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美学的文化精神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美学的文化精神](https://www.shukui.net/cover/59/32319450.jpg)
- 祁志祥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 ISBN:7532113914
- 出版时间:1996
- 标注页数:275页
- 文件大小:11MB
- 文件页数:29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美学的文化精神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序 蒋孔阳引言1
第一章 宗法文化与中国美学1
第一节宗法:一个尚待破译的谜1
“宗法”的既有定义及其不足1
“宗法”的字面意义及其四个要点3
“宗法”萌芽、发展、完备的历史扫描4
“宗法文化”定位6
第二节“人教”文化与中国美学6
“人教”: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6
人教文化:宗法文化的逻辑延伸8
以品论艺与以品论人11
中国美学术语中的人物品藻11
中国文论喻体的人伦倾向12
诗教的人教根基13
第三节“向心”文化与中国美学14
人教文化向心教文化的位移14
“天”向“人”、“物”向“心”的倾斜15
“求人”向“求己”、“爱人”向“爱己”的倾斜16
“花妙在精神”18
“诗文书画俱以精神为主”22
中国文论诸环节的心学痕迹23
第四节征古文化与中国美学23
祖宗崇拜向征古文化的生成23
“贵古贱今”的作品论26
“格以代降”的文学发展史论28
“援古证今”的用事论30
“原始表末”的方法论31
以复古为革新32
第五节“和”文化与中国美学34
“礼之用,和为贵”34
“和”:一个多维的行为文化系统34
以“和”为美38
以“声和”为特质的中国音乐美学40
“温柔敦厚诗教也”41
第六节“天人合一”与中国美学42
“天人合一”的宗法系统质42
中国美学中的“天人相类”43
中国美学中的“天人感应”45
训诂学是中国小学的字义学47
第二章 训诂文化与中国美学47
第一节音训:一条重要的训诂原则47
训诂的本义及方法48
音训在小学发展史中的地位51
第二节小学与经学的关系52
汉字音训与经传口授有关52
小学在汉代因经学而创立53
小学在六朝隋唐随经学而发展54
小学在清代因经学而昌盛55
在与经学的联系中考察音训历史57
第三节中国美学概念阐释中的音训方法60
经学是联系小学与美学的桥梁60
美学阐释中音训方法的得失评价61
音训对中国美学名言阐释的渗透61
第四节汉语文字中积淀的美学思想62
从“美”字群看中国美学的以味为美62
从“文”字群看中国美学的以文饰为美68
从“趣”字群看中国美学的以意为美74
第三章 儒家文化与中国美学76
第一节“心性之学”与“性情”理论78
先秦儒学的“心学”特色78
汉代儒学的“性学”特点79
宋儒“心性之学”的三个环节80
中国诗学的“情性说”83
明清美学中的“唯情论”85
先秦儒家的道德学说88
第二节儒道论与文道论88
汉代儒家的“纲常”理论90
贾谊对道德范畴的丰富91
道“本”艺“末”的价值论91
“文以载道”的创作论92
“有德者必有言”的修养论95
第三节“仁礼两合”与“文质彬彬”96
儒家重质而不废文96
儒家“好文”根于“礼”98
孔子的“文质彬彬”与扬雄的“事辞称”100
六朝的“文质统一”论及其对“文”的宽容与拓展101
唐宋“文质并重”之下对“质”的高扬107
元明清“文质”论对前期的复述与完善109
孔子论“辞达而已”111
第四节“辞达而已”与“中的为工”111
韩愈对“辞达”思想的发展112
苏轼对“辞达”思想的完备116
“辞以达意”与“中的为工”117
“中的为工”在唐宋以后文学形式美论争中的应用与体现118
第五节“温柔敦厚”与“诗可以怨”122
“温柔敦厚”的提出及其对“含蓄为上”的影响122
温柔含蓄的具体途径124
“温柔敦厚”与“诗贵含蓄”的差异125
从抗颜直谏到“诗可以怨”126
以“贞”、“露”、“赴”“动”为特色的“风骨”论127
第六节“观风”说与“劝惩”说129
孔子的“诗可以观”129
“观其音而知其俗”130
“观志而知风”131
“劝善惩恶”说的发凡、提出与发展132
文艺教化功用的具体形态134
第四章 道教文化与中国美学136
第一节道教的发展历史及教派传承136
酝酿与萌芽:老庄、方仙道、黄老道137
形成与发展:五斗米道、太平道、丹鼎道、灵宝派137
繁荣与兴盛:天师道、上清派、茅山宗、楼观派138
