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书 6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书 6
  • 杨宝宏,李凤芹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长城出版社
  • ISBN:7800175138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2512页
  • 文件大小:88MB
  • 文件页数:47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书 6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础3

第一章 衡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3

一、什么是健康3

二、什么样的心理才算健康3

三、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十个方面4

第二章 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7

一、学生生理发展的特点7

二、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13

第三章 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19

一、家庭环境因素19

二、学校教育因素24

三、社会影响因素26

四、个体素质因素28

第四章 创设符合学生心理健康要求的环境一、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35

二、建设和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37

第五章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目标和主要内容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40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41

三、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45

第六章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49

一、主体性原则49

二、协同性原则49

三、心理相容的原则50

四、教育和指导的原则50

五、活动性原则50

六、心身统一原则51

七、渐进性原则52

八、兴趣——自觉性原则52

九、区别性原则53

十、塑造和矫正相结合原则54

十一、教育性原则55

十二、整体性原则56

十三、平等尊重原则57

十四、艺术性原则58

十五、保密性原则60

十六、坚持性原则61

第七章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方法63

一、说服教育法63

二、情境熏陶法63

三、情境感染法64

四、榜样示范法64

五、意志磨炼法65

六、民主对话法65

七、比较鉴别法65

八、自我教育法66

九、心理咨询法66

十、积极取代法66

十一、行为训练法66

十二、电化教育法67

第八章 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68

一、角色理论68

二、激励理论73

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78

四、应激理论83

五、挫折理论88

第九章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校长的心理健康一、校长的心理障碍94

二、校长心理障碍的成因99

三、校长心理健康的维护103

第十章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的心理健康一、控制型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影响107

二、放任自流型老师对学生的心理影响108

三、民主型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影响108

四、心理健康教师应具备的特点109

五、教师应对学生无条件的接纳110

六、教师应善于与学生沟通111

七、教师应充分理解学生112

八、教师应学会移情思考,处理学生问题114

九、教师心理不适应的几种表现及产生原因116

十、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118

第十一章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家长的心理健康一、家长不正确的教育心态分析125

二、家长的不健康心理对青少年的心理“污染”126

第十二章 面向未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131

一、课程模式131

二、活动模式132

三、渗透模式134

四、“合格加特长”模式136

五、创业教育模式139

第十三章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和对策一、课堂教学145

二、活动训练147

三、环境陶冶149

四、咨询服务149

五、发挥同龄共振效应150

六、建立心理档案150

七、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科学测试和综合分析151

八、加强自我教育151

九、家庭、社会协同心理教育152

第十四章 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一、舆论引导,树立正气154

二、学习辅导,增强学生的信心154

三、行为诱导,融洽师生关系155

四、心理疏导,消除心理障碍155

五、思想开导,卸去思想包袱156

六、谈心156

七、表扬158

八、批评159

九、信任学生160

十、角色理论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161

十一、“心理效应”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165

十二、班主任工作中的“冷处理”169

十三、班主任工作策略171

十四、情感激励174

十五、以情化人175

十六、班主任工作中激励手段的“五度”177

十七、班主任工作的情感效应180

第十五章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的问题一、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应重视矫治,更应重视对正常学生的指导183

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防止重差生,轻优生的倾向183

三、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防止重个别,轻团体的倾向184

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防止重“说教”,轻疏源的倾向184

五、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防止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184

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强化思想、转变观念,防止形式化倾向185

七、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采用教育——发展模式,防止医学化倾向186

八、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突出心理教育特点,防止德育化倾向九、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重视心理淬砺,防止温室化倾向187

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处理好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关系188

