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法学理论 多维与整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张青波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法律出版社
- ISBN:9787511893314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470页
- 文件大小:173MB
- 文件页数:493页
- 主题词:法学-理论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法学理论 多维与整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基础3
1.基本概念3
1.1 法规范3
1.1.1 法规范的结构3
1.1.2 规范语句和其他语句4
1.2 法的效力6
1.2.1 法与法律6
1.2.2 法效力的标准7
1.2.2.1 社会(学)效力7
1.2.2.2 道德效力或伦理效力8
1.2.2.3 形式效力9
1.2.2.4 综合讨论10
1.2.3 法效力的内涵11
1.2.3.1 属时效力12
1.2.3.2 属地效力13
1.2.3.3 属人效力13
1.2.3.4 属事效力14
1.3 法的渊源14
1.3.1 概论14
1.3.2 成文法15
1.3.2.1 宪法15
1.3.2.2 法律15
1.3.2.3 行政法规15
1.3.2.4 地方性法规16
1.3.2.5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16
1.3.2.6 规章17
1.3.2.7 国际法18
1.3.2.8 法律解释18
1.3.2.9 其他规范性文件19
1.3.3 不成文法22
1.3.3.1 习惯法23
1.3.3.2 不成文原则24
1.4 权利和义务26
1.4.1 权利义务与法律关系26
1.4.2 权利与义务的含义27
1.4.3 人权及其类型28
1.4.4 自由的类型29
1.5 法的分类31
1.5.1 法律部门31
1.5.1.1 宪法31
1.5.1.2 行政法31
1.5.1.3 民商法32
1.5.1.4 经济法32
1.5.1.5 刑法33
1.5.1.6 诉讼法与非诉讼程序法33
1.5.2 实体法与程序法33
1.5.3 公法和私法34
1.5.3.1 区分的意义34
1.5.3.2 区分的标准36
第二部分 法学41
2.法教义学41
2.1 法教义学的立场41
2.2 法教义学的任务47
2.3 法教义学的价值49
3.法史学52
3.1 法史学的价值52
3.2 中国法史梗概54
3.2.1 从起源到封建时代54
3.2.2 从成文法的产生到法律的儒家化57
3.2.3 中国法的正统60
3.2.4 近代法制变革64
3.3 借鉴西方法制的必要性66
3.4 传统法制与文化的现代意义71
4.比较法学73
4.1 比较法学的价值与方法73
4.2 欧陆法系76
4.2.1 欧陆法系的源头:罗马法77
4.2.2 罗马法的复兴与中世纪的法治传统80
4.2.3 罗马法的继受83
4.2.4 法典化运动85
4.2.5 私法的社会化89
4.3 法系的分布90
4.4 英美法系91
4.4.1 英格兰普通法的兴起91
4.4.2 衡平法、立法与改革93
4.4.3 普通法在美国的传播与发展95
4.4.4 美国法的变迁96
4.5 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比较97
4.5.1 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差异97
4.5.1.1 法律渊源97
4.5.1.2 法律分类、部门和法律术语、具体制度98
4.5.1.3 法律适用和操作技术99
4.5.1.4 诉讼程序:纠问制和对抗制100
4.5.1.5 其他法律观念上的差异101
4.5.2 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共性103
5.法社会学107
5.1 概论107
5.2 法的实施:法社会学角度的观察110
5.3 法与经济114
5.3.1 经济对法的作用114
5.3.2 法对经济的影响117
5.3.2.1 韦伯的观点117
5.3.2.2 中国的例证119
5.4 法与政治125
5.4.1 立法与政治125
5.4.2 执法与政治129
6.法哲学与法理论134
6.1 法哲学134
6.2 法理论136
第三部分 法哲学141
7.法学的哲学前提141
7.1 法哲学与哲学141
7.2 本体论与法哲学142
7.2.1 反思本体论142
7.2.2 自由意志的预设146
7.2.3 人的本性的预设148
7.3 认识论与法哲学152
7.3.1 各种认识论的立场152
7.3.2 认识论对法哲学立场的塑造153
8.法的存在与功能158
8.1 提问158
8.2 传统立场158
8.3 证立优选160
8.3.1 保护弱者160
8.3.2 小规模社群规则的弱点161
8.3.3 可容忍的缺陷164
8.4 法的功能165
8.4.1 维持社会的和平165
8.4.2 建立人际互动的框架168
8.4.3 以规范化的方式解决纠纷171
8.4.4 证成并限制强制172
8.5 政府存在的正当性175
9.法与其他规范181
9.1 法与道德182
9.1.1 法与道德的联系182
9.1.2 法与道德的区别185
9.2 法与宗教188
9.2.1 宗教与法的联系188
9.2.2 宗教与法的区别191
