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晋商信用制度及其变迁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刘建生,燕红忠,石涛等著 著
- 出版社: 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
- ISBN:7806368353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579页
- 文件大小:207MB
- 文件页数:605页
- 主题词:信用制度-商业史-研究-山西省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晋商信用制度及其变迁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一&经君健1
序二&郑学檬1
序三&赵德馨1
第一章 晋商信用制度研究的方法论:分析框架1
第一节 晋商信用制度研究呼唤新的分析工具3
一、关于制度及信用制度的研究综述3
二、关于经济史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分析工具13
三、从历史制度分析的视角研究晋商信用制度17
第二节 晋商信用的历史制度演进模式22
一、历史制度分析的产生与形成22
二、历史制度分析的理论创新24
三、构建晋商信用的历史制度分析模式33
第三节 晋商信用的分析方法36
一、历史经验的归纳分析法37
二、博弈论分析法39
三、其他分析方法45
第四节 基本内容与主要论点47
一、本书的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47
二、本书的主要论点与结论49
三、关于基本术语的说明51
第二章 中西方诚信观比较研究:传统信用关系概览53
第一节 西方传统诚信观的变迁54
一、西方传统诚信观的宗教基础55
二、西方传统诚信观的哲学基础57
三、西方诚信观的经济伦理基础60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信用观概述70
一、马克思主义信用的概念70
二、马克思主义信用的产生71
三、马克思主义信用的特征72
四、马克思主义信用的形式73
五、马克思主义信用的作用75
六、马克思主义关于信用危机的理论78
第三节 中国传统诚信观概述79
一、中国传统诚信的基本内涵80
二、中国传统诚信的特点81
三、中国传统诚信的局限性83
第四节 中西方传统诚信观的比较85
一、中西方传统诚信观的相同性85
二、中西方传统诚信观的差异性89
第三章 晋商信用制度的起源与维持机制:一个博弈均衡的分析模式93
第一节 信用、信誉、信任的关系与界定95
一、信用、信誉与信任概念的界定95
二、信用、信誉与信任的关系99
三、晋商信用与信用制度101
第二节 不完全信息、不确定性与信用的生成机制104
一、不完全信息、不确定性理论概述104
二、委托代理理论条件下的晋商经营活动分析106
三、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晋商信用制度的形成109
第三节 文化·道德·信用的生成机制114
一、信用机制的界定114
二、文化传统的作用115
三、诚信文化下的集体惩戒机制117
四、晋商的信用机制120
第四节 晋商企业治理结构中的信用决定机制122
一、晋商企业治理结构中的信用起源122
二、晋商企业治理结构中的信用特征124
三、晋商企业治理结构中的信用决定机制127
第五节 重复博弈与晋商信用均衡机制130
一、重复博弈与信用均衡机制131
二、晋商信用均衡的博弈分析135
第四章 晋商信用制度管理与风险防范:信用制度安排的基本内容139
第一节 人事安排中的风险防范140
一、晋商对普通员工的选拔和培训140
二、晋商对经理的聘用143
三、经理负责制144
四、人员设置及职能145
五、内部约束机制146
六、激励机制148
第二节 经营业务中的风险防范151
一、资本筹集制度151
二、防伪、密押制度154
三、簿记制度156
四、“过标”与“标期”制度157
五、业务报告制度159
第三节 信息传递技术与管理162
一、晋商信息传递的技术载体163
二、信息传播渠道及传递工具169
第四节 晋商会馆的信用管理177
一、晋商会馆及其组织特点177
二、晋商会馆的信用管理182
第五章 晋商信用制度的实证分析:信用博弈的案例研究187
第一节 山西票号业中的信用博弈188
一、山西票号业内部的信用博弈188
二、山西票号与其他经济组织之间的信用博弈193
三、山西票号与政府之间的信用博弈197
第二节 晋商家族企业经营中的信用博弈200
一、晋商家族信用的产生201
二、信用博弈实证分析204
三、晋商家族企业与现代家族企业的共通性213
四、晋商家族企业与现代家族企业的差异性214
第三节 山西典当业的博弈分析219
一、山西典当当物价格确定的博弈分析219
二、山西典当经营存款业务的博弈分析222
