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以社会制约权力” 民主的一种解析视角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郭道久著 著
- 出版社: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 ISBN:7201051423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496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508页
- 主题词:中国治政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以社会制约权力” 民主的一种解析视角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一、问题的提出2
二、现有研究成果综述12
三、理论框架31
四、研究方法、结构和创新44
五、相关的说明和限定51
第一部分 “以社会制约权力”的理念第一章 “以社会制约权力”的内涵61
第一节 “以社会制约权力”的来源61
一、“以社会制约权力”是一种民主思想61
二、“以社会制约权力”是解析民主的一种视角65
第二节 “以社会制约权力”的界定69
一、“以社会制约权力”的含义69
二、“以社会制约权力”视角的内容76
第三节 民主的社会基础:“以社会制约权力”的价值80
一、民主需要什么81
二、民主的社会基础84
三、“以社会制约权力”与现代民主的社会基础85
第二章 “以社会制约权力”的历史演进87
第一节 “以权力制约权力”与传统政治民主87
一、权力分立思想与传统政治民主88
二、“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机制94
三、“以权力制约权力”的缺陷99
第二节 “以权利制约权力”与法治民主104
一、权利与法治民主105
二、“以权利制约权力”的要点116
三、“以权利制约权力”的缺陷125
第三节 “以社会制约权力”与参与—治理型民主127
一、参与—治理型民主128
二、“以社会制约权力”的制约形式137
三、“以社会制约权力”的创造性和生命力139
四、面向未来:“以社会制约权力”的缺陷141
第四节 三种权力制约方式之间的关系144
一、三种权力制约方式间关系的基本状况145
二、“参与—治理型民主”下三种权力制约方式的关系模式147
第二部分 “以社会制约权力”的理论逻辑第三章 “以社会制约权力”相关理论分析153
第一节 人民主权论153
一、人民主权论的主要内容154
二、人民主权论与“以社会制约权力”的联系158
三、对人民主权论的评价160
第二节 社会契约论163
一、社会契约论的主要内容164
二、社会契约论与“以社会制约权力”的联系167
三、对社会契约论的评价168
第三节 “社会与民主”理论171
一、“社会与民主”理论的主要内容171
二、“社会与民主”理论与“以社会制约权力”的联系174
三、对“社会与民主”理论的评价177
第四节 多元主义180
一、多元主义的主要内容181
二、多元主义与“以社会制约权力”的联系183
三、对多元主义的评价186
第五节 合作主义188
一、合作主义的主要内容188
二、合作主义与“以社会制约权力”的联系191
三、对合作主义的评价192
第六节 公共领域理论194
一、公共领域理论的主要内容194
二、公共领域理论与“以社会制约权力”的联系196
三、对公共领域理论的评价198
小结200
一、各相关理论内在的逻辑联系200
二、“以社会制约权力”的理论基础,应该来自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201
第四章 “以社会制约权力”的理论基础203
第一节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203
一、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204
二、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作为“以社会制约权力”的理论基础213
第二节 人民民主理论223
一、人民民主理论的主要内容224
二、人民民主理论作为“以社会制约权力”的理论基础229
第三节 “通过人民自己实现的人民管理制”234
一、“通过人民自己实现的人民管理制”的主要内容234
二、“通过人民自己实现的人民管理制”作为“以社会制约权力”的理论基础243
小结248
第三部分 “以社会制约权力”的实践第五章 “以社会制约权力”的条件253
第一节 研究“以社会制约权力”的条件的意义253
一、研究“以社会制约权力”的条件的一般意义253
二、研究中国“以社会制约权力”的条件的特殊意义256
三、解决“以社会制约权力”的力量来源问题258
四、研究“以社会制约权力”的条件的方法260
第二节 “以社会制约权力”的客观条件261
一、经济发展水平262
二、阶级阶层分化状况264
三、社会参与程度268
四、社会力量的发展状况271
五、民主政治发展程度274
六、历史、文化传统和自然条件278
第三节 “以社会制约权力”的主观条件281
一、民主意识282
二、法制意识285
三、社会认同和政治评价287
四、社会对参与结果的预期289
五、政治当局的态度291
六、社会关注的重点293
小结294
第六章 “以社会制约权力”的现实意义297
第一节 “以社会制约权力”与社会制衡和监督机制297
一、民主的社会制衡和监督机制298
二、“以社会制约权力”与社会制衡和监督机制301
第二节 “以社会制约权力”与弹性机制308
一、现代民主中的弹性机制308
二、“以社会制约权力”与弹性机制310
第三节 “以社会制约权力”与社会自治机制313
一、现代民主与社会自治313
二、“以社会制约权力”与社会自治机制315
三、社会自救318
第四节 “以社会制约权力”与社会信任机制320
一、民主政治的信任机制320
二、“以社会制约权力”与信任机制324
第七章 “以社会制约权力”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上)328
第一节 当代中国“以社会制约权力”问题的特殊性329
一、后发展国家的现实329
二、巨大的外部压力332
三、渐进式、连续性的改革334
四、相对短暂的改革时间336
五、社会主义国家体制338
第二节 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逻辑路线340
一、人民民主的理论及实践341
二、权力分设的政治体制354
三、实践中的不足:社会基础缺乏358
四、逻辑上的替代关系360
五、现实条件的变化363
六、“以社会制约权力”与人民民主的完善364
第三节 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路径选择366
一、国家形态民主建设及其现实状况367
二、非国家形态民主及其发展371
三、“以社会制约权力”与非国家形态民主的关系376
第四节 当代中国“以社会制约权力”的条件379
一、市场经济的发展380
二、社会阶层分化以及社会结构变化383
三、政府职能转变与第三部门的发展388
四、“单位”解体、政社分开与社会发育391
第五节 当代中国“以社会制约权力”发挥作用的几个设想394
一、法治政府建设的理论支持394
二、切实实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预设的作用399
三、基层民主的发展405
四、认识统一战线的历史意义,发挥统一战线的积极作用409
第八章 “以社会制约权力”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下)414
第一节 “以社会制约权力”缺失下的民主414
一、案例: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民主政治建设415
二、“以社会制约权力”缺失下民主模式的不足417
第二节 利益群体与“以社会制约权力”421
一、利益群体制约国家权力的案例分析422
二、利益群体与中国民主建设431
第三节 第三部门与“以社会制约权力”432
一、第三部门制约国家权力的案例分析432
二、第三部门与中国民主建设438
第四节 大众传媒与“以社会制约权力”451
一、大众传媒制约国家权力的案例分析451
二、大众传媒与中国民主建设461
结论:“以社会制约权力”:当代中国民主建设值得期待的“生长点”473
一、基本定位:“以社会制约权力”是值得期待的“生长点”474
二、对待“以社会制约权力”的态度:正视积极现象,推进整体发展478
三、当代中国“以社会制约权力”的推进模式481
四、“以社会制约权力”发展中面临的问题483
参考文献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