311
1货币资本的循环311
2 生产资本的循环、商品资本的循环、循环的三个公式314
二 流通时间和流通费用317
1流通时间318
2流通费用319
三 资本周转320
1 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321
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周转的周期321
四 劳动期间、生产时间、流通时间324
五周转对价值增殖的影响326
1对预付资本量的影响326
2年剩余价值率327
3剩余价值的流通329
第十二章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331
一 再生产公式理论的课题和方法332
1 再生产公式理论的课题332
2再生产公式理论的前提334
3再生产公式理论和危机理论337
二 简单再生产341
1简单再生产公式341
2货币流通在交换中的媒介作用343
3货币材料的再生产345
1扩大再生产公式347
三扩大再生产347
2平衡积累率350
3 固定资本的再生产355
第四篇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359
第十三章《资本论》第三卷的结构359
一 《资本论》第三卷的地位359
二 《资本论》第三卷的各篇的结构362
1 对作为一般转化形式的利润及其运动规律的分析362
2 对各分支形态的分析364
3各种收入和各个阶级366
第十四章利润理论和生产价格理论370
一《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和利润理论、生产价格理论370
1 《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和利润理论370
2《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和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理论374
3“总过程”和竞争374
二 第一篇《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375
三 第二篇《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376
1第二篇的结构和各章的地位、课题376
2 一般利润率通过竞争而平均化378
3所谓“不明确的地方”379
四 第三篇《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381
1 对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的论证381
2 规律的内在矛盾的发展384
第十五章商业资本理论392
一 商业资本理论的现代意义392
二 商业资本理论在《资本论》体系中的地位及其主要考察的课题393
1 商业资本理论在《资本论》体系中的地位393
2 商业资本理论主要考察的课题394
1 商业资本的本质395
三 商业资本的独立化395
2 商业资本独立化的根据396
3对日高普的观点的探讨398
四 商业利润399
1 商业利润的源泉399
2商业利润的分配方法400
3 商业利润和商业劳动402
4商业资本的周转和商业利润、商业价格403
5对宇野弘藏的观点的探讨404
1第五篇的形成406
第十六章信用理论406
一有关信用理论这一篇的特点406
2 这一篇的结构408
二 关于若干主题409
1生息资本409
2 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413
3信用制度415
4信用的作用416
三 对各种信用学说的批判要点418
1 对通货学派的批判418
2对银行学派的批判420
3 汇兑理论422
四 信用理论的现代意义423
第十七章地租理论425
一对象、结构和课题425
1地租理论的对象425
2结构426
3课题427
2两种形式429
1一般规定429
二级差地租429
3 级差地租的形成和变动431
4虚假的社会价值433
5 阻碍农业发展的因素434
三绝对地租435
1 规定435
2形成的基础和界限436
3否定的作用和国有化437
1 建筑地租和矿山地租438
四 建筑地租、矿山地租、垄断地租和土地价格438
2垄断地租439
3土地价格439
五 资本主义地租的发生史440
1提出问题的角度440
2原始地租即封建地租441
3分成制和农民的小块土地所有制442
一前言445
总论445
第十八章《剩余价值理论》(《资本论》第四卷)的历史、内容和意义445
第五篇剩余价值理论445
二 关于“理论”和“学说”的用语446
三 关于Theorien über den Mehrwert450
(《剩余价值理论》)的日译书名的问题450
四 考茨基版的根本缺陷和新的科学版的问世452
1 考茨基版的根本缺陷452
2新的“科学版”的问世454
结构计划中的地位及其着眼点457
1整个内容的地位457
分论457
一《剩余价值理论》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457
2整个内容的着眼点458
二《剩余价值理论》各册中的若干问题459
1《剩余价值理论》的内容的基本特点459
2第一册的若干问题460
3第二册的若干问题466
4第三册的若干问题471
三 结论474
前言477
第六篇社会主义经济理论477
第十九章《资本论》中关于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477
一《资本论》和社会主义480
二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不可避免性481
三 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483
四 社会主义和所有制487
五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剩余劳动和劳动生产率490
六 社会主义和人的自由个性493
七社会主义和自由与民主495
八 社会主义和科学技术497
结束语501
第二十章《资本论》中的统计504
第二十一章《资本论》日文版的翻译和出版513
一《资本论》日文版翻译简史513
二 对翻译古典术语的重视和问题所在518
1 《资本论》是一部辩证法逻辑学的书520
2用语524
3 文学的表现526
三原文与评论529
(2)关于配第引文的错抄问题530
(3)关于支付手段的正比或反比的问题530
(1)关于琼斯引文是否存在的问题530
1 关于第一卷530
(4)关于工人使用劳动条件的问题531
(5)关于贫困同所受的劳动折磨531
“成正比”或“成反比”的问题531
2关于第二卷532
(1)关于误删的部分问题532
(2)关于农业中的耕地扩大问题533
3关于第三卷533
第二十二章《资本论》的诞生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