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乳腺癌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乳腺癌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
  • 李少林,任国胜,陈晓品等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206886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637页
  • 文件大小:183MB
  • 文件页数:661页
  • 主题词:乳腺癌-诊疗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乳腺癌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乳腺癌综合治疗概述1

第一节 乳腺癌综合治疗的定义及形成过程1

一、综合治疗的定义1

二、乳腺癌综合治疗的形成过程1

第二节 乳腺癌综合治疗的目的4

第三节 乳腺癌综合治疗的基本原则4

一、综合治疗要求多学科的通力协作4

二、综合治疗要求全面准确地判断病情4

三、综合治疗要求充分权衡治疗措施对患者的得失利弊5

四、综合治疗要求相关疗法正确搭配、顺序合理6

五、综合治疗要求规范化和个体化6

第四节 乳腺癌综合治疗的实施要点8

一、Ⅰ期乳腺癌的综合治疗8

二、Ⅱ期乳腺癌的综合治疗9

三、Ⅲ期乳腺癌的综合治疗9

四、Ⅳ期乳腺癌的综合治疗10

第二章 乳腺癌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12

第一节 乳腺癌发生、发展的结构和功能基因组学基础12

一、与乳腺癌相关的抑癌基因12

二、乳腺癌与其易感基因15

三、与乳腺癌相关的癌基因17

四、其他相关基因20

五、乳腺癌相关基因研究的新进展21

第二节 生长因子信号系统对乳腺癌发生发展的调控22

一、EGF及EGFR家族与乳腺癌23

二、转化生长因子与乳腺癌24

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乳腺癌25

四、钙黏着蛋白与乳腺癌25

第三节 乳腺癌发生发展的性激素调控功能25

一、女性性激素与乳腺正常发育26

二、女性性激素与乳腺癌26

三、雄性激素与乳腺癌29

第四节 细胞周期和凋亡调控对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影响30

一、乳腺癌发生发展的细胞周期调控30

二、乳腺癌发生发展的细胞凋亡调控32

第五节 血管生成调控对乳腺癌发生发展的作用33

一、乳腺癌血管生成机制33

二、血管生成对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影响35

第六节 乳腺癌的基因治疗36

一、基因治疗对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影响36

二、血管生成药物抑制与乳腺癌治疗39

第七节 蛋白质组学及其在乳腺癌研究中的应用41

一、蛋白质组学及其相关技术41

二、蛋白质组学在乳腺癌研究中的应用45

三、蛋白质组学应用于乳腺癌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48

第三章 乳腺癌细胞信号转导系统52

第一节 细胞信号转导系统概述52

一、细胞信号的种类52

二、细胞信号转导的类型53

三、膜受体介导的细胞跨膜信号转导53

四、核受体57

五、信号的调节58

六、信号转导的特点59

第二节 乳腺癌信号转导途径中的重要元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59

一、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59

二、EGFR家族的信号转导途径62

三、EGFR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检测66

四、EGFR在乳腺癌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67

第三节 与乳腺癌有关的其他细胞信号转导途径69

一、雌、孕激素受体的信号途径69

