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京剧史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京剧史 上](https://www.shukui.net/cover/45/30185903.jpg)
- 北京市艺术研究所,上海艺术研究所组织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 ISBN:7104020462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605页
- 文件大小:93MB
- 文件页数:672页
- 主题词:京剧-戏剧史-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京剧史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卷1
绪论1
第一编 京剧孕育形成19
第一章 京剧形成的社会环境21
第一节 政治、经济、文化概貌21
第二节 北京剧坛面貌27
第二章 徽调、汉调在北京的发展变化43
第一节 四大徽班进京43
第二节 汉调进京给徽班带来的变化56
第三章 京剧形成71
第一节 徽班进京后演变的四个阶段71
第二节 京剧形成的标志76
第三节 北京民间演剧情况111
第四章 京剧形成的历史原因125
第二编 京剧逐渐成熟129
第五章 京剧成熟的社会环境131
第一节 政治、经济概貌131
第二节 思想文化状况134
第六章 京剧从形成到成熟的演进137
第一节 “前三杰”到“后三杰”137
第二节 戏班体制的变化及其对京剧艺术发展的影响144
第三节 剧目的进一步京剧化153
第四节 表演艺术的成熟161
第五节 京剧音乐的成就165
第六节 舞台美术的新趋向182
第七章 促使京剧成熟的历史诸因素184
第一节 观众与剧场、票友和科班184
第二节 清代宫廷戏剧在京剧形成与成熟中的作用211
第三节 梆子二簧“两下锅”239
第四节 京剧艺人的社会组织242
第八章 南派京剧的形成与发展248
第一节 京剧在上海的发展248
第二节 南派京剧的形成269
第三节 京剧女班和女演员的出现282
第四节 清末民初上海的京剧科班和戏曲学校293
第九章 京剧改良运动300
第一节 文艺革新运动300
第二节 京剧改良理论303
第三节 京剧改良运动中的作家和作品325
第四节 京剧改良运动的高涨和时装新戏的勃兴333
第五节 时装京戏的特色及意义364
第六节 京剧改良的衰微及其历史意义370
第十章 京剧传向全国376
第一节 京剧流布概况376
第二节 京剧成为全国性剧种的原因383
第三编 人物(上)385
第十一章 生行演员387
第一节 余三胜387
第二节 程长庚391
第三节 张二奎 卢胜奎 薛印轩 王九龄398
第四节 徐小香404
第五节 俞菊笙 黄月山 李春来408
第六节 谭鑫培 汪桂芬 孙菊仙414
第七节 杨月楼 汪笑侬 王鸿寿 孙春恒432
第八节 刘鸿升 潘月樵 许荫棠446
第九节 夏月珊 夏月润兄弟453
第十节 贾洪林 刘艺舟 王凤卿 时慧宝458
第十一节 王楞仙 朱素云 德珺如471
第十二章 旦行演员478
第一节 胡喜禄478
第二节 梅巧玲 罗巧福481
第三节 时小福 方松林485
第四节 谭志道 郝兰田487
第五节 余紫云 陈德霖 王瑶卿489
第六节 余玉琴 冯子和 毛韵珂501
第七节 路三宝 田桂凤 杨小朵509
第八节 龚云甫 谢宝云514
第十三章 净丑演员521
第一节 钱宝峰 庆春圃 徐宝成521
第二节 何桂山 黄润甫 穆凤山526
第三节 黄三雄 杨鸣玉 刘赶三539
第四节 金秀山 刘永春 裘桂仙551
第五节 李连仲559
第六节 罗寿山 张占福561
第十四章 剧作者565
第一节 余治565
第二节 观剧道人569
第三节 沈小庆 刘三 史松泉571
第四节 李钟豫 李世忠 乔荩臣576
第十五章 乐师580
第一节 王晓韶等六人580
第二节 沈宝钓 梅雨田583
第十六章 教师 票友588
第十七章 后台管理人员597
上卷后记602
上卷修订后记605
中卷607
第四编 京剧的鼎盛时期607
第十八章 五四以来京剧发展概貌609
第一节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京剧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609
