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歌叙而赋政而祝史 《尚书》新儒考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歌叙而赋政而祝史 《尚书》新儒考释
  • 陆建初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学林出版社
  • ISBN:7548611264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508页
  • 文件大小:45MB
  • 文件页数:52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歌叙而赋政而祝史 《尚书》新儒考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简述1

第一章 《尚书》新儒考释·纲要5

1.《尚书》经义富瞻,为上廷史训;上德仁政始由上古而歌赋相传5

2.《书》之格言警句,徵其史诗特质;诗律框格语言,信史历来可考7

3.《尚书》自铭歌叙、赋政、祝史,犹合史诗进程及乐府古制8

4.先夏原思维活跃,取象比类可考诸玉璧及印证陶符;“雅顺”则由《典》《谟》,遂实然理性成立;史训赋政乃国史特有,不宜框衡以西学10

5.仁义端自人性,民本衍叙于史教;奴隶制尝存西方但不适中土,圣贤以道德论,不以阶级分,《商书》曾未“错序”12

6.《尚书》歌谱殊由上廷乐府,主圣贤仁道;《孔传》考诸先贤而获其全旨及赋诵大体14

7.《虞夏书》唯赖雅言歌叙而传,其“小序”亦诗史遗徵;雅乐雅言并行,华语遂具音乐特质16

8.古文实学于《尚书》赋言知其然,而今尤宜参比《诗》读,考察诸科,究其所以然17

9.今文《尚书》虽多误但仍存诗迹韵痕;《孔传》之古文篇辄徵群典而从赋句19

10.华夏语文历程与《书》之体裁演进等契,事关雅言雅乐,更与训诂定则谋合21

11.华文进程既相应《书》之六体,殷廷之“对贞”,犹示口传转册录盛行当时,23

12.《书序》之真伪关联《孔传》及歌赋之是否;战国简拟《书》分篇,遂一并确证两《序》一《传》,“拆分说”等皆即瓦解25

13.古文《尚书》分篇原宜诵传,侯今文经传却误作合篇,更失赋政原旨暨民本大义;古学主民贵君轻,安国、马迁因遭斥于武帝26

14.《书序》之推勘与考据,殊方同证其真确;战国简载文释千古悬疑29

15.《书序》牵连《孔序》,且合证赋修;并孔安国、刘歆指错今学而遥相印可30

16.孔子择百篇旨在恢弘大道,既修之《书》遂精萃未修之《书》,然而雅言一贯,唯句叙差异互见诸典33

17.伏生失守赋体,今学臆测微言更偏王道;古文《孔传》《毛诗》堪称正宗;孔门六艺皆涉《书》,安国承诸贤而接轨学术、成功教化35

18.孔安国心机深密,俾《孔传》多途流播;刘歆传学经由杜林等与孔嗣家学相辅相成37

19.东汉古学盛于野,《孔传》仍受限于官;但训诂免官禁,遂《方言》《说文》为古学复兴之铺垫;今史诗说更与古学、训诂相辅相成40

20.《孔传》授受,乘虚而盛;刘、杜传递贾、马、郑、王等,经郑冲而成全东晋本,岂言无来历43

21.南朝无官禁遂纳古学,《孔传》尝植南学之丰壤;古学盛于南,又一统南北45

22.《孔传》先后被纬学,伪学之冤,终脱困于论学与考证而重生;向来之集缀说、违史说等皆可休,而史诗说与《孔传》共荣47

第二章 先秦等视《诗》《书》,《书》犹自铭歌叙、赋修50

