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药理实验方法学 新技术与新方法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药理实验方法学 新技术与新方法 第2版
  • 刘建文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22010643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508页
  • 文件大小:231MB
  • 文件页数:523页
  • 主题词:药理学-实验方法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药理实验方法学 新技术与新方法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引言1

1.1 离体实验和在体实验1

1.2 药理学技术新进展2

1.2.1 受体技术与药物筛选3

1.2.2 转基因动物与药物筛选7

1.2.3 基因探针技术与药物筛选12

1.2.4 基因芯片与药物筛选14

1.2.5 药物基因组学18

1.2.6 蛋白质组学与药物筛选研究19

1.2.7 代谢组学与药理新进展21

1.2.8 系统生物学与新药开发22

参考文献24

第2章 抗肿瘤药理实验方法26

2.1 移植性肿瘤整体动物实验法26

2.1.1 人体肿瘤动物体内移植的基本原则26

2.1.2 实体瘤动物模型的建立和药物疗效评价27

2.1.3 非实体瘤动物模型的建立和药物疗效评价29

2.2 抑制肿瘤增殖作用的体外实验方法29

2.2.1 肿瘤细胞的培养30

2.2.2 评价方法31

2.3 抑制诱癌作用的观察33

2.3.1 诱癌动物模型的建立33

2.3.2 诱癌的体外模型建立34

2.4 抗肿瘤转移作用的实验方法35

2.4.1 转移体内模型的开发与评价35

2.4.2 肿瘤细胞实验转移体内模型的建立38

2.4.3 肿瘤细胞转移体外模型的建立39

2.4.4 培养小室模型建立癌细胞移动实验模型42

2.4.5 重层培养肿瘤细胞三维模型的建立43

2.4.6 肿瘤细胞浸润能的分析——复合培养法在体外建立癌细胞浸润模型45

2.4.7 肿瘤细胞移动能的分析46

2.4.8 肿瘤细胞分泌MMP的分析49

2.4.9 抑制肿瘤血管新生作用的实验方法54

2.4.10 肿瘤细胞Telomerase DNA的检测55

2.5 诱导癌细胞凋亡作用的实验方法66

2.5.1 诱导细胞凋亡的因素66

2.5.2 细胞凋亡的检测方法67

2.6 逆转肿瘤耐药性作用的实验方法81

2.6.1 肿瘤耐药性作用的机制与原理81

2.6.2 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性作用的药物筛选法82

参考文献104

第3章 抗衰老药理实验方法107

3.1 抗皮肤衰老作用的实验方法107

3.1.1 皮肤组织的细胞培养107

3.1.2 紫外线损伤皮肤模型的建立109

3.2 寿命试验法110

3.2.1 果蝇寿命延长试验法110

3.2.2 家蚕寿命延长试验111

3.2.3 二倍体细胞寿命试验111

3.3 抑制自由基药理实验方法112

3.3.1 自由基损伤细胞的体外模型建立112

3.3.2 自由基测定法113

3.3.3 氧化应急相关基因NF-кB的检测124

参考文献127

第4章 抗炎和免疫抑制药理实验方法128

4.1 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体外模型建立128

4.1.1 原代培养小鼠脾脏淋巴细胞的刀豆蛋白增殖模型128

4.1.2 原代培养小鼠脾脏淋巴细胞的脂多糖增殖模型129

4.1.3 大鼠脾脏DC细胞的制备129

4.1.4 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制备130

4.1.5 体外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模型131

4.1.6 相关细胞因子的测定131

4.2 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体内模型建立132

4.2.1 自身免疫性肝炎132

4.2.2 实验性免疫性肝纤维化140

4.2.3 溃疡性结肠炎152

4.3 变应性鼻炎163

4.3.1 卵白蛋白诱导163

4.3.2 豚草花粉诱导164

4.3.3 蒿属花粉诱导164

4.3.4 二异氰酸甲苯酯(TDI)诱导165

4.3.5 观察指标165

4.4 支气管哮喘168

4.4.1 哮喘动物模型168

4.4.2 观察指标172

4.5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174

4.5.1 动物模型的建立175

4.5.2 观察指标175

4.6 类风湿性关节炎180

4.6.1 疾病实验模型的制作180

4.6.2 指标观察183

4.7 系统性红斑狼疮188

4.7.1 实验模型188