第二节 社会文化思潮对京剧的影响611
第三节 外来文化艺术对京剧的影响618
第十九章 京剧艺术进入鼎盛时期625
第一节 戏剧观与审美观念的变化626
第二节 京剧在全国流行631
第三节 票房与票友633
第四节 京剧艺术社会地位的变化641
第五节 演出场所的变化647
第六节 从科班到戏校652
第二十章 京剧剧目的新发展657
第一节 京剧剧目的创作、整理概况657
第二节 京剧剧目的思想内容666
第三节 京剧剧目的艺术特点670
第二十一章 表演艺术的新发展673
第一节 京剧流派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674
第二节 京剧流派的新发展697
第二十二章 京剧音乐伴奏和舞台美术的新发展725
第一节 京剧的音乐伴奏726
第二节 京剧舞台美术的新发展733
第二十三章 京剧理论研究与宣传活动747
第一节 京剧报纸与杂志747
第二节 京剧论著755
第三节 京剧唱片与京剧电影767
第二十四章 京剧走向世界771
第一节 梅兰芳访日演出771
第二节 绿牡丹、十三旦、小杨月楼访日演出779
第三节 梅兰芳访美演出783
第四节 梅兰芳到苏联访问演出789
第五节 程砚秋访问欧洲796
第六节 京剧在新加坡809
第五编 战争年代的京剧819
第二十五章 抗日战争以来的京剧发展概况821
第一节 抗战以来京剧的发展及其历史作用821
第二节 有关京剧发展的政策措施843
第三节 理论研究及京剧报刊著作的一般状况856
第二十六章 国统区的京剧871
第一节 抗战初期武汉地区的京剧871
第二节 川、陕、湘、桂、滇、黔、晋等地的京剧880
第三节 京剧在国统区的发展及西南剧展907
第四节 国统区京剧艺术发展的基本特点925
第二十七章 抗日根据地的京剧928
第一节 陕甘宁边区的京剧928
第二节 晋冀鲁豫根据地的京剧949
第三节 山东根据地的京剧961
第四节 苏皖根据地的京剧967
第五节 抗日根据地京剧活动的基本特点971
第二十八章 沦陷区的京剧(上)978
第一节 平津地区的京剧978
第二节 上海的京剧活动,海派京剧的发展1003
第三节 宁、汉及江南地区的京剧1025
第四节 麒麟童、盖叫天等的艺术活动1034
第五节 沦陷区京剧艺术的基本特点1045
第二十九章 沦陷区的京剧(下)1051
第一节 伪满政权对京剧的利用1051
第二节 伪满洲国的京剧演出活动1058
第三节 伪满洲国的主要京剧班社及演员1065
第三十章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京剧1073
第一节 抗战胜利初期国统区的京剧活动1073
第二节 国统区的戏剧教育与班社1083
第三节 国统区京剧界的进步活动与解放前夕的京剧艺术1098
第四节 解放区京剧界在解放战争中的活动1105
第五节 京剧发展的走向1122
第六编 人物(中)1127
第三十一章 生行演员1129
第一节 老生演员1129
第二节 武生演员1186
第三节 小生演员1224
第三十二章 旦行演员1243
第一节 青衣、花旦、刀马旦演员1243
第二节 武旦、老旦演员1337
第三十三章 净行、丑行演员1347
第一节 正净、副净演员1347
第二节 武净演员1368
第三节 文丑演员1374
第四节 武丑演员1385
第三十四章 乐师1393
第一节 琴师、笛师1393
第二节 鼓师1405
第三十五章 京剧作者、导演、教师、研究者1411
第一节 京剧作者1411
第二节 京剧导演1439
第三节 史论研究工作者1445
第四节 教育工作者1470
第五节 戏曲改革工作者1499
中卷后记1505
中卷修订后记1507
下卷(第一分册)1509
第七编 京剧的黄金时代1509
第三十六章 京剧的新繁荣1511
第一节 社会制度的变革与中国的旧剧界1511
第二节 戏曲改革机构的建立及方针政策的制订1518
第三节 戏曲研究机构和国家剧院的建立1544
第四节 京剧艺术新的繁荣1582
第三十七章 京剧剧目的整理、改编与创作1604
第一节 传统剧目和流派代表剧目的整理与出版1604
第二节 新编历史剧的创作1614
第三节 京剧现代戏的创作1633
第四节 京剧编剧队伍的形成1659
第三十八章 导演制度的形成与导演艺术的发展1661
第一节 建立导演制度是戏曲改革的需要1661
第二节 导演制在创作实践中形成1669
第三十九章 京剧表演艺术的继承与发展1688
第一节 京剧表演艺术在新水平上的全面综合1693
第二节 京剧表演流派的发展与创造1704
第四十章 京剧音乐的继承与发展1733