1.《书》曾对言《春秋》、互称《诗》,先古歌叙亦曾并载《书》《诗》。犹人类学通义可鉴史诗历程50

2.《书》既自证为诗,且见其体裁、章句之宜54

3.夏代诗存佐证歌叙,诂训尤明《书》自赋修56

4.歌传促进思想,仁学由昉《典》《谟》57

第三章 《尧典》章句宜同《诗》57

1.《尧典》《舜典》分编始得歌叙真相57

2.《尧典》章句从诗其义遂大畅,犹似古文篇之赋诵易读58

3.《尧典》诗读,且解《书》疑诸端63

第四章 《尧典》史诗诠释,创获《书经》新义65

1.《尧典》联结多诗,见史诗特徵;说与古学训义辄合65

2.帝道仁和,歌叙之社情皆符史实,证于人类学诸科而明68

3.考古及民族、民俗之原态调查等等,都资诂证74

4.古学主“史即经”,史诗说尤证史明经,更见华夏早慧举世无双,攸关歌叙促进思想82

第五章 《舜典》为赋政立则,尤自铭其史诗83

1.《虞书》之尧、舜二典分篇,适诗体而宜口传,合原态而有实据;勘校则补诗格之曾缺,章句恰此《诗经》之常情83

2.《舜典》数数举赋政,乃承《尧典》歌叙而完善 “乐府”,采诗以徵民意,以践仁政,尤亟见自铭其史诗94

第六章 《舜典》考释,见虞廷赋政甚善95

1.《舜典》体裁宜比《诗》,句读长短皆协律;夔乐雅谐万邦,雅言前驱形声字;据“四岳”以窥盟会程序,而后稷之称现男女权交接实情;建址考古犹符《典》载朝会实景,舜辅尧三十载而后称帝甚明;“五教在宽”殊证歌叙原态,尧舜共创赋政,意图交通朝野政见95

第七章 《谟》续编《典》,纪言、纪事体例殊,尤格言警句琳瑯满目113

1.华夏上古政治开明,先创精英民主及仁本法治; “九歌”叙此“九功”,《左传》《蔡传》皆明此,上古信史遂存,岂是神道、人治颠倒113

第八章 《典》《谟》歌赋之发生,合符文明史通律;及其载事每合原态社情125

1.歌叙、赋政贴切唐虞文明史背景,而文献、考古等俱为证据125

2.《诗》之《颂》,正与《书》之《典》《谟》为史诗唱和127

3.《尚书》史诗说印证于经史,每见密契129

第九章 《典》《谟》歌叙赋修,《夏书》尤凭诗遒采编133

1.虞《书》夏修,乐府趋善,颁赋纳言,是谓赋政133

2.《诗》《书》同构但功用稍别,《尚书》堪称“圣贤史诗”138

3.《尚书》赋修纳言史训,圣贤史诗以民本仁义见深蕴140

4.赋政促成朝野沟通、思想丰饶,“圣谟”哲谚盛传142

第十章 古文《尚书》犹获证于考古人类学新识146

1.由陶符而窥伏羲造契之遗,且由新石代遗迹证尧舜禹歌赋之实,遂知虚无三代之说荒谬146

2.一象多徵、简符广意,玉琢与陶文纪存先代之思维历程;原思维强盛,是为歌叙史教之前奏148

3.史诗曾藉刻木提示梗概,遂古文《书序》可遡彼原始153

第十一章 华夏初文明普世义及其缘歌赋推展之特殊历程155

1.比读原态人类学以见吾华先文明之普世义155

2.尧舜歌叙因其人文背景而凸显特殊义,并华文之发展与相牵连156

3.殷廷承绍夏朝赋政,尤“方伯师长”聚廷而约定雅言,所创甲契形声字丰饶遂能册录歌赋157

4.语辞、文辞交接,古言、时语兴替,由生“乱序”表相,唯其内质绪统;五千年文明绵延而派生种种特殊相,乃非西学之既定观念所宜论衡;古学据史而实证《尚书》162

第十二章 由华夏古史特殊义见《尚书》真实义165

1.华夏文明特殊历程事关歌叙,以西学史律论衡《尚书》故生“错序”等谬论165

2.《商书》王道错综神道缘其史实,王权神权乃宜相制;周礼为贵族约法,高于两权,以期心德与治道齐进;“心解”而兼“物议”,由知心与物乃非并进,“倒置”说则失于机械论167

