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IP数据光网络技术与应用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IP数据光网络技术与应用](https://www.shukui.net/cover/65/32272427.jpg)
- 黄善国,顾畹仪,张永军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 ISBN:7115172714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382页
- 文件大小:160MB
- 文件页数:396页
- 主题词:光纤通信-通信网
PDF下载
下载说明
IP数据光网络技术与应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光网络及其发展1
1.1 光网络基本概念与构成1
1.1.1 光网络的基本概念1
1.1.2 光网络的基本构成2
1.2 光网络的发展4
1.2.1 光网络的发展概述4
1.2.2 光网络的发展历程6
1.2.3 下一代光网络的特征8
1.3 波分复用技术9
1.3.1 波分复用技术概述9
1.3.2 WDM关键技术11
1.3.3 WDM在骨干网中的演进19
1.3.4 WDM向城域网渗透21
1.3.5 WDM在接入网中的应用25
1.4 国内外光网络项目概况31
1.5 本章小结33
第2章 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技术34
2.1 MPLS概述34
2.1.1 MPLS的提出34
2.1.2 MPLS的网络结构与基本概念35
2.1.3 MPLS工作过程37
2.1.4 MPLS的功能特征38
2.1.5 MPLS与其他宽带网络交换技术的比较38
2.2 MPLS基础38
2.2.1 标签(Label)和转发等价类(FEC)39
2.2.2 MPLS中的路由技术39
2.2.3 MPLS标签封装结构40
2.2.4 标签交换路由器(LSR)和标签边缘路由器(LER)40
2.2.5 标签分发协议(LDP)41
2.2.6 标签交换路径(LSP)43
2.3 标签分发协议44
2.3.1 标签分发协议概述44
2.3.2 标签分发45
2.3.3 LDP消息52
2.3.4 小结53
2.4 CR-LDP信令协议与RSVP扩展协议53
2.4.1 RSVP协议的基本原理53
2.4.2 RSVP-Extension协议55
2.4.3 CR-LDP信令协议56
2.4.4 CR-LDP和RSVP扩展协议的比较分析58
2.4.5 小结60
2.5 MPLS流量工程60
2.5.1 流量工程概述61
2.5.2 MPLS实现TE的优势63
2.5.3 流量中继主干线的属性及特点64
2.5.4 约束路由/显式路由65
2.5.5 因特网流量工程组成部件66
2.5.6 小结67
2.6 MPLS的光网络扩展68
2.6.1 未来网络的演进趋势68
2.6.2 网络体系结构的演化69
2.6.3 GMPLS对MPLS进行的扩展72
2.6.4 小结75
2.7 本章小结75
第3章 通用多协议标签交换(GMPLS)数据光网络技术76
3.1 GMPLS产生背景76
3.1.1 传统光网络向智能光网络的演进76
3.1.2 GMPLS的演进过程78
3.1.3 GMPLS协议与ASON协议的发展过程79
3.2 GMPLS的关键技术84
3.2.1 GMPLS的节点结构84
3.2.2 GMPLS的标签和标签交换路由84
3.2.3 LSP分级89
3.2.4 路由和寻址91
3.2.5 链路管理92
3.2.6 GMPLS信令机制94
3.2.7 链路保护与恢复94
3.2.8 GMPLS流量工程95
3.3 GMPLS技术应用——构建OBS网络99
3.3.1 基于GMPLS技术的OBS网络及实现机制99
3.3.2 基于GMPLS技术的OBS光交叉节点103
3.3.3 基于GMPLS技术的OBS边缘节点105
3.4 本章小结106
第4章 GMPLS协议技术107
4.1 GMPLS协议栈107
4.1.1 基于GMPLS对等模型的智能光网络107
4.1.2 GMPLS协议栈基于对MPLS的扩展108
4.2 GMPLS信令协议109
4.2.1 GMPLS信令协议研究现状110
4.2.2 ASON网络对信令的需求分析111
4.2.3 RSVP-TE信令机制112
4.2.4 RSVP-TE与CR-LDP的比较125
4.3 GMPLS路由协议127
4.3.1 GMPLS路由概述128
4.3.2 GMPLS的路由增强129
4.4 GMPLS链路管理协议136
4.4.1 控制通道管理137
4.4.2 链路属性关联138
4.4.3 链路连通性验证139
4.4.4 链路故障管理141
4.5 本章小结141
第5章 基于自动交换光网络(ASON)的数据光网络传输技术143
5.1 ASON概述143
5.1.1 ASON的提出143
5.1.2 ASON的特点和优势144
5.2 ASON体系结构146
5.2.1 ASON网络体系结构146
5.2.2 ASON控制平面结构151
5.3 ASON智能光传送节点技术158
5.3.1 ASON传送平面的功能需求158
5.3.2 ASON传送平面的交换与传输技术160
5.3.3 多粒度光交换技术164
5.4 ASON中的路由与生存性技术168
