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民法研究 1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民法研究 1
  • 邱聪智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7300041574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417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447页
  • 主题词:民法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民法研究 1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民法六小时1

一、前言1

二、熟悉法律概念2

三、探索法律逻辑3

四、建构法律体系5

1 概念体系之构筑5

2 法条体系之构筑6

3 法典体系之构筑7

4 制度运用体系之构筑7

五、区别异质规范8

(二)债法与物权法10

(一)财产法与身份法10

(三)债法内部间11

六、注意实务操作13

七、尝试案例分析15

八、结语18

第二篇 论“台湾地区民法”债总构造上之非债总成分19

一、概述19

二、债总构造内容之分析20

(一)债总之全貌20

(二)债总构造之分类21

1 固有意义之债总22

2 “民法”总则性质之债总23

4 债各性质之债总24

3 契约总论之债总24

三、债总构造之重整26

(一)债总构造之重新归纳26

(二)债总构造重整之探索27

1 债总重整与债各之牵连27

2 债编重整与债各之牵连29

3 比较法之省察30

四、结语33

第三篇 契约社会化对契约解释理论之影响34

一、问题之说明34

(一)契约解释之意义35

二、契约解释之基本问题35

(二)契约解释之类型36

1 阐明解释36

2 补充解释37

3 拟制解释38

(三)契约解释之问题性质38

三、契约解释之资料40

(一)范围性因素40

(二)内容性因素41

(三)控制性因素42

(四)补充性因素43

(一)契约解释之范围45

四、契约解释之标准45

1 解释对象与解释准据46

(二)契约解释之准据46

2 契约类型与契约解释47

(三)契约解释与价值判断48

1 阐明解释与价值判断48

2 补充解释与价值判断50

3 拟制解释与价值判断51

五、契约解释之社会化52

(一)契约解释社会化之内涵52

1 解释之客观化52

2 解释之统一化53

1 解释社会化与“民法”修正54

3 解释之诚信化54

(二)契约解释社会化功能之检讨54

2 契约解释社会化之功能上界限55

六、结语56

第四篇 现行侵权行为修正之基本问题57

一、侵权行为保护范围之商榷57

二、过失概念之厘清59

三、危险责任成文法化之补充61

1 适用对象之问题62

2 适用范围之问题62

4 衡平原理之问题63

3 责任形态之问题63

四、结语64

第五篇 庞德民事归责理论之评价65

一、绪言65

二、社会利益说与归责原理67

(一)庞德民事归责理论之哲学基础67

(二)庞德民事归责理论之要旨70

三、庞德理论与英美之民事归责理论73

(一)庞德理论与英美过失责任主义73

(二)庞德理论与英美之危险归责原理75

四、庞德理论与现代欧陆侵权行为归责理论78

五、庞德学说之检讨82

(一)半放弃性哲学与庞德学说之流弊83

(二)归责意义分析不够严密之流弊84

(三)归责原理相互关系未见明确之流弊87

(四)忽略主观过失引起之流弊89

六、结语90

第六篇 1940年德国侵权行为法修正草案简介91

一、序言91

二、德国民法与过失责任主义92

三、修正草案与归责原理之重建94

四、结语96

一、绪言97

第七篇 1967年德国损害赔偿法修正草案简介97

二、损害赔偿法修正草案之由来98

三、修正草案之要点99

四、民法侵权行为类型之修正101

(一)一般人格权之确认101

(二)雇用人无过失责任之建立103

(三)公务员责任类型之修正104

五、危险责任构成之修正105

(一)危险责任统一立法之提议105

(二)危险责任类型之调整及补充107

1 高压设备责任类型107

3 危险物占有责任108

2 危险物设备责任类型108

六、损害赔偿范围之修正109

(一)完全损害赔偿制度之修正109

(二)危险责任损害赔偿之民法化110

七、结语111

第八篇 1967年德国损害赔偿法修正草案译介112

一、译前小序112

二、修正草案要点之介绍113

(一)概述113

(二)民法及其有关部分之修正114

1 有关损害赔偿范围之规定114

