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钱伯海文集 第4卷 国民经济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钱伯海文集 第4卷 国民经济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43/32307266.jpg)
- 钱伯海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 ISBN:750175389X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609页
- 文件大小:28MB
- 文件页数:629页
- 主题词:社会科学 国民经济(学科: 经济学) 社会科学 国民经济 经济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钱伯海文集 第4卷 国民经济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总论1
第一节 国民经济与国民经济学1
国民经济的两种内涵与两种运动1
国民经济学的基本内容4
国民经济学与一般经济学7
第二节 国民生产——社会劳动创造价值10
价值范畴的多种涵义10
国民生产与社会劳动15
剩余价值m主要来源于物化劳动17
物化劳动c全部是本期活劳动的成果19
物化劳动c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而不断增大23
第三节 生产、经营要素与生产力、生产关系26
生产三要素26
经营三要素28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31
区分两大要素范畴的重要意义34
所有制是社会形态的决定基础37
第四节 所有制基础与分配形式37
两权分离与产权关系40
分配的形式与模式43
第五节 国民经济学的社会特征45
国民经济的社会内容45
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48
历史的误会和误会的发展51
第六节 国民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论基础56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指导56
系统原理58
辩证方法61
第二章 国民经济的基本理论与方法65
第一节 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65
多目标与多层次65
多目标的对立统一68
经济目标的中心地位70
经济利益与经济动力72
第二节 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72
按劳分配规律74
价值规律及其广泛意义77
第三节 国民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81
企业的微观基础81
企业行为目标81
企业行为约束87
企业经济与企业管理学89
第四节 国民经济运行的中心和中介92
市场的中心和中介92
市场类型94
市场体系96
第五节 国民经济发展的平衡不平衡99
平衡、速度与比例99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102
供需平衡是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集中表现105
经济规律与规律体系108
第六节 经济规律与国民经济管理108
间接管理,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110
直接管理,计划经济体制的回顾114
第三章 国民经济的运行过程117
第一节 国民经济运行和社会再生产117
经济运行的基础和条件117
国民经济流量、存量及其转化119
社会产品再生产与生产关系再生产121
第二节 社会产品的生产与流通124
生产范围的确定124
生产成果的价值表现127
市场流通是商品生产的继续130
第三节 社会产品、国民收入的分配132
社会产品、国民收入的内涵132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135
国民收入的再分配136
中间消耗与补偿139
第四节 社会产品、国民收入的使用139
最终使用——消费、投资与净出口142
补偿基金的变化规律145
第五节 国民经济运行的总过程149
社会资金的循环与周转149
循环过程与扩大过程152
社会稳定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154
国民核算的经济内容158
第一节 国民核算是国民经济数量关系的核算158
第四章 国民经济的数量关系158
国民核算的平衡原则160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63
第二节 国民经济生产量的核算166
三大指标与两种方法166
总产值(总产出)的核算169
国内生产总值与净值的核算171
国民总收入与净收入174
第三节 国民经济分配量的核算174
国民收入的两种标准175
国民分配指标体系178
第四节 国民经济使用量的核算与总体核算181
国民经济使用量的核算181
国民经济总体核算183
国民经济核算帐户184
第五节 国民经济的国际对比188
综合国力的内涵188
综合国力的评价方法190
国际经济的综合对比194
第五章 供需平衡与国民经济管理199
第一节 供需平衡关系的一般论述199
供需平衡、不平衡的判定199
供需总量平衡201
供需结构平衡205
均衡理论与社会均衡208
第二节 供需平衡的理论规范208
非均衡理论214
马克思再生产理论217
第三节 供需平衡不平衡的现实思考219
虚拟资本与泡沫经济219
经济周期与市场冷热224
揭示两大平衡关系的IS-LM模型227