十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处理好基础要求和个性发展的关系189

十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处理好普遍指导与个别辅导的关系190

十三、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处理好心理教育研究和心理教育的关系190

第二篇 学生认知心理教育与辅导195

第一章 注意力的培养195

一、注意力的特征195

二、注意力的培养196

第二章 观察力的培养199

一、观察力的发展199

二、观察力的培养201

第三章 记忆力的培养204

一、记忆与遗忘204

二、遗忘规律205

三、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看人类的记忆特点207

四、影响记忆力的因素211

五、记忆力培养215

第四章 推理能力的培养217

一、什么是类比推理217

二、儿童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218

三、类比推理训练220

第五章 思维训练方法222

一、扩散思维训练222

二、缺点列举训练228

三、愿望列举训练228

四、摆脱习惯性思维训练229

五、想象训练230

六、联想训练232

七、游戏训练233

八、思维“十度”训练234

第六章 想象力的培养242

一、想象力:“知识进化的源泉”242

二、儿童想象力的培养245

三、少儿想象力的摹拟训练:与文学家对话247

第七章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261

一、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261

二、创造性思维的相关因素262

三、创造思维方法265

四、培养创造思维的五种模式272

五、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277

六、教学中思维训练的主要实施途径279

七、创造思维激发的技巧282

八、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模式283

第八章 创造精神的培养288

一、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丰富想象力,培养创造力288

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培养288

三、引导学生掌握创造性思维的计谋与策略289

第九章 创造力的培养294

一、培养原则294

二、培养方法302

第十章 创造力的开发305

一、打好知识基础305

二、培养创造性思维305

三、要勇于向权威挑战306

四、重视早期兴趣307

五、积极进行创造性实践活动308

六、戴维斯AUTA模式309

七、奥斯本——帕内斯创造性解题训练模式310

八、几种专项创造力开发的训练模式311

九、创造力开发的途径313

十、少儿创造力的摹拟训练:与艺术家对话314

第十一章 实用创造发明方法325

一、入门方法325

二、创造方法概述327

三、妨碍创造发明的因素339

第十二章 实施创造教育的基本途径343

一、侧重于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343

二、侧重传授创造技法344

三、侧重于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344

四、侧重培养创造个性品质344

五、侧重开展第二课堂活动345

六、要组织学生创造,鼓励学生创造345

七、要热爱创造型学生346

第三篇 学生个性心理教育与辅导351

第一章 良好性格的培养与训练351

一、小学生性格发展的总趋势351

二、性格特征因素的发展特点351

三、社会环境对小学生性格发展的影响357

四、初中生的性格特征358

五、高中生性格形成的过程360

六、性格的表现364

七、性格的鉴定364

八、学生性格测验量表367

九、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372

十、性格发展的年龄阶段383

十一、小学生性格的培养387

十二、中学生性格的培养392

十三、超常规性格的品质特征与引导方法397

第二章 良好气质的培养400

一、气质的定义400

二、气质的作用401

三、气质理论404

四、培养良好气质的6种技巧411

五、中学生气质的自我测评424

第三章 良好兴趣的培养434

一、培养良好的兴趣趋向434

二、学生兴趣的特点与培养436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438

第四章 意志品质的培养与教育446

一、良好的意志品质与人的素质教育446

二、小学生意志品质发展的特点与培养446

三、中学生意志品质发展的特点与培养449

四、学生意志品质培养的三条途径452

五、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一般方法456

六、小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经验介绍465

七、意志品质自我培养的方法478

第五章 耐挫力的培养485

一、挫折心理的自我调节方法485

二、促进挫折向积极方面转化的步骤与方法495

三、挫折心理咨询的方法、手段及步骤507

四、中学生挫折心理分析514

五、中学生耐挫教育的实施517

六、中学生心理挫折的消除520

七、中学生承受心理挫折能力的培养526

八、挫折的自我心理防御机制529

九、克服受挫折心理三法530

第六章 自我意识的培养与训练532

一、自我意识及结构532

二、个体的自我形成与发展535

三、体貌烦恼539

四、自卑、自负情结540

五、“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冲突542

六、独立自我与依赖自我的冲突544

第七章 责任心的培养547

一、责任心的心理结构547

二、责任义务与儿童不良思想品德的矫治552

三、责任义务与儿童学习553

四、责任义务与健康性格554

五、责任义务与人才形成555

六、责任心的培养556

七、儿童社会责任感的教育559

第八章 自信心的培养方法568

一、成功体验法568

二、潜能开发法569

三、榜样教育法569

四、正面教育原则法570

五、合理成功期望值法570

六、适当挫折教育法571

第九章 高尚审美情趣的培养573

一、中学生审美心理特征573

二、中学生审美心理结构的建设575

三、审美实践活动中科学与艺术的统一578

四、爱美之心的构成580