二、ER与EGFR/C-erbB-2信号转导途径的“交互通话”70

第四章 乳腺应用解剖学与生理学75

第一节 乳腺的胚胎发生与生后发育75

一、胚胎发生75

二、生后发育76

三、乳腺发育异常79

第二节 乳腺应用解剖学81

一、乳腺的位置和形态81

二、乳腺的组织结构82

三、乳腺的血供83

四、乳腺的淋巴引流85

五、乳腺及有关的神经分布88

第三节 乳腺生理学90

一、下丘脑-垂体-卵巢内分泌激素的调节 作用90

二、其他内分泌激素的调节 作用92

三、乳腺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激素调节93

四、月经周期乳腺变化的激素调节93

五、泌乳的生理调节93

第五章 乳腺癌危险因子、预防及普查95

第一节 乳腺癌的危险因子95

一、年龄95

二、月经状况95

三、婚育状况96

四、激素水平96

五、乳腺疾病史97

六、遗传和家族史97

七、饮食98

八、环境因素99

九、其他因素99

第二节 乳腺癌的预防策略100

一、一级预防100

二、二级预防101

三、三级预防103

第三节 高危人群的管理104

一、高危人群的确定104

二、高危人群的管理104

第六章 乳腺癌的病因学及发病学107

第一节 乳腺癌流行病学107

一、世界乳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107

二、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107

第二节 乳腺癌的发生108

一、病因学109

二、发病学111

三、基因与乳腺癌113

第三节 乳腺癌的侵袭和转移125

一、乳腺癌的转移播散125

二、影响乳腺癌转移的因素127

三、乳腺癌发生侵袭与转移的分子机制128

四、乳腺癌侵袭与转移的相关基因131

第七章 乳腺癌相关的肿瘤标志物144

第一节 肿瘤标志物的确立及应用评价144

一、理想肿瘤标志物的条件144

二、肿瘤标志物定量测定的标准144

三、肿瘤标志物临床应用及评价145

第二节 乳腺癌常见肿瘤标志物146

一、蛋白质类146

二、酶类151

三、激素类155

四、糖链抗原159

五、多胺163

六、微量元素164

第三节 端粒和端粒酶167

一、概述167

二、临床意义170

第四节 乳腺癌基因标志172

第五节 乳腺癌标志物的免疫组化检测183

第六节 人组织激肽释放酶185

一、概述185

二、测定方法190

三、激肽释放酶与乳腺癌190

第七节 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190

一、概述190

二、检测方法191

三、临床应用191

第八节 核仁组织区相关蛋白192

一、概述192

二、染色方法193

三、临床应用193

第九节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乳腺癌研究中的应用194

一、概述194

二、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内容194

三、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194

四、蛋白质组学在乳腺癌研究中的应用196

第八章 乳腺癌的病理学及进展200

第一节 可疑乳腺病变病理检查技术200

一、常用的病理学检查方法200

二、病理学检查对乳腺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的意义201

第二节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病理学203

一、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病理学203

二、腋窝淋巴结免疫功能状况205

第三节 不同病理学诊断技术的应用及评价205

一、病理组织学检查205

二、细胞病理学诊断207

第四节 乳腺癌的病理组织学分类208

一、乳腺导管、小叶增生性病变和乳头部肿瘤209

二、乳腺微浸润癌216

三、浸润性乳腺癌216

第五节 乳腺癌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和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后的病理学改变224