3.商政貌似错乱,实则不脱古轨,《商书》固称真史,中介夏、周而沿革赋政仁道170

第十三章 《尚书》易读原委及其否证与否174

1.思维素材之言辞,曾不亚于文辞;言工传心而诗格畅咏174

2.雅言催生形声字,遂心与文接;册书形质并进,唱诵相兼176

3.《书》之易难两读既相关赋修与实录,又涉古学、今学之章句得失,宋儒释此高明于后学177

4.《孔传》章句难易兼俱乃别有隐情180

第十四章 官学流播正歧,必也版别错落、奇字遗见181

1.殷学先曾散逸,“多十”携“书”,而往“多方”,后抑入诸子、百家,其文优劣不等181

2.周礼蝉蜕于商礼,渺此内质而惑于表相,故误以《尚书》自《周书》始可信,犹事涉“从周”184

3.周官之学流播,正歧较互,孔子求索精学,执修古文,《孔传》确实真典正统185

4.依《尚书》传布经历,别版异字其来有自,无可持疑187

第十五章 先秦学术皆出王官,转载等差乃传播常规,以剽缀证伪《书经》则妄190

1.王学两度下放,《书》已然学术公器,势必相重诸经诸子;复孔子既修之《书》精约于先《书》。而他典称引则迭见二者190

2.《书》之转述广泛,思想同源而表述略异,古文、今文篇均见此况;以“剽缀”否证古文《书》,未免“巅倒根叶”192

3.散士方巫承旧学或致典坟流俗,古文经学则考稽九流不辞细末,佐例如战国古简虽下品亦宜大用195

第十六章 西周《书》不废播颂,春秋季代则诗亡,《孔传》博考而复赋体199

1.以《君陈》例见《周书》之不泯史诗,亦由知古学优胜今学,存赋体真貌,但非缀自子书,而具双重自证义199

2.《君陈》章句从《诗》,大义晓畅,君臣共勉201

3.东晋面世之《孔传》迳接祖师,孔安国比《书以《颂》,与《墨子》不谋而合;今学《书经》传代而逊诗性,事系“礼崩乐坏”,唯安国博考而复赋言206

第十七章 秦汉儒学遭殃于始皇、武帝,两汉逸学补经内奥非浅209

1.秦皇任荀派之刑名、灭孟派之民本,《书》殆绝;而汉武尊今学斥古学推高极权,如出一辙,事关《孔传》存亡209

2.诸子百家同源典坟,卜贤或保真旧统;汉学今、古二家皆以纬补经,但主旨各别;今、古非仅文字异体,《说文》则不得以免谈隶书209

3.汉儒在官在野都采补逸学,同途但殊归214

4.安国、马迁皆陷武帝冤案而事系古学,至东汉则复兴与共;《孔传》之学承由刘歆、孔僖等,亦关联南学217

第十八章 东汉魏晋,《孔传》由秘阁、孔门流迁学林,终立于东晋220

1.两汉今学沦为异端邪说,古学、今学分歧亦学术、迷信分野220

2.古学崛起遂废今学,《孔传》之秘阁承学有迹可寻221

3.《书序》“百篇之义”之迁播与《孔传》互证成立223

4.汉魏晋《孔传》散随士林,授学相承辄见载籍,江声《集注》亦详其源流224

5.梅赜学术合于事理、情理,东晋《孔传》与唐石经之是非,太炎先生言宜参稽,更可求证考古成果等227

6.北学南迁其原有自,《孔传》授受有序而树立江东,传人杜林、郑冲载史明确231

7.古文与奇字历来认可,南北一致,今人寡闻陋识故起疑;古学与训诂互益,史诗说借力之,又转为二者之铺垫234

第十九章 《誓》体军歌,历代衍续并新辞237

1.《誓》体战歌而帜正义,铿锵诗言存诸夏、商《书》237

2.《周书·牧誓》殊宜武乐,尚可旁徵《诗》《乐》,然而诵唱相兼已示演进于祝册,郭氏正解243

第二○章 《诰》出王廷,历虞夏商周,由传赋而趋逸册249

1.自商《盘》,作方言直录;周《诰》无暇诗修,遂违乐律249

2.《仲虺之诰》作于商初,歌叙媲美《典》《谟》250

3.周初“作册逸诰”,王言实录而载册传播,新政时义犹宜散文254

第二一章 《训》由先君,《命》出今王,皆委臣工雅颂代言257

1.《训》乃贤臣代先圣传喻以教今王,格言警训往往赋修257

2.周初王《命》由贤臣修辞,赋传诸侯,沿袭旧制262

3.《书》学之异同真伪辩例,见皮锡瑞主古学四言然265

第二二章 《益稷》类《谟》,谋篇取材章句都凸诗性269

1.启、益兴替遂损伯益叙传,《益稷》》合多诗成篇,乃史诗惯常:盛纪歌叙赋政,而“咏以出纳”畅义去疑,蔡沈、东莱解此;顾颉刚亦曾见《书》之诗义269

