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温病学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温病学 第2版](https://www.shukui.net/cover/63/32208296.jpg)
- 杨进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93277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828页
- 文件大小:61MB
- 文件页数:845页
- 主题词:温病学说-中医学院-教学参考资料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温病学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总论1
绪论1
一、温病学的定义和性质1
(一)温病学的定义1
(二)温病学的性质1
二、温病学的地位2
三、温病学的学科范围3
第一章 温病学发展简史4
一、战国至唐代——温病学的萌芽阶段4
二、宋至元代——温病学的成长阶段7
三、明至清代——温病学的形成阶段10
四、新中国成立以来——温病学的发展提高阶段15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21
一、温病的特点22
(一)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22
(二)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22
(三)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24
(四)临床表现有其特殊性24
二、温病的范围和分类26
(一)温病的范围26
(二)温病的分类27
三、温病与伤寒28
(一)温病与伤寒在概念上的关系28
(二)温病与狭义伤寒的区别29
四、温病与温疫29
(一)温疫的含义29
(二)温疫与温病概念的区别29
(三)古代对温疫、温病概念的见解30
五、温病与温毒30
(一)温毒的概念30
(二)温病与温毒概念的区别31
第三章 温病的病因和发病35
一、温病的病因35
(一)概述35
(二)“六淫”温邪的致病特点37
(三)疠气、温毒的致病特点42
二、温病的发病44
(一)发病因素44
(二)感邪途径45
(三)发病类型46
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53
一、卫气营血辨证54
(一)卫气营血辨证的源流54
(二)卫气营血的证候与病理55
(三)卫气营血证候的病位浅深及相互传变61
二、三焦辨证62
(一)三焦的含义62
(二)温病三焦辨证的实际意义62
三、有关辨证纲领的几个问题68
(一)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68
(二)有关“三焦辨湿热病”的问题68
第五章 温病常用诊法72
一、辨舌验齿72
(一)辨舌72
(二)验齿80
二、辨斑疹白?81
(一)辨斑疹81
[附]阴斑84
(二)辨白?84
三、辨常见脉象85
(一)浮脉、洪脉、数脉、滑脉85
(二)濡脉、缓脉、弦脉、沉脉85
四、辨神色86
(一)察神色86
(二)观肤色86
五、辨常见症状87
(一)发热87
(二)汗出异常89
(三)头身疼痛90
(四)呼吸异常90
(五)咳嗽91
(六)口渴91
[附]口味92
(七)呕吐92
(八)胸腹胀痛93
(九)大小便异常95
(十)神志异常96
(十一)痉厥98
[附]筋肉瞤动98
(十二)出血98
(十三)厥脱99
第六章 温病的治疗105
一、温病的主要治法109
(一)泄卫透表法109
(二)清解气热法113
(三)和解祛邪法116
(四)祛湿泄热法119
(五)通下逐邪法122
(六)清营凉血法125
(七)开窍醒神法128
(八)息风止痉法129
(九)滋阴生津法132
(十)固脱救逆法135
二、温病兼夹证的治疗136
(一)兼痰饮136
(二)兼食滞137
(三)兼气郁138
(四)兼血瘀138
三、温病瘥后调理139
(一)体虚未复140
(二)正虚余邪未尽140
第七章 温病的预防150
一、温病预防的意义150
(一)温病预防的概念150
(二)温病预防的重要性150
(三)温病预防的可能性151
二、我国古代预防温病的成就152
(一)重视预防温病的思想152
(二)对温病传染特性的认识152
(三)预防温病的原则153
(四)古代预防温病的措施153
三、温病的预防方法158
(一)培固正气,强壮机体158
(二)及时诊断,控制传播159
(三)预施药物,防止染病159
[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161
第二篇 各论175
第一章 风温175
概述175
病因病机176
病候辨析177
辨病依据177
类病鉴别177
辨析要点178
治则治法179
证候辨治179
(一)邪袭肺卫证治179
(二)热入气分证治181
(三)热入心包证治186
(四)余热末净,肺胃阴伤证治189
病案举例190
文献选萃193
第二章 春温197
概述197
病因病机198
病候辨析199
辨病依据199
类病鉴别200
辨析要点200
治则治法201
证候辨治201
(一)气分证治201
(二)营血分证治207
(三)热入心包证治211
(四)热盛动风证治212
(五)热灼真阴证治213
(六)邪留阴分证治215
病案举例218
文献选萃219
第三章 暑温222
概述222
病因病机224
病候辨析226
辨病依据226
类病鉴别226
辨析要点227
治则治法227
证候辨治228
(一)气分证治228
(二)营血分证治234
(三)后期证治238
[附]一、冒暑241
二、暑秽242
病案举例245
文献选萃249
第四章 湿温253
概述253
病因病机254
病候辨析256
辨病依据256
类病鉴别256
辨析要点257
治则治法258
证候辨治259
(一)湿重于热证治259
(二)湿热并重证治265
(三)热重于湿证治269
