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自然 科技 社会与辩证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自然 科技 社会与辩证法
  • 许为民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 ISBN:7308031306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451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46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自然 科技 社会与辩证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自然、科技、社会与辩证法的研究对象的内容2

二、自然、科技、社会与辩证法研究的学科基础和发展历史4

三、自然、科技、社会与辩证法的学习意义和要求12

自然篇19

第一章 自然观的历史发展19

第一节 古代机体论、神论自然观19

一、古代中国的自然观19

二、古希腊的物质观与自然观20

三、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神创论自然观22

第二节 近代机械论自然观24

一、近代科学革命与自然观的转变24

二、机械论自然观的兴起及其局限26

一、辩证自然观的生成和发展28

第三节 现代辩证、系统论自然观28

二、学进步所导致的系统论自然观30

第二章 存在的自然界33

第一节 物质系统的类型与基本属性33

一、物质系统的分类34

二、物质系统中的整体与部分35

三、环境对物质系统的作用38

第二节 物质系统的层次结构41

一、物质形态的多样性41

二、非生命系统的层次结构44

三、生命系统的层次结构46

第三节 自然界层次结构的规律47

一、层次结构的复杂性规律47

二、层次结构的结合度规律49

三、不同层次间相互作用的规律51

第四节 物质系统的若干哲学范畴54

一、物质与时空54

二、有限与无限57

三、可分与不可分60

第三章 演化的自然界65

第一节 演化观念的逐步确定65

一、人“第一推动”到演化65

二、演化的判别68

三、演化的内容70

第二节 自然界物质系统的起源与演化73

一、宇宙的演化73

二、恒星的演化76

三、地球的演化78

四、生命的起源与生物进化80

第三节 进化机制及其哲学讨论82

一、进化的条件与过程83

二、进化的退化的关系87

三、偶然性在进化中的意义89

四、自然界演化的周期性92

第四章 人类与人化的自然界96

第一节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96

一、人类从动物界的分化96

二、类对自然界作用的变迁99

三、人与自然对象性关系102

第二节 人类进步对自然界的深刻影响105

一、人类的新进化与能动性力量的发展105

二、自然界的“人化”108

三、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新特点111

一、人与自然关系现状及原因分析113

二、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想图景116

三、人与自然关系的出路118

科学篇123

第五章 科学发展123

第一节 科学发展的历史脉络123

一、科学发展的历史分期123

二、古代科学及其特点124

三、近代科学及其特点127

四、现代科学及其特点133

第二节 科学目标与科学进步137

一、科学的目标137

二、科学的进步140

一、关于科学发展模式的若干理论144

第三节 科学发展的模式144

二、关于科学发展一般模式的评论151

第六章 科学理论154

第一节 科学划界154

一、科学划界及其意义154

二、关于科学划界的基本观点156

三、对划界标准的评论160

第二节 科学语言与科学解释163

一、两种语言符号系统163

二、科学语言的分类165

三、科学概念与科学命题167

四、语言层次与科学解释169

五、科学的合理性174

第三节 科学理论的结构177

一、科学理论结构的“正统观点”177

二、亨普尔对“正统观点”的修正180

三、奎因的网络模型182

四、关于科学理论结构的评论184

第四节 科学理论的评价186

一、逻辑经验主义评价模式186

二、批判理性主义评价模式188

三、科学历史主义评价模式190

四、对各种评价主义模式的评论193

第七章 科学立法196

第一节 科学研究与科学方法论196

一、科学方法论的研究对象196

二、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及方法198

第二节 科学问题与科研选题199

一、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199

二、科学问题的类型及其来源202

三、科学选题的原则与步骤206

第三节 获取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210

一、科学事实及其性质210

二、科学观察与科学实验212

三、观察和实验中的机遇215

四、获取科学事实的若干认识论问题217

第四节 逻辑思维方法220

一、科学抽象及其意义220

二、比较与分类221

三、类比与移植222

四、分析与综合224

五、归纳与演绎225

六、数学方法227

一、非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229

第五节 非逻辑思维方法229

二、直觉与灵感230

三、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关系231

四、非逻辑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关系232

第六节 假说方法233

一、从发现逻辑到证明逻辑234

二、科学假说的特征237

三、科学假说建立的方法论原则238