五、爱美之心的培养原则583

六、审美能力的培养方法588

七、审美意识的培养方法600

八、美育的人格培养方法604

九、如何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615

第十章 独生子女健全人格的培养619

一、独生子女人格问题619

二、独生子女人格培养的方法629

三、21世纪独生子女人格培养展望632

第十一章 单亲家庭子女健全人格的培养635

一、离异家庭子女人格总特点635

二、离婚对不同年龄孩子的影响637

三、离异家庭子女产生人格问题的原因639

四、离异家庭子女的人格问题650

五、离异家庭子女健康人格的培养659

第十二章 健全人格塑造应注意的问题670

一、按照平等的人格地位来对待学生670

二、遵循全面的人格标准来教育学生671

三、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因势利导671

四、树立高尚的人格形象感染学生672

第四篇 学生健康情感教育676

第一章 情感教育的基本内容676

一、丰富学生的情绪情感经验676

二、培养健康的情感677

三、控制情感679

第二章 情感培养的基本途径681

一、自我培养681

二、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684

三、培养正当的精神需要685

四、创设良好氛围687

第三章 高级情感的培养692

一、友谊692

二、美感699

三、道德感701

第四章 自尊心的培养方法706

一、树立榜样——激发自尊706

二、加强教育——培养自尊707

三、寻找契机——促进自尊707

四、巧用时机——刺激自尊708

第五章 激发和培养学生羞耻心710

一、激发儿童对卑鄙行为的愤慨,进行情感“迁移”,引发羞耻心710

二、运用集体的力量,内化、深化羞耻心711

三、躬身实践,升华羞耻心713

第六章 对父母和家庭情感的培养714

一、情感体验与培养714

二、情感体验实例714

第七章 对学校和老师感情的培养718

一、爱护学生的自尊心718

二、指导学生读好书719

第八章 学生友情的培养721

一、培养学生友情的方法721

二、高中生友情的心理误区引导725

第九章 亲社会行为及其培养729

一、亲社会行为教育应遵循的原则729

二、亲社会行为教育的有效方法730

第十章 情感诱导733

一、情感诱导的方法733

二、学生消极情绪的化解艺术735

第十一章 爱国情感的培养739

一、小孩子心目中的爱国种子739

二、树立热爱祖国的形象739

第十二章 美感的培养743

一、对大自然的美感743

二、自然美的欣赏743

第十三章 道德感的培养750

一、说教法750

二、示范法751

三、陶冶法753

四、修养法754

五、养成法756

六、评价法756

七、暗示法757

八、奖励法757

第十四章 稳定平衡心境的培养759

一、炽热似火的人生热情759

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761

三、豁达乐观的心理状态762

四、时不我待的紧迫意识764

五、专心致志的专注精神766

六、勇于探索的不懈精神768

七、积极向上的竞争意识770

八、持之以恒的坚定决心773

九、知耻后勇的可贵精神775

十、殊为可贵的创新意识776

十一、量力而行的科学态度779

十二、扬长避短的灵活态度781

十三、顽强不屈的坚韧意志783

十四、日趋提高的自治能力785

第十五章 情绪控制方法788

一、自卑情绪消除法788

二、紧张消除法794

三、恐惧消除法796

四、愤怒控制法799

第十六章 消极情绪的调节和控制方法802

一、理智调控法802

二、宣泄调控法803

三、借助外界力量调控法804

第十七章 保持高昂情绪的方法806

一、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806

二、引导学生亲自发现事物的奥秘808

三、让学生运用知识去解释和改造世界809

四、恰当运用评分手段809

五、让学生的思想和公民尊严感融成一体811

第五篇 学习、升学、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第一章 学习心理辅导的主要内容一、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817

二、确立远大的学习目标819

三、激发正确的学习动机822

四、树立科学的学习态度823

五、培养积极稳定的学习情绪824

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827

第二章 不同智力学生的学习辅导830

一、智力的实质830

二、智力与学业成就831

三、小学生智力活动的特点与学习辅导831

四、中学生智力活动的特点与学习辅导837

五、智力超常学生的学习及辅导844

六、智力落后学生的学习及辅导849

第三章 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857

一、什么是学习动机857

二、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几个因素859

三、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861

四、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863

第四章 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876

一、学习态度概述876

二、学习态度类型879

三、学习能力培养882

第五章 学习习惯的培养887

一、学习习惯的重要性887

二、日常生活中学习习惯的培养888

三、教学过程中的学习习惯的培养890

四、培养学习习惯的若干具体方法892

第六章 学习策略和方法910

一、什么是学习策略910

二、学生学习策略构成要素911

三、取得最佳学习效果的策略912

四、学习方法的主要内容922

五、影响学习方法的因素924

六、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知识“四化”学习法925

七、创造性学习方法929

第七章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945

一、抓住学习过程的几个环节945

二、高效记忆法951

三、时间运筹法954

四、创造性学习法956

第八章 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的激发与培养一、青少年兴趣和爱好的特点963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和方法965

