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领导学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侯树栋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7010067260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434页
- 文件大小:70MB
- 文件页数:454页
- 主题词:“三个代表”思想-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领导学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序言&侯树栋1
导论1
一、马克思主义领导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2
(一)党的领导事业面临着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2
(二)改革创新阶段的国内环境对党的领导提出更高要求6
(三)全球性的领袖危机给党的领导以深刻警示7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领导理论的又一次创新10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领导理论继承了马克思主义领导理论10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领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领导理论在新时期的新发展13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领导理论对马克思主义领导理论的新贡献15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领导理论的主要内容和逻辑框架17
(一)解决好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一根本问题18
(二)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形成了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20
(三)强调领导人才和领导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以保证党的路线的贯彻执行22
(四)重视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努力实现领导决策的科学化23
(五)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领导理论26
上篇31
第一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领导理论的形成31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领导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31
(一)科学判断党和国家所处的历史方位32
(二)清醒认识党和国家所肩负的领导使命37
(三)认真分析党的领导实践所面临的新任务43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领导理论形成的理论渊源45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领导理论是其逻辑起点46
(二)列宁的领导理论为其提供了丰富养分48
(三)毛泽东的领导理论是其创新的坚实基础49
(四)邓小平的领导理论是其直接的理论来源52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领导理论形成的实践历程54
(一)十五大之前对党和国家领导问题的探索55
(二)十五大之后对党和国家领导问题的探索59
(三)进入新世纪后对党和国家领导问题的探索62
第二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领导理论的核心内容67
一、紧跟时代脉搏,把创新作为治党治国之道67
(一)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68
(二)始终保持创新的精神状态70
(三)构建全面的创新思想体系72
(四)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77
二、顺应世界潮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78
(一)发展是国家和民族赢得优势的关键所在79
(二)民富国强的目标需要通过发展来实现81
(三)要用发展的方法解决前进中的一切问题83
三、探索发展规律,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86
(一)立足世情、国情、党情,把握时代要求86
(二)努力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88
(三)深化对执政规律的认识,改进执政方式91
四、注重凝聚民心,调动一切力量为国家建设服务95
(一)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的社会力量95
(二)协调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和内部矛盾98
(三)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101
第三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领导理论的主要特色106
一、与时俱进的世界观和领导方法论106
(一)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和中国107
(二)“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111
(三)“三个解放出来”114
(四)善于总结历史经验、实践经验和群众经验117
二、走在时代前列的领导理念119
(一)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120
(二)始终保持领导主体的先进性122
(三)注重研究带有全局性的战略问题125
(四)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127
三、执政为民的领导价值观130
(一)执政为民是领导的价值指针130
(二)以人为本是领导的价值核心132
(三)与人民保持血肉联系是价值实现的途径135
(四)用有利于人民的标准来检验领导绩效137
下篇143
第四章 治党领导思想与实践143
一、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143
(一)必须聚精会神抓党的建设144
(二)正确认识党面临的两大历史转折146
(三)以改革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149
二、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151
(一)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151
(二)必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153
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从严治党之策155
(一)强调从严治党155
(二)注重制度建设157
(三)开展“三讲”教育活动159
(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161
四、党内民主建设是党的生命162
(一)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163
(二)坚持“十六字”方针165
(三)健全党内民主制度166
五、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党的战斗力的基础168
(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168
(二)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169
(三)加强党员队伍建设171
第五章 治国领导思想与实践175
一、政治领导思想与方略175
(一)确立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战略目标176
(二)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177
(三)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180
(四)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182
二、经济领导思想与方略184
(一)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184
(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185
(三)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188
(四)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190
三、文化领导思想与方略192
(一)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192
(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193
(三)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195
(四)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197
四、和平统一思想与方略198
(一)实现祖国统一是共产党义不容辞的使命199
(二)成功实现香港、澳门的回归和繁荣稳定200
(三)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开展反分裂斗争202
五、外交思想与方略204