一、乳腺癌放射治疗后病理形态学改变224

二、乳腺癌化疗后病理变化225

三、乳腺癌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后病理变化226

第九章 治疗乳腺癌的化学药物228

第一节 治疗乳腺癌化学药物的生物学基础228

一、细胞增殖及其周期229

二、影响肿瘤细胞生长速度的因素230

三、肿瘤细胞的生长特性230

四、肿瘤细胞群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231

第二节 治疗乳腺癌化学药物的分类231

一、按药物来源分类(7类)231

二、按药物作用机制分类(5类)232

三、按药物对细胞周期特异性分类(2类)233

第三节 治疗乳腺癌的常用化学药物233

一、环磷酰胺233

二、异环磷酰胺235

三、多柔比星237

四、表柔比星239

五、甲氨蝶呤241

六、氟尿嘧啶243

七、紫杉醇244

八、多西紫杉醇247

九、吉西他滨249

十、卡培他滨250

十一、长春瑞滨251

十二、他莫昔芬253

十三、顺铂254

十四、米托蒽醌256

十五、丝裂霉素257

十六、长春新碱258

十七、曲妥珠单抗260

第四节 治疗乳腺癌化学药物的毒性不良反应261

一、治疗乳腺癌化学药物共有的毒性不良反应261

二、治疗乳腺癌化学药物的特殊反应262

第五节 治疗乳腺癌化学药物的多药耐药及逆转问题264

一、钙离子通道阻滞剂264

二、钙调蛋白抑制剂265

三、环孢素及其衍生物265

四、抗激素类化合物265

五、蛋白激酶抑制剂266

六、表面活性剂266

第十章 乳腺癌的放射诊断学267

第一节 乳腺的放射学检查方法267

一、乳腺的X线检查方法与适应证267

二、乳腺的CT检查269

三、乳腺MRI检查270

第二节 各种放射检查的阅片要点273

一、乳腺X线片273

二、乳腺CT片273

三、乳腺MRI片273

第三节 各种放射检查的影像学表现273

一、钼靶摄影的X线表现273

二、造影表现278

三、CT表现278

四、MRI表现280

第十一章 乳腺癌的超声诊断学285

第一节 超声医学概论285

一、超声波的基本概念及作用机制285

二、超声诊断图像特点285

三、超声检查新技术286

第二节 乳腺疾病的超声诊断及分析286

一、乳腺超声检查的仪器及方法286

二、正常声像图287

三、超声图像分析要点287

第三节 乳腺癌声像图表现288

一、乳腺癌二维声像图特点288

二、乳腺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特点289

三、多普勒频谱参数特点290

四、乳腺癌的超声造影表现290

五、乳腺癌的鉴别诊断290

六、几种典型乳腺癌的声像图特征291

七、特殊类型的乳腺癌292

第四节 小乳癌的诊断293

第五节 乳腺超声检查的优缺点294

一、优点294

二、缺点294

第六节 乳腺癌的超声诊断进展295

一、选用新仪器295

二、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乳癌中的应用295

三、三维/四维超声的应用295

四、乳腺介入性超声295

五、超声弹性成像296

第七节 超声诊断乳腺癌存在的问题与展望298

第十二章 乳腺癌的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300

第一节 概述300

一、原理300

二、显像剂300

三、显像方法301

四、PET显像的优缺点301

第二节 PET在乳腺癌诊断治疗中的应用302

一、PET对乳腺癌原发病灶的探测302

二、PET对腋窝淋巴结的评价302

三、PET对乳腺癌治疗疗效的评价303

四、对乳腺癌放射治疗和化疗后残余病灶的鉴别304

五、PET对乳腺癌复发及远处转移灶的评价304

第三节 PET/CT融合图像诊断乳腺癌的价值305

一、PET/CT融合图像的原理305

二、PET/CT融合图像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306

第十三章 乳腺肿瘤红外线检查309

第一节 乳腺肿瘤近红外线检查309

一、近红外线诊断原理309

二、电脑近红外线乳腺扫描仪诊断学基础309

三、影响诊断的因素310

四、病变影像311

五、临床价值311

第二节 乳腺肿瘤红外热像图的诊断312

一、红外热像图诊断原理312

二、乳腺红外热像图312

第十四章 乳腺癌的分子影像学314

第一节 癌基因、抑癌基因与影像学314

第二节 类固醇激素受体与影像学315

第三节 血管生成与影像学315

第十五章 乳腺癌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317

第一节 乳腺癌的临床特点317

一、乳腺肿块317

二、乳房疼痛318

三、乳房皮肤改变318

四、乳头、乳晕改变319

五、乳头溢液319

六、区域淋巴结肿大319

七、乳腺癌的血行转移320

第二节 乳腺癌的临床诊断方法321

一、病史采集321

