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农产品区域发展战略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农产品区域发展战略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4/32282437.jpg)
- 张宝文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ISBN:9787109124462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406页
- 文件大小:28MB
- 文件页数:431页
- 主题词:农产品-农业布局-区域经济-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农产品区域发展战略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农业地域分异原理3
一、自然地域分异原理3
(一)纬向地带性差异4
(二)经向地带性差异4
(三)非地带性差异5
二、劳动地域分工理论6
(一)劳动地域分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7
(二)劳动地域分工是商品生产的结果7
(三)劳动地域分工是社会化生产的客观要求7
(四)劳动地域分工是扬长避短、提高农业整体竞争力的需要8
三、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8
(一)增长极理论8
(二)二元空间理论9
(三)区域梯度转移理论9
四、小结10
第2章 农产品区域比较优势原理11
一、农产品比较优势研究进展11
(一)国外农产品比较优势研究11
(二)国内农产品比较优势研究12
(三)我国农产品比较优势研究的局限性15
二、农产品区域比较优势理论16
(一)比较优势基础理论16
(二)比较优势理论在布局中的应用价值20
(三)农产品区域比较优势的概念和内涵21
(四)农产品区域比较优势的成因分析22
三、农产品区域比较优势的影响因素分析23
(一)农产品区域比较优势的表征要素23
(二)农产品区域比较优势的形成要素24
四、农产品区域比较优势的测度27
(一)农产品区域比较优势的识别27
(二)农产品区域比较优势测度模型28
五、小结35
第3章 农业区域产业结构理论36
一、农业区域产业结构的内涵和类型36
(一)区域产业结构的内涵36
(二)农业区域产业结构的内涵37
二、农业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和演变规律38
(一)农业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38
(二)农业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42
三、农业区域专业化产业与主导产业选择50
(一)农业区域主导产业选择需要考虑的影响因素50
(二)农业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基本原则和指标体系53
四、农业区域产业结构优化55
(一)农业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内涵和准则55
(二)农业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方法57
五、小结58
第4章 农产品区域化布局的国际经验59
一、国外农产品区域化布局实践59
(一)美国59
(二)法国60
(三)日本62
(四)印度63
二、国外推进农产品区域化布局的基本经验65
(一)应用经济与法律手段推进农产品区域化布局65
(二)重视农业信息化建设和市场秩序规范65
(三)推动农业科技进步65
(四)采取农业信贷和补贴政策66
(五)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66
(六)设立区域协调发展资金67
三、国外农产品区域化布局的几点启示67
(一)中国农业的强地域性特征67
(二)农产品区域化布局的阶段性特征67
(三)政府的引导和规范作用68
(四)科学技术的支撑和引领作用68
第5章 我国农产品区域布局影响因素分析73
一、水资源空间分布73
(一)我国水资源基本情况73
(二)我国农业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75