4.7.2 指标观察——IL-10的测定191

4.8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91

4.8.1 免疫学造模基本程序191

4.8.2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家兔模型192

4.8.3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小鼠模型192

4.8.4 其他造模方法193

4.8.5 中医证候模型193

4.8.6 体外实验194

4.8.7 观察指标194

4.9 子宫内膜异位症196

4.9.1 手术造模196

4.9.2 在体模型197

4.9.3 离体模型198

4.9.4 指标检测199

参考文献203

第5章 常见抗肝损伤与抗肝纤维化药理实验方法206

5.1 急性肝损伤药理实验方法206

5.1.1 模型制备206

5.1.2 指标观察208

5.2 肝纤维化模型与药理实验方法211

5.2.1 常见模型制备方法与特点211

5.2.2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214

5.3 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及其药理实验方法221

5.3.1 常见模型制备方法与特点221

5.3.2 观察指标224

5.4 肝细胞分离培养与肝细胞损伤体外实验226

5.4.1 肝细胞分离培养227

5.4.2 肝细胞损伤模型诱导227

5.4.3 主要观察内容与方法228

5.4.4 注意事项229

5.5 肝细胞凋亡药理实验方法229

5.5.1 模型建立229

5.5.2 检测方法232

5.6 肝星状细胞分离培养与肝星状细胞活化体外实验方法234

5.6.1 肝星状细胞分离培养方法235

5.6.2 肝星状细胞活化模型诱导237

5.6.3 观察指标238

参考文献241

第6章 降糖药理实验方法244

6.1 糖尿病动物模型244

6.1.1 Ⅰ型糖尿病动物模型244

6.1.2 Ⅱ型糖尿病动物模型246

6.2 降糖药物药效评价方法250

6.2.1 空腹血糖测定250

6.2.2 糖耐量试验250

6.2.3 胰岛素敏感性250

6.3 细胞水平降糖药物筛选方法252

6.3.1 脂肪细胞、骨骼肌细胞-葡萄糖消耗及葡萄糖转运实验252

6.3.2 HepG2细胞-葡萄糖消耗实验253

6.3.3 胰岛β细胞-促胰岛素分泌实验253

6.4 分子水平降糖药物筛选方法253

6.4.1 α-糖苷酶抑制剂筛选254

6.4.2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抑制剂筛选254

6.4.3 二肽基肽酶Ⅳ(DPPⅣ)抑制剂筛选254

6.4.4 醛糖还原酶抑制剂筛选255

6.5 降糖药物筛选的靶点255

6.5.1 胰岛素及其类似物255

6.5.2 α2-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255

6.5.3 ATP敏感的K+通道255

6.5.4 血糖调节剂256

6.5.5 胰岛素增敏剂256

6.5.6 α-葡糖苷酶抑制剂256

6.5.7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256

6.5.8 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1B抑制剂256

6.5.9 二肽基肽酶Ⅳ(DPPⅣ)抑制剂256

6.5.10 肉碱脂酰转移酶抑制剂256

6.5.11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256

6.5.12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抑制剂257

参考文献257

第7章 降血脂与降血压药理实验方法259

7.1 高脂血症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259

7.1.1 高脂饲料诱发高脂血症动物模型259

7.1.2 非喂养法诱发高脂血症动物模型263

7.2 调节血脂作用的药效学实验方法264

7.2.1 血脂含量的测定264

7.2.2 超速离心法对实验动物进行脂蛋白的分离提取269

7.2.3 载脂蛋白含量测定270

7.2.4 几种血清载脂蛋白测定方法271

7.2.5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活性的测定274

7.2.6 脂质过氧化物LPO的测定277

7.2.7 瘦素和胰岛素的测定278

7.2.8 血液宏观流变学实验方法——血液黏度测定法278

7.3 实验性高血压动物模型建立及药效学观察279

7.3.1 实验性高血压实验模型的建立279

7.3.2 观察指标286

参考文献298

第8章 抗血栓与抗动脉硬化药理实验方法300

8.1 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及其在药理药效研究中的意义300

