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翻译过程与译文的演生-翻译的认识、语言、交际和意义观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翻译过程与译文的演生-翻译的认识、语言、交际和意义观
  • 王克友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00471823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376页
  • 文件大小:69MB
  • 文件页数:392页
  • 主题词:翻译-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翻译过程与译文的演生-翻译的认识、语言、交际和意义观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引论1

1.1.1研究目的和意义1

1.1.2研究动机4

1.1.3研究方法及方法论思考8

1.1.4结构及章节安排13

1.1.5创新点16

第二章 翻译的认识过程18

第一节 康德的认识论18

2.1.1认识论与哥白尼式革命20

2.1.2感性、知性、经验与范畴21

2.1.3判断、综合与知性的立法作用22

2.1.4康德认识论对翻译的启示24

第二节 皮亚杰的图式学说30

2.2.1知识的框架:图式31

2.2.2同化、顺应与平衡33

2.2.3图式的发展与建构39

2.2.4皮亚杰学说对翻译的启示43

第三节 认识的心理机制47

2.3.1记忆系统与信息处理47

2.3.2记忆的种类及特点50

2.3.3记忆机制中的信息加工流程55

2.3.4记忆、语言和翻译64

第三章 翻译的语言过程69

第一节 符号和文本69

3.1.1符号与信号69

3.1.2能指与所指72

3.1.3识别与理解75

3.1.4语言和言语78

3.1.5显文本与隐文本80

第二节 语言的认知功能83

3.2.1语言对世界的格式化83

3.2.2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86

3.2.3语言的“元功能”:认知与交际89

3.2.4语言与思维发展94

3.2.5语言的局限性98

第三节 语言的眼镜喻说103

3.3.1各种各样的镜片喻说103

3.3.2康德的知性眼镜105

3.3.3语言与隐喻106

3.3.4语言与理性及非理性108

3.3.5语言与意识形态112

第四节 语言的工具价值:巴尔特的语言观115

3.4.1诗歌语言与散文语言116

3.4.2语言的“零度”状态118

3.4.3现实的语言与可能的语言120

3.4.4言与意,筌与鱼122

3.4.5梦的语言与无意识124

3.4.6诗歌语言与文学翻译126

第四章 翻译的意义过程130

第一节 什么是“意义”?130

4.1.1意义存在于何处131

4.1.2意义如冰山之整体133

4.1.3意义之意象与意境134

4.1.4意义与文本138

第二节 意义和语境:内部信息和已知信息141

4.2.1什么是语境141

4.2.2语境和文本的缺省145

4.2.3语境的动态性148

4.2.4文本对读者的依赖及译文的合法性152

第三节 意义的增殖、演变与明晰化153

4.3.1语言符号的多义性与单义化154

4.3.2语义明晰化与销祛规则例说158

4.3.3分析蕴含与综合蕴含162

4.3.4“词语有意义”与词义变迁165

4.3.5两种“意义”:语言意义和语用意义170

第四节 意义的理解175

4.4.1翻译与语用推理175

4.4.2翻译的语义理解步骤例说180

4.4.3翻译的语用理解步骤例说182

4.4.4中央处理模块与理解的效率184

4.4.5关联度:心理投入与语境效果187

第五节 符号指意的工具用法和元语言用法189

4.5.1符号学的双重指意:语义和语用189

4.5.2文本的信息:表达形式与内容的统一192

4.5.3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翻译的诗歌功能199

4.5.4“意义”和“使用”:翻译的文化语境209

第五章 翻译的程序过程214

第一节 翻译过程中的理解与表达215

5.1.1“解码”与“编码”谬误215

5.1.2理解和表达过程中的分析与综合220

5.1.3翻译过程的数学模型225

5.1.4翻译过程的纵横维度228

第二节 翻译的纵向过程232

5.2.1波普尔的三个世界与文本生成232

5.2.2奈达的逆转换过程235

5.2.3王宏印的纵向涉入模式237

5.2.4翻译等于创作:朱光潜的翻译观244

5.2.5翻译不同于阅读或写作247

第三节 翻译的泛化论:混淆翻译与非翻译251

5.3.1翻译的描述性用法与翻译泛化252

5.3.2描述翻译学与翻译概念的泛化258

5.3.3解释学普遍主义与翻译泛化论262

5.3.4翻译的目的性与翻译泛化论268

第四节 翻译的横向过程271

5.4.1本雅明的翻译观272

5.4.2鲁迅的翻译思想284

5.4.3韦努蒂的异化论291

5.4.4横向翻译与中西语言和思维对比300

第五节 翻译的宏观过程311

5.5.1译文演化的基本原理312

5.5.2译文演化的宏观透视319

5.5.3钱钟书:把读者向原作过渡326

5.5.4译文变化的实际状况:以《水浒传》翻译为例333

第六章 结论346

参考文献352

后记373

图1过程关系图及论述顺序14

图2词汇信息记忆库及关系图56

图3典型的记忆信息三级加工模型56

图4修改后的信息加工流程图58

图5层次网络模型59

图6扩散—激活模型61

图7语言信息处理模型62

图8韩礼德语言元功能新解90

图9语言、文本、思想、世界之间的交互关系93

图10语义—语用推理示例图183

图11雅柯布森的语言信息与功能模式图193

图12改造的语言交际示意图194

图13语言(语义链)和元语言(形式链)的和谐共鸣202

图14奈达的代码翻译模式218

图15奈达的代码交际与翻译模式218

图16文本的层次对应与翻译转换示意图(“冰山图”)232

图17奈达的“逆转换”翻译过程236

图18符号三角与文本生成示意图237

图19创作过程模式示意图238

图20翻译过程模式示意图241

图21余光中的“创作/欣赏、批评与翻译”模式比较图248

图22伽特对翻译在语言交际中的定位253

图23翻译在言语活动中的定位261

图24翻译的单向与双向模式对比图314

表1《水浒传》第47回段落信息统计33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