三、山西典当与票号之间的博弈分析226
第六章 晋商资本运营过程中的信用关系研究:关于信用制度的专题分析之一229
第一节 晋商信用关系概念的提出230
一、信用与信用行为230
二、信用关系及其表现形式231
第二节 晋商资本运营过程中的信用关系233
一、晋商独资制中的信用关系分析233
二、晋商合伙制中的信用关系分析235
三、晋商贷金制中的信用关系分析250
四、晋商股份制中的信用关系分析260
第三节 基于信用关系的资本运营之变迁272
第七章 委托代理中的晋商信用研究:关于晋商信用制度的专题分析之二275
第一节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对晋商信用制度的思考276
一、假定前提及分析的意义276
二、委托代理模型的建立277
第二节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对晋商信用制度的实证分析279
一、山西票号经营者选择与激励过程中的信用问题280
二、山西票号经营业务中的风险与管理287
第三节 委托代理关系与晋商信用制度的互动关系293
一、委托代理关系在晋商信用制度中的不同表现294
二、晋商信用制度在委托代理关系中的作用和功能298
第四节 基于委托代理关系的发展与信用制度的变迁300
一、经营初期的委托代理关系与信用制度300
二、基于委托代理关系的信用制度变迁301
第八章 晋商金融信用的演进研究:关于晋商信用制度的专题分析之三305
第一节 晋商金融机构概况306
一、典当——以抵押贷款为核心业务的信用机构306
二、印局——从事信用放款的民间小额借贷组织311
三、钱庄——以从事兑换业务为主的金融机构312
四、账局——专营工商业借贷业务的信用机构314
五、票号——以埠际汇兑为主要业务的金融专营机构317
六、宝丰社、裕丰社——以行业协调管理为核心的金融监管机构320
第二节 晋商金融信用的演进过程323
第三节 晋商金融信用的外部性分析328
一、政府行为对晋商金融信用的正外部影响330
二、政府行为对晋商金融信用的负外部影响332
第九章 晋商信用制度的历史文化研究:加入文化机制后对晋商信用的重新审视337
第一节 特定文化传统的形成:文化传统的变迁与明清晋商信用的人文环境340
一、“商鞅模式”的选择与文化传统的变迁340
二、地缘文化与晋商信用制度的特殊性347
第二节 儒家思想与晋商信用制度的选择355
一、儒家经济伦理与晋商信用制度356
二、诚信、忠孝观与晋商信用制度选择362
第三节 道释思想与晋商信用制度371
一、道家、道教中“诚信”思想与晋商信用制度372
二、“天人合一”与晋商信用制度的心理约束386
三、佛教思想与晋商信用制度391
四、民间信仰与晋商信用制度396
第十章 产权结构、交易成本与晋商信用制度:政府在明清晋商信用中的角色与功能403
第一节 产权、交易成本与信用的关系404
一、产权与商品交易之间的内在联系404
二、信用与交易成本的关系405
三、中国传统社会产权界定的特点406
第二节 政府在明清晋商信用中的角色与功能408
一、社会秩序的守卫者——“门卫”职能409
二、博弈的参与者——“运动员”职能419
三、博弈规则的制定者——“裁判员”职能的空缺426
第三节 国家低效率下的信用实现形式431
第十一章 自我实施与集体主义惩戒机制:晋商信用的基本模式与实现方式433
第一节 晋商信用的基本模式434
一、实施的重要性434
二、自我实施与集体主义惩戒机制435
三、晋商信用模式的表现形式438
第二节 基于行会组织的惩戒与实施机制分析443
一、行会组织的功能444
二、晋商行会的作用机制452
第十二章 晋商信用制度的变迁过程:动力、条件与路径分析459
第一节 晋商信用制度变迁的路径分析460
一、晋商信用制度的耐久性460
二、晋商信用制度变迁的条件与动力470
三、晋商信用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分析478
第二节 晋商信用制度变迁过程484
一、晋商信用制度的形成机制485
二、晋商信用制度的危机与瓦解487
第十三章 信用制度变迁与晋商兴衰:晋商兴衰的信用归因493
第一节 晋商信用函数的构建及其绩效495
一、晋商信用函数的构建及因素分析495
二、晋商信用制度的经济绩效分析499
第二节 晋商兴衰之解析508
一、信用机制在晋商兴盛中的作用508
二、晋商信用模式的转变与晋商的衰落515
第十四章 晋商信用制度的借鉴分析:现代信用制度的历史渊源及启示523
第一节 现代经济中的信用机制524
一、现代经济中信用的重要作用524
二、现代信用制度的形成及其特点529
第二节 从晋商信用看我国当前的信用问题533
一、晋商信用的基本特点533
二、我国当前的信用问题537
第三节 晋商信用制度研究的历史启示543
一、晋商信用制度的建立与维持544
二、信用均衡与现代信用问题545
三、实施机制与现代信用问题548
四、晋商信用制度变迁与现代信用问题551
参考文献553
后记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