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修订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修订版
  • 童星主编 著
  • 出版社: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7305030880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489页
  • 文件大小:38MB
  • 文件页数:502页
  • 主题词: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生-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修订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导论运用科学的精神研究社会主义1

第一节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1

一、“社会主义”概念的历史演变1

二、“科学社会主义”概念的确立3

三、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6

第二节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方法9

一、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一般方法9

二、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具体方法11

第三节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价值22

上 篇29

第一章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29

第一节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29

一、莫尔的“乌托邦”29

二、康帕内拉的“太阳城”32

三、闵采尔的“千年太平天国”35

第二节17~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36

一、摩莱里的“社会主义法典”36

二、马布利的“理性社会主义”39

三、巴贝夫的“平等共和国”41

第三节19世纪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42

一、圣西门的“实业制度”42

二、傅立叶的“和谐制度”46

三、欧文的“共产主义试验”49

四、空想社会主义的功绩、局限和历史地位52

第四节突破空想体系的最初尝试54

一、卡贝提出“过渡性社会制度”54

二、德萨米倡导理论和实践相结合57

三、布朗基组织政党、发动革命的实践58

四、魏特林的“无产阶级第一个独立理论”59

一、自然科学的发展和新自然观的形成62

第二章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飞跃62

第一节人类文明提供的优秀文化成果62

二、社会科学的探索及其新成果的取得64

三、资产阶级古典哲学的发展66

第二节近代资本主义发展提出的历史课题68

一、产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68

二、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暴露70

三、无产阶级的形成及其独立运动的兴起72

四、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诡辩式辩护73

五、黑格尔哲学的分裂与资产阶级奴仆哲学的泛滥74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76

的飞跃76

一、马克思、恩格斯创立新世界观的历程76

二、唯物史观的创立是哲学中的伟大变革79

三、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是政治经济学中的伟大变革81

四、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是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伟大变革82

