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华戏曲文化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华戏曲文化学
  • 谢柏梁著 著
  • 出版社: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479148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708页
  • 文件大小:25MB
  • 文件页数:734页
  • 主题词:戏曲-艺术评论-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华戏曲文化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序1

序*徐中玉1

绪言中华戏曲文化学刍论1

第一章 先秦悲哀原则的逻辑秩序17

第一节 先秦悲哀原则的存在方式17

第二节 先秦悲哀原则的主体根源25

第三节 先秦悲哀原则的审美形态33

第二章 汉魏晋唐悲怨风尚的审美认识41

第一节 以悲为美的时代风尚42

第二节 “声无哀乐”的批评反弹50

第三节 悲怨机制的认识过程55

第三章 明代戏曲的悲剧观:怨谱说63

第一节 “动人论”:怨谱说的审美效应64

第二节 “苦境论”:怨谱说的形象主体72

第三节 结局论:怨谱说的美学结构79

第四章 清代“苦戏”风格论88

第一节 苦戏风格论的基本范畴89

第二节 《琵琶记》风格论99

第三节 “兴亡戏”风格论107

第五章 中国悲剧的发生规律和审美特征115

第一节 中国悲剧的发生规律115

第二节 中国悲剧的审美特征126

第六章 中国悲剧的美学本质140

第一节 悲剧起因的欲望性141

第二节 悲剧冲突的程序性150

第三节 悲剧意境的核心性161

第七章 宋代演剧评论及其悲剧认识179

第一节 演剧的起源、标准及审美判断180

第二节 演剧的审美效果和社会效应183

第三节 演剧内蕴的逻辑清理188

第八章 元明演剧理论的历史演进194

第一节 元代演剧理论195

第二节 明代演剧理论203

第三节 元明演剧论小结210

第九章 清代王正样的剧场学说213

第一节 剧场说的核心内容214

第二节 抑元褒明的剧场史论217

第三节 弋盛昆衰的声腔论辩220

第四节 汤俚沈陋的双璧否定224

第十章 梅兰芳的比较戏剧知行229

第一节 梅兰芳与东方戏剧231

第二节 梅兰芳与欧洲戏剧237

第三节 梅兰芳与美国文化245

第十一章 周信芳的演剧美学253

第一节 中国戏曲体系论253

第二节 戏曲演剧流派论258

第三节 麒派演剧风格论263

第十二章 元人论剧作家的素质和结构271

第一节 命运困蹇词场翻腾272

第二节 诗品出人品人品见格力276

第三节 规范于音律翱翔于文林280

第十三章 明代戏剧人物论的整体研讨285

第一节 从创作心理看待戏剧人物287

第二节 从形象特征分析戏剧人物290

第三节 从演出过程调配戏剧人物293

第四节 从欣赏体验品鉴戏剧人物296

第十四章 李开先及其同仁的剧作理论301

第一节 剧作的文化定位与创作机制302

第二节 剧作的本色之词与文人之词308

第三节 剧作的“越俗、越家常、越警醒311

第十五章 金圣叹的戏曲文学观照316

第一节 “此一个人”:金西厢的典型观317

第二节 “极微论”:金西厢的细节观335

第三节 “悲凉论”:金西厢的悲剧观348

第十六章 南戏批评的文学、曲学与剧学系统363

第一节 从文学系统看南戏发展364

第二节 从曲学系统看南戏走向368

第三节 从剧学系统看南戏源流374

第十七章 戏曲序跋的系统划分383

第一节 戏曲序跋名称考辨383

第二节 曲序外部形态划分385

第三节 曲序内部系统归类393

第十八章 戏曲序跋的美学特性413

第一节 曲序的一般特点413

第二节 曲序的审美主调417

第三节 曲序的个性比较431

第十九章 戏曲序跋的发展规律438

第一节 与历史积累成正比438

第二节 与戏曲地位成正比441

第三节 与剧本创作成正比445

第四节 与理论活跃成正比447

第二十章 戏曲序跋的客观意义450

第一节 戏曲史方面的实践性研究450

第二节 戏曲美学方面的集结型过程466

第三节 文化史方面的融洽性汇总479

第二十一章 明初百年的皇家声教派剧论493

第一节 皇家声教派的主要倾向493

第二节 朱权《太和正音谱》曲派498

第三节 朱有燉的戏曲剧本序引502

第四节 邱濬的戏曲剧作流派507

第二十二章 沈汤之争的历史渊源及其流变发展512

第一节 源远流长的“文律之争”512

第二节 沈汤曲论的分歧对峙515

第三节 后辈曲学的综合发展519

第二十三章 王骥德及其影响下的晚明剧论524

第一节 戏剧本体论526

第二节 戏剧创作论529

第三节 戏剧传播论534

第四节 戏剧批评论537

第二十四章 李渔的戏曲美学体系541

第一节 笠翁的忧患主调暨审美追求542

第二节 笠翁的戏曲创作学说549

第三节 笠翁的戏曲演出学说569

第二十五章 王国维的戏曲美学系统581

第一节 戏曲断代史的开拓之功583

第二节 戏曲意境的本质界定591

第三节 戏曲悲剧的现代阐发604

第二十六章 当代戏曲学发展概述616

第一节 上海戏曲批评史学派616

第二节 北京曲学体系的宏观构架630

第三节 外省分类戏曲学开拓642

第四节 古代戏曲理论家研究掠影653

第二十七章 泛戏剧时代的观念与实践665

第一节 纯戏剧观与泛戏剧观666

第二节 纯戏剧时代与泛戏剧时代669

第三节 多媒体戏曲及其危机生机673

第四节 外语戏曲与票友戏曲677

第二十八章 戏曲、文学及影视的前瞻后顾681

第一节 戏剧“小道”辨正说681

第二节 戏剧主流文化论684

第三节 屏幕艺术勃兴谈686

第二十九章 屏幕文艺:中华文艺的新纪元691

第一节 中华文艺三阶段692

第二节 屏幕文艺新纪元695

第三节 屏幕文艺审美谈700

后记70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