第一节 京剧唱腔的新发展1734
第二节 过门与配曲的发展1746
第三节 演唱形式与乐队编制的发展1751
第四节 京剧中的音乐舞剧1755
第四十一章 京剧舞台美术的发展1759
第一节 传统戏曲的舞台美术1760
第二节 新编剧目的舞台美术1773
第三节 京剧舞台美术创作队伍的成熟1789
第四十二章 京剧艺术教育1791
第一节 政府对戏曲教育的重视1791
第二节 设有京剧专业的戏曲学校1794
第三节 戏校教师队伍的建设1811
第四节 培养京剧人才的其它途径1813
第四十三章 京剧艺术出版事业的大发展1816
第一节 国家专业戏剧出版机构的建立和它出版的京剧图书1818
第二节 京剧剧本的出版1823
第三节 京剧基本理论及京剧史研究著述的出版1831
第四节 京剧工具书及教材的出版1841
第五节 音响和影像出版物1843
第八编 “文革”前后的京剧1849
第四十四章 本时期京剧发展的概况1851
第一节 毛泽东有关文艺的批示和京剧大演现代戏1851
第二节 “文革”冲击下从现代戏到“样板戏”的起伏1855
第三节 粉碎“四人帮”后京剧的复苏1857
第四十五章 “文革”前夕的京剧1858
第一节 1964年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1858
第二节 各地区的京剧(戏曲)现代戏观摩演出1875
第三节 这一时期京剧现代戏发展的基本特点1891
第四十六章 “文革”中的京剧1895
第一节 京剧面临动乱的冲击1895
第二节 京剧艺术的厄运和“重建”文艺队伍1906
第三节 “文革”后期文艺政策初步调整时的京剧1914
第四十七章 “样板戏”垄断京剧舞台1923
第一节 “样板戏”的形成1924
第二节 “样板戏”的“普及”1947
第三节 “样板戏”出访国外1956
第四十八章 “样板戏”的剖析1960
第一节 “样板戏”的创作理论1960
第二节 “样板戏”的艺术分析1970
第四十九章 京剧艺术的复苏1995
第一节 戏剧、京剧界的拨乱反正1995
第二节 推动京剧艺术复苏的措施2002
第三节 传统剧目和历史剧恢复上演2012
第四节 复苏时期京剧艺术发展的基本特点2019
下卷(第二分册)2021
第九编 振兴京剧的新时期2021
第五十章 本时期京剧发展的概况2023
第一节 1980年戏曲剧目工作座谈会2023
第二节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京剧面临的新问题2030
第三节 关于京剧向何处去的争论2034
第四节 关于“样板戏”问题的论争2041
第五节 京剧表演团体在改革中前进2046
第六节 弘扬民族文化与京剧发展的趋势2054
第五十一章 新时期的剧目建设2058
第一节 传统剧目重新贴演2058
第二节 新编古代戏和现代戏的新突破2080
第五十二章 新时期京剧舞台艺术的新发展2129
第一节 导演作用的进一步突出和加强2129
第二节 表演艺术的丰富和提高2143
第三节 京剧音乐的新发展2161
第四节 舞台美术的新面貌2179
第五十三章 京剧理论研究的新进展2194
第一节 京剧理论研究的基础工程2194
第二节 京剧史、论研究的概况2201
第三节 京剧艺术家的论著、评论和传记出版2223
第四节 开展京剧研究的主要阵地2246
第五十四章 振兴京剧的努力和措施2251
第一节 中国戏曲学院及各戏曲学校的发展2251
第二节 各种评奖、汇演、调演、大奖赛对优秀剧目和人才的奖励2261
第三节 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业余京剧活动2279
第四节 京剧音像、影视资料的拍摄和出版发行2299
第五节 国家举办的一系列振兴京剧的大型活动2310
第六节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和振兴京剧的大力支持,对推动京剧艺术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作用2345
第十编 京剧艺术在台港澳地区和国外2355
第五十五章 京剧在台湾和香港、澳门地区2357
第一节 京剧在台湾的发展概况2357
第二节 香港、澳门地区的京剧活动2381
第五十六章 京剧在国外2394
第一节 50年代以来京剧在国外演出一瞥2394
第二节 中国京剧登上国际戏剧艺术讲坛2416
第三节 外国人学习演唱京剧2428
第五十七章 京剧对世界戏剧文化的影响和贡献2439
第一节 中国京剧艺术在世界上赢得了广泛的赞誉2439