长足发展:上清与楼观、《云笈七签》等140
登峰造极:太一道、真大道、全真道、道教南宗、龙虎宗等142
停滞与衰落:正一道与全真道、《道藏》修纂144
第二节 《老子》与中国美学145
从以“道”为美到以“无”为美、以“妙”为美146
“圣人为腹不为目”与“味无味”149
“圣人无心”与“善者不辩”151
“愚己”愚民”“不争”的“圣人之治”151
“致虚守静”与复性致美152
第三节《庄子》与中国美学153
庄子美学核心:“适性为美”154
“适性为美”的思想表现形态155
“适性”之美的多样性及相对性160
“适性为美”的思想基础及价值定位161
“越名教而任自然”162
“雅无一格”与“不主故常”164
“元气”在“道生万物”图式中的位置165
第四节“元气”论与“文气”说165
“元气”作为“生气”及其表现形态167
“食气”“行气”“守气”“养气”168
“文气”即“文学生命力”169
作为作家生命力表现的“文气”171
作为作家创造力表现的“文气”173
“文气”风格修养论175
第五节“感觉挪移”与因果类比177
“感觉挪移”:道教炼丹食气和符箓咒语的思维基础177
由“天”及“人”180
由“人”及“文”181
第六节“雕刻伤气”与“自然平淡”182
从“雕刻伤气”到“忌斧凿”、“尚自然”182
由崇尚“自然天成”到高扬“朴素本色”183
“平淡而山高水深”184
“以少总多”与“辩不若默”185
第七节“辩不若默”与连篇累牍185
连篇累牍的道教经典187
丰富多彩的道教意象群及其对美学创作的影响188
第五章 佛教文化与中国美学192
第一节佛教在中国的传承及其美学影响大略192
中国佛教发展脉络192
般若学、“神不灭”论、涅槃学之美学影响194
三论宗、天台宗、唯识宗、禅宗之美学影响196
佛教对美学创作之影响198
第二节真假色空与美之真幻198
从“因缘生法”到“色即是空”198
美是幻影与美是涅槃200
“自性空”与“现象有”200
“色空相即”与“真幻相即”201
第三节“一切皆苦”与悲剧意识202
人生之苦与解脱之道202
“人生如寄”、“物是人非”的文学感伤205
“嗟老伤别”、“仕途失意”的诗学苦叹205
“悲天悯人”的菩萨心肠207
第四节神存形灭与贵神贱形208
三世业报与神我不灭208
形粗神精与遗形取神210
善恶果报与大团圆结局211
第五节“识有境无”与境界理论211
“阿赖耶识缘起”论211
“唯识无境”与“境假识真”212
“境识”一体和“思与境偕”213
意境之真幻虚实214
“取境”与“造境”215
第六节“三界唯心”与“文心学也”215
《大乘起信论》:“三界虚伪,唯心所作”215
天台宗:“一念三干”216
华严宗“心融万有”217
禅宗:“万法尽在自心中”218
中国美学的“心学”特色219
第七节“了无分别”与“整体把握”219
“无二之性即是佛性”219
“无分别心”与“无分别智”220
“终日分别而未尝分别”221
“整体不分”的“意象批评”222
第八节“禅定”之学与“虚静”生思224
虚静之心是“佛家三昧”224
“禅定”之学的行程和要义224
作为艺术构思心态学说的“虚静”论227
充满空寂禅意的美学创作228
第九节“现观现量”与“即景会心”229
“现观见道”与直观审美229
法相宗的“现量”理论231
“现在”性、“现成”性、“真实”性在审美观照中的照应232
第十节渐顿之说与艺术灵感235
“渐顿”说与道生之前的“小顿悟”说235
道生的“大顿悟”说和禅宗的“顿不废渐”说236
艺术灵感论中的渐顿烙印238
美学创作中灵活万变的“活法”240
第十一节“活法”论与“圆活生动”240
“诗家活法类禅机”247
吕本中提出“活法”的历史必然性248
第十二节 “言语道断”与“不著一字”249
“不著一字”的“言意”说249
“道不可言”与“道不离言”250
“诗家圣处不在文字,不离文字”253
第十三节“像教”理论与艺术想象257
“法身无相”与“般若无相”257
“托形象以传真”257
“像教”艺术的丰富想象258
“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259
第十四节呵佛骂祖与创新自得259
“无衣无钵”与“呵佛骂祖”260
“文章自得方为贵”261
第十五节参禅妙悟与审美解读262
“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262
禅宗的“热参”与“活参”263
“熟读精思”与“咀嚼涵咏”265
“好恶因人”与“由疑生悟”267
第十六节 不落二边与辩证思维267
中观法与辩证法之同异267
“二谛”“八不”三十六对”269
“不即不离”的“诗家中道”271
后记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