8.2 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301

8.2.1 分离牛的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301

8.2.2 分离和培养人脐动脉、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301

8.3 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模型建立302

8.3.1 胆固醇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模型建立302

8.3.2 血管内皮细胞的氧化活性物质损伤模型建立303

8.3.3 血管内皮细胞的DPPH损伤模型建立305

8.3.4 活体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模型的建立305

8.3.5 大鼠主动脉血管内皮损伤模型的建立306

8.4 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功能测定306

8.4.1 血管内皮细胞分泌活性物质的收集306

8.4.2 血管内皮细胞分泌活性物质的测定307

8.4.3 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功能的电泳分析312

8.4.4 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功能的相关基因分析315

8.5 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分离培养321

8.5.1 血管壁生长控制321

8.5.2 血管内皮细胞对平滑肌细胞功能的调节321

8.5.3 血管平滑肌细胞在抗动脉硬化药物研究中的应用322

8.5.4 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分离培养323

8.5.5 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作用的实验方法323

参考文献324

第9章 神经系统药理实验方法325

9.1 神经细胞原代培养325

9.1.1 神经细胞原代分散培养325

9.1.2 神经元细胞原代培养327

9.1.3 神经胶质细胞培养329

9.1.4 分离细胞悬液的接种密度和活性评估333

9.1.5 培养神经细胞的鉴别与定性335

9.2 培养神经细胞的病理模型336

9.2.1 低氧低糖模型336

9.2.2 谷氨酸毒性模型336

9.2.3 氧应激模型337

9.2.4 高钾毒性模型338

9.2.5 机械损伤338

9.2.6 NO毒性模型339

9.2.7 Aβ毒性模型339

9.2.8 血红素损伤模型340

9.3 神经干细胞研究方法学341

9.3.1 神经干细胞培养的原理及分离方法341

9.3.2 胚胎神经干细胞培养法342

9.3.3 神经干细胞的冷冻保藏与复苏344

9.3.4 神经干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鉴定法344

9.3.5 待测药物对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345

9.4 脑片膜片钳研究技术与方法347

9.5 学习、记忆的研究方法353

9.5.1 回避反应实验353

9.5.2 迷宫实验355

9.5.3 操作式条件反射359

9.5.4 记忆障碍动物模型361

9.5.5 给药方案、对结果的评价及有关问题362

9.6 痛觉模型及测定363

9.6.1 物理性疼痛模型363

9.6.2 化学性刺激模型366

9.6.3 内脏痛369

9.6.4 神经源性疼痛372

9.6.5 受体水平评价阿片类化合物活性376

9.7 抗焦虑药物研究方法383

9.7.1 大鼠高架十字迷宫实验383

9.7.2 大鼠高架T型迷宫384

9.7.3 明暗穿箱实验384

9.7.4 大鼠开场实验385

9.7.5 大鼠咬木塞试验385

9.7.6 大鼠群居接触实验385

9.7.7 分离发声实验386

9.7.8 大鼠Vogel冲突实验386

9.7.9 孔板实验387

9.7.10 大鼠条件性防御掩埋实验387

9.7.11 小鼠四板法388

9.7.12 大鼠电击足部的僵住行为法388

9.7.13 新异刺激抑制大鼠进食法388

9.8 阿尔茨海默病及有关痴呆研究模型388

9.8.1 神经细胞培养389

9.8.2 Aβ毒性模型建立389

9.8.3 动物模型389

9.8.4 胆碱能损伤致痴呆模型391

9.9 脑缺血动物实验模型392

9.9.1 全脑缺血动物模型392

9.9.2 局灶性脑缺血模型395

9.9.3 缺血性脑损伤的评价方法401

9.9.4 动物模型中缺血性脑损伤的影响因素403

9.10 帕金森病动物模型405

9.10.1 MPTP模型405