2.史诗原态,谐于声节旋律,衬辞辄设为韵尾,乃乐谐而声谐进而韵谐;先贤论《书》每及诗,而雅乐雅言催生甲契,兹事称大274

第二三章 “清华简”是真文物,但绝非“真正 的古文《尚书》”280

1.“清华简”之文物鉴定,倘可引据《孔传》等,以明真身280

2.科斗古文创于孔子,是为标识精修之六经;古文字形可验诸《说文》,“清华简”则如刀笔吏俗体286

3.《孔传》来历明确,真实无疑,清华简则列另册,属类稗官野史288

第二四章 清华简《尹诰》考学无稽,非可否证《孔传》290

1《尚书》固有六体,《尹诰》则违例290

2.《汤誓》始公然伐桀,《尹诰》既违史,又误章句;成语事典叠见诸子,持以等证否证彼此辄无效291

3.句解《尹诰》,知其实属九流杂文,出战国稗官刀笔吏297

第二五章 《虞书》著于歌叙、赋政、仁道、君臣、法礼303

1.《典》《谟》为《虞书》惯体,歌传政教内在一致303

2.《皋陶谟》主述君臣之道,咸有一德,极称理性、仁善;古学守正,今学“君为臣纲”则违悖305

3.仁学始于《虞书》,孝为善端、仁凭心识、法礼德修;尤屡言臣道,虑及君位公器310

第二六章 《夏书》今、古文体例同源于歌赋312

1.《夏书》开篇都添旁白,见歌叙之演进,而今文、古文篇同例;《禹贡》题材叠加,释以史诗唯宜,参孙星衍断句合四言、邵望平有口碑说312

第二七章 《商书》篇幅殊饶《夏书》,每言“天命”辄不违民本320

1.《商书》章法说白兼诗诵,而相系《汤诰》与《史记》之出入320

2.《太甲》之“作书”属符记进步,相去形声字咫尺323

3.商朝君权、神权相制,孔子喻“神”既正解,后世却往往歧见325

第二八章 《咸有一德》诗存完善,《盘庚》散体且篇章错置,据史诗说皆释疑虑326

1.《咸有一德》贤臣传训,圣训跨代重申乃情理中事;《盘庚》三篇因载录背景而交错时序,亦不必置疑326

2.《咸有一德》归一于民心向否,尤精思君民互为依存329

第二九章 “傅说(悦)”声训“赋乐”,《说命》智承歌叙圣教333

1.《说命》上、中篇诗格易诵,下篇实录君臣对答而文句趋散,合《商书》常例333

2.上篇“朝文纳诲”,见纳诗受教民声;“以辅台德”则赋颁德政义334

3.中篇“建邦设都,树后王君公”,乃纪邦伯集廷,通用雅言,故尔催生契文336

第三○章 《高宗肜日》祭天传训,宜以史诗说释义通讲340

1.训教再传,《史记》两说皆成立;句读同《诗》,天人之义愈明340

2.三代之天命观袭旧犹维新,贯通以仁理;赋政而央廷、方国互动;商政态势有别虞夏,尤以君、神相制,《西》《微》则别有来自344

第三一章 《周书》仍赋修显著,《泰誓》《牧誓》《武成》都据歌传修文348

1.《泰誓》三篇成因颇可相较《盘庚》,宣战以义亦与《汤誓》一致;而“贼虐谏辅”,“辅”宜训“赋”348

2.《泰誓》流播既广,是故出处再三;版本互异乃合情理,衡以文化传播常规皆无可疑355

第三二章 殷人盛颂王道神助遂有《洪範》,诗言玄诀传武王而载《周书》360

1.《洪》篇谐韵美言,为殷嗣内学复经周廷精修;《书》《诗》同源,尝各载《洪》言360

2.“九畴”句法、遣辞类《诗》,敷之训赋亦情同虞夏商《书》;章法出格则另有成因,犹涉先有之《书》异诸既修之《书》;《洪範》精义唯上智获解,否则流于蛊惑363

第三三章 《周书》赋诗秉承夏商,“史乃册祝”始兴而别开生面373

1.《周书》赋制见承商廷;周族素擅歌叙,其先公之赞颂入《诗》,王之赋叙辄载《书》373

2.《旅獒》历世警言属《训》,遂格于诗体;其民本仁道深蕴人权之义,示《书》义胜《诗》376

第三四章 《金縢》《周诰》“史乃册祝”遂创 辟散文,《梓材》则不废诗统380

1.《金縢》非《诰》然亦传王之言行,缘情节称奇而历经修饰而趋近春秋散文380

2.《周诰》多产于周公时代,政治繁剧无暇诗修,直录故尔382

3.《梓材》兼诰兼训,“天人合一”乃承旧教,以人有意识顺应于天,今学“天人感应”失其本旨383

第三五章 周公执政,文诰大兴而深蕴时义388