第二节 京剧对世界戏剧文化的影响和贡献2444
第三节 京剧艺术在世界戏剧文化发展中产生深刻影响的原因2449
第十一编 人物(下)2455
第五十八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活跃在舞台前后的京剧艺术家2457
第一节 生行演员2457
第二节 旦行演员2511
第三节 净行演员2550
第四节 丑行演员2559
第五节 京剧编剧、导演工作者2575
第六节 京剧音乐工作者2596
第七节 京剧舞台美术工作者2621
第八节 京剧研究、评论、组织工作者2625
第九节 京剧教育工作者2643
第五十九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成长起来的京剧工作者2699
第一节 生行演员2699
第二节 旦行演员2729
第三节 净行演员2769
第四节 丑行演员2777
第五节 京剧编剧、导演工作者2782
第六节 京剧音乐工作者2794
第七节 京剧舞台美术工作者2802
第八节 京剧史论研究、评论、编辑工作者2804
第九节 新时期的京剧教育工作者2813
第六十章 在台、港、澳地区和国外的京剧工作者2826
第一节 香港的京剧演员2826
第二节 台湾的京剧工作者2829
第三节 定居海外的京剧工作者2838
结语2841
下卷后记2850
绪论1
第一编 京剧孕育形成21
第一章 京剧形成的社会环境21
第一节 政治、经济、文化概貌21
一 经济情况21
二 政治、文化情况23
第二节 北京剧坛面貌27
一 戏曲演出的频繁27
二 花、雅竞艳29
三 昆曲(腔)32
四 京腔与秦腔34
第二章 徽调、汉调在北京的发展变化43
第一节 四大徽班进京43
一 皮簧声腔体系与徽班、徽调43
二 四大徽班雄踞北京剧坛47
三 徽班在北京扎根成长的原因49
第二节 汉调进京给徽班带来的变化56
一 汉调进京56
二 汉调进京的主要演员60
三 汉调演员搭入徽班后徽班的变化63
第三章 京剧形成71
第一节 徽班进京后演变的四个阶段71
第二节 京剧形成的标志76
一 在声腔板式和舞台语音上的变化77
二 京剧的剧目88
三 演出形式的规范化100
第三节 北京民间演剧情况111
一 观众与戏班111
二 民间演出的三种方式117
第四章 京剧形成的历史原因125
第二编 京剧逐渐成熟131
第五章 京剧成熟的社会环境131
第一节 政治、经济概貌131
一 经济情况131
二 政治发展133
第二节 思想文化状况134
第六章 京剧从形成到成熟的演进137
第一节 “前三杰”到“后三杰”137
第二节 戏班体制的变化及其对京剧艺术发展的影响144
一 戏班中各项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并以法规形式固定下来144
二 “集体制”向“名角挑班制”过渡148
三 演出收入的变化151
四 名角挑班和戏份制出现,促进了京剧艺术的发展152
第三节 剧目的进一步京剧化153
一 京剧剧目的一般特点153
二 地方戏剧目的进一步京剧化与新编演的京剧剧目154
三 京剧剧本选集与编剧家159
第四节 表演艺术的成熟161
一 角色行当的完备161
二 表演艺术向着精雅细致发展164
第五节 京剧音乐的成就165
一 唱腔的发展165
二 旋律的变化173
三 演唱(吐字、发声、运腔)技法的提高179
第六节 舞台美术的新趋向182
第七章 促使京剧成熟的历史诸因素184
第一节 观众与剧场、票友和科班184
一 观众群的扩大184
二 演出场所的发展187
三 票房、票友的增加195
四 培养京剧艺术人材的主要基地——科班204
第二节 清代宫廷戏剧在京剧形成与成熟中的作用211
一 概述211
二 演戏体制213
三 清廷的控制215
四 宫廷演戏场所217
五 宫廷戏剧声腔剧目的演变220
六 宫廷演剧的积极影响228
七 清代府第演戏概况236
第三节 梆子二簧“两下锅”239
第四节 京剧艺人的社会组织242
一 私寓、相姑的由来及其废除242
二 精忠庙、正乐育化会244
第八章 南派京剧的形成与发展248
第一节 京剧在上海的发展248
一 京剧南来前的上海剧坛248
二 上海徽班的发源地——里下河徽班251
三 京剧南来255
四 上海京班戏园及其管理体制258
五 外国文艺形式的输入对中国戏曲的冲击266
第二节 南派京剧的形成269
一 梆子班南下及其演出活动269
二 上海的徽班、梆子向京剧过渡271
三 京、徽、梆子合演对南派京剧形成的作用274
四 南派京剧的初步形成275
五 南派京剧的艺术特点278