9.10.2 6-羟基多巴胺(6-OHDA)模型407

9.10.3 鱼藤酮模型408

9.10.4 果蝇模型409

9.11 抗癫痫惊厥药物在体实验方法410

9.11.1 急性实验性惊厥模型410

9.11.2 慢性实验性癫痫模型411

9.11.3 原发性实验性癫痫模型415

9.12 抑郁动物模型418

9.12.1 应激模型418

9.12.2 神经生化模型423

9.12.3 遗传型抑郁动物模型427

9.12.4 孤养或分养动物模型429

9.12.5 其他动物模型430

9.13 大鼠记录突触可塑性的方法432

9.13.1 脑片上记录LTP的方法434

9.13.2 在体LTP437

9.14 中枢神经通路损毁方法442

9.14.1 电解损毁法442

9.14.2 化学损毁法443

9.14.3 手术损毁法445

9.14.4 外周神经的损伤445

9.15 药物依赖性实验446

9.15.1 身体依赖评价模型446

9.15.2 精神依赖性评价模型449

9.15.3 离体回肠纵肌实验模型453

9.16 镇静、催眠作用研究方法454

9.16.1 镇静作用研究454

9.16.2 催眠作用研究455

9.17 中枢给药方法457

9.17.1 小鼠脑室给药法458

9.17.2 大鼠侧脑室给药法458

9.17.3 大鼠脑内神经核团给药法458

9.17.4 脑室灌流法459

9.17.5 微量透析泵460

参考文献461

第10章 透皮吸收作用的实验方法467

10.1 透皮吸收作用的评价467

10.1.1 皮肤的生理构造467

10.1.2 影响透皮吸收的生理因素467

10.2 透皮吸收作用的测定方法470

10.2.1 透皮吸收作用的in vitro测定方法470

10.2.2 透皮吸收作用的in vivo测定方法474

参考文献478

第11章 造血系统药理实验方法480

11.1 常见造血系统疾病的动物模型480

11.1.1 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动物模型的建立480

11.1.2 小鼠溶血性贫血动物模型481

11.1.3 大鼠缺铁性贫血动物模型1481

11.1.4 大鼠缺铁性贫血动物模型2482

11.1.5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动物模型482

11.1.6 小鼠体内血栓形成动物模型483

11.1.7 人急性髓系白血病原代白血病细胞SCID小鼠模型483

11.1.8 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裸小鼠异种移植模型的建立484

11.1.9 SCID-人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动物模型的建立484

11.1.10 白细胞减少症动物模型485

11.1.11 同源移植和异源移植动物模型485

11.2 造血系统药物体外筛选模型487

11.2.1 常用造血系统细胞条件培养液的制备487

11.2.2 造血干/祖细胞体外半固体培养支持物制备488

11.2.3 红系祖细胞集落刺激活性药物筛选488

11.2.4 粒单系集落刺激活性药物筛选489

11.2.5 巨核系造血祖细胞集落刺激活性药物筛选490

11.2.6 骨髓细胞增殖模型490

11.2.7 骨髓细胞长期培养模型490

11.3 造血系统相关指标测定491

11.3.1 骨髓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测定491

11.3.2 骨髓细胞CD34抗原检测492

11.3.3 骨髓组织学观察492

11.3.4 骨髓单个核细胞分离纯化493

11.3.5 脾集落形成单位(CFU-S)测定493

11.3.6 BMMNC的分离493

11.3.7 CFU-F培养及计数493

11.3.8 BMSC层黏附能力测定494

参考文献494

第12章 中医证的模型实验方法495

12.1 病-证结合模型495

12.1.1 高血压脑出血肝阳上亢证495

12.1.2 黄疸病阴黄证496

12.1.3 心力衰竭肾阳虚证496

12.1.4 多发性肌炎脾虚证497

12.1.5 卵巢癌气虚血瘀证498

12.1.6 高脂血症气郁血瘀证498

12.1.7 眩晕气虚血瘀证499

12.1.8 血栓形成血瘀证500

12.1.9 多发梗死性痴呆脾虚浊瘀证500

12.2 中医证的模型501

12.2.1 寒凝血瘀证501

12.2.2 脾胃湿热证501

12.2.3 胃热证502

12.2.4 心气虚证502

12.2.5 脾不统血证503

12.3 证本质研究503

12.3.1 心肌缺血503

12.3.2 脾阴虚证504

12.3.3 肾阴虚证505

12.3.4 寒、热、脾虚、肾虚型乳腺癌模型505

12.3.5 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506

12.3.6 失眠模型507

12.4 小结507

参考文献50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