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国民经济的变革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许涤新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4190·074
- 出版时间:1982
- 标注页数:464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47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国民经济的变革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页1
前言1
第一篇 解放前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经济2
第一章 近百年中国经济的变化2
一 从封建经济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2
二 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特征10
(一)列强握住金融财政命脉11
(二)喧宾夺主的产业与交通15
(三)充满着买办性的商业与银行21
(四)封建生产关系26
三 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34
(一)东北的殖民地经济35
(二)本部的经济在衰落着40
四 抗战时期中国经济的变化46
(一)沦陷区的殖民地经济47
(二)大后方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52
(三)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嫩芽60
五 走向两极的内战经济67
(一)抗战结束后的总形势67
(二)日趋崩溃的蒋区经济71
(三)欣欣向荣的新民主主义经济89
第二章 旧中国的经济结构108
一 六种经济关系108
二 帝国主义列强在华的势力109
(一)小引111
三 各种资本主义经济111
(二)买办资本112
(三)官僚资本与国家垄断资本113
(四)民族资本123
(五)华侨资本126
四 封建的地主经济128
五 小有产者的个体经济133
六 合作经济142
七 社会主义性质的公营经济149
八 旧中国经济结构的特点150
一 我国解放后的社会性质156
第二篇 解放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功156
第三章 我国解放后的社会性质和过渡时期总路线156
二 解放初期的民主改革160
三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68
四 人民民主专政(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保证175
第四章 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181
一 国民经济的恢复181
二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187
第五章 解放初期国民经济的构成及其变化193
一 全民所有制的国营经济193
二 个体经济和集体所有制198
三 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206
第六章 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规律215
一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作用215
(一)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统治作用215
(二)对于个体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影响和作用219
(三)对于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影响和作用224
二 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规律的作用233
第七章 农业集体化及其发展240
一 土地改革后农村经济的变化240
二 农业合作化的客观必然性和可能性247
三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过程253
四 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集体经济260
五 国营农场267
第八章 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271
一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要求271
二 资本主义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79
三 手工业的合作化290
四 我国工业化的初步胜利297
第九章 劳动与工资301
一 劳动性质的变化301
二 劳动生产率的增长312
三 按劳分配的原则315
四 工资形式322
一 解放初期的商品生产326
第十章 商品生产与货币326
二 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的价值规律331
三 货币的本质及其机能的变化340
四 我国的货币流通346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商业的发展与私营商业的改造349
一 解放初期我国商业的特点349
二 社会主义商业的发展352
三 对城乡私营商业的改造361
四 国内市场的变化368
五 对外贸易与进出口商的改造372
一 我国国家预算的特点及其作用378
第十二章 国家预算与信贷378
二 私营银行的改造与我国的银行体系387
三 银行信贷和利息390
第十三章 社会再生产与国民收入403
一 三种不同性质的再生产及其变化403
二 社会生产两个部类间的关系407
三 我国国民收入的性质及其分配418
四 国民收入的使用432
第三篇 第一个五年计划以后国民经济的变化440
第十四章 第一个五年计划以后国民经济的顿挫与恢复440
第十五章 实现四化第一个战役的初步胜利445
第十六章 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451
后记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