1.《召诰》《洛诰》皆合王义而周知天下,《多方》《多士》亦周廷册诰殷人庶邦388

2.《君奭》功用、体裁均类诰,王廷立场以勉百官390

3.周公还政,授圣言训成王遂有《无逸》诗传392

4.周公代王立言则见《蔡仲之命》,诗文参半,可寻因由394

第三六章 《周书》诗修关联政局甚切,《周官》 是故重境《立政》396

1.《立政》势借先君故谓训,但言时策而无暇赋比,遂散言直录396

2.《周官》补《立政》之短,诗修详述官制法正,为《周礼》指南;儒家礼学主公义但不废私情,不违人性398

第三七章 《周书》逸册,《命》篇或散文或赋制,各自因由406

1.《顾命》册录事出非常;《毕命》则循《君陈》前式仍赋修颂播,承接乐府美政406

第三八章 穆王朝治平,《命》体复兴歌叙赋颁412

1.《君牙》布王命、宣德教,甚宜口传周知412

2.《冏命》主旨臣道,诵播传代;记叙句之诗读,《书》与《颂》比类此况415

第三九章 《吕刑》类《命》,依旧赋传,乃法律史重篇419

1.《吕刑》成因以古文说为正,章句则《孔传》《蔡传》近是419

2.吕侯奉王命成篇,集句“”五典”暨先典衍教,警言名训珠缀,而“之”字语法甚似《诗》430

3.华夏法治正统见诸儒典,但非秦政法术,二者之民本、君本立场迥异432

第四○章 《文侯之命》赋修于东周,见先王君臣大义绪遗433

1.周平王劫后偏安,修赋遍传诸侯以期拱卫433

2.《文侯之命》接续君臣古义、仁道真性;至董学“君为臣纲”遂坠,追及程朱理学复归古典436

第四一章 费、秦二《誓》,军歌采自诸侯,昌典义而附《书》437

1.《费誓》军纪切实战,合旨《周礼》,故附诸《周书》437

2.《秦誓》尤显君臣宏义乃宜《书》编;“君为臣纲”歧解先儒,有待宋明重昌内修而否“神授”441

第四二章 古学衍生训诂以究经义445

1.六经有待孔子“述而”、弟子传释445

2.古学以经义为史教,以文字为经义之本,因重史实考据446

3.许慎、杨雄皆古学名儒,《说文》《方言》作意明经448

第四三章 “歌叙”催产形声字,鲧、禹诂义由窥454

1.歌叙而雅言雅乐并行,雅言推广遂促成形声造字454

2.形声字训诂为小学之枢纽,例如“鲧”之训证先古史实455

3.歌叙考证,循声义而切事理,俾证史与解经相得益彰457

第四四章 《说文》三阶论与诂训递进说与《尚书》歌诗自铭均相证发459

1.夏廷雅言对应之刻木形符,即《说文》之谓“文”,宜启示华文形训459

2.声训规则揭示于明清,旨在治经,犹窥形声造字轨迹重合歌叙历程461

3.声借特例如“敷”、“赋”,大白三代之赋政实情,而《诗》《书》证例交互于此462

第四五章 《说文》渊薮古体,雅字足堪训衡466

1.《说文》为形书 祖本,其“”古文”备蕴精旨466

2.《说文》择古、籀、篆三体妥贴,用心缜密,旨意深远467

3.《说文》之“标目”及“古文”足堪深究,以推尧舜传《典》真相470

4.汉武霸道率同暴秦,遂抑孔安国而推董仲舒,古学复兴有待东汉而训诂由昉474

第四六章 《书》之诂训,殊见声源事源相系; 声义展转,而切史实原态476

1.训诂以义理为始终,关切先古文明历程476

2.《虞书》二《典》,典之声、形、义探源在奠,二字通假但事分先后476

3.古学及训诂,与《尚书》歌叙说互证,俱蕴继绝学开太平旨义480

第四七章 清华简《傅说之命》被曲解而正识何在482

引言482

1.《傅说之命》辅证,古文《尚书》破一切伪疑486

2.《孔传》“析出”伪疑终得澄清487

3.《孔传》“小序”迷霾驱散488

4.《孔传》“大序”的确孔安国手笔490

5.古文篇所受“剽缀”围攻即刻溃散492

6.古文篇“易读”之误会遂亦冰释495

7.《孔传》三分真伪之歧说可休496

8.以“倒序”责《尚书》,犹败论于新证498

9.《孔传》来历,证链古简而去障无碍500

10.战国简考证与歌叙说论证殊途同归503

11.补记50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