第九章 提高学习效率的策略974

一、目的明确与动机端正974

二、恒心持久与毅力坚强975

三、合理安排与全面发展976

四、品德高尚与习惯良好977

五、条件充分与环境适当978

六、策略灵活与方法巧妙979

第十章 保持健康的学习竞争心理980

一、竞争的必要性980

二、正确对待失败981

三、保持健康心态983

第十一章 在学习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一、人的记忆能力对学习的影响996

二、影响记忆的主要方面997

三、在学习中培养记忆能力应注意的问题997

四、如何根据记忆规律有效地进行复习998

五、记忆的过程及其对学习的影响1000

第十二章 正确对待考试及考试成绩1003

一、正确对待考试1003

二、正确对待考试成绩1005

第十三章 怎样备考1007

一、对考试的进一步异议1007

二、应试技巧的定义1007

三、安排复习时间1008

四、整理笔记,帮助复习1008

五、温习功课的四条原则1009

六、考试前一天与临考当天的准备工作1010

第十四章 怎样应考1011

一、有关应试的准备1011

二、从其他学生的错误中吸取教训1014

三、从自己的错误中吸取教训1016

第十五章 考试结束后的心理调整1017

一、盲目乐观心理1017

二、焦虑恐惧心理1018

三、失败受挫心理1019

四、茫然无措心理1020

第十六章 升学考试的应试技巧1022

一、调整考试动机1022

二、考前复习安排要合理1023

三、制定科学的考前短期复习计划1023

四、熟悉各种题型1024

五、利用模拟考试进行考前“热身”1024

六、在考场上应保持最佳状态1025

七、考试应采用一些有效的临时性措施1025

八、防止考前生病1026

九、应善于处理考试遇到的特殊情况1027

十、正式答卷前应做好心理准备1027

十一、答题前要仔细阅读全部试卷1028

十二、考试中应做到既准确又迅速1029

十三、考试中要正确确定答题顺序1029

十四、考试中应把握好做选择题的技巧1030

十五、考试中应做好主观题1031

十六、审作文题的技巧1032

十七、做好判断题1032

十八、考试中要会攻克难题1033

十九、考试中要克服粗心的毛病1033

二十、考试中检查考卷要仔细1034

第十七章 升学志愿选择的辅导1035

一、填报志愿时存在的问题1035

二、影响高考考生选报志愿的因素1035

三、填报志愿前考生应了解的情况1037

四、考生如何选择报考学校的范围1037

五、要特别慎重地选择第一志愿1038

六、不能轻视第二、第三志愿的选报1039

七、考生如何填写“愿意”或“服从”录取到其他院校专业栏目1040

八、填报志愿并非一锤定音1041

第十八章 就业心理指导1042

一、职业准备的指导1042

二、职业选择的指导1047

三、职业获得的指导1054

四、职业转换的指导1059

五、职业道德教育1063

第十九章 兴趣与未来职业1074

一、职业兴趣指导的人格理论依据1074

二、SDS职业兴趣测验1081

三、职业及其与兴趣的关系1087

四、如何根据兴趣来选择职业1092

五、根据兴趣选择职业的注意事项1113

六、职业兴趣的培养1116

第六篇 人际交往教育与辅导1121

第一章 优化人际关系的策略1121

一、调整认知结构1121

二、克服人际偏见1121

三、加强个性培养1126

四、学习交往技能1131

第二章 调适人际关系的策略1148

一、克服怕羞毛病的策略1148

二、消除同学间误会的策略1150

三、正确对待同学背后议论的策略1152

四、正确对待被同学嫉妒的策略1153

五、与同学和好的策略1155

六、善于开玩笑的策略1158

第三章 人际交往的基本技巧1179

第四章 抓住人心的沟通技巧1179

第五章 和谐的班级人际关系的培养1179

一、班级集体的人际关系及基本形式1179

二、人际关系的社会心理分析1180

三、集体的人际关系与学生人格培养1183

第六章 如何与父母交往1202

一、家庭对青少年子女的影响1202

二、家庭对青少年的管教方式1203

三、亲子沟通中父母应注意问题1207

四、亲子沟通中子女应注意的问题1208

第七章 如何与教师交往1209

一、教师的威信1209

二、改善师生关系学生应注意的问题1211

三、改善师生关系教师应注意的问题1212

四、师生关系事例1213

五、尊师敬师的训练1218

第八章 如何与同龄朋友交往1220

一、同龄朋友的影响1220

二、如何与同龄朋友相处1220

第九章 人际关系发生问题时的解决方法1240

第十章 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人际关系1240

第十一章 解决不良人际交往的钥匙1240

一、如何消除隔阂1240

二、改善人际关系紧张应遵守的原则1240

三、抑制不良交往1241