第三章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84

第一节对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科学论证84

一、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84

结果84

二、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和社会主义的建87

设者87

三、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主要步骤89

第二节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91

一、1848年欧洲革命中的无产阶级运动91

二、1871年的巴黎公社革命93

三、两次组建“国际”,积蓄革命力量94

第三节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97

一、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97

二、无产阶级革命“共同胜利”的学说99

三、坚持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学说101

第四节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构想103

一、关于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构想103

二、关于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构想106

第四章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向现实的飞跃111

第一节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111

一、帝国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111

二、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113

三、社会主义革命中心由西欧向俄国转移116

第二节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一国胜利”的理论119

一、帝国主义时代科学社会主义的新课题119

二、帝国主义战争瓦解了国际资本同盟122

三、帝国主义战争创造了革命的形势124

四、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革命战争125

一、社会主义革命“一国胜利”理论的提出与完善127

第三节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127

二、民族殖民地革命理论的提出与完善129

三、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理论的提出与完善131

第四节帝国主义时代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134

一、1905年革命和1917年2月革命134

二、“四月提纲”和1917年10月革命136

三、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划时代意义137

中 篇141

第五章创建科学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与实践141

第一节苏俄初建时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141

一、剥夺剥夺者,退出帝国主义战争141

二、实行“战时共产主义”,粉碎外国武装干涉143

三、实施“新经济政策”,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146

第二节苏俄初建时期的政治建设理论150

一、过渡时期的阶级斗争150

二、过渡时期的无产阶级专政152

三、过渡时期的执政党建设154

第三节苏俄初建时期的经济建设理论158

一、工作中心必须转移到经济建设上158

二、社会主义必须拥有强大的物质基础161

三、必须运用国家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162

四、必须实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64

第四节苏俄初建时期的文化建设理论166

一、利用人类全部科技成果才能建成社会主义166

二、文化教育事业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168

三、必须加强共产主义思想教育170

第六章第一种社会主义模式——苏联模式172

第一节苏联模式形成的理论背景与历史条件172

一、列宁逝世前后托洛茨基“不断革命论”的挑战172

二、斯大林捍卫“社会主义一国建成论”177

三、苏共党内围绕“新经济政策”的争论179

四、斯大林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185

第二节苏联模式的基本内容及其特征188

一、苏联模式的产生过程188

二、苏联模式的基本内容与特征190

三、苏联模式的历史贡献195

第三节苏联模式的内在缺陷与弊端198

一、苏联模式理论上的局限198

二、苏联模式实践中的缺陷202

三、苏联模式表象上的普遍性211

第七章社会主义的其他模式213

第一节南斯拉夫模式213

一、南斯拉夫模式形成的背景与条件213

二、南斯拉夫模式的内容和特征215

三、南斯拉夫模式的理论依据221

四、对南斯拉夫模式的评价223

一、匈牙利模式产生的背景与理论准备225

第二节匈牙利模式225

二、匈牙利模式的内容与特征228

三、对匈牙利模式的评价230

第三节改良的“苏东”模式232

一、当代社会主义的三次改革浪潮232

二、改良的“苏东”模式的内容与特征234

三、对“苏东”解体、易帜的分析237

四、解体、易帜后的“苏东”现状244

第四节越南、老挝、古巴的革新和朝鲜的现状248

一、越南社会主义的革新248

二、老挝社会主义的发展252

三、古巴社会主义的改革255

四、朝鲜现状258

第一节民主社会主义261

一、民主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和理论渊源261

第八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思潮和流派261

二、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政策主张及流派264

三、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践结果及发展趋势269

第二节欧洲共产主义272

一、欧洲共产主义的历史渊源与理论渊源272

二、欧洲共产主义的理论与政策主张276

三、欧洲共产主义的发展趋势280

第三节西方马克思主义和第四国际的社会主义283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及特点283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285

三、第四国际的社会主义288

第九章第三世界的社会主义思潮和实践291

第一节第三世界社会主义的兴起291

一、第三世界社会主义兴起的历史背景和原因291

二、第三世界社会主义的基本特点295

一、第三世界社会主义的类型298

第二节第三世界社会主义的类型与影响298

二、第三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及影响303

第三节亚非拉国家共产党对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305

坚持与探索305

一、亚非拉国家共产党组织的现状305

二、亚非拉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趋势307

下 篇313

第十章经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313

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及其对民族独立主题的313

解决313

一、孙中山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主题的全面揭示313

二、民族独立主题的凸现及其解决中的困难316

三、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318

主题的解决322

一、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最初探索322

第二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其对民富国强322

二、对毛泽东晚年错误的纠正324

三、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326

第三节一个主题、两大理论、三位巨人329

一、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主题329

二、两个伟大理论的相互关系330

三、三位历史巨人的素质与功绩333

第十一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337

第一节社会主义中国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337

一、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中国的中心任务337

二、确立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曲折过程339

三、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必要前提341

第二节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中国的立国之本346

一、社会主义规定了中国现代化的方向346

二、社会主义提供了中国现代化的保证348

三、四项基本原则是坚持社会主义的题中之义350

第三节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352

一、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352

二、社会主义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356

三、既反“左”又反右,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357

第十二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360

第一节社会主义本质论360

一、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360

二、中国人社会主义思想观念的飞跃363

三、社会主义本质要通过中国特色表现出来366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368

一、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368

二、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70

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373

一、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375

第三节社会主义改革论375

二、正确理解改革的革命性质378

三、改革这场新革命的新特点381

四、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384

第十三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布局、表现和国际环境388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388

一、两手抓、两手都要硬388

二、“三抓”、“三步”、“三个有利于”391

三、实现“四化”的根本是培养人才394

第二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观表现397

一、经济方面的主要特征397

二、政治方面的主要特征401

三、思想文化方面的主要特征404

第三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环境406

一、当今世界的主要矛盾和时代特征406

二、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409

三、反对霸权主义、保卫祖国的独立和安全410

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建设纲领413

一、“二十字方针”和“十二大关系”413

第十四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纲领413

二、实施“两个根本转变”417

三、实施“四大发展战略”421

四、关于所有制结构的新构想428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建设纲领434

一、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434

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438

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建设纲领442

一、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442

二、认真学习和坚决贯彻邓小平理论446

三、努力培育“四有”干部和“四有”公民448

四、全面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450

一、新的历史条件下执政党建设的新问题453

第十五章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针,加强执政党建设453

第一节探索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的新思路453

二、新的历史条件下执政党建设的指导方针455

三、新的历史条件下执政党建设的新思路457

第二节探索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的新途径463

一、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迫切性463

二、新时期的干部队伍必须具备新素质464

三、新时期培养高素质干部的新途径468

第三节探索新时期反腐倡廉的新举措472

一、新时期反腐倡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472

二、反腐败斗争是一场严重的政治斗争474

三、反腐败斗争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476

第四节用“三个代表”思想统辖执政党建设479

结束语482

编者的话48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