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马克思经济理论新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马克思经济理论新论](https://www.shukui.net/cover/65/32294420.jpg)
- 岳宏志,寇雅玲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 ISBN:7501783896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337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353页
- 主题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马克思经济理论新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马克思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新论3
第一章 社会主义商品价值问题上的若干主要观点3
1.1 “窄派”的商品价值观3
1.1.1 “窄派”的交换观3
1.1.2 “窄派”的商品观4
1.1.3 “窄派”的价值观5
1.2 “中派”的商品价值观6
1.2.1 “中派”的交换观6
1.2.2 “中派”的商品观7
1.2.3 “中派”的价值观11
1.3 “宽派”的商品价值观11
1.3.1 “宽派”的交换观12
1.3.2 “宽派”的商品观12
1.3.3 “宽派”的价值观14
1.4 “新窄派”的商品价值观15
1.4.1 “新窄派”的交换观15
1.4.2 “新窄派”的商品观17
1.4.3 “新窄派”的价值观17
1.5 对“四大学派”的若干评论18
1.5.1 关于社会分工对商品存在的作用问题18
1.5.2 关于交换与商品存在的关系问题19
1.5.3 关于商品存在的范围问题20
1.5.4 关于商品与价值的关系问题21
1.5.5 两种不同的研究思路22
第二章 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与商品关系的论述23
2.1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23
2.2 社会主义与产品交换互不相容(一):马克思的论述26
2.3 社会主义与产品交换互不相容(二):恩格斯的论述28
2.4 社会主义与产品交换互不相容(三):列宁的论述31
2.5 社会主义不是商品经济35
第三章 社会主义与价值、劳动券的关系38
3.1 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与价值的论述38
3.1.1 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与价值关系的论述38
3.1.2 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与价值关系的论述45
3.1.3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与价值关系的论述48
3.1.4 剩余价值是反映社会关系的中心范畴48
3.2 马克思对格雷“劳动货币”乌托邦的批判52
3.3 马克思对蒲鲁东“劳动货币”乌托邦的批判55
3.4 马克思对欧文“劳动货币”乌托邦的批判58
3.5 马克思有关论述分析60
第四章 恩格斯《反杜林论》中有关论述辩析62
4.1 杜林的劳动论和价值论62
4.2 杜林的空想社会主义方案64
4.3 杜林的经济公社是行不通的67
4.4 杜林“金属货币”实际上是劳动券68
4.5 对恩格斯一段名言的全新阐释71
第五章 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问题77
5.1 对“产品经济”理论的再认识77
5.2 对“计划经济”理论的再认识80
5.2.1 马克思的经济运行理论80
5.2.2 恩格斯的经济运行理论82
5.2.3 列宁的经济运行理论84
5.2.4 “计划经济”的确切涵义85
5.3 社会主义经济必然是市场经济87
5.3.1 社会主义经济的等价分配原则87
5.3.2 只有市场经济才能实现价值规律90
5.3.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91
5.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几个理论问题95
5.4.1 一般术语约定95
5.4.2 商品问题96
5.4.3 货币问题98
5.4.4 资本问题99
5.4.5 市场经济问题100
5.5 股份公司的几个理论问题102
5.5.1 股份公司的组织特征102
5.5.2 股份公司财产关系的传统观点103
5.5.3 所有权理论和产权理论的比较104
5.5.4 股份公司的所有权结构106
5.5.5 股份公司的产权结构107
中篇 马克思价值理论新论113
第六章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辨析113
6.1 抽象劳动形成价值的实体113
6.2 运输业劳动创造价值115
6.3 马克思服务价值论118
6.4 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价值量的规定121
6.5 马克思市场价值理论126
第七章 几种流行的价值理论批判133