四、不良的人际交往事例1251

五、人际交往的均匀分布沟通网络训练1252

六、人际交往知识1253

第七篇 青春期心理教育与教导1272

第一章 青春期的性发育1272

一、青春期的基本发育1272

二、青春期的性成熟1280

第二章 青春期的性心理发展1285

一、青春期性心理发展阶段1285

二、性心理发育的各个层面1288

三、性偏离1292

第三章 青春期的性心理卫生教育1296

一、小学生性心理卫生教育1296

二、初中生性心理卫生教育1298

第四章 青春期性心理教育方法1300

一、青春期教育方法的重要性1300

二、青春期教育方法的特殊性1302

三、青春期教育的原则1304

四、青春期教育的具体方法1315

第五章 青春期性生理问题1325

一、阴茎问题1325

二、睾丸问题1326

三、包皮问题1328

四、阴毛问题1329

五、男性乳房问题1331

六、女性乳房问题1331

七、男性遗精问题1333

八、女性“梦遗”问题1336

九、月经问题1336

第六章 正确处理青春期手淫问题1342

一、关于青春期手淫问题的概述1342

二、青春期频繁手淫的危害1345

三、青春期频繁手淫习惯的克服策略1347

第七章 正确处理青春期性压抑问题1349

一、关于青春期性压抑问题的研究概述1349

二、青春期性压抑的调节策略1351

第八章 正确处理青春期异性交往1354

一、关于青春期异性交往必要性的研究1354

二、青春期异性交往的指导策略1357

第九章 正确认识月经1359

一、月经——女孩性成熟的标志1359

二、月经失调面面观1360

三、鼻血与“倒经”1364

四、初潮的正常反应1366

五、月经期情绪的调节1367

六、月经期间应注意的事项1368

第十章 正确处理青少年的早恋问题1370

一、关于青少年早恋问题的研究1370

二、青少年早恋的教育策略1372

第十一章 对学生性错误的教育和处理1379

一、性错误学生的基本情况1379

二、对学生性错误的教育和处理1380

第十二章 青春期的自我认识与自我改变1387

一、青春期的孤独感1387

二、青春期的自卑感1390

三、青春期的嫉妒心理1393

四、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1397

第十三章 班主任青春期教育的原则与技能一、青春期教育的原则1402

二、青春期教育的技能1404

第八篇 心理测量1409

第一章 心理测验基础1409

一、心理测验的性质1409

二、心理测验与心理测量评估的关系1411

三、心理测验的类别1412

四、心理测验的功能1414

五、心理测验的控制使用1416

六、心理测验的实施1418

七、心理测验的道德准则1421

第二章 心理测评的测验技术1426

一、心理测验的质量评估1426

二、心理测验的标准化1434

三、对待心理测验的正确态度1435

第三章 心理测评的非测验技术1437

一、观察法1437

二、访谈法1439

三、问卷法1441

第四章 智力的测量与评估1443

一、什么是智力1443

二、智商及智商的计算1449

三、智力测验种类1452

第五章 特殊能力测验1486

一、特殊能力及其种类1486

二、特殊才能的心理结构1488

三、特殊能力测定1500

第六章 创造力测验1512

一、创造性个性特征1512

二、创造力测验1518

第七章 个性测验1545

一、个性的心理特征和结构1545

二、个性测验种种1547

第八章 中小学生兴趣、态度和价值观测量一、兴趣测验1567

二、态度测验1582

三、价值观测验1594

第九章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测量1603

一、心理健康的现实意义1603

二、心理健康的内在机制1603

三、心理健康的保护策略1607

四、心理健康测验1610

第十章 人际关系的测量1623

一、测量程序1623

二、社会测量的图表表达1624

三、计算人际关系的指数1625

第十一章 情绪的测试与诊断1627

一、紧张测试1627

二、心理疲劳的测试1628

三、孤独感测试1629

第十二章 中学生气质的自我测评1637

第九篇 心理咨询1637

第一章 学校心理咨询的原则1637

一、依赖性原则1637

二、整体性原则1638

三、发展性原则1639

四、异同性原则1640

五、艺术性原则1641

六、坚持性原则1642

七、保密性原则1643

八、预防重于治疗的原则1664

第二章 学校心理咨询的方法1645

一、工作方法1645

二、治疗方法1656

三、研究方法1663

第三章 小学生心理咨询的主要内容1665

一、小学生心理发展一般问题咨询1665

二、小学生的学习指导和行为指导1671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一般问题咨询1683