二、临床检查321

三、影像学检查322

四、生化检查324

五、病理学检查324

六、乳腺癌早期发现的指导原则325

第三节 乳腺癌的鉴别诊断325

一、乳腺纤维囊性增生病325

二、乳腺良性肿瘤326

三、浆细胞性乳腺炎326

四、乳腺结核326

五、乳腺脂肪坏死327

六、急、慢性乳腺炎327

七、积乳囊肿327

八、乳房湿疹327

九、乳腺其他恶性肿瘤328

第四节 乳腺癌的临床分期及其意义328

一、1997年UICC第五版《乳腺癌TNM分类及分期》329

二、2002年AJCC第六版《乳腺癌TNM分类及分期》330

三、AJCC第六版《乳腺癌TNM分类及分期》修改原因及改进特点333

四、乳腺癌分期的临床意义333

第十六章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337

第一节 腋淋巴结清除术的目的及存在的问题337

第二节 前哨淋巴结的概念及其意义337

第三节 前哨淋巴结活检常用方法及其评价338

一、示踪剂的选择338

二、常用的注射部位338

三、两种示踪剂的评价338

四、SLNB的研究状况339

第四节 前哨淋巴结活检的实施方法340

一、掌握SLNB的适应证及禁忌证340

二、制定学习曲线以及对学习曲线的评估340

三、SLN同位素示踪及与患者的沟通340

四、外科干预发现SLN341

五、病理证实341

第五节 前哨淋巴结活检存在的问题及前景342

一、SLNB存在的问题342

二、SLNB的前景342

第十七章 乳腺导管内镜的临床应用344

第一节 乳腺导管内镜的发展简史344

第二节 正常乳腺导管的应用解剖344

第三节 乳腺导管内镜的结构和使用345

一、乳腺导管内镜的基本构成345

二、乳腺导管内镜的适应证346

三、乳腺导管内镜检查的使用方法346

四、乳腺导管内镜检查的并发症346

第四节 常见疾病的乳腺导管内镜表现347

一、正常乳腺导管的内镜表现347

二、乳腺囊性增生症347

三、乳腺导管扩张症348

四、乳腺导管炎348

五、积乳症或合并脓肿349

六、乳管内乳头状瘤349

七、乳管内乳头状瘤病350

八、乳腺导管内癌350

第五节 乳腺导管内镜的其他临床应用351

一、乳腺导管内镜对乳管内新生物的活检351

二、乳腺导管内镜的治疗作用352

三、乳腺导管内镜对乳管内隆起性病变手术治疗的指导作用352

四、乳腺导管内镜对无溢液乳房疾病的诊断价值352

第六节 乳腺导管内镜临床应用的意义和展望353

第十八章 乳腺癌的手术治疗355

第一节 乳腺癌手术治疗的发展简史355

一、原始手术治疗时期355

二、扩大的局部切除时期355

三、以外科病理解剖学概念为主导的时期355

四、以肿瘤生物学概念为主导的时期356

第二节 切除乳房的乳腺癌根治常用手术357

一、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357

二、乳房切除的乳腺癌根治术手术步骤358

第三节 保留乳房的根治性切除术364

一、保留乳房治疗的指征364

二、保留乳房治疗的绝对和相对禁忌证365

三、手术体位和消毒范围366

四、手术步骤366

五、安全性的术中评估367

第四节 乳腺癌的微创治疗368

第五节 乳腺癌手术的并发症及防治369

一、出血369

二、腋窝及皮下积液369

三、皮瓣缺血及坏死370

四、上肢水肿371

第十九章 乳房再造术374

第一节 乳房再造的历史回顾374

第二节 乳房再造的目的376

一、形态学和心理学目的376

二、肿瘤学目的376

第三节 乳房再造术的适应证和时机376

一、乳房再造术的适应证376

二、乳房再造术的禁忌证377

三、乳房再造时机选择377

第四节 乳房再造术前准备377

一、对患者肿瘤的生物学特性进行评价377

二、患者的心理准备377

三、常规术前检查及准备378

第五节 乳房再造术式的选择378

一、假体植入乳房再造379

二、自体组织移植再造乳房381

第六节 后期乳房再造手术方法382

一、乳房假体植入再造乳房382

二、自体组织移植再造乳房386

第七节 即时乳房再造404

第八节 乳头乳晕再造406

一、乳头的再造406

二、乳晕的再造409

第九节 乳房再造术后并发症及防治410

第二十章 乳腺癌的放射治疗413

第一节 放射治疗的作用413

一、减少局部和区域复发413

二、提高生存率413

三、缩小手术范围、提高存活质量414

四、复发及远处转移病灶的放射治疗414

五、局部晚期乳腺癌的姑息放射治疗414

第二节 根治术后预防性辅助放射治疗415

一、放射治疗的价值和适应证415

二、放射治疗的实施415

第三节 早期乳腺癌乳房保留手术后的放射治疗416

一、乳房保留手术及放射治疗的适应证416

二、放射治疗的方法417

三、其他有关问题421

第四节 放射治疗的并发症422

第二十一章 乳腺癌的化学药物治疗426

第一节 乳腺癌化学药物治疗的影响因素和临床研究426

一、概论426

二、未经全身辅助治疗的早期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427