(一)正确把握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205
(二)促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206
(三)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07
第六章 治军领导思想与实践210
一、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210
(一)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211
(二)新形势下更需强调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212
(三)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要坚持三个“必须”215
二、按照“五句话”总要求全面加强军队建设218
(一)“五句话”总要求是对军队建设长期思考的结晶218
(二)“五句话”总要求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219
(三)“五句话”总要求体现了深刻的现实价值225
三、用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统揽军队建设全局228
(一)时刻关注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及战略影响228
(二)充分认识制定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的重要性230
(三)贯彻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必须坚持“两个转变”232
(四)在落实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中努力探索治军特点和规律237
四、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新型军事人才238
(一)加强新型军事人才培养是我军的当务之急239
(二)新型军事人才的培养必须注重素质与队伍建设241
(三)充分发挥院校在培养新型军事人才中的基地作用243
第七章 论领导人才素质246
一、全面提高干部素质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247
(一)新时期新形势对干部队伍提出严峻考验247
(二)重视新老领导干部的交替与合作248
(三)提出“具有政治家素质”的干部队伍建设目标251
二、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253
(一)要忠诚于马克思主义254
(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255
(三)经得起风浪考验257
三、应该具有开阔的眼界258
(一)熟悉国情,了解世界259
(二)解放思想,与时俱进260
(三)务实创新,开拓前进262
四、应该具有宽阔的胸襟263
(一)讲党性,顾大局,重团结263
(二)执行民主集中制265
(三)公道正派,任人唯贤266
五、应该具有较强的领导能力267
(一)适应形势要求的领导艺术268
(二)审时度势、驾驭全局269
(三)善于协调各方面的力量271
六、应该具有优良的作风272
(一)廉洁勤政、艰苦奋斗273
(二)谦虚谨慎、联系群众274
(三)善于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276
(四)真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277
第八章 论领导人才培养279
一、培养优秀领导人才是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大计279
(一)领导人才培养的重大战略意义280
(二)教育培训是领导人才培养的关键282
(三)加紧培养适应新世纪要求的中青年干部285
二、领导人才培养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289
(一)投身实践与联系群众相统一290
(二)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统一291
(三)热情关心与严格要求相统一293
(四)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相统一295
三、培养领导人才的途径298
(一)加强理论教育和学习是干部培养的基础298
(二)着力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302
(三)坚持实践锻炼是干部培养最根本的途径303
(四)发挥干部培训机构在领导人才培养中的作用305
第九章 论领导班子建设308
一、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坚强领导集体308
(一)确保各级领导班子由忠诚于马克思主义的人组成309
(二)抓住领导班子建设这个关键,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310
(三)注意年龄结构、知识专业结构和各成员特长的优势互补313
二、建设好领导班子关键是选好“班长”317
(一)“一把手”在领导班子中的关键作用317
(二)对“一把手”提出更严格具体的要求318
(三)加强对“一把手”的重点选拔和重点培养319
(四)“一把手”被列为党内监督的重点322
三、坚持科学的领导制度326
(一)加强党的集体领导制度327
(二)建立健全民主监督制度330
(三)重视领导干部的民主生活333
(四)完善领导干部的交流制度335
第十章 论领导决策338
一、遵循领导决策的基本原则339
(一)以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作指导339
(二)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决策341
(三)人民群众是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343
(四)避免按主观、教条的原则来决策345
二、明确领导决策的前提和方法346
(一)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决策权347
(二)善于抓住机遇和大事进行决策350
(三)广开言路,广求善策,广纳群言,广交朋友352
(四)要以民力为限,有比较,有鉴别355
(五)要有世界视野,遵循国际规则356
三、建立有效的领导决策机制358
(一)实现决策的科学化358
(二)重视决策的民主化363
(三)推进决策的法制化368
第十一章 论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372
一、善于总揽全局,协调各方372
(一)坚持党的领导核心作用373
(二)正确处理党委与政府、人大和政协的关系375
(三)依法治理国家、政府、市场和社会378
二、运用辩证法的观点处理各种关系379
(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380
(二)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383
(三)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388
(四)思想工作是经济工作及其他工作的生命线390
三、培育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领导文化394
(一)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文化精神394
(二)自强不息、兼容天下的价值导向397
(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领导心态400
结语 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领导理论403
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领导观的新发展403
(一)科学发展观重新审视发展的本质与途径,表明党对发展问题的认识达到了新水平405
(二)科学发展观深化了党对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丰富了党的执政理念406
(三)科学发展观为党领导国家发展提供了科学方法论,标志着党治国理政水平的新提高407
(四)科学发展观突出强调以人为本,是对党的领导价值观的新诠释408
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目标409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适应国内外形势要求的战略抉择411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党在新世纪的领导目标更加完善412
(三)构建和谐社会战略目标的提出表明党治国理政水平进入一个新境界413
(四)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为领导方式的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414
三、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作为实现领导目标的关键416
(一)党的执政使命决定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战略地位417
(二)对自身状况的清醒认识增强了执政能力建设的紧迫性418
(三)完善了执政能力建设理论,使之更加系统化419
(四)明确了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增强了针对性和操作性420
四、先进性建设是领导主体的一项根本性建设421
(一)党的先进性建设是一项关系党生存发展的伟大工程422
(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永恒主题423
(三)先进性建设必须把经常性教育与适当集中教育结合起来425
(四)大力推进和建立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长效机制426
参考书目428
后记431
总后记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