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唐竹吾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14119·1819
- 出版时间:1986
- 标注页数:409页
- 文件大小:42MB
- 文件页数:41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 神经系统概况1
1.1 神经系统的演化和变迁1
1.2 神经系统的基本组合及其意义2
1.3 神经解剖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2
2 神经组织5
2.1 神经元5
2.1.1 神经元的分类5
2.1.2 神经元学说6
2.1.3 神经元在神经系统中形成的结构7
2.4 神经元的构造7
2.1.4.1 胞体7
2.1.4.2 胞突12
2.2 神经纤维15
2.1.5 轴浆流和轴突内运输18
2.3 神经末梢18
2.3.1 感觉神经末梢18
2.3.1.2 有被囊神经末梢19
2.3.1.1 游离神经末梢19
2.3.1.3 内脏感觉神经末梢24
2.3.1.4 脑的化学感受器24
2.3.2 运动神经末梢24
2.3.2.1 运动终板25
2.3.2.2 内脏运动末梢25
2.4 神经胶质细胞26
2.4.1 大胶质细胞26
2.4.2 小胶质细胞27
2.4.3 室管膜细胞27
2.4.1.2 少突胶质细胞27
2.4.1.1 星状胶质细胞27
2.4.4 被囊细胞29
2.4.5 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29
2.4.5.1 支持、绝缘、保护和修复作用29
2.4.5.2 营养和物质代谢作用29
2.4.5.3 参与离子、递质的调节30
3 神经系统的发育32
3.1 神经管的形成32
3.2 神经管的组织分化33
3.3 神经嵴的发育36
3.3.1 脑、脊神经节的形成36
3.3.2 交感神经节的形成37
3.3.3 副交感神经节的形成38
3.4 脊髓的发育38
3.5 脑的发育40
3.5.1 末脑的发生41
3.5.2.1 脑桥43
3.5.2 后脑的发生43
3.5.2.2 小脑44
3.5.3 中脑的发生45
3.5.4 间脑的发生46
3.5.4.1 丘脑上部47
3.5.4.2 丘脑47
3.5.4.3 丘脑下部47
3.5.5 端脑的发生48
3.5.5.1 纹状体和内囊的发生48
3.5.5.2 大脑皮质50
3.5.5.3 大脑连合51
4.1 突触的分类54
4.1.1 按神经元的接触部位及信息传递方向分类54
4 突触54
4.1.2 按突触局部关系和有无突触小泡分类55
4.1.3 按突触亚微结构分类55
4.1.4 按突触小泡的形状分类56
4.2 突触的亚微结构56
4.2.1 化学性突触的亚微结构及其意义56
4.3 受体的特异性与药物受体63
4.2.2 电突触63
4.2.3 混合型突触63
4.4 受体的种类64
4.4.1 胆碱能受体64
4.4.2 肾上腺素能受体64
4.4.3 5-羟色胺受体64
4.4.4 吗啡受体65
4.5 神经递质的合成、贮存、释放和重摄取65
4.8 突触抑制66
4.8.1 突触后抑制66
4.7 中枢突触传递66
4.6 释放递质的自我限制及递质的相互作用66
4.8.2 突触前抑制67
4.9 神经系统中的微回路(树-树突触)68
5 脊髓70
5.1 脊髓的外形70
5.1.1 脊髓经根71
5.1.3 脊神经的节段分布73
5.1.2 脊髓节、脊神经根和脊柱的关系73
5.1.4 颈和上肢的皮神经分布74
5.1.5 肌节的神经分布74
5.2 脊髓内部结构75
5.2.1 脊髓灰质75
5.2.1.1 脊髓后柱75
5.2.1.2 脊髓中间灰质柱75
5.2.1.3 脊髓前柱75
5.2.2 脊髓灰质的分层79
5.2.3.1 前素的纤维束81
5.2.3 脊髓白质81
5.2.3.2 侧索的纤维束83
5.2.3.3 后索的纤维束86
5.2.3.4 脊髓固有束86
5.2.4 脊髓各段的灰白质比较87
5.2.5 脊髓后柱的传入纤维89
5.2.6 脊髓后柱的结构89
5.3 脊髓的功能和损伤的后果93
5.4 脊神经根损伤之后果95
6.2 脑干的外貌98