(三)农业水资源空间分异特征76
二、耕地空间分布81
(一)我国耕地地区分布81
(二)后备耕地资源地区分布83
(三)我国耕地变化空间分异特征83
三、运输条件变化85
(一)运输在农产品布局中的作用85
(二)我国农产品运输现状86
四、人口区际流动87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过程87
(二)人口流动对农产品布局的影响88
(三)我国农村劳动力与人口转移趋势89
五、政策因素的影响92
(一)联产承包政策92
(二)粮食直接补贴政策93
(三)退耕还林(草)政策94
第6章 我国农产品区域格局变化趋势96
一、粮食区域格局变化趋势96
(一)我国粮食生产变化96
(二)我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的变化97
二、棉花区域格局变化趋势98
(一)我国棉花生产变化98
(二)我国棉花生产区域格局的变化99
三、油料区域格局变化趋势100
(一)我国油料生产变化100
(二)我国油料生产区域格局的变化101
四、肉类区域格局变化趋势103
(一)我国肉类生产变化103
(二)我国肉类生产区域格局的变化104
五、奶类区域格局变化趋势105
(一)我国奶类生产变化105
(二)我国奶类生产区域格局的变化105
六、水产区域格局变化趋势106
(一)我国水产生产变化106
(二)我国水产生产区域格局的变化107
第7章 未来农产品区域供求关系研究111
一、数据和方法111
(一)数据来源111
(二)分析方法111
二、2010年、2020年区域粮食供求分析112
(一)粮食供求分区112
(二)2010年、2020年区域粮食需求量预测113
(三)2010年、2020年区域粮食产量预测114
(四)各区域粮食供求平衡能力116
三、2010年、2020年棉花区域生产能力分析117
(一)棉花生产分区方案117
(二)1990——2005年棉花区域生产能力分析117
(三)2010年、2020年区域棉花产量预测118
四、2010年、2020年区域油料供求分析121
(一)油料供求分区121
(二)2010年、2020年区域油料产量预测121
(三)2010年、2020年区域油料消费量预测123
(四)2010年、2020年区域油料供求平衡能力123
五、2010年、2020年区域肉类供求分析124
(一)肉类供求分区124
(二)各区域肉类产量预测124
(三)2010年、2020年区域肉类需求预测126
(四)各区域肉类供求平衡能力127
六、2010年、2020年奶类区域供求分析128
(一)奶类供求分区128
(二)2010年、2020年区域奶类产量预测128
(三)2010年、2020年区域奶类需求量预测129
(四)2010年、2020年奶类区域供求平衡能力130
七、2010年、2020年水产品区域供求分析131
(一)水产品供求分区131
(二)2010年、2020年区域水产品产量预测131
(三)2010年、2020年区域水产品消费量预测133
(四)2010年、2020年区域水产品供求平衡能力133
第8章 小麦区域发展战略研究137
一、小麦区域布局演变与现状特征137
(一)演变历程137
(二)现状特征139
二、影响小麦区域布局的主要条件140
(一)生态条件140
(二)经济条件140
(三)技术条件141
(四)消费习惯142
三、小麦区域比较优势分析142
(一)区域生态适宜性分析142
(二)区域市场竞争力分析144
(三)区域综合比较优势分析146
四、小麦优势区划分147
(一)优势区划分原则147
(二)优势区划分依据147
(三)优势区划分方案147
五、优势区小麦发展战略149
(一)华北小麦优势区149
(二)江淮小麦优势区151
(三)西北小麦优势区154
(四)西南小麦优势区156
(五)东北小麦优势区158
六、主要战略措施159
(一)技术方面159
(二)投资方面160
(三)制度方面160
(四)管理方面161
第9章 水稻区域发展战略研究163
一、水稻区域布局演变与现状特征163
(一)演变历程163
(二)现状特征164
二、影响水稻区域布局的主要条件165
(一)生态条件165
(二)经济条件166
(三)技术条件167
三、水稻区域比较优势分析168
(一)区域生态适宜性分析168
(二)区域市场竞争力分析170
(三)区域综合比较优势分析171
四、水稻优势区划分173
(一)优势区划分依据173
(二)优势区划分方案173
五、水稻优势区发展战略175
(一)长江中下游流域水稻优势区175
(二)东北地区水稻优势区178
(三)东南沿海水稻优势区180
六、主要战略措施182
(一)技术方面182
(二)投资方面182