7.1 边际效用价值论批判133
7.2 斯拉法价值理论批判137
7.2.1 为维持生存的生产137
7.2.2 具有剩余的生产139
7.2.3 结论141
7.3 斯梯德曼价值理论批判142
7.4 广义价值论批判148
7.4.1 广义价值决定理论的两部门模型148
7.4.2 广义价值决定理论的N部门模型158
7.4.3 不是结束的结束语164
7.5 劳动生产力与价值量正相关原理批判164
7.5.1 马克思关于劳动生产力和价值量关系的基本原理165
7.5.2 蔡继明教授的推理过程及其逻辑错误167
7.5.3 结论171
第八章 西方经济学家关于马克思转形问题的研究172
8.1 庞巴维克对马克思的批判和希法亭对庞巴维克的反批判173
8.2 鲍特凯维茨对马克思转形理论的研究174
8.3 温特尼茨、米克和塞顿模型176
8.3.1 温特尼茨模型176
8.3.2 米克模型177
8.3.3 塞顿模型178
8.4 萨缪尔森关于转形问题的研究179
8.4.1 《工资和利息》179
8.4.2 《马克思的“价值”向竞争“价格”的“转化”》182
8.4.3 《理解马克思的剥削概念》186
8.5 森岛通夫对马克思转形问题的解说188
第九章 中国经济学家关于马克思转形问题的研究193
9.1 丁堡骏模型193
9.2 朱奎模型196
9.3 白暴力模型199
9.4 王志国模型204
9.5 张忠任模型208
9.5.1 错误的模型设置209
9.5.2 错误的数学证明212
附录:张忠任转形问题研究再批判214
第十章 “转形问题”的彻底解决222
10.1 李嘉图学派解体的两个原因223
10.2 “简单转形问题”的彻底解决224
10.2.1 周转相同、一次转移225
10.2.2 周转不同、多次转移226
10.3 解决“复杂转形问题”的理论基础227
10.4 “复杂转形问题”的彻底解决231
10.4.1 周转相同、一次转移231
10.4.2 周转不同、多次转移232
10.5 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论233
下篇 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新论239
第十一章 马克思对前人生产劳动理论的批判和继承239
11.1 马克思对亚·斯密以前经济学家生产劳动理论的批评239
11.1.1 重商主义的生产劳动理论239
11.1.2 重农学派的生产劳动理论240
11.2 马克思对亚·斯密生产劳动理论的评论242
11.2.1 亚·斯密的生产劳动理论242
11.2.2 马克思在1857-1858年对亚·斯密生产劳动理论的见解247
11.2.3 马克思在1861-1863年对亚·斯密生产劳动理论的看法251
11.3 马克思对庸俗经济学家生产劳动理论的批判261
11.3.1 热尔门·加尔涅261
11.3.2 施托尔希263
11.3.3 纳骚·西尼耳264
11.3.4 佩·罗西265
第十二章 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266
12.1 马克思在1863-1865年中关于生产劳动问题的论述266
12.1.1 马克思在第26卷第一册附录中关于生产劳动问题的论述266
12.1.2 马克思在第49卷中关于生产劳动问题的论述271
12.2 马克思在1867年《资本论》中有关生产劳动论述的辩析276
12.2.1 马克思有所谓的“一般生产劳动”范畴吗?276
12.2.2 生产劳动概念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283
12.2.3 马克思对商业劳动性质的两种不同判断286
12.3 马克思的服务理论289
12.4 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的总结290
12.4.1 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体系290
12.4.2 创造价值的劳动与生产劳动的相互关系291
12.4.3 马克思经济学中的三个“无关论”定理292
第十三章 马克思的生产领域划分理论293
13.1 物质生产领域和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划分293
13.2 物质生产领域的内部划分297
13.3 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内部划分298
13.4 三次产业划分理论299
第十四章 国内外经济学界关于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的争论和简评302
14.1 “宽派”的生产劳动观302
14.1.1 “宽派”的资本主义生产劳动观303
14.1.2 “宽派”的社会主义生产劳动观305
14.1.3 “宽派”的国民经济统计观307
14.2 “窄派”的生产劳动观307
14.2.1 “窄派”的资本主义生产劳动观308
14.2.2 “窄派”的社会主义生产劳动观310
14.2.3 “窄派”的国民经济统计观311
14.3 “中派”的生产劳动观313
14.4 生产劳动问题上的其他主要观点315
14.4.1 何炼成先生的生产劳动理论315
14.4.2 陆立军先生的生产劳动理论317
14.4.3 白暴力先生的生产劳动理论321
14.4.4 李铁映先生的生产劳动理论324
14.5 当代西方学者的生产劳动理论325
参考文献328
后记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