6.2.1 延髓98
6 脑干98
6.1 脑干的分部98
6.2.2 脑桥100
6.2.3 中脑100
6.3 脑干内部结构102
6.3.1 脑神经核102
6.3.1.1 一般躯体运动核103
6.3.1.2 特殊内脏运动核108
6.3.1.3 一般内脏运动核111
6.3.1.4 一般和特殊内脏感觉核113
6.3.1.5 一般躯体感觉核115
6.3.1.6 特殊躯体感觉核123
6.3.2 脑神经核间的神经联系129
6.3.3 非脑神经核130
6.3.4 网状结构141
6.3.4.1 脑干网状结构的主要核团142
6.3.4.2 脑干网状结构的分部及其神经元的构筑特点143
6.3.4.3 脑干网状结构的纤维联系144
6.3.4.4 缝际系统147
6.3.4.5 网状结构的生理意义153
6.3.5 脑干的白质155
6.3.5.1 上行传导束155
6.3.5.2 下行传导束156
6.4 脑干的生理功能157
6.5 脑干损伤与临床157
6.5.1 脑干结构的特点与损伤范围的定位157
6.5.2 脑干内的脑神经及其核的损害与临床158
6.5.3 脑干不同部位损害及其临床表现161
7.1.2 小脑脚168
7.1.1 小脑的分叶168
7.1 小脑的外貌168
7 小脑168
7.2 小脑内部结构169
7.2.1 小脑灰质169
7.2.1.1 小脑皮质170
7.2.1.2 小脑的核171
7.2.2 小脑白(髓质)173
7.2.2.1 皮质-核间的纤维联系173
7.2.2.2 小脑传出性纤维联系173
7.2.2.3 小脑传入性纤维联系177
7.2.3 苔状纤维181
7.2.4 爬行纤维181
7.2.5 小脑团伞182
7.3 小脑皮质的功能定位183
7.4 小脑内的胶质细胞185
7.5 小脑的功能和临床应用186
7.6 小脑损伤后的临床表现188
7.7 第四脑室189
8.1.1 丘脑191
8.1 间脑的外貌和分部191
8 间脑191
8.1.2 丘脑上部192
8.1.3 丘脑后部192
8.1.4 丘脑下部192
8.1.5 丘脑底部192
8.2 丘脑内部结构192
8.2.1 丘脑之核及其纤维联系192
8.2.1.1 古(原)丘脑的核群及其纤维联系193
8.2.1.2 旧丘脑的核群及其纤维联系195
8.2.1.3 丘脑中继核内的突触形式202
8.2.1.4 新丘脑的核群及其纤维联系202
8.3 丘脑的功能意义及临床应用204
8.4 丘脑上部和丘脑底部的内部结构206
8.4.1 丘脑上部及其纤维联系206
8.4.1.1 松果体206
8.4.1.2 缰三角和缰核206
8.4.2 丘脑底部及其纤维联系207
8.4.2.1 丘脑底核207
8.4.1.3 髓纹207
8.5 丘脑下部的分区及核团208
8.5.1 视前区209
8.5.2 视上部或视上区209
8.5.3 结节区210
8.5.4 乳头区211
8.5.5 丘脑下部外侧区211
8.6 丘脑下部的纤维联系211
8.6.1 传入性纤维211
8.6.2 传出性纤维216
8.7 丘脑下部的功能和临床应用218
8.8 第三脑室及脑室壁的构造223
9 大脑229
9.1 大脑两半球的外貌229
9.1.1 大脑背外侧面229
9.1.2 大脑内侧面231
9.1.3 大脑底面233
9.2 大脑内部结构233
9.2.1 大脑髓质或白质233
9.2.2 大脑皮质234
9.2.1.3 连合纤维234
9.2.1.1 投射纤维234
9.2.1.2 联合纤维234
9.2.2.1 大脑皮质的细胞235
9.2.2.2 大脑皮质的分层237
9.2.2.3 大脑皮质的分型239
9.2.2.4 大脑皮质间联系241
9.2.2.5 皮质的垂直柱形单位及其生理意义242
9.2.2.6 大脑皮质的分区及功能定位243
9.2.3.1 尾状核253
9.2.3 基底核或节253
9.2.3.2 豆状核254
9.2.3.3 屏状核254
9.2.3.4 杏仁复合核254
9.2.4 纹状体的纤维联系254
9.2.4.1 传入纤维255
9.2.4.2 传出纤维256
9.2.5 苍白球的纤维联系256
9.2.5.1 传入纤维256
9.2.6 内囊257
9.2.5.2 传出纤维257
9.2.8 极外囊258
9.2.9 侧脑室和脉络丛258
9.2.7 外囊258
10 嗅脑和边缘叶263