第四章 心理咨询的手段与常见形式1698

一、心理咨询的手段1698

二、心理咨询的常见形式1700

第五章 心理咨询的基本步骤1704

一、开端1704

二、了解问题1704

三、分析诊断1705

四、帮助指导1706

五、结尾1707

第六章 学校心理咨询的过程1708

一、两种咨询过程的共同特点1708

二、两种咨询过程的特殊性1713

三、咨询过程的一般步骤1714

第七章 小学生心理咨询案例1720

一、学习问题咨询案例1720

二、过度焦虑反应咨询案例1722

三、儿童多动行为咨询案例1729

四、儿童厌学症咨询案例1731

五、儿童口吃咨询案例1734

六、品行障碍咨询案例1735

七、自伤行为咨询案例1739

八、家长通信咨询案例1742

九、广播热线咨询案例1751

第八章 中学生心理咨询案例1759

一、考试焦虑咨询案例1759

二、案例分析1761

三、焦虑性神经症咨询案例1763

四、性心理卫生咨询案例1767

五、恐怖性神经症咨询案例1768

六、强迫性神红症咨询案例1782

第十篇 心理治疗1791

第一章 心理治疗基础1791

一、什么是心理治疗1791

二、心理治疗的种类及其主要特点1792

三、心理治疗的对象1793

四、心理治疗的原则1793

五、心理治疗的目标1797

第二章 心理治疗的过程1798

一、有效心理治疗的机制1798

二、心理治疗过程的阶段与步骤1800

第三章 心理治疗的方法1813

一、行为疗法1813

二、系统脱敏疗法1815

三、满灌疗法1818

四、厌恶疗法1820

五、逆转意图疗法1822

六、摹仿学习疗法1823

七、强化疗法1825

八、放松疗法1831

九、思维阻断疗法1836

十、生物反馈疗法1837

十一、认知疗法1840

十二、合理情绪疗法1847

十三、认知领悟疗法1851

十四、心理分析疗法1855

十五、支持疗法1862

十六、森田疗法1865

十七、咨客中心疗法1875

十八、悟践疗法1884

十九、疏导疗法1886

二十、催眠疗法1888

二十一、暗示疗法1893

二十二、娱乐疗法1896

二十三、气功疗法1897

二十四、家庭疗法1899

第四章 学生心理障碍类型1907

一、儿童心理发展障碍问题1907

二、青少年心理行为偏离1919

第五章 中学生心理负荷的影响及调节1940

一、中学生主要的几种心理负荷1940

二、中学生心理负荷的影响1941

三、中学生心理负荷调节1941

第六章 自卑心理的矫正1944

一、自我否定意识对个人心理的影响1944

二、中小学生形成自我否定意识的主要原因1944

三、矫治学生的自卑心理,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946

第七章 抑郁心理的矫治1950

一、什么抑郁心理1950

二、抑郁心理的矫治1950

第八章 孤僻个性和自尊心太强的矫正1952

一、孤僻个性的矫正1952

二、自尊心太强的矫治1952

第九章 “自我牵连倾向”的矫治1954

一、学生产生“自我牵连倾向”的主要原因1954

二、学生克服“自我牵连倾向”的措施1954

第十章 异性社交恐惧症的矫治1956

一、什么是异性社交恐惧症1956

二、异性社交恐惧症的矫治1956

第十一章 中学生心理挫折的消除1957

一、心理挫折的表现方式1957

二、消除学生心理挫折的方法1959

第十二章 克服中学生逆反心理1968

一、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特点1968

二、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1969

三、学生逆反心理的类型和抑制方法1971

第十三章 中学生不愿“揭短”的心理矫治一、学生不愿“揭短”的原因1976

二、利用舆论的力量1977

三、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友谊观1977

四、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愿望1977

第十四章 中学生的从众心理及其矫治1979

一、团体压力,是中学生从众的情境因素1979

二、矫治中学生的从众心理1980

第十五章 学生自我意识取向失误的矫正1984

一、学生自我意识取向上3种需要矫正的情况1984

二、自我意识取向的形成氛围1985

第十六章 学生闭锁心理的矫治1987

一、要正确认识自我,建立开放型的个性1987

二、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优化学习方法1987

第十七章 学业不良与教育1989

一、学业不良并非教育顽症1989

