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 胡捍英,杨峰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 ISBN:711509294X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593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610页
  • 主题词:码分多址(学科: 移动通信 学科: 通信网) 码分多址 移动通信 通信网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1.1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1

1.2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RTT评估方法4

1.3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特征7

1.4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8

参考文献12

第二章 CDMA基本原理13

2.1 码分多址基本概念13

2.1.1 抗干扰能力13

2.1.2 多径环境下的效果15

2.1.3 码分多址(CDMA)17

2.1.4 CDMA网络的容量18

2.2.1 相关函数19

2.2 二进制序列生成19

2.2.2 线性递归20

2.2.3 利用LFSR长除生成序列23

2.2.4 扩展伽罗瓦域表示的序列24

2.2.5 m序列24

2.2.6 m序列的迹表示26

2.2.7 序列的抽样27

2.2.8 二进制m序列的互相关27

2.2.9 组合二进制序列29

2.2.10 Gold序列30

2.3 四相序列31

2.3.1 Kasami序列31

2.3.2 四相序列的S(1)族结构33

2.3.3 四相序列的S(2)族结构35

参考文献36

2.3.4 四相序列的构成36

第三章 IMT-2000移动信道模型38

3.1 多径传播39

3.1.1 对于单音的衰落和多普勒频移39

3.1.2 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42

3.1.3 宽带信道模型44

3.2 IMT-2000测试环境49

3.2.1 测试环境50

3.2.2 传播模型53

3.2.3 链路预算样本和应用模型57

3.3 传播模型67

3.3.1 路径损耗模型67

3.3.2 信道脉冲响应模型71

参考文献72

第四章 CDMA同步技术74

4.1 最大似然参量估计74

4.2 码同步77

4.2.1 问题定义77

4.2.2 信号参量的不确定性区间78

4.2.3 检测器结构79

4.2.4 并行与串行实现80

4.2.5 二维搜索80

4.2.6 串行搜索81

4.3 性能测量83

4.4 性能分析方法85

4.4.1 变换域分析86

4.4.2 直接方法91

4.4.3 改进的搜索策略94

4.5 自动判决门限电平控制(ADTLC)106

4.5.1 瞬时门限设置算法107

4.5.2 恒定误警率算法(CFAR算法)108

4.6 序贯检测112

4.6.1 常用的序贯检测112

4.6.2 序贯概率比检测115

4.6.3 性能分析方法116

4.6.4 应用118

4.7 锁定检测器122

4.8 码跟踪环125

4.8.1 基带迟早跟踪环125

4.8.2 非相干迟早跟踪环126

4.8.3 抖动非相干迟早跟踪环128

4.8.4 双抖动DLL130

4.9 WCDMA时分导频信道的相干跟踪环132

4.9.1 WMSA信道估计132

4.9.2 WMSA信道估计滤波器133

4.9.3 时分导频信道相干码跟踪环139

4.10 衰落信道下的码片跟踪146

4.10.1 信道模型146

4.10.2 使用广义卡尔曼滤波器进行PN码延迟及多径的联合估计147

参考文献150

第五章 UTRA FDD(WCDMA)无线接口163

5.1 概述163

5.1.1 协议结构163

5.1.2 Uu接口各层的主要功能165

5.1.3 Uu接口的基本参数168

5.2.1 传输信道与物理信道170

5.2 物理信道结构170

5.2.2 上行物理信道171

5.2.3 下行物理信道184

5.2.4 传输信道到物理信道的映射197

5.2.5 物理信道间的定时关系197

5.3 业务复接与信道编码202

5.3.1 物理层数据传输格式和配置202

5.3.2 信道编码与复接208

5.3.3 传输格式检测233

5.4 物理层过程236

5.4.1 同步过程236

5.4.2 功率控制241

5.4.3 物理随机接入过程247

5.5.1 概述250

5.5 MAC子层250

5.5.2 MAC子层功能描述259

5.5.3 基本过程示例262

5.6 RLC子层266

5.6.1 RLC模型266