(三)制度方面182
(四)政策方面183
第10章 玉米区域发展战略研究185
一、玉米区域布局演变与现状特征185
(一)区域布局演变历程185
(二)现状特征187
二、影响玉米区域布局的主要条件188
(一)生态条件188
(二)经济条件188
(三)技术条件190
三、玉米区域比较优势分析191
(一)区域生态适宜性分析191
(二)区域市场竞争力分析193
(三)区域综合比较优势分析194
四、玉米优势区划分196
(一)优势区划分原则196
(二)优势区划分依据196
(三)优势区划分方案196
五、优势区玉米发展战略198
(一)东北玉米优势区198
(二)黄淮海玉米优势区200
(三)西北玉米优势区202
(四)西南玉米优势区204
六、主要战略措施206
(一)技术方面206
(二)投资方面207
(三)制度方面207
第11章 大豆区域发展战略研究209
一、大豆区域布局演变与现状特征209
(一)演变历程209
(二)现状特征212
二、影响大豆区域布局的主要条件212
(一)生态条件212
(二)经济条件213
(三)技术条件214
三、大豆区域比较优势分析215
(一)区域生态适宜性分析215
(二)区域市场竞争力分析217
(三)区域综合比较优势分析218
四、大豆优势区划分220
(一)优势区划分依据220
(二)优势区划分方案220
五、优势区大豆发展战略221
(一)东北大豆优势区221
(二)黄淮海大豆优势区227
(三)江南大豆优势区231
第12章 马铃薯区域发展战略研究235
一、马铃薯区域布局演变与现状特征235
(一)演变历程235
(二)现状特征237
二、影响马铃薯区域布局的主要条件237
(一)生态条件237
(二)经济条件238
(三)技术条件238
三、马铃薯优势区域划分238
(一)优势区划分依据238
(二)优势区划分方案239
四、优势区马铃薯发展战略240
(一)北部马铃薯优势区240
(二)西南马铃薯优势区241
(三)西北马铃薯优势区242
五、主要战略措施243
(一)增加生产投入,加大扶持力度243
(二)加强应用研究,形成市场优势243
(三)提高种薯质量,建立繁育体系243
(四)加快产业化进程,推动产业发展243
(五)发展精深加工,提高加工转化244
(六)整合信息资源,建立信息平台244
第13章 油菜区域发展战略研究245
一、油菜区域布局演变与现状特征245
(一)生产发展迅速,需求增长快、潜力大245
(二)分布广泛,主产区相对集中246
(三)品质改良成效显著246
(四)产业化经营开始起步247
二、影响油菜区域布局的主要条件247
(一)气候条件247
(二)种植制度248
(三)消费习惯248
(四)技术条件248
(五)政策引导248
三、油菜优势区划分249
(一)优势区划分依据249
(二)优势区划分方法249
(三)优势区划分方案250
四、优势区油菜发展目标与重点251
(一)长江流域冬油菜优势区251
(二)青藏高原春油菜优势区253
(三)内蒙古北部高原春油菜优势区254
五、主要战略措施254
(一)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加速新品种的选育254
(二)加强高产保优栽培技术和机械作业技术研究255
(三)加大科技成果的推广力度255
(四)强化管理和监督,推进标准化生产255
(五)扶持龙头企业,培育中介组织,推进产业化经营255
(六)加强信息系统和市场体系建设256
(七)加强扶持,增加投入256
第14章 花生区域发展战略研究257
一、花生区域布局演变与现状特征257
(一)产量高、消费量大257
(二)生产区域广、主产区集中258
(三)食用型花生有优势,但花生油缺乏竞争力258
二、影响花生区域布局的主要条件258
(一)气候条件258
(二)经济条件259
(三)技术条件259
三、花生优势区划分259
(一)优势区划分依据259
(二)优势区划分方法260
(三)优势区划分方案260
四、优势区花生发展目标与重点261
(一)黄淮海花生优势区261
(二)辽吉丘陵平原花生优势区263
(三)东南沿海花生优势区264
五、主要战略措施264
(一)建立健全花生良种良法的研究和推广体系264
(二)建立规模化、标准化的优质专用花生原料生产基地265
(三)扶持龙头企业、培育中介组织,加速产业化进程265
(四)加强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建立灵活有序的花生流通渠道265
(五)完善花生质量等级标准,建立健全质量安全控制体系265
(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266
第15章 甘蔗区域发展战略研究267