3 国家赔偿责任之建立115

2 一般侵权行为类型之调整115

(三)危险责任之有关修正116

1 危险责任类型之增删116

4 其他有关赔偿范围之修正116

2 危险责任赔偿范围之修正117

三、草案(条文)全貌118

(一)前言118

(二)条文119

四、译后附记128

第九篇 法国无生物责任法则之发展129

一、绪言129

(一)法国民法上侵权行为之基本构造132

二、法国民法典与危险责任132

(二)法国民法与过失责任136

(三)法国民法与无生物责任法则138

三、法国侵权归责理论之变动140

(一)概说140

(二)法国过失责任主义之扩大142

1 法国法上之过失客观化142

2 法国法上“违法视为过失”理论之发展145

(三)无生物责任法则之成立148

1 否认无生物责任法则之时期149

2 扩大古典危险责任法制之时期149

3 无生物责任法则之孕育150

4 无生物责任法则之诞生152

(四)无生物责任法则之扩展153

1 成立时期之适用对象153

2 汽车责任类型之适用155

3 无生物责任适用领域之再扩大158

四、无生物责任之构成原理160

(一)无生物之“行为”与危险责任160

(二)无生物责任法则与无过失责任原理164

(三)无生物责任法则与危险责任理论166

1 概述166

2 早期之危险责任理论167

3 担保责任理论之出现与无生物责任法则169

五、法国侵权行为法之全貌与归纳171

(一)概说171

(二)法国之危险责任立法173

(三)法国之行政上危险责任法则176

1 危险责任法则之发生176

2 危险责任法则之扩展177

3 危险责任法则之意义178

(四)法国法制之意义179

1 法国法制在比较法上之特色179

2 法国法制在比较法上之地位182

六、结语——对台湾地区法制之建言187

一、绪言190

第十篇 危险责任与“民法”修正190

二、近代民法与危险责任192

(一)危险责任之意义及适用范围192

(二)危险事故与过失责任主义193

三、危险责任现实化之形态196

(一)法律解释与危险责任196

(二)各国法制之归纳及分析197

(三)一般条款之地位199

四、台湾地区法制之探讨201

(一)台湾地区法制可采之途径201

(二)修正说明书之检讨202

1 危险责任概念缺乏之检讨203

2 危险责任一般条款构成原理之检讨204

3 危险责任类型之检讨206

4 一般条款之位置208

五、结语209

第十一篇 科技发展与危险责任法制211

一、绪言211

二、危险责任与传统民法理论212

(一)危险责任发生之背景212

(二)危险责任法制之面貌214

1 危险责任之意义214

2 危险责任之类型215

3 危险责任之发展过程216

(一)危险责任之根本问题219

三、危险责任理论与科技发展219

(二)因果关系与科技理论220

1 因果关系理论之变动220

2 因果关系之认定与科技发展221

四、因果关系理论之发展222

(一)概说222

(二)疫学因果关系说之发展223

(三)因果关系推定理论之形成225

1 现行“民法”上之表现225

2 危险责任法制上之发展226

(四)因果关系推定理论之难题228

五、结语229

第十二篇 德国损害赔偿法之修正与危险责任之归趋231

一、前言231

二、《德国损害赔偿法》之规范意义233

(一)《德国损害赔偿法》之由来233

(二)《德国损害赔偿法》之发展过程235

(三)《德国损害赔偿法》之规范地位236

三、参事官草案与危险责任237

(一)参事官草案之构想及内容237

(二)参事官草案与危险归责原理239

(三)参事官草案关于危险责任之主要修正内容241

四、德国危险责任法之发展过程与《损害赔偿法》243

1 《损害赔偿法》之责任类型244

(一)民法成立前已有之危险责任类型244

2 其他特别法之危险责任类型246

(二)参事官草案前之危险责任类型249

1 《德国损害赔偿法》之责任类型249

2 其他特别法之危险责任类型250

(三)参事官草案后之危险责任类型255

1 《德国损害赔偿法》之责任类型255

2 其他特别法之危险责任类型257

五、对参事官草案之批评259

(一)德依齐之一般条款说260

(二)柯兹之一般条款说262

(三)柯麦勒之类型化说264

六、结语267

第十三篇 “民法”第184条第1项后段规范功能之再检讨268

一、引言268

二、判例意旨269

(一)判决269

(二)重要意旨270

三、第184条第1项后段功能之扩张271

(一)第184条第1项后段与侵权行为之构造271

(二)第184条第1项后段之基本构想273

1 权利与利益之界限273

2 第184条第1项后段之原有规范功能275

(三)第184第1项后段功能之扩张276

(一)基本构想及缺失277