二、学业不良现象的成因分析1990

三、学业不良现象的教育与指导途径2008

第十八章 厌学与教育2012

一、厌学的涵义、现状与危害2012

二、厌学学生的一些主要特征2013

三、厌学现象产生的原因2014

四、厌学生的类型2018

五、厌学行为的矫治2018

第十九章 说谎与教育2023

一、说谎的涵义2023

二、说谎的危害2025

三、说谎的成因2026

四、说谎现象的教育与引导2029

第二十章 烦恼与教育2035

一、烦恼的类型与表现2035

二、烦恼的成困2041

三、烦恼的教育与化解2045

第二十一章 嫉妒及其矫治2049

一、嫉妒产生的原因2049

二、嫉妒的表现形式2051

三、嫉妒的危害2053

四、嫉妒的矫治2054

第二十二章 冷漠与教育2058

一、冷漠心态的危害2058

二、冷漠心态的成因2059

三、冷漠心态的矫正2062

第二十三章 “追星”现象及其引导2071

一、“追星”现象探源2071

二、“追星”现象评说2074

三、“追星”现象的引导2075

第二十四章 作弊现象及其教育2078

一、作弊现象透析2078

二、考试作弊的危害2080

三、考试作弊的原因2082

四、作弊现象的教育与防治2085

第二十五章 攻击性行为与教育2089

一、攻击性行为的涵义2089

二、攻击性行为的表现2090

三、攻击性行为的成因2093

四、攻击性行为的矫治与引导2097

第二十六章 吸烟、喝酒行为与教育2101

一、吸烟、喝酒的危害2101

二、吸烟、喝酒行为的成因2103

三、吸烟、喝酒行为的教育2106

第二十七章 不法行为与教育2111

一、不法行为与犯罪行为2111

二、不法行为的现状及特征2112

三、不法行为产生的原因2115

四、不法行为的教育与预防2120

第二十八章 优生的心态及其教育策略2123

一、优生的一般心理特点及其教育2123

二、优生的心理障碍及其调适2126

三、优生的不良性格及其矫治2132

第二十九章 学生意义障碍的成因与防治对策一、“意义障碍”的产生原因2139

二、防治“意义障碍”的对策2140

第三十章 贫困生性格障碍的矫治2143

一、贫困生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2143

二、矫治贫困生性格障碍的途径2144

第三十一章 “期望”理论与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一、帮助学生制订目标必须注意其成长史2147

二、制订目标必须注意学生个性特点2148

三、帮助学生制订目标需注意目标与行动的关系2149

四、在制订和实现目标过程中必须注意建设良好的班级集体2150

第三十二章 中学生“高原性”心理辅导2153

一、形成“高原性”心理的综合性因素2153

二、中学生“高原性”心理辅导的途径2155

第十一篇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文献和成果资料第一章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论素质教育第二章 党和国家领导人论素质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第三章 教育部负责人论素质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第四章 素质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法律第五章 素质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决议及规定第六章 学生学习心理活动课程设计一、学习习惯2321

二、学习兴趣2325

三、学习方法2328

四、学习抱负2332

五、学习动机2335

六、考试焦虑2337

第七章 学生情绪调控自主活动课程设计2342

一、我的情绪2342

二、克服烦恼2345

三、控制愤怒2347

四、心理危机2349

五、面对挫折2352

第八章 学生人际交往和谐活动课程设计2357

一、同学之间2357

二、师生之间2360

三、亲子之间2362

四、“人缘”2365

五、学会说“不”2367

第九章 学生两性心理解惑活动课程设计2372

一、性机能的成熟2372

二、性意识的困扰2375

三、性冲动2377

四、异性交往2379

五、友谊与爱情2382

第十章 学生个性品质健全活动课程设计2389

一、我是谁2389

二、我的优点和缺点5692

三、我的外貌2394

四、自信表达239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