第三节 京剧女班和女演员的出现282
一 上海的京剧女班与女演员282
二 天津的京剧女班与女演员288
三 北京等地的京剧女班与女演员290
第四节 清末民初上海的京剧科班和戏曲学校293
一 夏家科班294
二 李毛儿女伶科班295
三 永胜玉科班295
四 小金台科班296
五 上海榛苓小学297
六 春航义务学校298
第九章 京剧改良运动300
第一节 文艺革新运动300
第二节 京剧改良理论303
一 舆论准备——京剧期刊的产生303
二 南社与京剧改良活动313
三 京剧改良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倾向316
四 对京剧舞台演出形式所提出的几点改革理论322
五 小结324
第三节 京剧改良运动中的作家和作品325
一 改良京剧作品概貌325
二 改良京剧的作者326
三 改良京剧作品的特点327
四 介绍几部典型的改良京剧作品328
第四节 京剧改良运动的高涨和时装新戏的勃兴333
一 以上海为中心的京剧改良运动的高涨333
二 辛亥革命前后北京地区的京剧改良活动355
三 其他各地的京剧改良运动362
第五节 时装京戏的特色及意义364
一 概说364
二 时装京戏的剧目与题材365
三 时装京戏的舞台形式367
第六节 京剧改良的衰微及其历史意义370
一 京剧改良运动的衰微及原因370
二 京剧改良运动的影响及其历史意义374
第十章 京剧传向全国376
第一节 京剧流布概况376
一 天津376
二 山东377
三 沈阳378
四 河南378
五 杭、嘉、湖等地379
六 长沙等地381
七 云南、四川等地382
八 福建382
第二节 京剧成为全国性剧种的原因383
第三编 人物(上)387
第十一章 生行演员387
第一节 余三胜387
第二节 程长庚391
第三节 张二奎 卢胜奎 薛印轩 王九龄398
张二奎398
卢胜奎400
薛印轩402
王九龄403
第四节 徐小香404
第五节 俞菊笙 黄月山 李春来408
俞菊笙408
黄月山410
李春来412
第六节 谭鑫培 汪桂芬 孙菊仙414
谭鑫培414
汪桂芬420
孙菊仙425
第七节 杨月楼 汪笑侬 王鸿寿 孙春恒432
杨月楼432
汪笑侬436
王鸿寿440
孙春恒445
第八节 刘鸿升 潘月樵 许荫棠446
刘鸿升446
潘月樵448
许荫棠452
第九节 夏月珊、夏月润兄弟453
夏月珊453
夏月润454
第十节 贾洪林 刘艺舟 王凤卿 时慧宝458
贾洪林458
刘艺舟460
王凤卿464
时慧宝469
第十一节 王楞仙 朱素云 德珺如471
王楞仙471
朱素云474
德珺如475
第十二章 旦行演员478
第一节 胡喜禄478
第二节 梅巧玲 罗巧福481
梅巧玲481
罗巧福485
第三节 时小福 方松林485
时小福485
方松林487
第四节 谭志道 郝兰田487
谭志道487
郝兰田488
第五节 余紫云 陈德霖 王瑶卿489
余紫云489
陈德霖490
王瑶卿493
第六节 余玉琴 冯子和 毛韵珂501
余玉琴501
冯子和503
毛韵珂508
第七节 路三宝 田桂凤 杨小朵509
路三宝509
田桂凤511
杨小朵513
第八节 龚云甫 谢宝云514
龚云甫514
谢宝云518
第十三章 净丑演员521
第一节 钱宝峰 庆春圃 徐宝成521
钱宝峰522
庆春圃523
徐宝成525
第二节 何桂山 黄润甫 穆凤山526
何桂山526
黄润甫531
穆凤山534
第三节 黄三雄 杨鸣玉 刘赶三539
黄三雄539
杨鸣玉541
刘赶三544
第四节 金秀山 刘永春 裘桂仙551
金秀山551
刘永春553
裘桂仙557
第五节 李连仲559
第六节 罗寿山 张占福561
罗寿山561
张占福563
第十四章 剧作者565
第一节 余治565
第二节 观剧道人569
第三节 沈小庆 刘三 史松泉571
沈小庆571
刘三574
史松泉575
第四节 李钟豫 李世忠 乔荩臣576
李钟豫576
李世忠577
乔荩臣578
第十五章 乐师580
第一节 王晓韶等六人580
王晓韶581
李春泉581
樊景泰581
程章圃582
田新旺582
沈湘泉582
第二节 沈宝钧 梅雨田583
沈宝钧583
梅雨田584
第十六章 教师 票友588
柏如意588
沈景丞589
杨隆寿590
姚增禄592
孙春山593
周子衡595
第十七章 后台管理人员597
阎氏父子597
张七598
王福598
张富有599
张聿光600
上卷后记602
上卷修订后记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