一、甘蔗区域布局演变与现状特征267
(一)生产和消费现状267
(二)区域布局特征268
二、影响甘蔗区域布局的主要条件270
(一)气候条件270
(二)经济条件270
(三)技术条件271
三、甘蔗优势区划分271
(一)优势区划分基本依据271
(二)优势区划分方法272
(三)优势区划分方案272
四、优势区甘蔗发展目标与重点273
(一)桂中南蔗优势区273
(二)滇南蔗优势区274
(三)粤西蔗优势区274
(四)琼中北蔗优势区275
五、主要战略措施276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276
(二)实施科技兴蔗,加快良种良法的研究推广速度276
(三)完善产业化经营模式,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276
(四)发展循环经济,延长甘蔗产业链,提高蔗糖业综合利用效益277
(五)建立健全资金投入机制277
(六)加强管理,规范市场秩序277
第16章 苹果区域发展战略研究278
一、苹果区域布局演变与现状特征278
(一)我国苹果区域布局的演变历程278
(二)现状特征279
二、影响苹果区域布局的主要条件281
(一)生态条件281
(二)经济、技术条件283
三、苹果优势区划分283
(一)优势区划分原则283
(二)优势区划分方案283
四、苹果产业发展总体战略285
(一)战略目标285
(二)战略重点285
五、优势区苹果发展战略287
(一)黄土高原苹果优势区287
(二)渤海湾苹果优势区288
(三)黄河故道苹果优势区291
六、主要战略措施292
(一)技术方面292
(二)投入方面293
(三)制度方面293
第17章 柑橘区域发展战略研究296
一、柑橘区域布局演变与现状特征296
(一)演变历程296
(二)现状特征297
二、影响柑橘区域布局的主要条件298
(一)生态条件298
(二)经济条件299
(三)技术条件300
三、柑橘优势区划分300
(一)优势区划分依据300
(二)优势区划分方案301
四、优势区柑橘发展战略302
(一)川渝鄂柑橘优势区302
(二)赣湘桂柑橘优势区303
(三)浙闽粤柑橘优势区304
五、主要战略措施304
(一)技术体系推广305
(二)投资政策保障305
(三)完善管理制度305
(四)关联产业配置306
(五)基础设施建设306
第18章 梨区域发展战略研究307
一、梨区域布局演变与现状特征307
(一)演变历程307
(二)现状特征308
二、影响梨区域布局的主要条件309
(一)生态条件309
(二)经济条件310
(三)技术条件311
三、梨优势区划分311
(一)优势区划分依据311
(二)优势区划分方案311
四、优势区梨发展战略312
(一)环渤海湾梨优势区313
(二)长江流域梨优势区314
(三)西南高原梨优势区315
(四)黄河故道梨优势区315
(五)西北梨优势区316
五、主要战略措施317
(一)调整产业政策,发展规模经营317
(二)优化区域布局,调整品种结构317
(三)制定和完善标准,推行标准化生产317
(四)实施配套技术,加大科技投入318
(五)建立信息平台,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318
第19章 茶叶区域发展战略研究319
一、茶叶区域布局演变与现状特征319
(一)我国茶叶的演变历程319
(二)我国茶叶生产的现状特征320
二、影响茶叶生产区域布局的主要因素321
(一)生态条件321
(二)经济条件321
(三)技术条件321
三、茶叶优势产区划分322
(一)优势产区划分依据322
(二)优势区划分方案322
四、区域茶叶比较优势分析324
(一)区域市场竞争力分析324
(二)区域综合比较优势分析325
五、优势区茶叶发展战略326
(一)江南茶叶优势区326
(二)华南茶叶优势区327
(三)西南茶叶优势区329
(四)江北茶叶优势区331
第20章 棉花区域发展战略研究333
一、棉花生产发展历程与现状333
(一)我国棉花生产发展历程333
(二)我国棉花生产现状特征335
二、影响棉花区域布局的主要条件335
(一)自然条件335
(二)经济条件336
三、棉花优势区划分337
(一)优势区划分指标337
(二)优势区划分方案337
四、区域棉花生产比较优势分析338
(一)区域生态适宜性分析338
(二)区域市场竞争力分析339
五、优势区棉花发展战略340
(一)黄河流域棉花优势区340
(二)长江流域棉花优势区342
(三)西北内陆棉花优势区344
第21章 蚕桑区域发展战略研究347
一、蚕桑区域布局演变与现状特征347
(一)我国蚕桑业的演变历程347