三、患者年龄与乳腺癌化疗疗效的关系427

四、化疗方案及给药方式427

五、化疗的剂量强度和密度430

六、乳腺癌化疗与放疗、内分泌治疗的顺序问题431

七、手术前全身辅助化疗432

八、乳腺癌化疗耐药问题432

九、保乳术后化疗433

十、生物钟化疗433

十一、靶向药物与化疗药物联合治疗的协同作用和不良反应434

十二、序贯给药疗效优于联合给药435

第二节 治疗乳腺癌药物的临床应用436

一、对乳腺癌有效的药物及常用化疗方案436

二、治疗乳腺癌新药的临床特点439

第三节 不同类型乳腺癌患者的化疗选择442

一、乳腺癌复发转移危险的评估443

二、激素受体(ER、PR)阴性乳腺癌的化疗443

三、绝经前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的化疗444

四、绝经后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化疗444

五、早期乳腺癌的化疗444

六、腋窝淋巴结无转移的初治乳腺癌445

七、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初治乳腺癌445

八、可手术乳腺癌的术前新辅助化疗445

九、新辅助内分泌治疗446

十、复发转移晚期乳腺癌的化疗446

十一、蒽环类和紫杉类耐药乳腺癌患者的治疗448

第二十二章 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451

第一节 内分泌治疗的生物学基础451

一、雌激素受体的研究历史451

二、雌激素受体的结构与功能452

三、雌激素受体的组织分布452

四、雌激素受体的作用机制452

五、激素受体与乳腺癌453

第二节 雌激素受体检测及临床意义454

一、雌激素受体的检测454

二、激素受体结果的判断455

三、激素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455

第三节 内分泌治疗的分类与作用机制457

一、非药物治疗457

二、药物治疗459

三、内分泌治疗的常用药物及新药460

第四节 内分泌治疗的临床策略469

一、内分泌治疗在非浸润性乳腺癌治疗中的地位469

二、内分泌治疗在非转移性乳腺癌治疗中的地位470

三、内分泌治疗在转移性乳腺癌治疗中的地位472

四、内分泌治疗在乳腺癌高危人群预防性治疗的地位473

五、内分泌治疗疗程、新模式和联合应用的进展473

六、新辅助内分泌治疗476

七、内分泌治疗的耐药机制及临床对策477

八、小结480

第二十三章 乳腺癌生物靶向治疗487

第一节 乳腺癌生物治疗的理论基础487

一、表皮生长因子受体487

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488

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与肿瘤的生物学特性489

四、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与信号转导干预489

第二节 乳腺癌的基因治疗490

一、癌基因封闭490

二、基因导入493

三、其他基因治疗495

四、多基因联合治疗497

第三节 免疫基因治疗497

第四节 基因治疗与传统治疗498

一、基因治疗与化疗498

二、基因治疗与放射治疗498

第五节 乳腺癌分子靶向药物研究和临床应用现状500

一、乳腺癌分子靶向治疗临床应用现状500

二、乳腺癌分子靶向治疗的发展方向506

三、乳腺癌分子靶向治疗展望508

第二十四章 特殊乳腺癌的处理512

第一节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512

一、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种类512

二、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发病率512

三、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病理特点513

四、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危险因素513

五、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诊断标准514

六、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早期发现515

七、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治疗及预后515

第二节 炎性乳腺癌518

一、流行病学519

二、分子生物学特征519

三、病理学特征519

四、临床表现520

五、影像学表现520

六、诊断521

七、鉴别诊断521

八、分期521

九、治疗521

十、预后因素524

十一、总结525

第三节 广泛转移乳腺癌的处理528