形成机制的综合思考232
第四节 供需平衡不平衡的形成机制232
乘数效应237
加速作用247
第五节 供需平衡的宏观经济管理252
短期平衡与需求管理252
长期平衡与供给管理255
总量控制与结构调整258
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261
社会总供给的内容构成265
第一节 社会总供给与社会再生产265
第六章 供给管理与产业结构265
供给与生产、与需求的数量关系267
社会总供给的测定269
第二节 社会总供给的决定与增长272
总量决定与构成决定272
社会总供给的增长275
社会总供给的约束278
比例关系与产业结构281
第三节 社会总供给的产业结构281
产业结构理论及其决定因素285
产业结构和发展趋势290
第四节 产业结构的地区表现293
生产力的地区配置293
地区优势与比例发展297
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299
第五节 产业政策与产业经济学304
产业政策的形成和发展304
产业政策的内涵307
产业经济学309
第七章 需求管理与投资消费313
第一节 社会总需求的内容构成313
社会总需求的内涵313
社会总需求的构成315
社会总需求的测算316
第二节 居民个人消费需求319
居民消费和居民购买力319
居民消费倾向321
居民消费结构及变动趋势325
第三节 社会集体(政府)消费需求327
社会集体(政府)消费的内容327
社会集团购买力329
净出口及其决定因素331
投资、积累与积蓄333
第四节 总投资与净出口需求333
积蓄与储蓄336
投资规模及结构338
净出口及其决定因素340
第五节 消费经济学与投资经济学342
消费经济学342
投资经济学344
其他再生产经济学348
政策目标的多重性351
第八章 国民经济政策目标及宏观调节351
第一节 国民经济政策目标351
多重目标的矛盾统一354
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356
第二节 宏观调控的方法手段359
经济制度与调控体制359
市场机制与调控方法362
宏观调控的主要方法手段366
价格机制和调控作用369
第三节 价格机制及其调控功能369
价格与生产、流通371
价格与分配、消费373
第四节 价格变动的连锁反应376
连锁反应及其限界376
连锁反应的控制379
价格扭曲与价格水平381
物价总水平384
第五节 价格体制与价格体系384
价格变动与价格指数386
价格体制与体系389
第九章 财税机制与财政调节393
第一节 三次产业与财政收支性质的变化393
三次产业与公共产品393
财政收支的补偿内容395
社会劳动价值论是财政科学的基础理论398
财政政策目标401
第二节 财政政策的目标与功能401
财政政策功能404
财政体制模式406
财政政策的宏观效应409
第三节 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411
财政收入的主要内容411
财政支出的三种方向414
财政收支的决定因素417
第四节 财税机制的宏观调节421
国家预算421
税收及税收率423
公债与债息率429
第五节 财政平衡的宏观效应431
财政平衡的多种内涵431
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433
财政“结余”与通货紧缩436
第一节 货币、资金与金融440
货币与信用440
第十章 货币、信贷与金融调节440
货币与资金442
金融与金融资产446
金融的调剂与调节449
第二节 货币供需与信贷收支451
货币总量451
信贷收支与平衡454
货币供需与两类膨胀458
第三节 货币政策目标与传导463
货币政策目标463
货币政策选择466
货币政策传导469
第四节 货币政策手段的宏观调节472
利率与贴现率472
准备金制度474
公开市场业务476
货币与财政政策的配合478
银行系统484
第五节 银行、保险和金融体系484
保险与保险业486
证券和证券业489
第六节 国际金融机构与现代金融体系493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493
世界银行集团495
现代金融体系498
国际经济与国际分工503
第十一章 对外经济及其控制与调节503
第一节 国际经济与经济全球化趋势503
比较成本和相对需求理论506
经济全球化趋势509
国际贸易组织WTO511
第二节 外贸进出口与关税调节513
商品劳务进出口513
关税与非关税517
外贸效益与盈亏的判断标准519
第三节 对外资本往来522
外资及其类型522
利用外资525
对外投资529
第四节 外汇及汇率调节531
外汇及汇率531
汇率调节及综合作用534
汇率与购买力539
人民币汇率542
第五节 国际收支的平衡和调节545
国际收支的内容545
国际收支不平衡及其调节548
国际货币金融危机551
第十二章 国民经济总体模式与发展战略555
第一节 国民经济体制模式的内容555
体制、模式与总体模式555
总体模式的基本构架557
总体模式的设计、建设和改革的一二三原则559
所有制模式562
第二节 国民经济的体制模式562
分配模式565
调控模式568
第三节 发展战略与发展战略理论570
“发展战略”的内涵570
发展战略与发展经济学572
经济增长与增长经济学578
发展战略与发展计划582
第四节 发展战略的制定和运用582
战略目标及其实施584
中国国情国力与发展战略588
第五节 配套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592
加强法制和两个文明建设592
坚持按系统原理和辩证方法建设市场经济597
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600
附:一版《前言》、二版《前言》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