10.自然法193
10.1 提问193
10.2 传统立场194
10.2.1 古代的自然法理论195
10.2.2 中世纪的自然法理论197
10.2.3 近代(古典)自然法理论198
10.2.3.1 霍布斯200
10.2.3.2 洛克202
10.2.3.3 卢梭203
10.2.3.4 古典自然法的历史意义207
10.2.4 自然法的衰落210
10.2.4.1 认识论上的原因210
10.2.4.2 社会形势的原因213
10.2.5 自然法的复兴214
10.3 拒绝自然法的理由218
10.3.1 推论方式上的问题218
10.3.2 多样化和形式化的两难219
10.3.3 对法安定性和社会秩序的威胁220
10.3.4 对自由的风险220
10.3.5 必要性的降低221
10.4 对自然法的有限认可221
11.法律实证主义227
11.1 提问227
11.2 传统立场228
11.2.1 奥斯丁228
11.2.2 凯尔森229
11.2.3 哈特232
11.2.4 德沃金的挑战235
11.2.4.1 原则235
11.2.4.2 惯习规则与协同规则237
11.2.5 实证主义的回应238
11.2.5.1 包容性实证主义238
11.2.5.2 排他性实证主义240
11.2.5.3 进一步的讨论242
11.2.6 对承认规则的分歧与道德信念245
11.2.6.1 德沃金的再次攻击245
11.2.6.2 实证主义的再次回应247
11.3 对法律实证主义的评价249
11.3.1 法律实证主义的贡献249
11.3.2 法律实证主义的缺陷250
11.3.3 惯习与正当254
11.3.4 寻找法的规范性根源258
12.正义259
12.1 提问259
12.2 传统立场259
12.2.1 非认知主义260
12.2.2 认知主义262
12.2.2.1 功利主义264
12.2.2.2 自由至上主义268
12.2.2.3 温和自由主义272
12.2.2.4 社群主义278
12.3 证立优选282
12.3.1 证立平等的疑难282
12.3.2 克服明希豪森困境285
12.3.2.1 合意与商谈285
12.3.2.2 相互尊重与平等291
12.3.2.3 对明希豪森困境的结论294
12.3.3 平等意味着什么?294
12.4 对法与正义的结论300
第四部分 法的适用305
13.适用与论证305
13.1 法律适用的疑难305
13.2 从法律适用到法的适用307
13.3 论证的必要性309
13.3.1 裁判的正当性310
13.3.2 通过论证的反思311
14.适用法的逻辑结构314
14.1 法条314
14.2 裁判的形式论证结构316
14.3 内部证成与外部证成322
15.先例与通说327
15.1 借助先例的论证328
15.2 借助通说的论证332
15.3 小结334
16.解释法律336
16.1 文义解释336
16.1.1 文义的客观性336
16.1.2 文义的确定338
16.1.3 文义的限度340
16.1.4 作为界限的文义342
16.1.5 对文义解释的小结343
16.2 体系解释345
16.2.1 以外部体系解释346
16.2.2 运用内部体系解释348
16.2.2.1 避免规范矛盾349
16.2.2.2 避免评价矛盾357
16.3 通过立法者意志解释360
16.3.1 历史解释361
16.3.2 发生史解释361
16.3.3 立法者意志的运用362
16.4 客观目的解释364
16.4.1 含义364
16.4.2 客观目的的标准368
16.4.3 客观目的的运用371
16.5 解释论述的冲突374
17.一般条款、不确定概念和裁量376
17.1 具体化一般条款376
17.2 解释不确定概念378
17.3 控制裁量379
18.法的续造385
18.1 概念界定385
18.2 顺序问题与权衡389
18.2.1 需要权衡的原则390
18.2.2 权威论述与事理论述391
18.2.3 范的冲突392
18.2.3.1 原则的抵触393
18.2.3.2 规则与原则的冲突394
18.2.3.3 规则与规则的冲突397
18.2.3.4 权衡的负担规则398
18.2.4 对顺序问题的小结398
18.3 以类推方法填补漏洞403
18.3.1 类推的含义和根据403
18.3.2 类推的运用405
18.3.3 类推与反向推理407
18.3.4 对类推的限制408
18.4 以目的论限缩填补漏洞409
18.5 以法原则调整未受规范的整个领域410
18.6 法官对法律的违背412
18.6.1 规范环境的变化与法的功能变迁414
18.6.2 法官非因时间因素对法律的违背416
第五部分 法学的定位423
19.法学的科学性423
19.1 问题的意义423
19.2 法学与狭义的科学423
19.2.1 法社会学与狭义的科学424
19.2.2 法史学与狭义的科学425
19.2.3 比较法学与狭义科学425
19.2.4 法哲学与狭义的科学426
19.2.5 法教义学与狭义的科学426
19.3 法学与广义的科学427
19.3.1 狭义科学概念的不当427
19.3.2 法学在广义上的科学性430
19.4 法教义学的定位434
19.4.1 法教义学的特点和疑问434
19.4.2 法教义学的存在意义436
19.4.2.1 法教义学与现实需要436
19.4.2.2 法教义学对立法的认同437
19.4.2.3 法教义学与民众437
19.4.2.4 法教义学的持久性440
19.4.2.5 法教义学的普遍性442
20.法(教义)学与立法443
20.1 拟定与完善立法草案444
20.2 形式技术445
20.3 对立法内容的合理化448
20.4 小结452
参考文献453
后记468