一、血行转移的机制528

二、乳腺癌转移的好发部位529

三、乳腺癌远处转移的治疗530

第四节 复发性乳腺癌539

一、乳腺癌复发的高危因素539

二、诊断542

三、治疗542

四、预后545

第五节 乳腺叶状肿瘤547

一、叶状肿瘤的名称及概念547

二、流行病学548

三、病因548

四、病理548

五、临床表现549

六、诊断和鉴别诊断550

七、治疗与预后550

八、乳腺叶状肿瘤研究进展551

第六节 男性乳腺癌553

一、流行病学554

二、病因554

三、病理554

四、临床表现555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555

六、治疗555

七、预后557

第七节 年轻妇女乳腺癌558

一、流行病学和病因学559

二、临床特点559

三、临床病理特征559

四、青年乳腺癌的生物学特性560

五、诊断和治疗561

六、预后562

第八节 妊娠、哺乳期乳腺癌564

一、流行病学特点及发病因素564

二、临床特点565

三、病理组织学改变565

四、诊断566

五、鉴别诊断566

六、治疗567

七、预后568

第二十五章 乳腺良性肿瘤570

第一节 概述570

一、乳腺良性肿瘤的致病因素570

二、乳腺良性肿瘤的分类571

第二节 乳腺纤维腺瘤571

一、发病情况571

二、病理学改变572

三、临床表现572

四、影像学表现572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572

六、治疗573

七、乳腺纤维瘤的癌变573

八、青少年型乳腺纤维腺瘤574

第三节 导管内乳头状瘤574

一、病理学改变574

二、临床表现574

三、影像学表现和实验室检查575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575

五、治疗576

六、乳管内乳头状瘤的癌变576

第四节 其他乳腺良性肿瘤577

一、乳头管腺瘤577

二、错构瘤577

三、脂肪瘤577

四、腺瘤577

五、腺肌上皮瘤578

第二十六章 影响乳腺癌预后的因素580

第一节 临床预后因素580

一、年龄580

二、体重因素580

三、妊娠和哺乳580

第二节 临床分期及病理学因素581

一、原发肿瘤大小581

二、腋淋巴结的状态581

三、组织学分型与分级583

四、其他病理形态学因素584

五、骨髓中的微转移及上皮细胞584

第三节 分子生物学预后指标585

一、肿瘤的增殖活性指标585

二、癌基因586

三、细胞凋亡及其相关基因588

四、抑癌基因589

五、转移相关基因CD44V590

六、转移抑制基因nm23590

七、周期素D1与P21、P27蛋白590

八、血管生成刺激因子591

九、血纤溶酶原激活系统592

十、组织蛋白酶D593

十一、激素受体593

第二十七章 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乳腺癌600

第一节 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肿瘤的原理600

一、高强度超声治疗肿瘤的作用机制600

二、超声止血技术602

三、高强度聚焦超声作用于肿瘤组织产生的病理变化603

第二节 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乳腺癌的方法604

第三节 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乳腺癌的临床效果604

第四节 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乳腺癌的安全性评估及护理605

第二十八章 乳腺癌的介入治疗607

第一节 乳腺癌介入治疗概况607

第二节 乳腺癌介入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608

一、乳腺癌介入治疗适应证609

二、乳腺癌介入治疗禁忌证609

第三节 乳腺癌介入治疗途径609

一、经尺动脉行锁骨下动脉插管法609

二、经股动脉行锁骨下动脉插管法610

三、经腋动脉行锁骨下动脉插管法610

四、经股动脉行肝动脉插管法610

五、经股动脉行支气管动脉插管法611

第四节 乳腺癌介入治疗操作过程611

一、术前准备611

二、插管技术611

三、血管造影611

四、药物灌注612

五、化疗栓塞612

六、经皮导管药盒系统置入术612

第五节 乳腺癌介入治疗疗效观察613

一、组织学反应613

二、近期疗效613

三、远期疗效615

第六节 乳腺癌介入治疗并发症616

一、动脉插管和灌注术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616

二、导管留置灌注化疗所致的并发症及预防和处理619

三、化疗药物的常见毒性反应和处理620

英汉名词索引62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