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犯罪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犯罪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14/32591056.jpg)
- 辛明编著 著
-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1991
- 标注页数:284页
- 文件大小:11MB
- 文件页数:29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犯罪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5
前言5
第一篇 犯罪学概论5
第一章 犯罪学概述5
第一节 犯罪学的研究对象5
一 犯罪与犯罪学概念5
二 犯罪学的研究对象6
三 犯罪学的基本体系9
第二节 犯罪学的研究任务与特点9
一 体系的整体性10
二 知识的边缘性11
三 论证的数理性11
四 内容的阶级性12
第三节 犯罪学研究的指导思想13
一 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14
二 坚持发展“两个文明”的思想14
三 坚持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思想15
四 坚持多科性研究方向的思想16
第四节 犯罪学研究的方法论17
一 传统的研究方法17
二 现代的系统科学方法19
三 运用方法论时必须注意的问题20
第二章 犯罪学的形成与发展22
第一节 远古时期的犯罪学思想22
一 中国古代思想家的犯罪学思想22
二 西方早期思想家的犯罪学思想25
三 资本主义早期的犯罪学思想27
第二节 犯罪学的主要流派29
一 犯罪实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30
二 犯罪社会学派代表人物及其观点33
三 犯罪心理学派36
第三节 当代西方犯罪学流派37
一 现代生物学派的犯罪理论37
二 现代心理学派的犯罪理论40
三 现代社会学派的犯罪理论44
四 现代折衷学派的犯罪理论48
第三章 社会主义犯罪学的理论与实践50
一 犯罪不是从来就有的5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有关犯罪问题的理论51
二 犯罪是阶级社会的产物52
三 犯罪与“群众的受剥削和群众的贫困”有关53
四 社会主义社会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犯罪55
五 罪犯可以改造56
六 犯罪能够预防57
七 犯罪现象有可能最终消亡58
第二节 苏联与东欧国家的犯罪学研究现状58
一 关于犯罪的认定60
二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出现犯罪的原因60
三 关于犯罪预防62
第三节 中国犯罪学的研究概况63
第一节 犯罪分类与分类原则70
一 历史上的各种犯罪分类70
第二篇 犯罪现象论70
第四章 犯罪分类与犯罪描写70
二 近代西方犯罪学家的犯罪分类73
三 犯罪分类原则74
第二节 犯罪统计与统计原则78
一 犯罪统计的意义与任务78
二 犯罪统计的程序和原则80
三 犯罪统计的指标与指标系82
四 犯罪统计中的“隐蔽数字”问题83
第三节 犯罪描写与犯罪测定84
一 犯罪描写的内容和意义84
二 犯罪测定与测定参数85
三 犯罪的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87
第一节 犯罪时间与时代特色91
第五章 犯罪时间与犯罪分布91
一 犯罪的时代特色92
二 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犯罪特色93
三 不同季节的不同犯罪特色94
四 犯罪在瞬刻间呈现的变化98
第二节 犯罪空间与区域分布99
一 国际社会环境的犯罪及其分布100
二 不同国家犯罪在城乡间的分布101
三 交接区域的犯罪及其分布特点104
四 特殊环境里的犯罪特点105
第三节 “流动大军”与流窜犯罪106
一 流窜犯罪的概念与流窜犯成分构成107
二 流窜犯罪活动与作案特点108
三 流窜犯罪过程中的时空机遇111
第六章 当今世界主要国家的犯罪状况113
第一节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犯罪状况113
一 犯罪状况与犯罪态势114
二 犯罪行为的基本特征115
第二节 苏联与东欧国家的犯罪118
一 十月革命以来的犯罪概况118
二 东欧国家的犯罪现象及其趋势120
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的犯罪123
一 犯罪的区域性与区域特色123
二 犯罪类型与犯罪特点125
三 青少年犯罪与妇女犯罪128
第七章 新中国建立后的犯罪概况129
第一节 建国后不同历史时期的犯罪概况129
一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犯罪状况(1949.10~1956年)130
二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犯罪状况(1956~1966年)131
三 “文革”时期的犯罪状况(1966~1976年)134
第二节 80年代的犯罪状况及其特征136
一 80年代犯罪的基本态势137
二 80年代的犯罪类型及其特点139
第三节 港、澳、台的犯罪概况142
一 香港与澳门的犯罪状况143
二 台湾的犯罪状况145