5.4.1 路由功能结构168
5.4.2 3种路由方式169
5.4.3 分层路由的实现170
5.4.4 ASON中的生存性技术174
5.4.5 控制平面的生存性机制177
5.5 ASON在传输网中的应用180
5.5.1 ASON演进策略180
5.5.2 ASON在核心光网络中的应用182
5.5.3 ASON在城域光网络中的应用186
5.6 本章小结192
第6章 基于光突发交换技术(OBS)的数据光网络传输技术193
6.1 OBS产生的背景193
6.1.1 OBS概述193
6.1.2 3种交换技术的比较193
6.2 OBS的基本原理195
6.2.1 网络结构195
6.2.2 核心路由器195
6.2.3 边缘路由器196
6.2.4 突发分组和控制分组198
6.3 OBS协议200
6.3.1 JIT协议201
6.3.2 JET协议202
6.4 OBS的关键技术204
6.4.1 突发分组的汇聚与组装204
6.4.2 资源预留207
6.4.3 偏置时间209
6.4.4 冲突处理210
6.4.5 信道调度214
6.4.6 路由技术216
6.4.7 网络管理219
6.4.8 流量等级221
6.4.9 QoS策略222
6.5 OBS的发展224
6.5.1 研究方向224
6.5.2 存在的问题228
6.5.3 OBS的前景228
6.6 本章小结230
第7章 基于光分组交换(OPS)技术的数据光网络传输技术232
7.1 OPS概述232
7.2 OPS节点结构233
7.2.1 光分组交换节点功能模型233
7.2.2 光分组交换节点结构235
7.3 光分组交换网络结构241
7.3.1 光分组交换网分类及分层模型241
7.3.2 通用的光分组格式244
7.3.3 欧洲光透明分组网(OTP-N)244
7.4 光分组交换的关键技术247
7.4.1 光分组产生247
7.4.2 光分组同步248
7.4.3 竞争的解决249
7.4.4 光分组再生253
7.4.5 光分组编码技术255
7.5 基于标签的光分组交换网络(LOPS)257
7.5.1 LOPS分层模型258
7.5.2 LOPS的网络结构258
7.5.3 LOPS的网络功能介绍及控制平面258
7.6 光分组交换技术展望260
7.7 本章小结262
第8章 Ethernet over SDH技术及在多业务传送平台(MSTP)的应用263
8.1 Ethernet over SDH技术原理263
8.1.1 EoS的原理结构263
8.1.2 EoS帧映射过程264
8.2 以太网SDH映射中应用的关键技术267
8.2.1 相邻级联与虚级联技术267
8.2.2 链路容量调整方案(LCAS)274
8.2.3 以太网帧的封装与解封装协议281
8.3 多业务传送平台(MSTP)技术概述290
8.3.1 传统SDH向MSTP的演进290
8.3.2 MSTP的主要特点291
8.3.3 多业务传送节点的功能模型292
8.4 以太网业务在MSTP上的传输293
8.4.1 以太网业务接入MSTP的方法及要求293
8.4.2 以太网业务在MSTP上的透传296
8.4.3 以太网二层交换功能在MSTP上的实现297
8.4.4 MSTP传送以太网的关键问题299
8.5 本章小结300
第9章 IP over WDM数据光网络技术301
9.1 IP over WDM技术概述301
9.2 IP over WDM网络结构302
9.2.1 3种IP over WDM网络结构302
9.2.2 IP over WDM网络互联模型304
9.3 数据网络层与光网络层的适配309
9.3.1 采用SDH帧结构309
9.3.2 采用吉比特以太网帧结构311
9.3.3 其他适配协议简介312
9.4 路由与生存性技术313
9.4.1 路由问题313
9.4.2 生存性问题319
9.4.3 算法示例328
9.5 IP via MPLS/GMPLS over WDM的数据光网络技术329
9.5.1 基于GMPLS的IP over WDM联合路由控制平面331
9.5.2 利用GMPLS和TE协议的扩展实现联合路由332
9.5.3 联合路由中多层嵌套LSP的建立334
9.6 本章小结336
第10章 新型分组传送网技术337
10.1 分组传送网结构特征338
10.1.1 分组传送网中的层次化架构338
10.1.2 分组传送网中的操作、维护与管理信息(OAM)339
10.1.3 分组传送网接口341
10.2 T-MPLS数据面技术343
10.2.1 T-MPLS网络结构344
10.2.2 节点功能结构344
10.2.3 分组交换和转发单元345
10.2.4 标签处理过程346
10.2.5 T-MPLS信号适配与传输接口348
10.2.6 T-MPLS保护与恢复自愈技术351
10.2.7 T-MPLS网络OAM技术355
10.3 T-MPLS管理面技术359
10.3.1 T-MPLS管理面所需要的功能359
10.3.2 T-MPLS设备管理功能360
10.3.3 T-MPLS故障管理功能360
10.4 T-MPLS控制面技术361
10.4.1 T-MPLS控制平面所需的功能361
10.4.2 T-MPLS的控制平面进展362
10.5 基于以太网的分组传送技术364
10.5.1 PBB技术365
10.5.2 PBT技术分析367
10.6 本章小结369
缩略语371
参考文献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