10.1 嗅脑的外貌和内部结构263
10.1.1 嗅球263
10.1.2 副嗅结构265
10.1.3 前嗅核265
10.1.6 隔区266
10.1.4 嗅束266
10.1.5 梨状区或梨状叶266
10.1.7 杏仁复合核267
10.1.7.1 皮质-内侧核群267
10.1.7.2 基底-外侧核群267
10.1.7.3 中央杏仁核268
10.1.8 杏仁复合核的纤维联系268
10.1.8.1 杏仁复合核的传入纤维268
10.1.8.2 杏仁复合核的传出纤维269
10.1.10 海马结构272
10.1.10.1 胼胝上回272
10.1.10.2 齿状回和海马272
10.1.9 前连合272
10.1.10.3 海马结构的纤维联系274
10.2.2 边缘系统的神经联系277
10.2.2.1 上行神经联系277
10.2.1 边缘叶277
10.2 边缘叶的边缘系统277
10.2.2.2 下行神经联系279
10.2.3 边缘系统的生理意义279
10.2.3.1 边缘叶及脑岛的功能279
10.2.3.2 杏仁复合核和隔区的功能281
10.2.3.3 边缘系统与神经内分泌281
10.3 脑的受酬系统281
11.1.1.2 触压觉传导通路286
11.1.1.1 痛温觉传导通路286
11.1.1 一般躯体感觉系统286
11 传导通路286
11.1 感觉系统286
11.1.2 一般本体感觉系统290
11.1.2.1 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内侧丘系291
11.1.2.2 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291
11.1.3 三叉神经系统292
11.1.4 特殊躯体传入系统296
11.1.4.1 视觉系统296
11.1.4.3 前庭系统302
11.1.4.2 听觉系统302
11.1.5 特殊躯体传入系统内的传出纤维304
11.1.5.1 视觉系统中的离心纤维304
11.1.5.2 听觉系统中的离心纤维304
11.1.5.3 前庭系统中的离心纤维304
11.1.6 特殊内脏传入系统304
11.1.6.1 嗅觉系统304
11.1.6.2 味觉系统305
11.2.1 一般躯体传出系统306
11.2.1.1 锥体系统306
11.2 运动系统306
11.2.1.2 锥体外系统311
12 中枢递质性神经元系统317
12.1 单胺能神经元系统317
12.1.1 单胺能神经元的分布317
12.1.2 单胺能神经元的纤维投射318
12.1.3 单胺能神经元系统的生理和临床意义321
12.2 胆碱能神经元系统322
12.2.1 胆碱能神经元的分布322
12.2.2 胆碱能神经元的纤维投射系统323
12.3 γ-氢基丁酸在脑内的分布及其意义324
12.4 P-物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分布及其意义326
12.5 脑啡呔在脑内的分布及其意义328
12.6 神经降压素在脑内的分布330
13 脑膜和血管338
13.1 脑(脊)膜338
13.1.1 脑膜338
13.1.2 脊髓膜345
13.2 脑屏障系统346
13.2.1.2 脉络丛的结构347
13.2.1 脑屏障系统的结构基础347
13.2.1.1 脑毛细血管壁及其有关的结构347
13.2.3 脑屏障的生理意义348
13.2.3 影响脑屏障功能的因素349
13.2.3.1 药物对脑屏障系统的影响349
13.2.3.2 实验性病理因素对屏障的影响349
13.3.1.1 椎动脉350
13.3.1.3 脑的动脉350
13.3.1.2 颈内动脉350
13.3.1 脑和脊髓的动脉350
13.3 脑和脊髓的血液供应350
13.3.1.4 脊髓的动脉362
13.3.2 脑和脊髓的静脉363
13.3.2.1 脑的静脉363
13.3.2.2 脊髓的静脉367
13.4 脑循环及其调节368
14 神经解剖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附录】377
一、索引检字377
二、名词中、英、拉文对照表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