四、非财产上损害赔偿之困境及其突破277

(二)困境突破之历程280

1 非财产损害赔偿之一般化281

2 非财产损害概念之分化283

五、实务创举之疑惑及启示285

(一)实务创举所生之疑惑285

1 说理不清286

2 武断做法286

3 相互矛盾288

1 综合说明289

(二)实务创举之启示289

2 “民法”修正之配合291

六、结语294

第十四篇 医疗过失与侵权行为296

一、绪言296

二、医疗关系之法律性质297

(一)医疗关系之成立297

(二)医疗契约298

1 医疗契约之法律性质298

2 医疗契约之当事人300

(三)非契约之医疗关系302

(一)容许性危险与违法阻却303

三、医疗行为适法性之理论基础303

(二)患者承诺与违法阻却304

四、医疗过失之内容307

(一)医疗过失与侵权责任307

(二)医疗过失之判断标准309

1 过失判断标准309

2 医疗过失认定之一般标准310

(三)医疗过失之举证责任312

五、共同之医疗过失313

(一)医疗过失之责任主体313

(二)医疗上之共同侵权行为314

六、结语315

第十五篇 公害之民事救济317

一、绪言——公害法之缘起317

二、公害之概念及特性319

三、比较法之概观322

(一)素描322

(二)英美法之Nuisance323

(三)德国民法上之Immission326

(四)日本法制上之动态328

四、“台湾地区民法”上之根据及其理论基础330

(一)概述330

(二)不作为请求权之理论趋势331

1 人格权与公害之排除331

2 物权法上之不作为请求权332

3 侵权行为与不作为请求权之商榷333

(三)损害赔偿理论之趋势333

(四)不当得利理论之展开334

五、实用上难题之克服336

(一)因果关系认定之克服336

(二)违法性判断之克服337

(三)过失责任主义之克服338

(四)责任主义认定之问题340

(五)诉讼负担问题之克服341

六、结语342

一、译前附序344

第十六篇 西德民法债编全面修正之基本构想344

二、本文345

(一)债务法修正之契机345

1 债务法修正之激素345

2 再检讨之指示345

3 课题346

(二)问题之概观346

1 债务法之回归民法典346

2 民法与商法之区别348

3 新型个别债权债务关系348

4 判例之发展349

5 债务法内之发展351

2 论题之选择352

(三)审查352

1 审查方式352

3 审查内容之概观353

三、译后记358

第十七篇 损害赔偿方法(解释)论之检讨359

一、序言359

二、判例意旨360

(一)判决理由之抄录360

(一)法典之基本规定361

1 法律条文361

三、传统解释论之面貌361

(二)判例要旨之分析361

2 立法理由362

3 判例论据362

(二)学者通说363

1 早期学者通说363

2 晚近学者通说364

(三)实务立场365

1 判例成立之前365

2 判例成立之后365

四、限制解释论之检讨366

(一)意志自主之疑义367

(二)公平正义之疑义368

(三)生活实情之疑义369

(四)制度全貌之疑义370

(五)法律文义之疑义372

五、限制性解释论之克服374

(一)学说及实务之突破历程374

1 回复原状意义之扩大374

2 金钱赔偿并存之肯定375

(二)本文见解375

1 基本立场375

2 理论要旨376

六、结语379

(一)问题之提出380

1 信用交易之意义380

一、绪言380

第十八篇 有价证券信用交易担保制度之研究380

2 信用交易之难题381

(二)研究范围之厘清383

二、证券交易担保制度之架构385

(一)基础(债权)关系385

1 证券融资之法律性质385

2 证券融券之法律性质388

(二)担保(物权)关系389

1 担保之标的389

2 担保之法律性质390

(一)基本关系391

三、现行法制解释论之分析391

(二)周边制度394

1 隐藏性混藏寄托394

2 孳息之归属396

(三)其他可行解释之途径397

1 让与担保说397

2 消费寄托说398

3 消费借贷说398

四、制度因革之检讨399

(一)现代制度之检讨399

1 质权说之利弊399

3 质权说流弊之克服402

2 现行法规之漏洞402

(二)让与担保说之检讨405

1 让与担保说之优点405

2 让与担保说之流弊405

3 让与担保说之制度上课题407

(三)消费(寄托)借贷说之检讨408

1 一体观察之依据408

2 消费借贷说之利弊409

3 消费借贷说之制度上难题410

五、结论412

(一)相关法规修正之归纳412

(二)总结41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