四、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240

第七节 系统科学方法242

一、系统科学及其方法242

二、常用的系统科学方法243

三、系统科学方法的新发展246

第一节 以材料加工为主导的古代手工技术251

第八章 技术发展251

技术篇251

一、石器时代与石器技术252

二、铜器时代与铜器技术253

三、铁器时代与铁器技术255

四、古代的动力技术和信息技术257

第二节 以能源动力为主导的近代工业技术259

一、蒸汽技术革命260

二、电力技术革命262

三、机械化大生产的工业技术体系266

第三节 以信息通讯为主导的现代科学化技术271

一、现代技术的科学化特征271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兴起的现代技术272

三、当代高新技术群279

一、技术发展的宏观规律286

二、技术发展的微观规律289

第九章 技术理论293

第一节 技术本质293

一、技术的各种分类293

二、技术的本质特征296

三、技术的双重属性297

四、技术的价值负荷299

五、技术的要素分析302

第二节 技术分类304

一、技术分类的原则的标准304

二、按技术基本属性的分类306

三、按技术运动形式的分类308

四、按生产劳动过程的分类309

一、技术系统与技术体系312

第三节 技术体系结构312

二、技术体系的演化变革314

三、技术联系方式与技术的结构316

第十章 技术方法320

第一节 技术方法与创造过程320

一、技术创造的一般程序320

二、技术方法的特点与原则323

第二节 技术预测方法326

一、技术预测有其意义326

二、技术预测的理论基础328

三、技术预测方法的类型330

第三节 技术评估方法332

一、技术评估的意义及价值标准332

二、技术评估的原则与程序335

三、技术评估的常用方法338

一、技术发明的一般过程339

第四节 技术发明方法339

二、作为技术发明核心的技术原理构思方法342

三、常用的发明创造技法345

第五节 技术设计方法346

一、技术设计方法的发展与作用346

二、技术设计的一般方法348

第六节 技术试验方法353

一、技术试验的作用与特点353

二、技术试验的基本程序和常见类型355

第一节 社会体制和科学技术体制361

一、社会体制的四要素361

第十一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361

科学技术社会篇361

二、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技术体制364

三、从社会体制角度看科学与技术的异同365

第二节 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社会角色的形成367

一、古代科学技术活动主体的社会角色368

二、近代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社会角色的也现371

三、现代科学和技术专家社会角色的确立375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分层和社会组织379

一、科学技术的社会分层379

二、科学共同体和技术共同体381

三、“无形学院”和“创新者网络”384

第四节 科学技术的体制目标和社会规范387

一、科学技术的体制目标387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规范389

一、16、17世纪的科学革命393

第一节 科学技术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393

第十二章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393

二、18世纪工业技术革命395

三、18世纪的社会政治革命397

第二节 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增长398

一、科学技术与生产力提高的定性说明398

二、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定量分析399

三、经济增长的知识经济学解释401

第三节 社会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406

一、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406

二、技术的社会塑造409

第四节 技术经济式与社会制度框架的匹配411

一、技术创新论与制度创新创之争411

二、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匹配理论414

三、一个案例分析417

第十三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评价与可持续发展421

第一节 全球问题与科学技术的社会评价421

一、全球问题的概念及其内涵421

二、全球问题引发的科学技术社会价值争论423

三、对科学技术社会价值的再思考426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分析框架429

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429

二、人与自然的协调的人与人的协调431

三、人与人协调问题的博弈分析434

第三节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景的途径437

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景437

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443

三、通过科技进步与制度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446

后记45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