(四)化燥入血证治269
(五)湿从寒化证治271
(六)后期证治271
病案举例274
文献选萃279
第五章 伏暑284
概述284
病因病机285
病候辨析286
辨病依据286
类病鉴别287
辨析要点287
治则治法288
证候辨治288
(一)初发证治288
(二)邪在气分证治289
(三)邪在营血证治292
病案举例296
文献选萃298
第六章 秋燥302
概述302
病因病机303
病候辨析303
辨病依据303
类病鉴别304
辨析要点304
治则治法305
证候辨治305
(一)邪在肺卫证治305
(二)邪在气分证治306
(三)气血两燔证治310
(四)燥伤真阴证治310
[附]凉燥犯于肺卫证治310
病案举例312
文献选萃313
第七章 大头瘟318
概述318
病因病机319
病候辨析319
辨病依据319
类病鉴别319
辨析要点320
治则治法320
证候辨治320
病案举例323
文献选萃324
第八章 烂喉痧327
概述327
病因病机327
病候辨析329
辨病依据329
类病鉴别329
辨析要点330
治则治法330
证候辨治331
(一)邪毒袭表,侵犯肺胃证治331
(二)毒壅上焦,气热炽盛证治332
(三)邪毒化火,燔灼气营(血)证治333
(四)毒退阴伤,余邪未净证治334
病案举例336
文献选萃339
第九章 温疫343
概述343
病因病机344
病候辨析345
辨病依据345
类病鉴别346
辨析要点346
治则治法346
证候辨治347
(一)初起证治347
(二)邪热闭肺348
(三)邪传阳明349
(四)气营(血)两燔349
(五)热陷厥阴351
(六)正气暴脱352
(七)恢复期证治352
病案举例355
第十章 疟疾358
概述358
病因病机359
病候辨析360
辨病依据360
类病鉴别360
辨析要点360
治则治法360
证候辨治361
(一)正疟361
(二)温疟361
(三)暑疟362
(四)湿疟362
(五)寒疟362
(六)瘴疟363
(七)劳疟364
(八)疟母365
病案举例366
第十一章 霍乱369
概述369
病因病机369
病候辨析370
辨病依据370
类病鉴别371
辨析要点371
治则治法372
证候辨治373
(一)湿热证373
(二)寒湿证374
(三)干霍乱374
(四)亡阴证375
(五)亡阳证376
病案举例378
第三篇 名著选381
叶天士《温热论》381
一、温病大纲383
二、邪在肺卫389
三、流连气分393
四、里结阳明399
五、论湿405
六、邪入营血409
七、辨舌苔413
八、验齿434
九、辨斑疹438
十、辨白?442
十一、妇人温病444
叶天士《三时伏气外感篇》454
一、概论455
二、春温456
三、风温458
四、暑病460
五、秋燥464
陈平伯《外感温病篇》467
一、温病概论467
二、风温病提纲468
三、风温犯肺469
四、兼及阳明471
五、热灼营阴473
六、风温兼变证475
薛生白《湿热病篇》478
一、湿热病提纲478
二、邪在肌表481
三、邪阻气分484
四、邪入营血494
五、湿热致痉498
六、善后调理504
七、其他外感疾病507
吴鞠通《温病条辨》选520
一、温病概念520
二、温病起病522
三、邪犯肺卫523
四、阳明温病526
五、邪入心包530
六、邪入营分531
七、真阴耗伤533
八、暑温证治534
九、湿温证治536
十、伏暑证治538
十一、温毒证治539
十二、秋燥540
十三、温病治禁544
十四、汗论548
十五、治病法论549
十六、吴又可温病禁黄连论550
十七、燥气论550
吴又可《温疫论》选554
一、原病556
二、杂气论558
三、论气盛衰560
四、论气所伤不同561
五、标本562
六、温疫初起563
七、急证急攻566
八、注意逐邪勿拘结粪567
九、辨明伤寒时疫569
十、发斑战汗合论572
十一、补泻兼施572
十二、统论疫有九传治法574
十三、解后宜养阴忌投参术577
余师愚《疫病篇》581
一、论疫与伤寒似同而异581
二、论斑疹582
三、论治疫583
四、论治疹584
五、论疫疹之脉不能表下585
六、论疹形治法586
七、诊疹色治法587
八、论发疮588
九、论妊娠病疫589
十、论闷疫590
十一、清瘟败毒饮方论591
十二、疫证条辨592
戴天章《广瘟疫论》选615
一、瘟疫辨证615
二、辨瘟疫伤寒618
三、瘟疫兼证621
四、瘟疫夹证626
五、瘟疫治法633
雷少逸《时病论》选641
一、四季时病大意641
二、四季时病选论651
柳宝诒《温热逢源》选664
一、论温病与伤寒病情不同治法各异664
二、论伏气发温与暴感风温病原不同治法各异665
三、论伏邪外发须辨六经形证666
四、论温病初发脉象舌苔本无一定667
五、伏温从少阴初发证治668
六、伏温由少阴外达三阳证治670
七、伏温热结胃腑证治671
八、伏温内燔营血发吐衄便红等证治673
九、伏温化热郁于少阴不达于阳675
附篇679
一、部分急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的中医辨治679
(一)流行性感冒679
(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686
(三)大叶性肺炎695
(四)百日咳700
(五)伤寒与副伤寒705
(六)中毒型菌痢711
(七)重型病毒性肝炎714
(八)流行性乙型脑炎718
(九)疟疾726
(十)流行性斑疹伤寒733
(十一)流行性出血热739
(十二)钩端螺旋体病749
(十三)败血症755
二、著名温病学家简介759
(一)刘完素759
(二)王履761
(三)张鹤腾763
(四)吴有性765
(五)喻昌769
(六)周扬俊772
(七)戴天章774
(八)叶桂777
(九)薛雪782
(十)俞根初785
(十一)杨璿786
(十二)余霖788
(十三)吴贞790
(十四)吴瑭794
(十五)陈祖恭799
(十六)邵登瀛801
(十七)王士雄803
(十八)石寿棠808
(十九)雷丰810
(二十)柳宝诒813
(二十一)何炳元815
(二十二)张锡纯816
[附录]821
一、温病学参考医著821
二、方剂索引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