5.6.2 RLC功能与提供的业务271

5.6.3 基本工作过程272

5.7 RRC子层277

5.7.1 概述277

5.7.2 RRC层的功能277

5.7.3 RRC基本过程280

参考文献296

6.1.1 UTRAN结构297

6.1 概述297

第六章 UMTS地面接入网络(UTRAN)297

6.1.2 UTRAN基本功能299

6.1.3 UTRAN接口的通用协议模型299

6.2 Iu接口301

6.2.1 概述301

6.2.2 使用传输网络用户平面作为信令承载——SCCP的使用303

6.2.3 Iu层1306

6.2.4 Iu接口的信令传输(RANAP信令承载)307

6.2.5 Iu接口数据传输309

6.2.6 RANAP信令310

6.2.7 用户平面(UP)协议312

6.3 Iur接口314

6.3.1 概述314

6.3.2 SCCP的使用317

6.3.3 Iur接口上的DRNS逻辑模型319

6.3.4 RNSAP信令承载321

6.3.5 RNSAP信令322

6.3.6 Iur数据传输323

6.4 Iub接口324

6.4.1 概述324

6.4.2 Iub接口协议的功能326

6.4.3 Iub上的节点B逻辑模型330

6.4.4 Iub接口信令传输——NBAP信令承载337

6.4.5 NBAP功能337

6.4.6 Iub数据传输338

6.5 无线资源管理339

6.5.1 小区选择和重选择339

6.5.2 切换340

6.5.3 接入允许控制348

6.5.4 码道资源动态分配351

6.6 UTRAN中的同步问题355

6.6.1 同步计数器和参数356

6.6.2 节点同步361

6.6.3 传输信道同步363

6.6.4 无线接口同步374

6.6.5 支持传输信道和无线接口同步的计数器和参数的用法375

6.6.6 定时调整377

参考文献379

第七章 UTRA TDD(TD-CDMA)无线接口381

7.1 概述381

7.1.1 UTRA TDD概述381

7.1.2 ODMA382

7.2 物理信道结构384

7.2.1 传输信道384

7.2.2 物理信道384

7.2.3 传输信道到物理信道的映射402

7.3 复接、信道编码和交织402

7.3.1 传输信道编码/复接403

7.3.2 层1控制编码404

7.4 调制与扩频407

7.4.1 数据调制408

7.4.2 扩频调制408

7.4.3 同步码411

7.5 TDD物理层基本过程414

7.5.1 发射功率控制414

7.5.2 定时超前416

7.5.3 小区搜索过程417

参考文献418

第八章 cdma2000无线接口419

8.1 序言419

8.1.1 cdma2000系统的主要技术特点420

8.1.2 cdma2000空中接口的分层协议结构421

8.2 反向CDMA信道物理结构423

8.2.1 反向CDMA信道无线配置423

8.2.2 码道指配425

8.2.3 反向信道的正交扩频425

8.2.4 反向信道结构427

8.2.5 RC3、RC4的I、Q映射437

8.2.6 前向纠错437

8.3.1 前向CDMA信道的无线配置特性444

8.3 前向链路物理信道结构444

8.3.2 码道指配446

8.3.3 前向链路的正交和准正交扩频函数448

8.3.4 前向纠错452

8.3.5 前向链路CDMA信道结构453

8.3.6 SR1的I、Q映射467

参考文献472

第九章 蜂窝码分多址系统性能473

9.1 蜂窝码分多址系统473

9.2 高斯信道下的单小区CDMA解调476

9.3 误码率481

9.4 单小区CDMA系统的容量484

9.5 Rake接收485

9.5.1 Rake接收机的性能486

9.5.2 基于匹配滤波器的WCDMA相干Rake合并489

9.6 多小区CDMA系统的容量492

9.6.1 传播损耗模型493

9.6.2 功率控制494

9.6.3 蜂窝CDMA系统的反向链路容量497

9.6.4 单小区CDMA系统反向链路的厄朗容量503

9.6.5 蜂窝CDMA系统反向链路的厄朗容量507

9.6.6 非理想功率控制下蜂窝CDMA系统反向链路厄朗容量508

9.6.7 蜂窝CDMA系统前向链路的容量510

参考文献512

第十章 多用户检测与阵列天线的应用514

10.1 多用户检测515

10.1.1 多用户解调的系统模型517

10.1.2 最优接收机518

10.1.3 次最优DS/CDMA接收机527

10.2 阵列天线的应用540

10.2.1 天线阵模型541

10.2.2 阵列的几何排列和阵元间隔543

10.2.3 波束形成544

10.2.4 自适应阵列算法的分类559

10.2.5 DOA估计方法570

10.3 发送分集技术574

10.3.1 传统的最大比接收合并(MRRC)方案576

10.3.2 发送分集方案578

10.3.3 误差性能仿真583

10.3.4 实现问题584

10.3.5 结论587

参考文献58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