第三篇 犯罪原因论152
第八章 犯罪的总根源152
第一节 犯罪的本质与犯罪的总根源152
一 历史上各类犯罪学派对犯罪本质的理解152
二 马克思主义关于犯罪本质与犯罪总根源的论述153
第二节 社会主义条件下犯罪存在的根本原因156
三 不同阶级社会中犯罪消长的基本原因156
一 剥削阶级虽然消灭了,但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157
二 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虽然已经确立,但多种经济成分还将长期存在158
三 生产力有所发展,但尚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158
四 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已经确立,但又有不适应经济基础之处159
五 社会各方面虽有所发展,但旧社会的痕迹却不会轻易消失160
第三节 犯罪的基本原因与犯罪因果链161
一 犯罪的基本原因161
二 犯罪的因果链164
三 犯罪的因果关系与因果概率165
第九章 社会宏观环境与犯罪169
第一节 政治因素对犯罪的影响169
一 正确认识与处理阶级斗争有利于抑制犯罪170
二 当前阶级斗争的特点172
三 近期反革命犯罪态势及成因174
第二节 经济因素对犯罪的影响175
一 群众贫因是阶级社会犯罪产生的最大基础175
二 经济政策失误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犯罪发生的重要原因178
三 管理与监督跟不上是“改革开放”时期犯罪严重化的重要原因179
第三节 文化因素对犯罪的影响181
一 文化程度与犯罪的关系182
二 文化领域中的消极因素对社会造成的污染183
三 精神鸦片的产生及其作用过程186
第四节 科技因素对犯罪的影响188
一 随着社会现代化,犯罪手段日益翻新188
二 随着科学技术的普及,技术性犯罪增加189
三 随着信息传播工具的发展,犯罪花色增多190
一 宗教与利用宗教进行犯罪191
第五节 宗教迷信对犯罪的影响191
二 封建迷信与利用封建迷信进行犯罪192
三 反动会道门组织及其复辟活动195
第十章 社会微观环境与犯罪197
第一节 家庭环境与家庭的典型犯罪197
一 家庭关系上出现的问题198
二 家庭结构上出现的问题199
三 家庭职能上出现的问题200
第二节 学校环境与学校的典型犯罪204
一 学校环境的犯罪及其基本态势205
二 社会思潮对学校教育的影响208
三 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弊端和薄弱环节209
一 街区环境类型与街区人员的犯罪211
第三节 街区环境与街区的典型犯罪211
二 社会不正之风对街区环境的影响212
三 街区环境存在的问题与犯罪214
第四节 职业环境与职工的典型犯罪215
一 各业职工的犯罪情况215
二 城镇职工犯罪原因217
第十一章 犯罪人与实施犯罪的主观因素221
第一节 犯罪人的心理因素221
一 犯罪心理的形成222
二 几种主要犯罪类型的犯罪心理225
三 犯罪心理的转化226
第二节 犯罪人的生理因素227
一 性别与女性犯罪227
二 年龄与未成年犯罪231
三 其他生理因素与犯罪234
第三节 恶习与犯罪236
一 恶习与恶习的形成236
二 三大恶习及对犯罪的影响237
第四节 刑事人员的再犯罪241
一 刑事人员再犯罪的基本情况242
二 刑事人员再犯罪的主观原因243
三 社会环境的消极因素对刑事人员再犯罪的影响244
第四篇 犯罪预防论248
第十二章 犯罪预防理论及其发展248
第一节 犯罪预防的历史经验248
一 我国历史上的犯罪预防248
二 西方近代犯罪预防理论250
第二节 现代犯罪预防的新思维252
一 共同防御理论体系252
二 现代遏制理论253
三 现代综合解决思想254
第三节 社会主义条件下实现犯罪预防的可能性和艰巨性256
一 犯罪预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256
二 犯罪预防任务的复杂性与艰巨性258
三 犯罪预防的战略与策略问题259
第十三章 犯罪预防理论的新发展——综合治理260
第一节 预防与惩处的五个重点261
一 脱逃型犯罪261
二 释放型犯罪262
四 内部型犯罪263
五 青少年型犯罪263
三 境外型犯罪263
第二节 正确处理四个相互关系264
一 “两个文明”建设的关系264
二 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关系265
三 两种不同管理的关系266
四 纵向与横向的防范关系267
第三节 把握家庭、学校、街道三个防范环节268
一 家庭是预防犯罪的第一道防线268
二 学校是预防犯罪的第二道防线269
三 街区是预防犯罪的第三道防线269
第四节 注意“两个结合”,实现防、打、改、建的良性循环271
一 防范工程的作用及其建设271
二 打击工程的作用及其建设272
三 改造工程的作用及其建设273
四 加强政法工作,实现防、打、改的良性循环274
第五节 加强治安保卫责任制是落实综合治理的关键275
一 建立与完善各种治安保卫责任制的意义275
二 各种治安保卫责任制的内容和形式276
三 落实治安保卫责任制的几个问题277
第十四章 落实综合治理必须加强犯罪预测279
第一节 犯罪预测及其方法279
一 预测与犯罪预测279
二 犯罪预测的理论依据280
三 犯罪预测的方法281
第二节 犯罪预测与犯罪预防决策、规划282
一 决策程序和决策特点282
二 规划与犯罪预防规划283
三 规划管理与实施监督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