(二)我国蚕桑现状特征348
二、蚕桑区域布局的主要条件349
(一)生态条件349
(二)经济条件350
(三)技术条件352
三、蚕桑优势区划分352
(一)优势区划分依据352
(二)优势区划分方案353
四、优势区蚕桑发展战略353
(一)华东蚕桑优势区354
(二)华南蚕桑优势区354
(三)西南蚕桑优势区355
(四)豫陕蚕桑优势区355
五、主要战略措施356
(一)建设优质桑蚕茧基地,在桑蚕区域转移过程中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优势产业群带356
(二)壮大桑蚕龙头企业,推进桑蚕生产组织化、产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进程356
(三)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栽桑养蚕单产、质量与劳动效率356
(四)重视桑蚕业科教投入与队伍建设,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增加技术贮备356
(五)创新加工技术,积极拓展丝绸市场357
第22章 生猪区域发展战略研究358
一、生猪区域布局演变与现状特征358
(一)演变历程358
(二)现状特征360
二、影响生猪区域布局的主要条件361
(一)生态条件361
(二)经济条件362
(三)技术条件362
三、生猪优势区划分363
(一)优势区划分依据和指标363
(二)优势区划分方案363
四、优势区生猪发展战略365
(一)长江中下游生猪优势区365
(二)黄淮海生猪优势区366
(三)东南沿海生猪优势区367
(四)东北生猪优势区367
五、主要战略措施367
(一)加大投入367
(二)进一步完善生猪良种繁育体系368
(三)改革和完善流通体制368
(四)扶持和鼓励生猪标准化规模饲养368
(五)加大生猪疫病防控工作力度368
(六)积极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带动农户发展养猪生产369
(七)制定优惠政策,推进产业发展369
第23章 肉牛区域发展战略研究370
一、肉牛区域布局演变与现状特征370
(一)演变历程370
(二)现状特征372
二、影响肉牛区域布局的主要条件374
(一)生态条件374
(二)饲草饲料资源374
(三)经济条件374
三、肉牛优势区划分375
(一)优势区划分依据和指标375
(二)优势区划分方案376
四、优势区肉牛发展目标与重点377
(一)中原肉牛优势区377
(二)东北肉牛优势区378
(三)南方肉牛优势区379
(四)西部奶牛优势区379
五、主要战略措施380
(一)加大投入380
(二)完善补贴政策380
(三)改革和完善流通体制380
(四)推进产业化进程380
(五)制定优惠政策,推进产业发展380
(六)技术措施380
第24章 肉羊区域发展战略研究382
一、肉羊区域布局演变与现状特征382
(一)演变历程382
(二)现状特征385
二、影响肉羊区域布局的主要条件386
(一)生态条件386
(二)饲草饲料资源387
(三)经济条件387
三、肉羊优势区划分387
(一)优势区划分依据和指标387
(二)优势区划分方案388
四、优势区肉羊发展战略390
(一)中原肉羊优势区390
(二)东北肉羊优势区391
(三)西北肉羊优势区391
(四)西南肉羊优势区392
五、主要战略措施392
(一)加大投入392
(二)完善补贴政策392
(三)改革和完善流通体制392
(四)推进产业化进程393
(五)制定优惠政策393
(六)技术措施393
第25章 奶牛区域发展战略研究395
一、奶牛区域布局演变与现状特征395
(一)演变历程395
(二)现状特征397
二、影响奶牛区域布局的主要条件398
(一)奶牛品种399
(二)饲草饲料资源399
(三)经济条件399
三、奶牛优势区划分400
(一)优势区划分依据和指标400
(二)优势区划分方案401
四、优势区奶牛发展战略402
(一)京津沪奶牛优势区402
(二)东北内蒙古奶牛优势区403
(三)中原奶牛优势区403
(四)西部奶牛优势区404
(五)南方奶牛优势区404
五、主要战略措施404
(一)完善用地政策404
(二)加快科技进步,提高产业发展水平405
(三)建立和完善质量检测体系,确保鲜奶及乳品安全405
(四)大力扶持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405
(五)对奶业发展提供信贷支持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