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弱势民族文学在现代中国:以东欧文学为中心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弱势民族文学在现代中国:以东欧文学为中心
  • 宋炳辉著 著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0页
  • 文件大小:35MB
  • 文件页数:30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弱势民族文学在现代中国:以东欧文学为中心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章 中外文学关系视域中的文学东欧1

第一节 从地理东欧到政治东欧1

第二节 从文化东欧到文学东欧6

第三节 东欧文学的共同特点8

第二章 清末民初东欧文学汉译的滥觞10

第一节 波兰“亡国史鉴”与汪笑侬的新京剧《瓜种兰因》12

第二节 李石曾译《夜未央》和许啸天的“波兰情剧”15

第三节 周氏兄弟与《摩罗诗力说》《域外小说集》19

第四节 周氏兄弟与匈牙利文学的早期译介25

第三章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弱势民族文学的译介32

第一节 该时期弱势民族文学译介概述32

第二节 周氏兄弟对“弱小民族文学”的倡导及其译介实践36

第三节 茅盾与《小说月报》对译介东欧文学的贡献39

第四节 朱湘与他的《路曼尼亚民歌一斑》47

第五节 其他文学期刊对中东欧文学的译介49

第四章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东欧文学的译介56

第一节 三四十年代中东欧文学译介概述56

第二节 茅盾、巴金、王鲁彦、孙用等翻译家的译介贡献59

第三节《文学》《矛盾》等文学期刊对中东欧文学的译介65

第四节 民族话语的意识形态性和知识分子的不同选择72

第五章 共和国时期弱势民族文学译介与民族文化建构80

第一节前30年弱势民族文学的译介80

第二节后30年弱势民族文学的译介89

第三节 本土文化规范与外来文学的创生性98

第六章 现代中国视域中的裴多菲·山陀尔——以《格言诗》中译为阐释中心102

第一节 裴多菲的中国形象与他的“格言诗”102

第二节“格言诗”的七个译本105

第三节“五言古体式”译本何以在竞争中胜出?110

第四节“以讹传讹”背后的文化缘由112

第七章 显克维奇、伏契克与布莱希特在中国的不同命运114

第一节 波兰作家显克维奇的译介114

第二节 捷克作家伏契克在中国的译介117

第三节 东德戏剧家布莱希特在中国的译介及其影响120

第八章 米兰·昆德拉在中国的译介及其接受125

第一节 米兰·昆德拉在中国译介的概况125

第二节 不约而同的选择:李欧梵与韩少功的译介131

第三节 是什么打动了中国:昆德拉的影响因素分析135

第四节 民族身份感的暗合:昆德拉的世界/民族文学意识139

第五节 变奏与致意:在创造中延续和展开的经典——《雅克和他的主人》跨文化解读147

第九章 世界语理想与弱势民族文学译介和影响156

第一节 中外文学交流史中的Esperanto156

第二节 国际世界语运动及其理想在中国的传播159

第三节 以世界语为中介语的弱势民族文学译介166

第四节 中西关系压力下的反抗努力及其内在紧张172

第十章 新中国60年的东欧文学译介与研究178

第一节前30年东欧文学的译介与研究178

第二节后30年东欧文学研究的热点185

第三节 近三十年来东欧文学研究的深入193

第四节 研究视野与方法的探索和未来发展的挑战199

第十一章 民族意识与世界意识的纠缠——泰戈尔在中国的译介及其影响203

第一节 泰戈尔的民族意识与世界意识203

第二节 两次访华及其反响209

第三节20年代中国的东西文化之争中的泰戈尔批判213

第四节 泰戈尔对于中国新文学的意义217

第十二章 以东欧为中心的弱势民族文学在中外文学关系中的地位和意义221

第一节 现代民族意识的觉醒与中国世界观的转变221

第二节 被压抑和遮蔽的中外文学关系线索227

第三节 揭示中国文学现代性特殊内涵的有效场所230

第四节 弱势民族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主体建立240

第五节 东欧文学的中国意义251

参考文献256

后记26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